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新闻动态

建于清乾隆三十年间的孟氏祠堂

2016-09-26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2247
转发:0
评论:0
建于清乾隆三十年间的孟氏祠堂,  孟氏祠堂坐落在包公镇硃岗山西南脚下大孟自然村,建于清乾隆三十年。坐东朝西,南
    孟氏祠堂坐落在包公镇硃岗山西南脚下大孟自然村,建于清乾隆三十年。坐东朝西,南面距店高公路不足百米,祠门前有一块较大的广场,广场前面有一口大塘,名书房塘,塘的中央有一座两平方米见方的土墩。孟氏族人模仿文庙中泮池的做法,筑了一个方方正正的水塘。设置这样一个泮池,其教化的意义自然与孔子有关,是鼓励族人要读好"四书五经",将来中举做官,光宗耀祖。
       泮池这种初始的教化意义,今天住在它四周的许多年轻人已经非常陌生,脱口而出的经常是"消防水塘"一类的时髦词汇。也有少数的老者说它是一个"救生塘",目的是教育族人要一生行善,多多积德。这方面的功能和象征,就泮池来说,都是可以兼具于一身的,同时也是聚财的象征。
      祠堂所处的位置是一块"后有靠山,前有明塘"的风水佳地,山明水秀,环境优美,交通便捷。祠堂为两进五开间,徽派建筑,为榫卯木制结构,占地面积1 200平方米,建筑面积600平方米。分前厅和寝堂两个部分,前厅高6.16米,寝堂高8.62米,前厅和寝堂中间有一道6.16米高的砖雕墙,把前厅和寝堂隔开。前厅是宗族议事聚集的地方,后堂是祭祀祖先场所,设有己故祖先的牌位和绫谱。
     走进祠堂大门,迎面是祠堂的照壁,照壁具有藏风聚气的作用,照壁后面是天井,天井两边建有厢房,过天井庭院便是寝堂。祠堂的门窗、槅扇、内檐,均为木制装修,有精美的木雕图案。
砖雕墙的砖雕主要雕刻在东面三开间,明间面宽4.17米,两次间面宽2.66米。砖柱亦为0.36米,明间柱高4.28米,次间砖柱高3.64米。柱下有鼓蹬形柱础砖雕,柱顶雕为火炬形状,柱上并有人物雕刻。
明间设有上下枋两道,枋面均雕刻,其雕刻分上下两条,下条为花草雕刻,上条上枋雕刻双凤朝阳,下枋上条为福、禄、寿人物雕刻,下枋之下两端雀替雕鳌鱼吐水,水雕刻成如意图案。两枋间中置字匾刻"宝仁义训II"四字,两侧花板刻人物戏文。上枋上嵌6块方整砖雕,内容为草龙图案,其上为花砖脊雕刻,两端部饰鳌鱼吻砖雕;下枋下为门洞,宽1.4米,两侧为砖面。
    次间也为上下两道砖枋,上枋雕"鲤鱼跳龙门",下枋为"姜太公钓鱼"等人物戏文,端部为器皿雕刻图案,呈月梁状,两雀替亦雕为鳌鱼吐如意纹。两枋间以芯柱分为3块花板,为人物戏文雕刻,上枋顶嵌3块方整砖雕,草龙图案,其上花砖脊雕刻,端部鳌鱼吻雕刻。其于柱外共设4块梁头,为麒麟、鹿、狮等动物图案雕刻,下枋下做大边框后贴斜方砖面,底座雕花草。
     砖雕墙将不同时空具有象征意义的符号物象巧妙地组合在砖墙上,令人遐想,发人深思。雕刻的内容丰富,造型千姿百态,刀工细致灵巧,人物栩栩如生,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新中国成立后,祠堂被收归国有,改建为高亮粮站粮仓。1956年粮站搬出后,一直为大孟小学教室、校舍。因祠堂阴暗潮湿,不利于孩子们的身体健康, 1976年报经县革命委员会批准,将祠堂的寝堂拆除,用拆下来的木料在祠堂右侧的山坡上,兴建了两栋教室,保留祠堂的一进和两厢房作为老师宿舍。
 2001年,大孟小学为改善教学环境和条件,择址新建,祠堂废弃不用。因长期没人看护,祠堂椽板外露腐烂,砖瓦破碎,两边厢房倒塌。
 2011年,在县文物管理部门和孟氏宗亲的共同努力下,筹集资金150多万元,由省文物保护中心规划设计并承包修复工程,历时一年半,恢复了祠堂原有的面貌。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青年书法家张业建重新书写了楹联,前厅的楹联为"地接岘山钟秀色,门迎淝水泽流长"。寝堂的楹联为"堂势尊严,昭亦代祖功宗德;孙支繁衍,承万年春祀秋尝"。楹联用木制雕刻而成,黑底金字,庄重、典雅,增添了文化内涵和雅韵。
家族源流
肥东孟氏家族一世祖孟景,山东邹县(今邹城)人,系孟轲第57代嫡孙,明洪武十二年十二月被推举应试,初授江贤县丞,后任桂阳州同知,南康府通判、同知,五品官职,敕授奉政大夫。
明初建文元年秋,孟景调任北直隶永平府同知,赴任途中道经庐州,适逢"靖难"起兵。因永平府是燕王朱棣属地,无法赴任,欲归故里,而道路又阻塞,遂滞留庐州不前。他心情沉重,作诗一首《将赴永平府道经庐阳闻难作}:"万里车书唐宋元,长江天堑抱王都。偏师南下扬旌旆,举国东奔散舳舻。无复郑畋传义缴,偏多李棁引降奴。至今恨满秣陵路,长使孤臣两泪枯。"反映出孟景当时因时局混乱,皇室干戈,百姓遭殃,对自己的前途心灰意冷的一种心情。
随着时局的发展,不久他又作了一首《驻庐阳作》:"搔首狂呼不自持,年来何事数多奇。江陵王气悲消减,灭海孤臣泣乱离。故国溪山老梦想,他乡风雨助秋思。从今不问人间事,钓侣樵俦是我师。"这时孟景对朝廷已是彻底无望,思乡之情更强烈,并己做好最坏的打算。
朱棣即位后,孟景被削籍罢官,因闲驻庐阳日久,乐其山水之秀,民风之淳,便在此购田百余亩,定居肥东。其率僮仆躬耕其间,杜口不言时事,门生故吏概屏不相见,唯寄兴溪山怡情诗酒中,以慰桑榆,并自称"隐园公"。其卒于洪熙乙巳年,享年74岁。
规训
清嘉庆巳卯清明期间,经合族议定10条宗祠规训,对家族成员以示劝惩。这10条规训是:一、崇祭祀;二、劝孝佛;三、睦宗族;四、敦诗书;五、勤耕织;六、端阃范;七、惩败类;八、培坟茔;九、理祠事;十、严看守。其中,在"敦诗书"规条中,鼓励"子孙不论文武两途有能入学者,祠内给花红银10两,登乙榜者给银20两,登甲榜者给银40两"。在"勤耕织"规条里则要求"子孙习于耕者,须无荒野,娴于织者,当无嬉于家,早作夜思,克勤克俭,上则可以振家风,次亦可以得温饱。若有游荡奢靡者,祠内宜加惩处"。
家谱
逝者往矣,邈若云烟,要做到"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使祠堂里的先灵世系不乱,昭穆有序,唯一的办法就是修谱,以文字图谱的形式传之后世。
《孟氏家谱》始修于清朝顺治七年,共修编7次。一修、二修和三修的家谱没有刊印,都是手书实录,道光三年进行第4次修编时才延师刊印成册。光绪十七年第5次修编后,由于社会动荡不定,家谱将近百年的时间没有编修。1985年,进行了第6次家谱修编。用3年时间,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完成了资料的采集、编写。由于当时家谱还属于禁印品,无处印刷,只能自购钢板、油印机和纸张,用手工刻写、油印、装订42部谱书,分发各支派保存。2009年七修家谱启动后,先后有近百人参加了资料采集、编写和资金筹措等工作,两年时间完成编写印刷任务。
谱书的体例采用欧、苏谱式结合的体例,内容有新旧谱序19篇,宗祠叙等5篇,诗词赞48首,人物传记27篇,还有圣谕广训、家礼仪节、家规、家训和大量的世系、世纪等。资料翔实,内容丰富,世系清晰,并广录名流序赞,传示后辈。
其中有康熙年间,诰授光禄大夫议政大臣兵、礼两部尚书、前都察院左都御史龚鼎孳,康熙年间赐进士出身、光禄大夫、经筵讲官起居太子太保武英殿大学士兼管礼部尚书事务教习庶吉士、后升为吏部尚书的李天馥,康熙年间赐进士及第、中宪大夫、提督陕西学政、翰林院编修加三级许孙荃,康熙年间赐进士出身、诰授中宪大夫、提督四川学政、翰林院编修宋衡,乾隆年间赐进士出身、文林郎、徐州儒学教授田实发等都先后为孟氏家谱作序或赞,从不同侧面记载了孟氏家族的辉煌历史。
李天馥写的《孟氏赞歌》曰:吾淝望族,首推孟氏。迹发邹阳,宦游楚治。前有名贤,后有佳士。三范五忠,光照百世。
孟氏七修家谱9卷, 130多万字,印制110部,除分发个支派保存外,还送至山东邹城孟庙、安徽省档案馆收藏。
名贤
    从一世祖孟景定居肥东至今,孟氏家族已繁衍23代,人口约七八千人,主要分布在肥东及周边县市。孟氏子孙遵循亚圣孟子的仁义思想,秉承"敦诗书,勤耕作"家训,重文厚德,家风淳朴,子孝孙贤。五世孙孟旸,在明朝嘉靖年间任广西柳州营守备,五品官职,被敕授武德将军。在十二世、十三世两代中,仅大孟一个村庄就有23个太学生,还有许多郡庠生、邑庠生,从政的颇多,做学问的也不少。
在现代的孟氏子孙中,也有不少佼佼者。孟世乐, 1944年生,中国科技大学毕业,上海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蚌埠40研究所副所长,副厅级。另外,处级官员有孟平、孟继典、孟繁俊、孟守东、孟奎、孟效先、孟东升、孟继春、孟样如等多人。硕士生、博士生有孟卫东、孟劲松、孟含明、孟翔、孟斌、孟林、孟德昀。高级职称的有孟吉庆、孟志伟。企业家孟行健, 1971年出生,大学本科学历,安徽天健水处理设备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省第十届政协委员,获安徽省环保行业优秀企业家称号。
孟氏十七世孙孟荫才, 1936年任合肥县督学时,自筹资金在家乡大孟村创办了岘山小学,后称大孟小学,解决了子孙上学读书难的问题,并亲自到各家各户去动员孩子上学,家庭困难交不起学费,就减免学费。在他的热心鼓动下,凡达到上学读书年龄的孩子,几乎全部都上了学,周边村庄的孩子也不例外。学校的创办,对培养、教育子孙后代起了极大的作用,乡邻无不称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云南禄丰潘氏宗祠建于清乾隆癸西年间
禄丰潘氏宗祠在小铺子村委会东山村村北,建于清乾隆癸西年(公元1753年),为潘氏一族捐资共建的宗祠。宗祠面南背北,列古城台,台上由南而北依次建照壁、平台、门楼、天井、厢房、正殿。门楼与正殿相对,门楼顶上为戏台。正殿座落在整个建筑的最北边,用石砌一高1.6米的高台,殿建于台上,面阔三间,宽11.7米,进深8米,单檐硬山顶。门前走廊顶部施以卷棚,以瓦覆盖,瓦上书二十八星宿名。门窗为格子门窗,木雕精细。殿内以土砌一高1.1米的供台,供台上以木雕构件组成神龛。龛分三格,上下两层,正中木雕构件较两旁繁复精美。龛后墙壁上镶碑十一块,刻潘氏族谱于碑上,正中一块为《潘氏家谱序》。殿中原悬匾三块,今仅存右边“宗谱志室”一块,宗祠院内还有功德碑两座。整个潘氏宗祠保存较为完好,整体布局未遭破坏,现为村上公房。有一户人家住在东厢房,东厢房的局部面貌被改变。由于年久失修,有部份梁、柱、橼、楼板腐朽,需要及时维修、更...
· 建于乾隆的,禄丰潘氏祠堂
云南禄丰潘氏宗祠在小铺子村委会东山村村北,建于清乾隆癸西年(公元1753年),为潘氏一族捐资共建的宗祠。宗祠面南背北,列古城台,台上由南而北依次建照壁、平台、门楼、天井、厢房、正殿。门楼与正殿相对,门楼顶上为戏台。正殿座落在整个建筑的最北边,用石砌一高1.6米的高台,殿建于台上,面阔三间,宽11.7米,进深8米,单檐硬山顶。门前走廊顶部施以卷棚,以瓦覆盖,瓦上书二十八星宿名。门窗为格子门窗,木雕精细。殿内以土砌一高1.1米的供台,供台上以木雕构件组成神龛。龛分三格,上下两层,正中木雕构件较两旁繁复精美。龛后墙壁上镶碑十一块,刻潘氏族谱于碑上,正中一块为《潘氏家谱序》。殿中原悬匾三块,今仅存右边“宗谱志室”一块,宗祠院内还有功德碑两座。整个潘氏宗祠保存较为完好,整体布局未遭破坏,现为村上公房。有一户人家住在东厢房,东厢房的局部面貌被改变。由于年久失修,有部份梁、柱、橼、楼板腐朽,需要及时维修...
· 清乾隆年间“高官何惧”的典故
清代乾隆年间,熊氏家族了一个名叫熊会的人。一次,乾隆皇帝南巡江南,两江总督黄廷桂向署圣驾所过之处必须开辟御道。熊会不愿为此平毁百姓坟墓,让御道绕了一个弯。黄总督知道后,要治熊会死罪。熊会反驳道:“皇上从京师到丹徒,就一直走的是直路,如果皇上知道为他南下,我们掘人坟墓,暴人尸骨,皇上还会高兴吗?”黄总督对熊会的抗命,虽然心中恨之入骨,但又找不出理由来驳倒他,只好不了了之。熊会一身正气为民着想、不惧高官的故事,至今在当地传为美谈。
· 赵官孟氏祠堂
宗祠是宗家血脉所系,也是宗家盛衰的标志。因此,历代帝王将相都将宗祠看作国家权利的象征,建造宗祠是皇室的特权。祠堂的出现,与家庙、神庙有极大的联系。中国最大的家庙,当属皇帝家的太庙,其次是各诸侯、王公的宗庙。到了士大夫,还有资格建家庙,普通庶民没资格建家庙,只能路祭。民间的祠堂,是从西汉开始出现并逐渐兴起的。汉代祠堂,是建筑在墓前的祭祀场所,祠堂多为石质,又称石室或石祠。此后数代,由于等级制度的禁锢,有资格拥有宗祠的人,依然寥寥无几。中国民间允许建立宗祠,始于大明朝嘉靖十五年(公元1536年)允许民间“联宗立庙”诏令的颁布,民间建立宗祠,终于获得了合法的地位。从此,宗祠与家谱,一起成为家族最重要的象征。赵官孟氏祠堂室内梁架近代以来,北方地区的祠堂,里面的祖宗排位,包括有些藏于其中的家谱等,基本被焚烧破坏。而南方,如福建、广东、安徽、浙江等,则有较多的祠堂得以保存。孟氏祠堂位于赵官镇北一村幼儿...
· 谷山孟氏祠堂
谷山孟氏祠,也叫阳谷孟氏家庙,位於阳谷城南大街小隅首西,东西路北(现狮子园南邻)。谷山孟氏祠始建于康熙初年,有大门一间,祠堂三间,砖墙护围,占地约一亩许。祠堂内供奉着亚圣第四十三代孟忠支系即孟子世家流寓阳谷支系历代宗祖之神位,每逢年节祭日,阳谷支系族众均到祠堂祭祀。谷山孟氏祠堂除供奉阳谷支系历代宗祖神位外,还是阳谷孟氏族人议事,宣喻族规,处理族务,化解纠纷,和谐族亲的场所。谷山孟氏祠院内“承天立石”,立有《孟氏免差碑》。此碑立於乾隆二十年岁次乙亥十二月上浣吉旦,碑文中写道:孔颜曾孟四氏圣裔仰承祖业,历代优崇,一切地亩杂项差徭概行蠲免。乾隆二十年四月十四日,恩诏免四氏圣裔及庙丁礼生乐舞一切地亩杂项差徭。蒙皇恩:阳谷居住之圣裔孟衍祀等呈验族谱开禀合族户名到案,合亟遵照,勒石免徭,以垂久远。在新的历史时期,氏族祠堂的功能有了重大变化。但是,她作为对族人进行族史、族德、族风教育的阵地还是有必要的。...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