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十大寻根基地系列之七寻根古巷数珠玑
珠江三角洲人的“祖宗故居”南雄市珠玑古巷日前被《中国国家地理》杂志评为“广东最美的街区”。街区有一定的长度和适量的建筑物,建筑物之间和谐,形成一定的风格,整体看来具有一定的美感,构成了一种文化景观,居民生活祥和满足、给外来者以愉悦的感觉。评委认为,珠玑古巷是岭南文化与华侨文化的完美结合,最能代表独特的岭南文化。
南岭之险阻,把古代广东隔于岭南,但两千多年来中原文化不断地穿越南岭传延而来,从唐代开始,中原文化就是通过这条梅关古道,渗透到了粤北,并在广东扎根繁衍。而距离这儿只有20公里的珠玑巷也成为岭南客家人最早的聚居地之一。
在历史上,这里曾经是荒蛮之地,而后来的早期居民,不少是在中原一带通过梅关古道迁移而来。他们穿越南岭,首先来到了珠玑巷。传说南宋末年,珠玑巷附近58村的大约70多个姓氏,在一场由胡妃事件导致的灾难中,从这里南迁到了广州和珠江三角洲。而现在据说共有153种姓氏的珠玑移民分布在珠江三角洲的29个市县,并有数以千万的人移居国外。
走进珠玑巷,最常见的就是祖谱和祠堂,短短的1500米的古巷两边,就有20多个姓氏的祠堂,在这儿,您就会不由自主地融入了一种中华民族独有的姓氏文化。每逢春节期间,这些广府民系的后人,都会纷纷前来珠玑巷寻根问祖,所以卖姓氏祖谱也成了当地最红火的生意。在小巷的两边,随处可见的是一个个小铺子,上面摆放着各种姓氏祖谱。 韶关南雄珠玑古巷姓氏 据传,珠玑巷唐代时叫“敬宗巷”,因有族人张兴七世同居,得唐敬宗赏赐珠玑绦环。至南宋,中原开封祥符许多官员避元人而南迁,在南雄住了下来。祥符有珠玑巷,为怀念故里,“敬宗巷”被改名为“珠玑巷”。珠玑巷的住户后来又再南迁到珠江三角洲,成了广东许多族人的祖先。广州市西关有一条内街叫珠玑巷,据说也是由南雄珠玑巷南迁来的人聚居而得名。
南雄珠玑巷位于南雄县城北九公里处。这是一条古村的古道,长约半公里,南北向,颇宽,古屋夹道,道上有三座门楼。第一座门楼名“珠玑街”,第二座门楼名“珠玑楼”,第三座门楼名“珠玑古巷”。“珠玑楼”有石刻“珠玑古巷吾家故乡”字样,这句话如今也成了珠玑巷的宣传语。中国老百姓的这种根的意识,故乡的观念也是全世界独一无二的。门楼有神龛,供“太子菩萨”神像,“珠玑古巷”门楼另一石刻“祖宗故居”四字。韶关南雄珠玑古巷
“珠玑古巷”门楼附近,有一座石塔,名珠玑古塔,高三点五米,七层,实心,一至四层为八角形,有人物浮雕;第五层是半椭圆形:第六层是圆柱形;塔顶是葫芦状。“珠玑楼”的一段街称翔凤坊。“珠玑巷”内有周屋、雷屋,以族姓氏作地名。
南雄珠玑巷人南迁各地有一段故事。
据南雄县志,南宋时期,有一位被宋帝打入冷宫的皇妃逃出宫外后改名换姓,嫁到南雄珠玑巷一户人家。朝臣知道此事,不敢告知宋帝,虚说南雄贼多,要派兵去,其实是派人到珠玑巷追究皇妃事。当时在珠玑巷内聚居的有三十三姓,九十多户,为免株连而集体南迁。后来散居珠江三角洲一带,开村立族,繁衍子孙。这些人及其后裔,就把南雄珠玑巷叫作“祖宗故居”。有些广东人要寻根觅祖,也自然要到南雄珠玑巷一游了。广州市西关有一条内街叫珠玑巷,据说也是由南雄珠玑巷南迁来的人聚居而得名。
据南雄珠玑巷乡人相传,当年那位皇妃嫁到此地,被官兵追索得急,深怕株连乡人,见村中人家纷纷逃亡南迁,她在悲愤中投井自尽。至今,珠玑古塔下有一口古井,就是皇妃当年葬身之所。她死后,乡人怕她的鬼魂作祟,便建一砖塔盖住井口,用意是压住她的冤魂,可见那位”皇妃”命运之悲惨。古塔在宋亡时毁于战火,元代重建,是广东罕见的元代石塔。
年珠玑 繁华隐逝却古巷古韵依然
如果说粤北历史上曾经有这么一个小镇,它承载过太多悲欢离合的命运;有这么一条铺砌着鹅卵石的巷道,它记录了太多候鸟般的先人悲壮迁徙的历史,那么,如今散落在珠三角广袤大地乃至海外的数千万珠玑后裔,当他们循着先人南迁的路线,藉助更为先进便捷的交通工具一路逶迤而来,踏上这片被誉为“七百年前桑梓地”的热土,在数着脚下一颗颗被历史打磨得泛着岁月青光的卵石时,在立着自己姓氏的祖居牌坊前遐想缤纷时,在一页页发黄的厚厚族谱中寻觅自己的宗族发祥地时,珠玑古巷,这个常常令人魂牵梦萦的故里,虽历经千年风雨洗礼繁华隐逝,然而,在那一片普通民居与巷民悠闲自得的生活中,在春风春雨的涤荡下仍旧散发出浓浓古韵。
四月的一天,古巷被一片盎然春意所薰染。我们驱车绕巷而过的新国道323线,被称为“梅花长廊”的公路两旁的各色梅树已是花落叶绿,而放眼所及的大片田野,青绿的黄烟和水稻成为主角。在离南雄市区不到10千米处拐向,一幢幢新矗起的楼房背后,珠玑巷静静地迎候了我们。
程途驻马问珠玑
得益于改革开放后的寻根问祖热,粤北南雄市珠玑古巷才如藏身深闺的俏丽才女日渐被人赏识,名气远播海内外。
作为中国古代陆上丝绸之路上的一个站点,珠玑巷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成为古代自唐代以来岭南最为重要的商贸集镇,并因商贾云集与商业繁华,成为历朝中原人士远避战乱与逃离饥荒的必经之地和中转站,在历史跌跌撞撞的前行中,造就了灿烂的珠玑文化。
在巷道深处的张昌纪念馆,墙上壁立的众多现当代书法家的书法作品,无不表达了后人对那个时代作为孝德典范的张兴以深深的缅怀与敬佩之情。张昌之祖先张兴的孝德故事,不但感染了栖居巷道的先民,而且绵延至今,泽被一代又一代的珠玑后人。而珠玑巷的得名,无论从有关史料的记载,还是从民间闾里的传说,亦与张兴大有关系。
据清代屈大钧的《广东新语》记载,“珠玑巷名,始于唐张昌。昌之先,为南雄敬宗巷孝义门人。其始祖辙,生子兴,七世同居。敬宗宝历元年,朝闻其孝义,赐与珠玑绦环以旌之,避敬宗庙讳,改所居为珠玑巷。”这便是被众多史学家认同的珠玑巷得名的由来。而另一说法则是,南宋时,地处中原的河南开封祥符有许多官员,为避乱元人入侵而大举南迁,越大庾岭定居于南雄盆地沙水镇,因祥符有珠玑巷,于是将此改名为“珠玑巷”,聊解思乡之情。此说同样见于屈大钧的《广东新语》。
现时的珠玑镇因珠玑巷而得名,在珠玑巷得名之前,因此地有沙水湖,湖畔有沙水寺,故称“沙水镇”。中山市黄慈博先生在其遗稿《珠玑巷民族南迁记》抄录诸族谱中,多称“沙水村珠玑巷”、“沙水珠玑巷”。可见,珠玑巷只是沙水镇的一部分。今沙水湖穿巷而过,在湖畔一侧的沙水寺亦被改建为蔚为大观的大雄禅寺,与质朴的古巷互为映衬。
因是周一,来珠玑巷的游客数量仅为双休日的三分之一。倘大的珠玑巷把游人吸纳得无影无踪,寂静的张昌纪念馆里,几个来自巷里的张家后人,坐在朱红大门旁,默默地打量着从巷道里经过的每一位游客。他们曾经引以为豪的张氏先人,千年之前的孝德传统至今仍闪烁着和睦、亲善、体恤和宽容的光泽,召唤着一个个远方来客。
明代进士黄鸣谷的《过沙水村有感》诗云:“程途驻马问珠玑,沙水村前是旧基。”如今,巷里风物依旧,风俗尤存,只是曾经的繁华与喧嚣随岁月的长河如烟淡逝。我们走走停停看看说说,许多的感言自在心中,徒有一腔“空抱风前水木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相关资料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