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新闻动态

清朝潘氏名将潘韬、潘汝渭父子竟有相同命运

2016-09-25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4472
转发:0
评论:0
清朝潘氏名将潘韬、潘汝渭父子竟有相同命运,  无巧不成书。原籍广东吴川振文大寨潘屋村的潘韬、潘汝渭父子,生年相距40年,人
    无巧不成书。原籍广东吴川振文大寨潘屋村的潘韬、潘汝渭父子,生年相距40年,人生际遇却殊途同归,有五个惊人的相同。
    潘韬、潘汝渭是广东吴川人,清代名将,分别是《高州三贤潘氏族》19世孙和20孙。乾隆中潘韬任闽浙督标水师营参将,守护台湾有功,官至南澳镇总兵,乾隆谥封《名高吴将》门匾一幅。
潘汝渭(潘韬之子)于嘉庆三年(公元1798年)戊午科武举,诰授武功将军,晋授武显将军,历任闽安协副将、澎湖协副将,道光二年(公元1822年)台匪叛乱,汝渭公带领水师进剿,一举剿灭台匪,升任闽粤南澳总兵。
1、同投水师
据《辞海》、《中国人名大辞典》、《福建通志》、《高州府志》、《潮州志》、《香山志》、《东莞志》、《吴川县志》、《高州三贤潘氏谱》等记载,潘韬,生于清雍正壬子(1732),卒于清嘉庆癸亥(1803),原籍吴川振文大寨潘屋村,后迁吴阳城里;7岁母病故,对父亲、继母爱敬无违;家境贫寒,为赡养父母,奋志从戎,18岁投效水师,勤于训练,用心钻研,不出三年,熟谙水师方略,成绩卓著,成为台闽粤(包括现海南及广西一部)海防一代名将。
清朝名将潘韬、潘汝渭父子竟有相同命运
其子潘汝渭,生于清乾隆壬辰(1772),卒于清咸丰己酉(1849),父子出生相差40年,走的是武职科举之路。清代武官的出身计有世袭祖职、武举科考、上辈庇荫以及行伍出身、军功出身等5途。汝渭20多岁时,其父已是澎湖协副将,官居从二品,他的庇荫实力雄厚,但在其父的教育、引导之下,走的是自身拼搏之路,学文习武非常刻苦用功,练武练到“指缝滴血、力举数石”,嘉庆三年(1798)26岁时考取武举人,32岁时投效水师营伍,第二年12月在南澳岛长山尾洋面击贼,缴获贼船及炮械、旗帜等一大批;又在高阔洋擒贼缴船立功,拔补为外委把总(正九品),从股级一点一滴做起。
2、同任总兵
潘韬父子都以台闽粤海防为主战场。潘韬从水兵做起,22岁从额外外委(从九品),即相当于现在的副股级,逐渐积功升外委千总(正八品)、把总(正七品)、营千总(正六品)、龙门县协营中军都司(正四品);乾隆四十七年(1782),升为虎门左翼镇标中军游击(从三品),乾隆五十年(1785)升闽浙督标水师营参将(正三品);乾隆五十一年(1786),台湾林爽文据台叛乱,主师王模不谙水师,被困台南县佳里镇诸罗城中三个月,力穷粮绝,外援不至,只能罗雀掘鼠充饥,吃树皮、蕉根,士兵饿死甚多。越年正月,潘韬奉命带领南澳、铜山两营兵丁赴台进剿,冲锋破敌,又驾船出洋堵截残余逃敌,多次战斗,前后奏大功53次,积功升澎湖协副将(从二品);丁父艰和继母忧共守孝6年后,因广东澄海、香山、春江三个副将空缺,朝廷无谙熟水师将领可递补,命潘韬以原职补授香山协副将;“嘉庆五年(1800)十一月己丑十一日”升为南澳镇总兵官(正二品)(《大清仁宗睿皇帝实录·卷76》);他调后又于嘉庆八年(1803)再任南澳总兵官。
潘汝渭于嘉庆十年四月后,在涠洲破敌缴贼船4艘、擒海贼80余名升外委千总;贼首袁亚石等在高雷廉琼诸府海上作恶,潘汝渭被委派为前驱,奋勇挺进,生擒贼首二名,缴获盗船及器械无数,释放被掳男女4000多名,并先后历经大小战役战斗数十次,积功升守备、都司、游击、闽南副将,49岁时任海坛总兵、55岁时任金门总兵、58岁时任南澳总兵;再于道光二十七年(1848)再任南澳总兵(《潮州志》)。
在明万历三年(1575)至清灭亡的336年中,南澳共设总兵(含副总兵、副将)共172任161人,潘韬父子同任并都先后两任南澳总兵是唯一,传为佳话。
3、同升将军
“嘉庆五年十一月己丑十一日”潘韬受皇帝接见,感恩戴德,上疏恭叩圣安,皇帝特敕命一道,钦奉朱批,有“练兵整伍,诸事用心,莫图小利,有劳尔问,顺问汝好”之谕,并升武显将军(从一品)。潘汝渭则因勤于政,事事躬亲,台闽粤海面平靖,在再任南澳总兵时升为武显将军。并且,按照子孙贵则父祖荣的规则,潘韬的曾祖父尔爵、祖父有鸿诰赠武显将军,父国沛诰封武显将军,有连续五代武显将军的显赫。
清朝名将潘韬、潘汝渭父子竟有相同命运
     总兵、武显将军是什么官?据汕头大学原党委书记、广东历史学会副会长黄赞发考证,“稽诸史籍,明代遣将出征,别设总兵官、副总兵官以统领军务。这本为差遣的名称,无品级,也无定员。遇战事则总兵官佩将印出兵,事毕缴还。及后总兵官镇守一方,戎务繁多,渐成常驻武官,简称总兵,定正二品。清因之,……后还晋级定为一品。”武显将军则衔加本级,为从一品,其在朝中的地位,在武将系列,只有一个上级,就是领侍卫内大臣,则日常在皇帝身边保护皇帝安全的那一个人,正一品,将军在全国人数则一般有七八个至十七八个。潘韬父子就是其中一前一后的两个。
4、同交文友
潘韬文武兼资,既是水师名将,又能作诗,善于画虎,写大“虎”字,机势雄劲,人们把它视为宝贝而争着收藏。素重文士,在用兵之闲暇,经常约请地方贤儒相聚相磋。时名文人杨世勋等,经常受邀登岛共聚,讲诗论文,订忘份之交。潘汝渭更讲武崇文,与杨世勋等更深交,杨在岛上共为潘汝渭作诗五首流传,其中就有《送南澳总戎潘凭山世兄汝渭巡洋》:“儒将威名重,元戎世泽芳。廿年劳汗马,两管莅封疆。壁垒风云壮,旌旗日月光。伏波铭界柱,横海驾征航。麾下千丁肃,胸中万甲藏。鲸鲵消绝域,狐兔靖遐方。岛屿莺花满,舆图锦绣张。太平无一事,慎固守南荒。”
5、同卒任上
    在这里输入你的内容,注意不要用退格键把所有文字删除,请保留一个或者用鼠标选取后直接输入,防止格式错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评论 {{commentTotal}}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游客
发表评论
  • {{item.userName}} 举报

    {{item.content}}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开'}}评论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复' : '回复'}}

    回复评论
加载更多评论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潘姓始祖潘崇
潘崇(古代春秋时期人物)编辑锁定历史人物,春秋时期楚国大臣。潘崇就是潘姓的始祖。因助楚庄王的爹楚穆王(商臣)弑父(楚成王)篡位有功,被穆王封为太师,兼掌环列之尹。见典故:熊掌难熟。潘崇家族由于受到楚王的特别恩宠,故发展特别快,其后裔子孙的足迹几乎遍布楚国各地,在古籍中所记载春秋时代的潘氏名人,几乎都是楚国的人物。今天山东、江苏、浙江、河南等地,皆有该支潘氏的后裔。生平事迹编辑春秋楚成王时太师,助楚穆王继位有功,被穆王封为太师,兼掌上环列之尹。潘崇是太子商臣的师傅,前626年,楚国太子商臣听到消息自己将被废掉,但是消息还没有弄准确,就问他的老师潘崇该怎样确认消息,潘崇建议宴请商臣的姑母江芈而故意表示不尊敬,商臣照办了。江芈大怒,痛骂商臣为贱东西,并表示难怪其父楚成王要杀掉商臣另立王子职。商臣确认了消息后,与潘崇密谋,潘崇问:“你能事奉王子职?”商臣说:“不能。”潘崇问:“你能流亡吗?”商臣说...
· 潘
· 清朝名臣潘世恩
潘世恩(1769-1854)清朝名臣。初名世辅,小字日麟,字槐堂,一作槐庭,号芝轩,晚号思补老人,室名有真意斋、思补堂、清颂。吴县潘氏先世为中原人,唐代有潘逢时为歙州刺史,因“居官有惠政,秩满,父老攀留,遂家于歙”。潘世恩六世祖潘仲兰自明代起由歙县北迁,落籍素享“风土清嘉、人文彬蔚”之誉的苏州。先撰,嘉庆间历侍读、侍讲学士、户部尚书。道光间至英武殿大学士,充上书房总师傅,进太子太傅。为官五十余年,历事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四朝,被称为“四朝元老”,与堂兄潘世璜、孙潘祖荫合称为“苏州三杰”,著有《恩补斋集》。生平简介]编辑潘世恩,江苏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吴县潘氏先世为中原人,唐代有潘逢时为歙州刺史,因“居官有惠政,秩满,父老攀留,遂家于歙”。“潘世恩六世祖潘仲兰自明代起由歙县北迁,落籍素享“风土清嘉、人文彬蔚”之誉的苏州。祖父潘冕曾官候选布政司理问,生三子:奕隽、奕藻、奕基。其父潘奕基为杭...
· 潘耒
生平潘柽章弟,自小过目成诵,师事徐枋、顾炎武、王锡阐、吴炎等,为顾炎武唯一及门弟子,博通经史、历算、音学。清康熙十八年(1679年),举博学鸿词,授翰林院检讨,参与纂修《明史》,主纂《食货志》六卷。终以浮躁降职。康熙三十四年,在福建建阳刻成《日知录》三十二卷本行世。晚年崇信佛学,好山水,历游名胜,为文记之,名篇有〈游南雁荡记〉、〈火焰峰〉、〈天柱峰僧饷黄独〉、〈仙居诸山游记〉等。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康熙赐复原官,坚辞不受。著有《类音》、《遂初堂诗集》、《文集》、《别集》等。参考书目李元度:《国朝先正事略》卷38《潘耒事略》沈彤:〈检讨潘先生耒传〉
· 潘玙
潘玙,宋朝诗人,生卒年不详,籍贯不详。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