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新闻动态

百年的水仙传奇之施氏家族;施克松

2016-09-27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697
转发:0
评论:0
百年的水仙传奇之施氏家族;施克松,施克松投入百万元重续濒于断种的花脉,得悉发展新蓝图崇明水仙历经寒冬香更浓施克
施克松投入百万元重续濒于断种的花脉,得悉发展新蓝图崇明水仙历经寒冬香更浓
  施克松是土生土长的崇明人,出身水仙世家。
百年的水仙传奇之施氏家族;施克松
  随着培植出的水仙良种越来越多、经验越来越丰富,施克松正谋划着更大的发展蓝图—以合作社为支点,将崇明水仙产业做大。
  春节上海呈现“空城模式”,穿隧过桥赶赴崇明,高速路就像江面一样辽阔。三年没见施克松,即使一路坦途,记者也嫌车轮滚得太慢。
  几年前,扛着市县、乡邻的期待,施克松以天命之年创业,挽救濒于断种的崇明水仙,终于小有所成。目前,崇明水仙是上海唯一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的花卉,在去之前的电话里,听他说情况还不错,但似有几分难言。他怎么样了?
  春节来得晚,水仙品质高
  从沪陕高速向化出口下去,往南折几分钟,就是崇明水仙的大本营—百叶水仙合作社。
  “行情很好,过年前五天,所有花全部卖光。”施克松引记者走进合作社大门口的展销大棚,年前这里曾摆满水仙,现在几百平方米的场地空荡荡的。
  今年适逢百年来第二晚的春节,这也给水仙球最后一轮“冲刺生长”提供了充足时间。老施说,今年水仙长得好、块头大,虽然不算最高产,但销售额不输“大年”。
  施克松是土生土长的崇明人,出身水仙世家。2011年、2012年春节,本报曾连续报道施氏家族延续百年的水仙传奇:一个世纪前,经施家先人悉心栽培,崇明岛上自生自灭几百年的水仙受到全国爱花人追捧,渐与漳州水仙齐名;“文革”期间,岛上所有水仙被铲除,老施父亲直到临终都没能看到“花脉重续”;改革开放后,崇明人试图重振水仙旧名,但良种尽失,屡屡受挫。进入新世纪,施克松下决心最后一博,他遍寻全岛,总算在野地里找到几十株种球,而后十年经他发展,水仙又在崇明活了过来。
  施克松主导的合作社,占地200亩,种着一年、两年、三年龄的水仙,老施称它们为“孙子、儿子、老子”。在土里聚足元气,球茎越长越大,水仙“老子”才能在新春佳节仅靠“喝水”一吐芬芳。
  为复兴水仙,施克松先后投入上百万元,市县也提供了两轮支持,百叶遂成为国内最大的水仙合作社。2014年,二期扩建完成,又新增一批暖棚,风餐露宿的水仙一进棚就愈发精神抖擞。只见满目翠绿,水仙叶片似乎泛着油光。老施高兴地说,明年这批优质水仙上市,能进一步打响品牌。
百年的水仙传奇之施氏家族;施克松
  家人遭难他不忘牵挂水仙
  午饭就在合作社里简单吃。今年春节,施克松以“社”为家,三代人都在这里过年。灶边摆下四条长凳一张方桌,老施爱人掌勺。
  聊着才知老施这两年的不易。家里多位老小集中遭受病魔缠身、绝症来袭等多种打击。有一年多时间,老施除了亲人的安危,只关心一件事—水仙。
  “种水仙,我真不是为钱。”老施做企业30年,衣食无忧。可种水仙这十多年,投入数百万元远未收回,四季要牵扯心血,分身乏术,只好将自己赚钱的绿化生意不断收缩乃至停滞,“要不是想做成一件事,谁会这么干?”
  施克松小学毕业后辍学,和土打了一辈子交道。他说,崇明水仙最大的特点,就是生命力强,哪怕在野外无人照料,它也能扛得下冬寒夏暑。实际上,如果没有这股劲头,崇明水仙早就绝种了。不仅如此,施克松更是质朴地相信,正因为崇明冬天冷,水仙香气才会更浓,“就像被霜打的青菜更甜。”
百年的水仙传奇之施氏家族;施克松
  带领乡亲走生态发展道路
  随着培植出的水仙良种越来越多、经验越来越丰富,施克松正谋划着更大的发展蓝图—以合作社为支点,将崇明水仙产业做大
 “一亩三年龄的成品水仙,需要三亩甚至更多一年龄、两年龄水仙的支撑。”合作社土地有限,施克松希望能说服周边村民,将农田置换为水仙园,由他出技术、出种子、出资金,撬动几倍于现在的土地面积,带着大家一起干。“在崇明,种水仙是产出最好、最环保的耕地利用方式。”施克松说。实际上,几个月前,他的确刚摸索出一个独到的生态农业和循环经济方法—趁着每年5月到10月水仙球茎离开泥土“夏眠”的机会,在水仙园种上水稻,一方面用足资源,另外也借助水稻给水仙治土壤病。由于“水仙稻”的品种特性,根本无需农药,第一批绿色“水仙稻”去年送人品尝后,大家都说好。
  施克松种水仙时,水稻秸秆全被拌入泥土;而种水稻时,水仙枯叶也同样做了有机肥。此外,崇明去年建了几个沼气站来处理猪粪,保护水源,施克松自己动手、改良了灌溉系统后,成功地将发酵后的沼液用作优质天然肥。
  靠土地吃饭的人会对自然存有敬畏。一个多月前,施克松在合作社里发现了一株水仙,在一杆花剑上竟结出多达17朵花苞,而一般水仙不超过十朵。老施说,这说明生态培养法的确有效果,但更重要的是,这是一个吉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施氏之族谱歌
一轩辕黄帝,人文始祖,周鲁惠公,吾姓祖宗。四子尾生,留誉他方,始得其姓,尊称谓父。二世施伯,能言善辨,八世之常,孔子名徒。美女西施,施策侄女,忍辱负重,为国捐躯.二固镇好学,逃避秦政,藏匿陇西,隐名改姓。其子施诉,恢复原姓,重回楚地,迁往沛城。博士施雠,雄辨滔滔,开创施学,名声大噪。孝子伯豫,不乐仕进,与人友善,孝养终生。三太尉施延,削职为民,诏旌其忠,平反更正。兄弟七人,结伴南行,定居吴兴,葬在乌程。其子施崇,官至太守,董卓召之,不屈守志。其孙施然,孙权同书,改姓为朱,功勋卓著。四施氏平一,有晋名宦,年仅十六,登科入翰。迁崇世祖,天瑞总辖,靖康之乱,来崇避难。太祖丕仁,家住庙镇,所生四子:礼义廉芝注一。黑墙门第注二千年祖坟,县官路经,下轿步行。注一:所生四子分别为:怀礼、怀义、怀廉和怀芝。施怀礼是我的曾曾祖父。注二:在今建设镇南黑墙门,有石人石马,请人看管。祖坟在期间拆除,万分遗憾!五文...
· 施特拉尔松德
友好城市德国基尔施特拉松德景色
· 缙云姓氏之施氏
施氏历史来源有三:一、出自子姓。据《左传》所载,周初,武王之弟康叔受封为卫侯,分到“殷氏七族”陶氏、施氏、繁氏、樊氏等。施氏为制旗帜的工匠。二、以国名为氏。夏代,诸侯国有施氏之国,在今湖北省恩施县一带,其后有施氏。三、出自姬姓。据《通志·氏族略》所载,春秋时鲁惠公之子字施父,其支孙以王父(祖父)之字为氏。四、上古时期的方人后代改姓,施字拆开,就是方人也。施氏以吴兴为郡望。吴兴郡,三国吴置,相当于今浙江省临安至江苏省宜兴一带。缙云施氏现有青塘施氏和永康施氏分支,另外,历史上还有施宅施氏。青塘施氏居缙云分为三大脉,分别以东阳、缙云、吴兴为郡望。青塘施氏据民国38年(1949)《东阳郡泽矶施氏宗谱》载宋濂于明洪武五年(1372)所撰《浦江施氏谱序》称,缙云“施氏,肇自河南汴京。讳极者,迁于湖州府德清县。生四子:曰元、曰亨、曰利、曰贞。元生清,清生节,节生茂,茂生盛,盛生华。华生秀、生文、生质。次...
· 施之常
施之常,字子恒,又称"施子",是鲁惠公第八世孙。春秋末年鲁国(今山东)人,孔门"七十二贤"之一。
· 施肇基先生讲述震泽施氏数百年的历史
震泽在明代成为蚕丝的集散中心地,并获得发展。至清初,震泽“货物并聚,居民二三千家”。在这样的经济社会发展背景下,施家在此地世代经营丝业,又以文章而入仕。施氏家族“代有阴德,绳武不替”。按照施肇基先生在回忆录中的自述,笠泽施氏一支,自清初从浙江钱塘迁居吴江震泽后,历代经营丝业,家境富裕。震泽是江南名镇,但在元代时,不过是一个小集市,居民只有几十家。明王朝建立后,震泽才获得了发展的机会,至成化年间,成为江南名镇之一。发展需要载体。据道光年间《震泽镇志》记载,震泽地方“居民以蚕桑为业,故耕田养蚕之事纤悉不遗”。农民重视桑蚕养殖,乡间各处,皆遍种桑树。震泽乡民,又精通缫丝,所缫之蚕丝,“较他处色更光白”。震泽在明代成为蚕丝的集散中心地,并获得发展。至清初,震泽“货物并聚,居民二三千家”。在这样的经济社会发展背景下,施家在此地世代经营丝业,又以文章而入仕。施氏家族“代有阴德,绳武不替”。晚清上海开埠...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