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新闻动态

发生在金陵城的胡氏孝善故事三则

2016-09-25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664
转发:0
评论:0
发生在金陵城的胡氏孝善故事三则,金陵老城南门西的愚园,始建于光绪二年(1876年),是晚清南京最大、最著名的私家
金陵老城南门西的愚园,始建于光绪二年(1876年),是晚清南京最大、最著名的私家花园,拥有“金陵狮子林”的美誉。因宅园主人姓胡,民间口口相传,称之为“胡家花园”。胡氏家族除了留下如今可以看到的林亭山水,还留下《白下愚园集》八卷等历史文献。
父子两代兴建“愚园”
胡氏祖居徽州歙县龙潭里,清道光元年(1821年),胡莹轩兄弟二人迁至金陵,经营皇宫织锦贡品。胡莹轩有子嗣六人,其中二子恩燮(1824年—1892年),字煦斋,1874年,时任苏州知府胡恩燮为奉养母亲,辞官回到南京,购得徐锦衣西园,历时两年建成,设景36处,更名为愚园,寓“大巧如拙,大智若愚”之意。
当时,胡恩燮在宅园里设一座“依琴拜石之斋”,“遇琴时一弹,见石每下拜”。在鼓琴、赏石间,涵养淡泊素雅、内敛中正的人文品格。
胡恩燮无子,过继姐夫王一山之子光国(1845年—1929年)为子。太平军攻占南京后,胡光国随父移居东台,就读于西谿书院。胡光国于同治三年(1864年)返回金陵,其称“自念废学已久,暇亦稍稍温习旧业”。院长倪豹岑先生表扬他的“文赋诗字皆有可造”。后愚园因战乱而毁,1915年在上海躲避战乱的胡光国回到南京,重整愚园,增设34景,故有前后七十景之说。
发生在金陵城的胡氏孝善故事三则
胡光国
胡孝子“雪窟救母”
胡恩燮是个远近闻名的孝子,曾因“雪窟救母”赢得孝名。战乱时期,为了救母亲,他“先在水西门外芦苇深处掘一窖”,再让人扶母藏匿其内,后黑夜“独冒风雪”亲负老母逃离南京。朝廷敕建孝子牌坊,以表彰他的救母之举,世人皆称胡孝子。愚园建成后,胡恩燮经常会陪老母在园中散步,有时在春晖堂,母子赏花饮酒的同时,胡恩燮也会弹起《梅花三弄》、《渔歌》等琴曲,以博取老母欢心。1884年,胡恩燮84岁老母无疾而逝,他因哀痛过度而病笃,病中写下长篇自传《患难一家言》,“示后之人以艰难”,“其意念患难之艰,而知太平之乐,见创业之綦难而思守成之不易”。
胡恩燮极为重视家庭教育,对嗣子胡光国影响至深。胡光国在父亲所著《煤说》之后记里,记载了父亲平素勉励他的话:“心中须存有一种生气,虽困穷不改其念,天必福之”; “门以内相勉以忍让”,“惟尊礼名师,教抚弟侄”;“平居好施与人,有急难倾囊振助”。胡光国感念父亲恩情,1908年在胡家花园建造孝子坊衣冠冢、孺慕亭,并为父编撰刊印诗集。1924年,79岁的胡光国自书“愚园养生池记”,记述愚园兴建缘由,告诫胡家后人“尽孝行慈”。
发生在金陵城的胡氏孝善故事三则
徐州近代化煤矿奠基人
胡恩燮父子身逢乱世,却胸有家国情怀,历经磨难初心不改。胡恩燮是徐州近代煤矿的创办者之一。1882年10月5日,在左宗棠支持下,徐州利国矿务局成立,胡恩燮任总办,胡光国任提调,“仿效西法,集资采炼”;“不请官本,一律由商集股办理”,建立起徐州第一个现代化的铁、煤矿企业。1887年,胡恩燮因健康原因离开煤矿,回金陵养病。此后,胡光国既主持矿事,又兼办江宁普育堂及两淮盐务。胡光国热衷慈善事业,接受大黄州官田,开垦荒地,种植稻米,所获钱财,用作补充善堂经费。他还积极兴办崇义文塾,邀请名师开设文课,每月举办考试,分等奖给,以培养孤贫子弟。此外,每年腊八节时,胡氏族人都会在大门外施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评论 {{commentTotal}}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游客
发表评论
  • {{item.userName}} 举报

    {{item.content}}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开'}}评论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复' : '回复'}}

    回复评论
加载更多评论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发生在莆田的古代方氏名人故事
先秦时期,方姓人活动于河南一带,默默无闻。直到西汉末年,他们逐渐东迁,在安徽形成望族。唐朝时,方姓人便已定居海外。他们的根,都在河南。宋代,福建莆田的方氏家族出了132个进士,成为各姓之冠。其中的28对“父子进士”,更是成为文坛佳话。方家的“学霸”是怎样炼成的?汉末外迁;方姓源于北方,盛于南方方姓文化研究会的方为民说,方姓源于北方,盛于南方。先秦时期,方姓人活动在河南一带;西汉末,方姓族人东迁至安徽,逐渐形成望族。唐朝时,方姓人分布于中原、华东和江南各地;宋朝时期,方姓人则主要集中在福建一带,同时,安徽、浙江、湖南、江西等地,也是方姓人的聚居地。宋元之际,有方姓人为避乱迁至海南。方为民说,到明朝时,方姓的人口形成以浙江为中心,向四周发散的格局。据公开数据显示,方姓人大约占了当代人口的0.36%,有400多万。目前,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安徽、河南两省,大约占方姓总人口的34%。其中,安徽为...
· 新城之战发生在什么时间?新城之战发生在哪里?
公元253年(魏嘉平五年,吴建兴二年)三月,孙吴太傅诸葛恪率大军围新城(今安徽合肥西)。魏将张特带领部众死守,并用诈降之计欺骗吴军。时值大暑天气,吴军昼夜攻城,疲劳不堪,不少士卒因为气候和生活不适,上吐下泻,浮肿患病,无法继续作战。各军将领频频向诸葛恪报告,要求上级审视下情。诸葛恪得到报告后,以为其中有诈、诸将厌战,于是武断而残忍地将那些叫苦不迭者斩首示众。从此,吴军将领再也无人向他提及士卒患病之事。但不久,诸葛恪自知失计,攻城不下,只好下令退兵。之所以点名这场战斗,是因为此战引发了吴国国内此后一系列的,诸葛恪为新城之败掩盖罪责,在国内大搞恐怖统治,最后在政变中被杀。背景公元252年(魏嘉平四年,吴建兴元年),曹魏出动15万大军,兵分三路,向孙吴的东西两个方向进击。其中,东路军以司马昭为都督,领兵7万,直逼东兴。东孙以太傅诸葛恪为统帅,率军4万,迎击向东兴进攻的魏军。魏军战败。司马昭因此战...
· 金陵城
建设589年,隋灭陈之战结束之后,隋文帝下诏将南朝陈的都城建康城的宫殿、陵园及城垣庐舍皆数荡平,在石头城置蒋州,唐代改为昇州。五代十国时,杨吴、南唐政权重新建城,前后共经过五次修建。天祐十一年(914年),主政杨吴的徐温命其养子徐知诰(即南唐先主李昇)营建昇州城,天祐十四年(917年)五月完工。徐温移驻昇州后命陈彦谦继续扩建城池,武义二年(920年)十一月竣工。932年,徐知诰增建金陵城。形制金陵城共开八座城门。其中陆门五座,东门在在今大中桥西端,南门在今中华门处,北门又名“玄武门”,约在今北门桥南端,西面城墙设陆门两座,西门偏北,在今汉西门(旱西门)处,“龙光门”偏南,在今水西门处。另设水门三座,秦淮河自东门南侧入城处为“上水门”,在今东水关,秦淮河从龙光门南侧出城处为“下水门”,在今西水关,运渎从西面出城处为“栅寨门”,位于龙光门和西门之间,在今朝天宫西面的虎踞南路涵洞(又名“铁窗棂”
· 城濮之战简介城濮之战发生在哪个朝代?
城濮之战应该是中国历史上已知最早有详细记载的战例,也是诱敌深入战术的典范。据记载此战为先轸所谋划。前632年,四月初四,楚军和晋军在城濮(今山东鄄城西南)交战。晋文公兑现当年流亡楚国许下“退避三舍”的诺言,令晋军后退,避楚军锋芒。子玉不顾楚成王告诫,率军冒进,被晋军歼灭两翼。楚军大败。公元前632年,春秋时期,晋文公与楚成王为争夺中原霸权,晋军谋略制胜,在城濮(山东鄄城西南)大败楚军,开“兵者诡道也”先河的一次作战。4月,晋、楚两军为争夺中原地区霸权,在城濮(山东鄄城西南)交战。楚军居于优势,晋军处于劣势。晋国下军副将胥臣奉命迎战楚国联军的右军,即陈、蔡两国的军队。陈、蔡军队的战马多,来势凶猛。胥臣为了战胜敌人,造成自己强大的假象,以树上开花之计,用虎皮蒙马吓唬敌人。进攻时,晋军下军一匹匹蒙着虎皮的战马冲向敌阵,陈、蔡军队的战马和士卒以为是真老虎冲过来了,吓得纷纷后退。胥臣乘胜追击,打败了...
· 安徽桐城孝义堂胡氏简说之三:安徽桐城胡氏“孝义堂”真否唐明皇钦赐?
安徽桐城孝义堂胡氏简说之三:安徽桐城胡氏“孝义堂”真否唐明皇钦赐?安徽桐城胡劲松姓氏堂号是家族门户的代称,是家族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是表明一个家族源流世系,区分族属、支派的标记;是家族文化中用以弘扬祖德、敦宗睦族的符号标志;也是后代寻根问祖的重要线索之一。同姓族人为祭祀供奉共同的祖先,在其宗祠的匾额上题写堂名,因而堂号也含有祠堂名号之含义。堂号名称一般取自于郡号名或为纪念家族始祖、名人或以封爵、谥号、旌表褒奖为堂号而自创。如安定堂即取自于安定郡;又如苏湖堂即为纪念北宋教育家胡瑗而创建(胡瑗曾讲学于苏州、湖州)。安徽桐城胡氏孝义堂的堂号“孝义堂”起名属于旌表褒奖类型,取义于唐朝开元年间安定郡胡氏39世祖容公获唐明皇旌表“胡氏孝义之门”。有少数族人错误地将“胡氏孝义之门”与“孝义堂”捆绑在一起,断章取义说成“孝义堂”堂号是唐朝开元年间唐明皇钦赐给安徽桐城孝义堂胡氏的,此为误读误解,不妥不当。为...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