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新闻动态

亿旧时祠堂记忆,领略现今民间文化

2016-09-25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916
转发:0
评论:0
亿旧时祠堂记忆,领略现今民间文化,    不走到广州儒林大街的尽头,很难想象在城中村和骏景花园的层层包围中,还藏着
  亿旧时祠堂记忆,领略现今祠堂文化
      不走到广州儒林大街的尽头,很难想象在城中村和骏景花园的层层包围中,还藏着一处气势恢宏的祠堂建筑群——儒林钟氏祠堂建筑群。从南宋初年开村以来,棠下村已走过800多个春秋。散布在村里的几座祠堂,风格不一,但都沉淀着历史悠久的氏族文化。而坐落在儒林大街的儒林钟氏祠堂建筑群尤其值得一提。平日里,钟氏祠堂大门紧闭,并不对外开放。近日,记者在祠堂管理者钟达森的引领下,走进了这座祠堂。
  历史
  曾用作校舍、厂房
  据《棠下村志》记载,棠下的第一大姓是钟姓,棠下钟氏是秦末汉初钟接的后代。钟接是黄帝的第59世孙。咸淳二年(1266年),钟维新迁居棠下,成为棠下钟姓第一代人。
  记者了解到,儒林钟氏祠堂建筑群始建于清嘉庆二十年(1815),民国35年(1946)起为棠下达善小学校舍,至上世纪70年代中期,改做厂房,1999年重修。2009年7月,被纳入天河区文物保护单位。
  祠堂前有一片宽阔的广场,站在广场上,就能感受到此建筑群扑面而来的恢宏气势:并排坐东北朝西南,共有5座,总阔120米,建筑占地面积3000多平方米。正中3座为主祠,各祠之间隔有青云巷,两边为衬祠。主祠分别是钟氏祠堂、一政钟公祠和南溪钟公祠,形制相同,均为三间三进,硬山顶,龙船形琉璃瓦脊,滴水剪边,碌灰筒瓦,人字封火山墙。屋檐上的石雕古朴典雅,沉稳大气。
  特色
  300画作一人绘就
  走进祠堂,一进的墙壁上悬挂着棠下钟氏族人北上寻根的记录,还有石刻族谱。墙壁上色彩丰富、题材多样的画作也令人惊艳。据了解,整个祠堂建筑群的305幅画作,均来自中国国画家协会会员刘殿华之手。
  原来,1998年钟氏祠堂接近竣工时,本村老人钟细奀经友人介绍,特邀刘殿华前来作画装点。慷慨重义的刘殿华一口应允,起早贪黑历时近百天,在大大小小的画板上画出了305幅作品,人物、山水、鸟兽、花木、虫鱼、书法等跃然墙上。
  在刘殿华所有的画作中,最让人惊叹的便是本仁堂前殿廊柱上的《长江三峡图卷》。连绵数十米的画卷中,长江两岸景致不断。
  转变
  今成族人活动聚集地
  钟达森介绍说,祠堂平日里都锁着,并不对外开放,过年过节有宗亲活动时,大家才聚在这里商讨族事、祭拜祖先。而每年端午龙舟节,一定是宗祠最热闹的时候。
  扒龙船早已是棠下村的一大民俗盛事。今年农历四月二十八,棠下村在好又多旁边举办了热闹的龙舟邀请赛,邀请兄弟村的龙舟竞渡。
  今年的邀请赛结束当天,棠下村五、六社的村民在钟氏祠堂里大摆龙船饭。中午宴请宾客,晚上犒飨社员。当天傍晚,钟氏祠堂的广场和三间主祠共摆了168围龙船饭,热闹非凡。农田被城市取代,昔日的棠下村已变了模样,但因为有宗祠在,大家重新聚在一起,宗族情谊依然浓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广东龙川____官氏祠堂(记忆中的老照片)
· 守护祠堂文化,留住宗族记忆:韩城祠堂文化
韩城,一座承载着三千年历史积淀的古邑,独具文化魅力。2016年7月5日清晨,西北大学文学院赴陕西韩城“祠堂文化”调研团队在我院陈敬玺老师的带领下,怀着憧憬和期待,搭乘绿皮火车,前往关中地区的渭南小城,踏上了祠堂文化的探究旅程。古城内,一条明清古街道,一群古建筑,一批四合院古民居,风貌古色古香,让人不由地被深厚的文化气息所感染。分布在韩城境内大大小小、风格各异的古祠堂,是独特的韩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记录着家族的辉煌与传统,是家族的圣殿,蕴藏着一种质朴的精神动力,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也是传统道德的载体。然而随着时代发展,古老的祠堂及其文化在历史进程中发生着演变,有着较为深刻的变迁。我队旨在通过重访古祠堂建筑的过程,探索其中蕴含的文化内核。在抵达韩城的第一天,我们兵分两路,首先去了当地较为著名的两座祠堂——高家祠堂和吉家祠堂进行调研。高家祠堂位于韩城市金城区古城北营庙巷内,始建于明代,在...
· 翁姓现今分布
现今分布【大陆】福建省福州市琅岐镇海屿村、福建省福州市琅岐镇凤窝村、福建省连江县东岱镇一带有、福建省福清市新厝镇凤迹村、福建省福清市江阴镇一带、福建省福清市龙田镇玉瑶村、福建省福清市三山镇瑟江村、福建省福清市高山镇杭中村、福建省福清市港头镇后园村、福建省晋江市大浯塘一带、福建省晋江市英墩前堡村、福建省晋江市英厝头、福建省莆田市黄石镇一带、福建省莆田市秀屿区埭头镇翁厝村、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灵川镇青山村卜宅、福建省莆田市北高镇一带、福建省泉州市安溪县龙门镇一带、浙江省永康市古丽镇一带、浙江省绍兴县钱清镇高地翁一带、广东省潮汕一带、福建省漳州市漳浦县官浔镇溪坂村一带、江西省樟树市临江镇彻埠村委翁家村、江西省上饶市广丰县大石乡、江西省上饶市广丰县大南镇大南村坳头,浙江省乐清市翁村,江苏省泰兴市翁家庄,浙江省温州市泰顺县翁山乡,江西省上饶市余干县大溪乡岭底翁家村,江苏省兴化市顾庄村,江苏省兴化市翁果...
· [两广]大涌祠堂群:隆都文化的独特记忆
[两广]大涌祠堂群:隆都文化的独特记忆祠堂溯源祠堂在中国文化中别具意义,古代村落是由一个家族逐步繁衍发展而来,这种浓缩本土文化色彩的“原生态古村落”记录了中国民间家族制度的沿革和变迁,有强烈的宗教色彩。按《礼记》规定,只有帝王、诸侯、大夫才能自设宗庙祭祖。直到明朝,朝廷才开始允许老百姓建家庙(即祠堂)。于是,家族聚集议事、娱乐庆典就有了地方,在许多乡村中,最高大华丽的建筑就是祠堂。大涌镇安堂村有常住居民7000多人,其中以林姓人家为主。在短短一段500多米的百年石板街两侧,分别伫立着14间祠堂,最久的祠堂双桂堂已有360年历史,最近一处祠堂的兴建过程还留在七旬老人的记忆中。这些大大小小的祠堂在风雨飘摇的历史中经受洗礼,成为隆都文化最浓缩的代表和最鲜活生动的记忆。双桂堂传四月底的早上,天气晴朗,记者在大涌宣传办的阿霞引领下,来到了安堂村的石板街,这条蜿蜒两公里的石板街已有数百年的历史,这条街...
· 《旧时风物》
月华秋水夜闻歌——文人与戏元代杂剧的兴盛,大抵是基于散曲形式的繁荣。历来有这样一种说法,认为元杂剧的创作与文人的参与,是因为元代在相当一段时期中废除科举,使文人失去了仕进的机会而怡情于杂剧的创作。其实这种说法也有其片面性,并不能反映出元代文人的整体状况,金元诗词也并没有因散曲形式的出现而沉寂,只是到了元代,散曲、杂剧才以一种新的形式生面别开。正如王国维所说,“优足以当一代之文学”。戏剧将历史与文学以更加直观的形式向平民阶层呈现,成为“中国最自然之文学”,同时也是文人将自己的思想、性灵和情感融入其中的自我表达。关汉卿、王实甫、白朴、纪君祥、马致远等人的戏曲创作被后人赋予那么多现实意义、反抗精神和人民性,等等,恐怕也是他们在创作之际始料未及的。明清传奇应该说更多地渗入了文人的唯美主义追求,传奇作者的文化层次与社会地位也较之元代更为复杂。明代从未阻塞过文人通过科举晋身仕途的道路,传奇也照样日渐繁...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