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氏历史文化名村——孟庄村
梁山虎头峰下,坐落着美丽的历史文化名村——水泊街道办事处孟庄村。孟庄村又名“孟家店”,这里濒湖靠山,风景独好。沿街商店林立,每逢一、六日是孟庄大集,每年的腊月初八、四月十八是古会。孟庄村原有四条街,1953年成立互助组时分给马振扬一条,前集一条。1959年孟庄、前集、石头园成立前集大队,1960年解散。目前,该村占地面积700亩,耕地面积900多亩,山地、林地300亩,水塘50亩。设4个村民小组,共450户,1520人,孟氏占全村人口的85%以上。
一、历史悠久
元朝末年,朝廷连年内外用兵,加之黄淮流域自然灾害频仍,中原地区民不聊生人烟断绝。明朝初年,朝廷拉开了洪武大移民的序幕。《孟氏祖谱》记载,梁山孟氏始迁祖孟之达,是亚圣孟子五十三代后裔。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朝廷下旨选才,选孟之达为督使,率家眷由邹县来梁山就职,不久因振铎劳瘁报国而终。其弟孟之成葬其兄于梁山之阳,虎头峰西南侧,这里依山面水,脉通聚气,实是长眠燕息之风水宝地。此后,孟之成不忍弃兄茔而去,遂定居梁山,古稀而终。自孟氏兄弟至今,梁山孟氏已繁衍二十余代2000余人,先后又有迁出至台前孟楼、郓城孟何庄、潘渡、黄堆集及嘉祥屈店等地定居者,成为当地人丁兴旺的大家族之一。
孟氏祖茔俗称孟家林,位于村后山前,是目前梁山一带规模较大的林地之一。茔地100余亩,有石砌的林墙,墙内有林河、林桥等,迄今已有六百余年历史,安息着数百名孟氏先人,谱碑联“忆东周看齐鲁振兴儒业,走邹城来梁山万众启迪”。林地原有老柏树数百棵,最粗的三四人不能合抱,其中的龙爪柏、柏接柏远近闻名。1953年“四清”前砍伐了30棵,1962年又大面积采伐,据说卖去东平湖造船。现尚余三株数百年的老柏树,其余800多棵为近百年新植。墓地为倒行穴,瘗葬略无规律。祖碑西原有皇家免除圣裔徭役捐税的“恩荣碑”,今已不存。孟家林东北角有一个砖墓塔。此塔原为砖石结构,下石上砖,高2.5米,底正方,边长1.5米,破四旧时拆除,向下挖到青石板后就没再挖,现砖墓塔为在原址上复建。塔下埋葬着万历年间孟氏先人孟承汤,外号孟二花牛,据说他有求必应,看病救人无数,人称“活神仙”,梁山一带至今还流传着一些他的传奇故事。墓塔西墙原有罚约碑(不准开林后山石和采林中树木),今已不存。
孟庄村原有垓子墙,是清朝梁山大寨的组成部分,墙高5米,顶宽2米,底有10多米,外面是垓子沟,宽约10米,平房式的寨门能过大车,当时起到了防盗防匪防水的作用。1937年和1949年两次发黄水,寨外水深一人多,因垓子墙坚固如堤防,屯住寨门,村内百姓安然无恙。上世纪六十年代以后逐渐拆毁,现已荡然无存。
孟庄村靠山吃山,历代百姓多以开山采石为业,就连住房也多以碎石、条石垒砌而成,兼有土坯、青砖混用。老胡同狭窄弯曲,古石房古朴坚固。村北对腚堂屋依山而建,很有特色。孟宪孚老宅为三进院落,现仅存正厅及东偏房,外观尚好,房顶已损坏,不堪居住。其妻仇氏年84岁,身体康健。她说,她上辈人也不记得是何时修的这房子。根据房屋结构及现状推算,当有二百余年房龄,属中等以上建筑。村内还有几处保留石墙的建筑,都是青石齐顶,非常结实,房顶多已翻修,旧貌亦稀。村里原有老井,来自山泉,水质清洌,适合泡茶,实行自来水后多已封盖。
孟庄村原有三座庙,即琉璃庙、石爷庙、关老爷庙,现均已不存。琉璃庙正殿三间,有院落,因饰黄绿琉璃瓦得名,原庙内壁画一妇人骂鸡,应为骂鸡庙。鲁西南民风淳厚,鄙视鸡鸣狗盗之徒,常以骂鸡摒盗警示乡邻。石爷庙因庙神是石匠捐献且用石头打制故名,孟庄居梁山脚下,历代以开山打石谋生,供奉的神像也许是鲁班或伍丁。早些年,曾在一古董店见巨大石像,高2米多,据说出于前集某坑,形象似为文臣服饰,头部已失,不知是否此庙供奉。关老爷庙供奉关圣帝,梁山一带很多村都有。这些庙里的神像,是1950年组织学生拉出的,六十年代以后遭到破坏,七十年代基本原迹无存。
二、代有乡贤
孟氏自古多贤才。迁梁山定居后,孟氏遵记耕读检朴之古训,代有乡贤,层出不穷。根据《寿张县志》、《孟氏祖谱》和孟家林古碑记载,撷英略述。
【寿节一门】孟氏五十八代孙孟公鸿的祖母于氏,年届高寿,坐化而终。其妻刘氏,遇强盗不屈投井而死。孟公鸿奉父兄之命,请寿张县训导关中余撰写祖母及妻事迹刊于先茔。关中余写道:“寿因者,异于常人;节妇者,同于烈女。一门寿节并著,刊于玄石,非特为孟氏之光,亦足为寿邑之光也!”《寿张县志》记载:“刘氏,孟鸿妻。明正德六年,蓟城贼刘七等寇梁山,氏被执,不为所污,投井死,见《通志》。”
【潼关通判】孟彦峨,孟氏五十九代孙,由进士授扬州训导,仕至潼关通判。
【寿登有为】孟兴礼,字天叙,监生,孟氏六十六代孙,少读诗书,及长,以父老弟幼,弃儒务农,克勤克俭,家声赖以丕振,乡党效以成风。年七十入国学,九十岁犹能操笔应酬事务,九十七无疾而终。乡里思之,汶邑岁贡生、候选训导张士能撰文赞曰:“曰攸好德,又曰老终命,公兼而有之!”载《寿张县志》。
【倜傥不羁】孟兴禧,孟氏六十六代孙,生性倜傥,不理生产。读书好静,作文不尚修饰,屡试不中,遂无意于功名,而以教书诲人为业,他的教育方式是先德行后文艺。先生去世后,其弟子悲恸不已,寿邑庠生杨元吉作文曰:“祇祇士绅,泣涕粟临,故作斯诔,著之不泯”。
【忠信笃实】孟毓彦,字相珍,孟氏六十七代孙,监生,以侄传典官赐赠修职佑郎。性笃孝,事继母,一如生母,家计不足,弃儒服贾,籍以奉养。他职严气正,让人望而生畏,就而近之,却又莫不爱慕。他的堂侄传典刚周岁时父母双亡,他年逾五十乏嗣,便接过来抚养,并培育成才。公七十二岁而卒,事迹载于《寿张县志》,颖郡举人、寿张县训导俎锦为其撰写碑文。
【松柏高操】孟毓斌妻王氏,丈夫去世,她忍住悲苦,抱弟弟的长子为嗣子,上事公婆不敢稍加惰怠,教育孩子从来无怨无悔。寿邑增长张鸿珂撰文赞曰:“松柏为心,冰霜励志,有其实而不欲彰其名,尤与营情旌奖,流芳于后世者异矣,故显于墓前以示风化之劝云”。
【德重邻里】孟传宗,字耀先,孟氏六十八代孙。他经常留意学习祖先的善良品行,饥荒年代拿出粟米以周济穷苦人家,匪患来临时集合亲友御敌,仁义有合,德行无愧。他常说“言皆庸言,行皆庸行,而不知德正弗可及已!”他立身不尚浮华,处世豪无争竞,出粟救荒,举义平乱,事迹载于《寿张县志》,立碑于太老先生德寿碑傍,寿邑贡生、候选训导郑济康为之撰文,梁山营都阃府贾宗江为题匾额“德重邻里”。
【济美梓里】孟传典,字含章,孟氏六十八代孙,恩贡生,敕授修职郎,任德州训导。孟传典幼年父母双亡,蒙堂伯孟毓彦抚养教育成人,长大后仕国荣学校设帐授徒,饥荒年代同堂弟一起出粟米周济贫民,南匪扰境时倡议修庄围以御敌,其德行足以与堂伯并称,两世济美梓里。他品端学粹,师表庠序,施财救饥,筑圩敌乱,有乡里颂德碑。事迹载《寿张县志》,附贡生、乡饮大宾王清海撰文。
【冰霜清节】孟氏六十九代孙孟继凤妻樊孺人,生性恭淑,敏重知人。继凤去逝,樊孺人垂泣说:“从今后二老的饮食起居,惟我一人承担了!”于是在姑舅面前忍气吞声,和颜承欢,数十年如一日,节孝二字当之无愧,其事迹闻于县令胡公,建牌坊于道旁旌表,以示风化之励,郓邑庠生宋一淮撰文。
【乐善多福】孟继契,少博经史,著述文辞,屡试不中,遂弃文学任家教。咸丰七年(公元1857年),岁凶,奉父命出粟米周济贫民,又纳粟助军饷,以功授征仕郎,候补河南归德府经历。八十九岁时仍身体康健,乡邻有难还时常帮助排解,可以称得上“永言配命,自求多福”!事迹载《寿张县志》,汶邑增生陈玉珍撰文。
【孟承汤传奇】孟承汤,明万历年间人士,外号孟二花牛,人称“活神仙”,梁山一带至今流传着一些他的传奇故事。他饭量大,能吃,没个饱,一大锅馍馍都不够。据说他自幼父母双亡,跟哥嫂长大成人。一天,他嫂子让他上山拾柴,孟二花牛贪玩,到了饭时还没拾一根柴,回到家嫂子见他空手而归,吓唬说要打他,孟二花牛说:“嫂子,别打,我拿我的腿当柴禾烧吧!”说罢竟点着自己的腿把饭做熟了,腿却安然无恙。还有一次,嫂子故意难为他,让他去济宁给哥哥送黏窝窝,知道一百多里路他根本去不了,就把他锁在家里出门了,嫂子傍黑回家见二花牛还好好待在家里,可几天后哥哥回家来对妻子说二花牛那天给他送的黏窝窝当时还热乎哩,令嫂子惊诧不已。孟二花牛一生未婚,死也是坐化在瓮中。因孟家林就依偎在虎头峰下,每年雨季山水冲下来就会冲毁老林中的坟茔,孟二花牛临终前说你们把我埋在老林东北角上,我去给祖宗们挡水。说也奇怪,自打孟二花牛埋在那里之后,山水果然就紧挨着他墓塔的东山墙流过去,再也没淹过老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相关资料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