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记录汾源李氏铁算子
李珪:山西管州人(现静乐县)祖籍江苏无锡玉祁。出生于宋末元初,初历州吏目,勒受登士郎,后除滨州知州,中书省平章政事。其父李元章,南宋理宗时封中宪大夫。祖父李定,曾祖李集之,字子翔,任通直郎。高祖李纲,字伯纪,登政和二年进士第,建炎元年召为开封府尹,除正议大夫,进尚书房左仆射同平章事兼门下中书,赠太师。李珪因其速算闻名遐迩,故钦赐曰:“算子李”。其时南宋政权偏安一隅,处于风雨飘摇之中。理宗登基后,国事日非,外部蒙古铁蹄不断南侵黄河以南的百姓居无宁日;内部权相专权,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理宗皇帝却深居后宫,过着纸醉金迷的生活。先是史弥远专权,后任用贾似道为宰相。贾似道的父亲贾涉,曾任制置使之职,生有一儿一女,儿子即贾似道,女儿贾纹颇有姿色,被理宗纳为贵妃,贾似道籍贾贵妃之色,苟且钻营,先任籍田令,继升两淮制置使,兼管扬州。宝佑五年任知枢密院事,后擢为右丞相。开庆年间,蒙古遭国丧,忽必烈急于争夺帝位,命令渡过淮河的部队暂缓进攻,与宋朝签订了和约,要求宋朝交纳江北的土地,每年进贡银二十万两、绢二十万匹,然后退兵北去。贾似道竟然将称臣纳币的屈辱和议隐瞒起来,反捏造事实说宋朝军队取得大胜利,元军被击溃,国家之命运已转危为安。宋理宗不问青红皂白,竟然相信这一弥天大谎,给贾似道加官进爵,晋封贾似道为国师,爵位晋封为卫国公。时元章在朝,久有弹劾贾似道之志,一日下朝回家,夫人贾氏见其闷闷不乐,便问:“夫君何事烦愁?”元章见问,便将贾似道卖国求荣、欺瞒朝廷的丑行一五一十和盘托出。贾氏自幼聪明贤慧,深明大义,可谓女中豪杰,听了元章的话,沉吟良久,曰:“贾丞相妾之族兄也,至亲莫过胞泽,至爱莫过夫妻,至重莫过臣民,三者孰轻孰重,夫君自会掂量。”一席话说的元章如醍醐灌顶,当夜便愤然端楷缮书,历数贾似道的七大罪状,其疏略云:臣李元章冒死上奏,夫丞相贾似道罪恶滔天,卖国求荣,割地称臣罪之一也;欺君罔上残害忠良罪之二也;打击异己任用宵小罪之三也;苛政重赋民不聊生罪之四也;侵吞国库化国为家罪之五也;志大才疏误国误民罪之六也;眠花宿柳纵淫无度罪之七也。有此七大罪状,何以为群臣之首?不杀贾似道,半壁江山不日将沦蒙古铁蹄之下。不杀贾似道无以谢国人!奏疏拜发后,贾似道勃然大怒,阴使家甲数百人族灭元章一家,其仆人贾仁私谓贾似道曰:“贾氏、丞相之族妹也,留一命以全宗情。”贾似道怒犹未息,拔剑击桌曰:“挡我者死!”
元章的家仆李勇在外侦得贾似道族灭元章一事后,即刻夜见元章,泣而拽元章袍袖曰:“事急矣,
李珪就出生在这样一个仕宦家庭,家庭文化的熏陶,其父李元章的教诲使得李珪从小就养成了勤奋好学的作风,他常常借助月光读书,肚皮上写字,特别喜欢算术,一有空就把砖头、坷垃摆成算盘式样,揣摩苦练。小小年纪就通读了《四书》《五经》。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李珪被破格录取县学读书,元朝规定县学每季度举行一次考试,成绩优等者得一分,中等者得半分。每年考试共得八分以上者得以升级充任高等生员,取得参加选官考试的资格。李珪以其优异的成绩得到学正的赏识,每季考试均为优等,很快晋升为高等生员,取得选官考试的资格。
其时州衙招聘珠算名人,对土地重新丈量,李珪毛遂自荐,要求参加,知州见其年少,衣冠破旧,半信半疑,于是当场出题让他解算,谁知知州刚出完题,李珪便脱口说出答案,知州惊喜过望,视李珪为神童,当场拍板录用。丈量土地时,李珪以步当尺,口当算盘,边迈步,边口算。迈完步,地数便准确无误地记到本上。观者无不称奇,自此神算李珪名声远扬。知州对李珪宠爱有加,多次上书朝廷极言李珪聪慧,后李珪历州吏目,赐授登仕郎。在任期间,李珪以深厚家学渊源和神算技能对州衙的土地管理、财政开源节流提出很多陈条,无不切中时弊,多次受到上司嘉奖。
元武宗至大二年,北方大旱,贵戚势家私匿民田,闹得民怨沸腾,不少人铤而走险,聚众为盗。御史台上疏朝廷,要求轻赋税、赈灾民、惩豪族。武宗皇帝钦定丞相哈剌哈孙巡查田亩,赈灾放粮,并昭告各地将灾情田亩上奏朝廷。知州急招珪至问以对策,李珪不慌不忙将管州地理地貌、山川河流、官田民田一一注明对奏。剀切详明,哈丞相见奏大惊,叹曰:“此子有大才。”遂征聘入朝,不久外放山东滨州知州。时其父李元章、恭人贾氏已近耄耋之年。长兄李裕授承务郎真定路枣强县尹,二兄李彬见任承直郎信州路总管府推官,四弟李佐、五弟李润均为生员,李珪遂留长子宗颜承欢老父膝下,并嘱四弟、五弟勤俭持家,勿怠学业。携二子李兴、三子李旺赴山东滨州上任。滨州政务纠纷甚,李珪颖识敏裁,便宜张弛,革除弊政,兴办学校,广励人才,教化民风。重视农桑,禁止侵占农田作为牧场,并下令司农司颁行《农桑辑要》,指导农业,轻徭薄赋,滨州大治,州人甚感公德。滨州莅事六载,考满擢中书省平章政事。
元朝是一个尚武轻文的朝代,特别是汉族知识分子倍受歧视,有“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医、六工、七猎、八娼、九儒、十丐”的说法,很多汉族知识分子情绪沮丧,感到前途渺茫,以致“天下学儒者少”,引起了很多社会问题,元仁宗皇庆二年(1313年),李珪上疏朝廷,首倡恢复唐宋以来的科举制度,为国招揽人才。其中有两句话:“有志之士,志在列朝议事,报国抒才,若无科举,是断其报国之道也。”仁宗看后准其奏,并下诏命中书省参酌古今,制定出科举考试的各项制度和章程,恢复科举考试。至元元年(1335年)彻里帖木儿拜中书平章事,首议罢科举。至正元年,脱脱为中书右丞相,乃悉更伯颜旧政,恢复科举。元朝科举两兴两废,共举行科举十六次,录取进士1135人。这期间,李珪功不可没,为推进元朝的科举做了大量工作。李珪在元朝历几朝皇帝,始终受到器重,时人评价他为:“言依于行,行依于义,和而不谄,廉而不叫矫,直而不亢,威而不猛。”
元顺帝初年,李珪上疏告老致政。元顺帝嘉其绩,诰受光禄大夫,钦赐曰:“算子李”,定居于山东茌平县。他居住的村庄也叫算子李村。李珪生三子,长子宗颜居山西省娄烦县,其族人丁兴旺,是为大族。次子李兴,明朝任平南将军,其后人居山东丰邑。三子李旺居博陵,明朝任两淮转运使,诰授中议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相关资料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