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新闻动态

近300年的廖氏祠堂在宗亲的支持下得道修缮

2016-09-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316
转发:0
评论:0
近300年的廖氏祠堂在宗亲的支持下得道修缮,成都金堂县赵镇江源村4组,有一座黑柱白墙黑瓦的古建筑,漆黑的大门上,挂着“廖氏宗
成都金堂县赵镇江源村4组,有一座黑柱白墙黑瓦的古建筑,漆黑的大门上,挂着“廖氏宗祠”牌匾。廖氏宗祠虽然目前只存有两间正堂,但其穿斗式屋架,悬山屋顶,小青瓦覆盖,木质门的建筑风格,在周围的现代建筑中,仍引人注目。很少有人知道,这座宗祠建于清朝乾隆2-12年(1737-1739)期间,至今已有270多年历史。2010年,金堂县文化体育局、金堂县文物保护管理所考察廖氏宗祠后,认为“该祠堂对研究廖氏宗族以及清代当地建筑风格具有一定的价值”,将其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近300年的廖氏祠堂在宗亲的支持下得道修缮
  今年81岁的廖兴儒是金堂这支廖氏家族入川后第九代人。他说,廖氏宗祠原来是5间土木结构青瓦房,建成后历经曲折,今天能保存下来,算是非常幸运的了。细究廖氏宗祠背后的廖氏家族,说来很有渊源,与抗日名将廖耀湘属于同一个家族。
  湖广填四川,四支族人入川
  因廖氏宗祠地处金堂县原龙威乡境内,所以大家习惯性地称呼这支廖氏家族为龙威廖氏。廖兴儒考证,龙威廖氏的郡望是武威郡,堂号为余庆堂,来自湖南。
  宋理宗端平元年(1234),原籍江西的廖淇惠世袭先辈指挥职务,镇守湖南长沙,把家安在长沙城的西南。此后,廖淇惠的后世子孙在湖南繁衍播迁。明朝时,廖淇惠后裔中的一支廖宗禄,迁到了“南楚邵邑大田”(今湖南新邵县酿溪镇大田村)。
  进入清朝后,康熙帝发动湖广填四川移动,住在大田的这支廖氏家族深受影响。廖兴儒说,当时大田人口较多、土地较少,又因战乱造成不少廖氏人家家境贫困,因此,“因避乱和家业不造”,从雍正7年(1729)到乾隆3年(1739),这支廖氏家族中的4支族人,相继入川。
  据廖氏族谱记载,第一支是廖有官的12个孙子。廖有官有廖大杰、廖大英、廖大汉3个儿子,3个儿子都去世了,留下3个遗孀和12个孙子。为寻找新的家园,廖大杰的遗孀黄氏带着廖应瑚、廖应琢、廖应珖、廖应瑄,廖大英的遗孀王氏带着廖应珊、廖应链、廖应珀,廖大汉的遗孀王氏带着廖应璜、廖应珠、廖应珩、廖应瑾、廖应璁,毅然踏上了3000多里的漫漫迁徙入川路。
  第二支是廖大儒的儿子廖应刚的两个儿子廖兆志、廖兆亮。
  第三支是廖大缙的两个儿子廖应志、廖应发。
  第四支是廖大位的二儿子廖应诰的妻子严氏,在乾隆3年(1739)带着廖兆福、廖兆禄、廖兆祯、廖兆祺、廖兆礼、廖兆祥、廖兆禧7个儿子入川。最先迁到德阳孝泉镇,后来迁到今金堂赵镇云绣社区等地。
  清初移动对土地支配的特点是,入川最早的自由圈占土地;来得晚一点的,由官府分给定量土地;再晚的,土地已圈占、分配完毕,只有租佃或购置土地了。
  廖氏族人从大田迁徙入川时,移动已经开展了50多年。他们到四川后,发现成都平原最肥沃的田土已经被占完了,只好往成都东南方向的金堂县走。他们选在金堂龙威乡的盘龙寺、邓家坝一带落业。
  龙威,因盘龙寺里的龙威书院而得名。这里“东面临山、傍水,西南面背靠浅丘”,地处沱江西岸,风景秀丽。而且,这里交通便利,土地肥沃,水源丰富,气候宜人,很适合农作,比起湖南老家,的确好多了。
  4支廖氏族人,从此在四川开始了远离湖南老家的新生活。一晃近300年了,如今,裔孙已发展到第13代,总人口4000人左右,主要分布在金堂龙威、云绣、午凤,新都斑竹园,广汉连山,德阳孝泉等地。
  值得一提的是,廖兴儒曾2007年底到大田寻根中得知,抗日名将廖耀湘是大田廖氏族人,属于“耀”字辈,与金堂龙威廖氏同根同源。
  融入当地文化,耕读传家兴学
  龙威廖氏家族安定下来后,追奉了7个入川始祖:廖大杰的遗孀黄氏,廖大英的遗孀王氏,廖大汉的遗孀王氏,廖大儒的儿子廖应刚,廖大缙的大儿子廖应志、二儿子廖应发,廖大位二儿子廖应浩的遗孀严氏。
  廖兴儒不无遗憾地说,如今,7个始祖的坟墓只存有廖大英的遗孀王氏的坟墓。王氏生于康熙元年(1662),雍正7年(1729)时,已67岁。但她毅然带着3个儿子、媳妇离开生养的湖南老家,踏上了千里迢迢的艰苦征程,步行3000多里来到西蜀金堂邓家坝定居,并带领儿孙艰苦创业。乾隆19年(1754),王氏去世,享年92岁。
  龙威廖氏入川后,既融入当地的移民文化,又保持和传承着家族长期积淀的传统文化。婚丧聚嫁、逢年过节,仍保持着传统习俗。他们弘扬和传承孝道文化,敬宗孝祖,尊老爱幼,奖励孝子,尊敬老人;耕读传家,奖励学子;裔孙中有为官的,造福一方,公正断案,为民伸张正义;弘扬祖先架桥修路、行善积德、兴学重教、开办学校的传统。
  龙威廖氏先后兴办过宗诚小学、廖家祠小学,在金堂赵镇湖广会馆兴办图书馆,创办儿童习艺所,收养流浪儿童;赈灾救荒,扶危济困;医术济世,治病救人;施荒土埋枯骨等。
  集资修复宗祠,续修新的族谱
  廖兴儒说,宗祠是收族归宗、敬拜祖先的场所,是家族凝聚力的象征。移民家族追根、寻根,崇根观念尤其强烈,无论迁徙到何地,无论经济条件贫与富,都把修建祠堂,祭拜祖先作为头等大事。
  金堂龙威、云绣等地的4支入川廖氏,在湖南时是一个大家族的人,尽管入川时间有先后,又各居一地,但因同祖同宗,血脉相连,因此,入川后始终归宗在一起。
  入川后10年左右,在乾隆2-12年(1737-1739)期间,龙威廖氏集资在廖家大院修建了廖氏宗祠。宗祠坐西向东,“一”字型5间土木结构青瓦房,总面积约200平方米。祠堂大门两边,有一副手书石刻对联:“承先启后数十载燕冀孙谋,改旧迎新三十余年鸿其祖业。”此后,廖氏宗祠成为龙威廖氏逢年过节祭拜祖先、共商家族大事的场所。
  1942年秋,廖家大院遭受特大火灾,全院几乎被烧光,5间祠堂烧毁了两间,幸存的3间残破不堪。解放后,廖氏宗祠分给了个人,祭祖活动中断,《廖氏族谱》没有续修。
  2004年,廖兴儒、廖兴恕、廖宏元、廖宏寿等人开始酝酿恢复中断了55年的祭祖活动。2005年,廖氏2000多名族人共同努力,有钱出钱,有物出物,将两间残存破烂的宗祠赎回,并举全族之力将其修复。
  2006年,开始举行祭祖活动,每年参加祭祖的族人代表有三四百人。祭祖活动中,每两年评选奖励孝子、孝媳、孝女、孝婿,嘉奖优秀学子。2010年,在廖兴儒等人的努力下,初步完成中断了120多年的族谱续修工程,并在祭祖会上举行了发谱仪式。
  如今,在廖氏宗祠门前左侧,立有一高3.2米、长7.3米的石碑,上面刻有《廖氏恩泽宗祠序》堂碑。该碑建于光绪15年(1889),主要内容有:廖氏源流,廖氏入川160多年的艰苦创业、生存、发展历史,家规、家训,耕读传家,奖励学子,本支辈谱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茹氏祠堂:新乡茹氏祠堂的修缮与复兴
河南省新乡市,一座古老而庄重的建筑静静矗立,它承载着茹氏家族几百年的历史与荣耀,那就是茹氏祠堂。这座祠堂不仅是茹氏族人寻根问祖、缅怀先人的圣地,更是新乡地区文化教育的摇篮和历史的见证。茹氏祠堂位于新乡市区北2.5公里处的茹岗村,始建于明洪武三年。当时,茹氏先祖从山西省阳城县沁河镇迁徙至此,定居于凤凰岗,并更名为茹家岗。自此,茹氏家族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和传统。清乾隆十八年,茹氏族人振元公、瀛公等人倡率族人兴建修祀,创建了茹氏祠堂。此后的二百五十余年间,祠堂历经多次修缮和扩建,每一次修缮都凝聚了族人的心血和期望。祠堂的建筑风格为砖木结构,庙堂式古典建筑,中设神殿、陪房、山门,轴线对称,相互呼应,彰显出宗祠的庄重肃穆。茹氏祠堂不仅是族人祭祖的场所,更是文化教育的摇篮。光绪年间,茹应聘老先生在祠堂内办起了私塾学堂,传授知识,弘扬文化。在他的辛勤耕耘下,茹岗和附近村庄的孩...
· 李儇在宦官的支持下坐上了皇位
唐僖宗李儇生在了一个唐朝史上最坏的时代,内忧外患不断,还摊上了一个只知玩乐的昏庸父皇,注定是个可怜的帝王。李儇原名为李俨,是唐朝历史上著名的昏君唐懿宗的第五个儿子,被封普王。公元873年7月,懿宗病重,大宦官左、右神策军中尉刘行深和韩文约趁机杀死了懿宗的长子,拥立李俨为太子,改名李儇。李儇被迫登上皇位之时年仅12岁,还是一个只知玩乐的孩子。宦官立这样一个孩子为太子,目的很明确,就是要让李儇当一个傀儡皇帝。虽然当时的宰相韦保衡在名义上是托孤大臣,辅助李儇处理政事,但是实际上当时的政权都掌握在宦官刘行深、韩文约的手中。不久之后,韦保衡就被贬为了贺州刺史,逐出了朝廷。即便把韦保衡逐出了朝廷,刘、韩二人依然不愿善罢甘休,为了斩草除根,不久又令其自杀。一时间,宦官掌控了朝廷的大权,开始以皇帝的名义随便杀人。但刘、韩的统治并没有维持多久,就被另一个宦官田令孜给取代了。这个把刘、韩二人挤下去的宦官田令孜...
· 【田氏网新闻】在田老家祠堂修缮动工典礼上的讲话
在田老家祠堂修缮动工典礼上的讲话田启义众位宗亲、各位乡邻、同志们:经过近一段的筹备,修缮田老家祠堂工程今日动工。此举,不仅能将已有三百余年的田氏宗祠,再次整修一新,而且是对归德田氏家族文化的继承,和对列祖列宗的尊孝之举。无疑,是归德田氏家族众望所归,是归德田氏家族的一件大事、喜事。具有悠久历史的田氏祠堂,随着岁月的流逝虽已破旧,但依然记载着归德田氏家族的辉煌历史,而且还凝聚着一代又一代田氏族人,为之付出的心血和汗水。据《归德田氏家乘》所刊曾任泰州知府的归德田氏十世田作泽先公《重序祠堂说略》记载:“惟余胞叔国永公,起念发诚,纠集阖族亲疏远近……始课地基于老家之东偏,购砖木,董工匠,经营三载,始粗有规模。而余叔遽罹瘫患风痹不语,欲完前件,而力不从心矣。无何捐馆弃世,仲堂弟大年,时在读礼,痛勉父志,乃筑垣墙,修阶庑,施粉垩,而庙貌乃告成焉。于乙丑上元日,具威仪,肃衣冠,鼓乐导送,各捧主入祠。”本...
· 柯氏宗亲修缮活动
柯乔的坟墓一直是其许多后裔的心结。柯乔先祖的坟墓原位于莲玉柯村的地藏垅,用条石砌筑而成,在“文革”期间遭到破坏,花岗岩墓碑被收入柯乔门坊内保存。2004年九华山风景区管理机构下迁时,柯乔先祖的遗骸被迁到云山大凹里安葬。当时因条件所限,乔公坟墓修建的比较简单。经过十多年的风雨已经不成样子,墓碑随时都有倒塌的可能,后裔上坟祭拜真正是趾足难下,后裔们都有一个心愿尽快修缮。特别是当前《民族英雄柯乔》电视纪录片的剧本已经创作完成,随时都有可能开机,乔公的坟墓到了非修不可的地步。4月14日,在正建(乔公13世孙)宗亲的倡议下,得到了宏根(乔公15世孙)、文举(乔公16世孙)等宗亲的响应,确定了修缮方案,并订购了墓碑,将择日修缮。5月3日按预定方案请了几名劳力上山修缮,特别是文举宗亲在店里繁忙难以走开的情况下毅然出力修建,并想点子努力将事做得完美。经过一天的辛勤劳作,乔公的坟墓已经焕然一新,达到了预期的...
· 廖氏宗亲在”万景国际中心“挥毫舞墨
巴蜀廖氏宗亲会组织部分老人家,在重阳节到来之际,去峨眉山的316国道自驾游基地旅游。巴蜀廖氏宗亲会廖海燕副会长提供吃住服务。23日路过眉山市的时候,当地宗亲廖伦轩、廖伦万邀请我们到”万景国际中心“做客。站在高高的”万景国际中心“21楼,84岁高龄的廖高球宗亲、和60多岁的范先发,雅兴大发,挥毫舞墨。廖兰成宗亲也不甘示弱,当即写下一首诗词,送给万景公司。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