善于守城侯爷,外号守城将军耿炳文
善于守城侯爷,外号守城将军耿炳文,耿炳文(1334年-1403年),濠州(今安徽凤阳)人,管军总管耿君用之子,明朝
耿炳文(1334年-1403年),濠州(今安徽凤阳)人,管军总管耿君用之子,明朝开国军事将领,官至大将军,以功封长兴侯。
耿炳文屡败张士诚军,跟随大将徐达、常遇春等攻下汴梁、攻占大同,攻克晋冀、征讨陕西,打败李思齐、张思道。后来曾为建文帝率兵抵抗朱棣。永乐二年(1404年),耿炳文被人弹劾服饰逾制自杀(一说耿炳文已战死真定),三子前军都督佥事耿璇、后军都督佥事耿瓛、尚宝司卿耿瑄,皆受牵连被杀。
人物生平
屡败张士诚
耿炳文的父亲名叫耿君用,跟随明太祖朱元璋渡长江,因战功累升至管军总管。增援宜兴,和张士诚的部队进行激烈争战,最后耿君用战死。耿君用死后,耿炳文承袭父职,率领着他父亲的军队。
至正十七年(1357年),耿炳文攻取广德,进攻长兴,打败张士诚的大将赵打虎,缴获战船三百余艘,生擒敌军守将李福安等人,攻克长兴。长兴地处太湖口,陆上通广德,与宣、歙等地接壤,是江、浙的门户。明太祖得到长兴,十分高兴,将长兴改名为长安州,并在此地设立永兴翼元帅府,任命耿炳文为总兵都元帅,守卫长安州。
温祥卿足智多谋,因躲避战乱前来归附,耿炳文把他请入幕府,制订实施防御计划十分周密。张士诚的左丞潘元明、元帅严再兴率兵进犯长安州。耿炳文奋力反击,大败敌军。此后,张士诚再次派司徒李伯升率兵十万,分水陆向长安州杀来。当时城内只有守兵七千人,明太祖十分着急,连忙命令陈德、华高、费聚前来增援。谁知李伯升黑夜偷袭援军营寨,几位大将溃散。耿炳文固守城池,敌方攻击十分猛烈,耿炳文采用不同的方式加以防御。战争持续一个多月,在此期间,耿炳文一直不敢懈怠。常遇春再次率兵增援,李伯升弃营逃跑,耿炳文乘胜追击,追杀李伯升军队五千余人。
第二年,明太祖改永兴翼元帅府为永兴卫亲军指挥使司,任命耿炳文为永兴卫亲军指挥使。不久,张士诚出动大军,并派他的弟弟张士信来争夺永兴。耿炳文打败张士信,并俘虏敌军元帅宋兴祖。张士信大怒,大军围城。耿炳文和费聚迎战,又大败敌军。长兴是张士诚的必争之地,耿炳文在此坚守大概有十年之久,他以寡敌众,大小十几次战争,战无不胜,使得张士诚的目的不能得逞。大军征讨张士诚,耿炳文所部攻克湖州,围困平江。平定吴地后,耿炳文升任为大都督府佥事。
征战器重
耿炳文随大军征讨中原,攻克山东沂、峄等州,攻下汴梁,巡视河南,侍从明太祖北巡。又随常遇春攻占大同,攻克晋、冀。随大将军徐达征讨陕西,打败李思齐、张思道。镇守此地,疏通泾阳洪渠十万余丈,给老百姓带来了很多好处。后被任命为秦王左相都督佥事。
洪武三年(1370年),耿炳文被封为长兴侯,食禄一千五百石,给予世袭的凭证。洪武十四年(1381年),随大将军徐达出塞,在北黄河打败元朝平章乃儿不花。洪武十九年(1386年),随颍国公傅友德征讨云南,平定曲靖蛮。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从永昌侯蓝玉北征,到达捕鱼儿海。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耿炳文率兵平定陕西徽州妖人之乱。洪武三十年(1397年),任征西将军,擒获蜀寇高福兴,俘虏敌军三千人。
起初,耿炳文守卫长兴,功劳最大,明太祖排列功臣,将耿炳文与大将军徐达列为一等。到洪武末年,诸公、侯皆已去世,幸存的只有耿炳文和郭英二人。耿炳文因是开国元勋,深受朝廷器重。
北伐燕王
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燕王朱棣起兵叛乱,建文帝朱允炆任命耿炳文为大将军,统率副将军李坚、宁忠北伐。当时耿炳文已经六十五岁。率领号称三十万的大军,但实际上只有十三万人。八月初,部队到达真定,在滹沱河的南北两岸分营扎寨。都督徐凯驻扎在河间,潘忠、杨松驻军在鄚州,先锋九千人驻扎在雄县。时值中秋,部队没有多少防备,遭到朱棣军的突然袭击,先锋九千人全部被杀。潘忠等率军来增援,过月漾桥时,遭到伏击,落入水中,潘忠、杨松都被俘。两位大将宁死不屈,最终被杀。于是鄚州失守。而此时耿炳文的部将张保向朱棣投降,并向朱棣报告南岸部队的虚实情况。朱棣放张保回去,让他张扬雄县、鄚州惨败的情景,并说北军将要到来。于是耿炳文转移部队,并且全部渡河,全力抗敌。待耿炳文军队转移之际,朱棣军突然来临,沿城攻击。耿炳文的部队不能成列,溃败入城。部队都拥挤在城门里,造成堵塞,自相践踏,被踩死的不可数计。
朱棣军将城紧紧围住,耿炳文尚有十万军队,坚守而不敢出来。朱棣知道耿炳文是一员老将,攻城不是件容易的事,过了三天,就自动撤兵。建文帝听说耿炳文失败,十分担心。采纳太常卿黄子澄的建议,以李文忠之子曹国公李景隆为大将军,乘坐驿车前来取代耿炳文。等他来到前线,朱棣的军队已于前一天撤离。耿炳文返回,李景隆代替他统率全军,最终导致失败。
弹劾自杀
燕王朱棣称帝的第二年,即永乐元年(1403年),刑部尚书郑赐、都御史陈瑛弹劾耿炳文,说耿炳文的衣服、器皿上有龙凤的图饰,用红革呈做玉带,逾越制度,他的这些行为是大逆不道。耿炳文十分害怕,于是自杀。 耿炳文的三个儿子前军都督佥事耿璇、后军都督佥事耿瓛、尚宝司卿耿瑄,也都受到牵连被杀。
历史评价
《明史》:“耿炳文守长兴,而吴人不得肆其志。缔造之基,其力为多。”
蔡东藩:“炳文系偏将才,非大帅才也,滹沱河一役,事事不出燕王所料,其才之劣,已可概见。然耿炳文败回真定,燕军攻城不下,三日即引还,意者其犹以炳文为宿将,未易攻取乎?”
趣闻轶事
耿炳文因其擅于防守而短于进攻的战术特点,素有“守城将军”之称。在朱元璋与张士诚之战如胶似漆之际,耿炳文驻守战略要地长兴,长兴是张士诚的必争之地,遂举大军攻城,而耿炳文在缺并少将的情况下,以寡敌众,大小十几次战争,战无不胜,坚守长兴城池长达十年之久,使得张士诚的目的不能得逞,为朱元璋夺取天下立下了汗马功劳,也因此在朱称帝后被封为“长兴侯”。
后来朱元璋坐稳皇位后鸟尽弓藏、兔死狗烹,将打天下时功勋卓著的将领功臣一一翦除,徐达、常遇春、李善长等无一幸免;太子朱标死后,朱元璋担心太孙朱允文即位后根基不稳,又将蓝玉、胡惟庸等设计诛杀。而耿炳文作为开国将领之一,却幸免于难,这其中的原因,正是因其擅防守而短进攻的特点,一来不必担心其造反作乱,而来若有战事,其正可作为守图之将。
果不其然,朱棣举兵造反后,一路南下,满朝无将可用,朱允文启用耿炳文,却料战事不利, 耿炳文退守城池,朱棣知其守城之名,撤兵绕道。而耿炳文统帅之位被李景隆替代,李缺乏计谋又骄傲自大,最终没能抵挡朱棣南下,兵败而归。
耿炳文一生的起伏皆与其“守城”的特点紧密相联,成也守,败也收,只是生于乱世,不能自已,时也命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文章价值打分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
当前文章打 0 分,共有 0 人打分
文章观点支持
0
0
文章很值,打赏犒劳一下作者~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打赏
私信
24小时热门
推荐阅读
· 守城录
内容管形火器本书记载了陈规于绍兴二年(1132年)研制成长竹竿火枪20余支及其在守城作战。最早的火枪是五代时期的敦煌壁画中的管形火器,五代的火枪在科技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到了南宋有明确记载的战场使用,虽然作用不大。其他另外,本书具体阐述了炮在守城中的新使用方法,即由原来的配置城头变为暗设在城里不让攻城者看到,这样更加安全。炮击时则由城上观察目标,纠正射向和弹着点。本书提出“善守城者”不可只守无攻,而要“守中有攻”注意城内外道路以便随时乘隙出击。它主张改革旧城廓,如收缩易受炮击的四方城角,由原来的一城一壕加建成为多重的“重城重壕”,以增强城邑防御能力。注释^《德安守御录下》:“又以火炮药造下长竹竿火枪二十余条,撞枪、钩镰各数条,皆用两人共持一条,准备天桥近城,于战棚上下使用。”
· 《守城录》介绍
中国宋代城邑防御的专著。南宋初陈规、汤□撰。陈规(1072~1141)字元则,密州安丘(今属山东)人,先后任安陆令、知德安府、知顺昌府、枢密院直学士及知庐州兼淮西安抚使等职,在德安、顺昌时以善于守城闻名于世。汤□字君宝,浏阳(今属湖南)人,淳熙十四年(1187)进士,曾任德安府教授。《守城录》全书由陈规的《靖康朝野佥言后序》、《守城机要》和汤□的《建炎德安守御录》三部分组成,原各自成帙,宁宗以后合为一书,刊行于世。现存清乾隆四十年(1775)抄本及嘉庆、道光时刻本,共四卷,约17800字。该书根据攻城武器的发展和实战经验,着重阐述了守城战法的改革。它提出“善守城者”不能只守无攻,而要“守中有攻”,要注意沟通城内外道路,便利随时乘隙出击。它主张改革城门、城墙、城廓旧制,如收缩易受炮击的四方城角,拆除马面墙(城门两侧城墙上的突出部分)上的附楼,另“筑高厚墙”等。由原来的一城一壕代之以“重城重壕...
· 《守城录》介绍
中国宋代城邑防御的专著。南宋初陈规、汤□撰。陈规(1072~1141)字元则,密州安丘(今属山东)人,先后任安陆令、知德安府、知顺昌府、枢密院直学士及知庐州兼淮西安抚使等职,在德安、顺昌时以善于守城闻名于世。汤□字君宝,浏阳(今属湖南)人,淳熙十四年(1187)进士,曾任德安府教授。《守城录》全书由陈规的《靖康朝野佥言后序》、《守城机要》和汤□的《建炎德安守御录》三部分组成,原各自成帙,宁宗以后合为一书,刊行于世。现存清乾隆四十年(1775)抄本及嘉庆、道光时刻本,共四卷,约17800字。该书根据攻城武器的发展和实战经验,着重阐述了守城战法的改革。它提出“善守城者”不能只守无攻,而要“守中有攻”,要注意沟通城内外道路,便利随时乘隙出击。它主张改革城门、城墙、城廓旧制,如收缩易受炮击的四方城角,拆除马面墙(城门两侧城墙上的突出部分)上的附楼,另“筑高厚墙”等。由原来的一城一壕代之以“重城重壕...
· 耿炳文
简介元朝末年,他与其父耿君用随朱元璋渡过长江。耿君用在救援宜兴时,与张士诚交锋,力战而死。耿炳文承袭其父的管军总管之职,继续统领其部众。至正十七年(1357年)二月初一耿炳文从广德攻长兴州,张士诚守将赵打虎以三千精兵迎战失利,逃往湖州。初三,炳文攻陷长兴,获战船三百多艘。朱元璋改长兴为长安州,在县署内设立永兴翼元帅府,炳文任总兵都元帅。炳文纳儒士温祥卿于幕下,协助策划防守。炳文固守长兴十年,前后历数十战,多次打败张士诚。朱元璋向张士诚全面进攻时,炳文带兵攻克湖州,围平江(苏州)。朱元璋建立明朝后,炳文在洪武三年(1370年)被封为长兴侯,食禄千五百石。明太祖朱元璋晚年杀戮功臣颇多,而耿炳文是少数幸存者之一。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爆发靖难之役时,朝廷仅能派65岁的耿炳文率兵北上讨伐,佩大将军印,号称30万人。炳文军13万人在八月到达真定,徐凯率兵驻河间,潘忠、杨松率兵驻鄚州(今河北任丘)...
· 古人都是怎样守城的?守城战术和器具有哪些
几千年来,“攻城拔寨”是历来战争的直接目标和关键动机。随着战事迭起,攻防相生,城池也因此成为最大最重要的战争舞台。特别是在春秋战国时代,诸侯纷争,群雄并起,战争极其频繁,也因此形成了各诸侯国割据自立的多中心城池筑城体系,仅《春秋》、《左传》、《国语》提及的城邑地名就达千余座。古人守城据不完全统计,仅战国时期较大规模作战行动就有230多次,其中2/3以上和攻城有关。根据《孙子·谋攻》中“杀士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灾也”的说法推断,在那个冷兵器的时代,攻城往往会伴随着极高、极可怕的伤亡率。但这也同时说明当时的守城战术和器具,必然非常完备和发达。因此,有兵圣之称的孙子,也认为攻城是万不得已的“下下策”,并告诫道:“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古人守城对此,同时代的墨子也持相同观点,并利用自己掌握的“完美守城攻略”,四处推行自己的“非攻”理念。在他的著作《墨子》中第十四、十五卷...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
{{item.userName}} 举报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开'}}评论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复'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