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新闻动态

“80后”青年:寻族谱,为了解家族世系传承、繁衍、迁徙

2016-09-22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2183
转发:0
评论:0
“80后”青年:寻族谱,为了解家族世系传承、繁衍、迁徙,家谱是记载某一家族世系传承、繁衍、迁徙为主要内容的档案资料。中国古人有记录、

家谱是记载某一家族世系传承、繁衍、迁徙为主要内容的档案资料。

  中国古人有记录、保存家谱的优良习惯,中国漫长的宗族社会历史中,家谱不仅是维系家族稳定的重要文书,也是一个人精神基因的图谱序列。

  清入关后,满族各个姓氏非常注重编修家谱,八旗制度下,家谱是官职承袭和领取福利的重要凭证。可到今天,由于历史与传统的割裂,满族家谱这一研究清史的重要资料存在现状很不乐观,“十室九空”的情况令很多研究者痛心不已。认识到这样一个刻不容缓的现实,一些民间爱好者近年来开始着手收集、编修满族家谱,这一研究清史的重要史料分类,正在经历新的命运。

  1、“我是谁?我来自哪里?”“80后”带着问题出发

  160部满族家谱,一部部摆在地上,《爱新觉罗氏宗谱》《瓜尔佳氏宗谱》《钮钴禄氏宗谱》《伊尔根觉罗宗谱》……每本家谱记录着满族各个姓氏几百年的家族繁衍,里面成千上万的名字,讲述着满族昌盛兴衰的历史。

  很难想象,这些家谱的收藏者是一个“80后”青年。24岁的关霄汉,和记者一起蹲在地上,如数家珍地讲起着每件“宝贝”的故事。关霄汉自幼受家庭熏陶,酷爱文史,十年前,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开始萌生搜集满族家谱的想法。

  刺激小关的是当年在《读者》杂志上的一篇文章,英国一所著名的大学新生开学了,第一节课,哲学教授走上讲台提了一个问题“能说出你爸爸的名字吗?”教授问。最先举手的学生含笑回答了。“那么你的祖父呢?”教授继续问。学生发愣。“那么,你的曾祖父呢?”学生更愣。接下来的调查中,全班同学只有三分之一知道祖父的名字,而曾祖父往上无一人知道。教授说:“下课,回家把这些问清楚,问不清,就不要来听我的课了。不知自己世系的人,算不得人,顶多是个野人。还学什么哲学?!”

  这个故事让正值青春期的关霄汉开始追问:“我是谁?我来自哪里?”于是,小关把这个问题送给父亲,父亲告诉他,关家是满族,“关”在满族里姓瓜尔佳,瓜尔佳是满族八大姓之一。听家里老人说,他们这一支有位祖先叫瓜尔佳·黄海,是康熙年间的御前侍卫、将军。瓜尔佳·黄海做过什么,瓜尔佳·黄海的父亲又是谁?小关接着问,父亲却连连摇头。父亲最后遗憾告诉小关,关家曾经有一本很厚的家谱,但在“文革”中,由于担心是“封资修”,族人们把这本家谱烧掉了,一同烧掉的还有关家祖传的古书、字画,整整烧了七天,这些家族最精华的文化遗产,终于和恐惧一起,在这个世界烟消云散了。

  “我必须要找到我的家族基因,我不要做野人。”在父亲的帮助下,将近两年时间,小关跑东跑西,查资料,搜线索,就像他爱玩的通关游戏一样,在辽宁省图书馆的《八旗满洲氏族通谱》中,小关查到了“瓜尔佳·黄海”这个名字。在另一本《内阁大库散佚文件汇编》中,瓜尔佳·黄海曾给康熙帝上过12道奏折。什么样的人能给康熙帝上12道奏折呢?此后小关又在《钦定八旗通志·勋臣传》中发现:黄海,轻车都尉安崇阿长子,仕至副都统、上驷院大臣。《清实录》记载,康熙27年3月,黄海由一等侍卫(正三品)、上驷院大臣晋升为满洲镶黄旗副都统(正二品)、都统(正一品)。小关甚至在史料里看到了瓜尔佳·黄海的十二道奏折,祖先写的字遒劲有力。后来,小关还到大连图书馆看到了原件。

  2、“他是第一个攻上城头的吗?”满族家谱里不仅是名字

  虽然已经有了线索,但关于瓜尔佳·黄海这一支的具体信息却依然语焉不详。如果想在正史之外,找到更多的信息,最好的办法就是找家谱,可家谱已经烧掉了啊。

  一定还有,寒暑假时间,小关跟着父亲深入到东北大地,寻找瓜尔佳氏族人聚居的村落,希望能找到家谱的蛛丝马迹。功夫不负有心人,在铁岭敖多力房申村,一位村民告诉小关,调兵山铁煤集团的退休干部关德全家里有一部瓜尔佳氏的家谱。找到关德全时,老先生向他们出示了一张单人床也铺不下的谱单,上面详细记载了瓜尔佳·黄海这一支的详细代际分支。

  找到的不仅仅是家族信息,还有一种不曾留意的家族精神。史料记载,黄海的曾祖玛库礼在后金天命七年出征,身中18处箭伤依然奋勇杀敌,不久阵亡,时年只有19岁,努尔哈赤赐号“巴图鲁”。黄海的祖父尼汤阿15岁时,也在战斗中阵亡,康熙追赠其资政大夫。黄海的父亲安崇阿,16岁时以护军校身份随博洛亲王(努尔哈赤孙)从征福建汀洲,率先登城克之,顺治赐号“巴图鲁”,并封骑都尉加二等轻车都尉。家谱的祖训里写道:“每战必率先攻上城头。”

  “尚武是满族家谱的一大特色,汉族家谱里强调勤俭持家,认为好男不当兵,好铁不打钉,但满族家谱却非常重视军事生活。”看了这么多满族家谱,小关总结。祖训里要求子孙每一战必须冲锋在前,每有阵亡者,家长开口就要问是否第一个攻上城头,否则,不得入祖坟。

  在这种精神的催促下,直到近代,族人中仍不时有人在惨烈的战争中证明自己。1865年,家中族人汤武色,新婚第二天即出征黑龙江。阵亡后,将军衙门派人把骨灰罐送到家里,新婚的妻子苏穆禄氏开口问道:“他是第一个攻上城头吗?”来人说是,并拿出皇帝封他巴图鲁的敕书。他妻子说:“那好,我为他守节。”甚至到抗日战争时期,家中还有人参与抗日活动,遭日本人毒打仍不屈服。

  “战争生活塑造了家族的性格,查看史籍可以发现,家族人耿直,不懂圆滑,进入和平年代,高傲争先的性格难以适应政治,反而在艺术、文学上,比较有造诣。”研究了族谱之后,小关相信,自己的性格也冥冥中继承了家族基因,这位“80后”青年,中学毕业即投身社会,从小喜欢养鸟、养鱼、上网、写文章。小关现在的主业是电子商务。采访时,除了谈论家谱,小关最爱谈的就是自己养的十几只鹦鹉。

  3、“凡系世职官员,令其预先缮造家谱”修家谱关系到家族兴衰

  除了瓜尔佳氏的家谱,这几年的田野调查中,小关又陆续搜集了160多部满族家谱,其中瓜尔佳氏的家谱有70多部。随着工作的一步步开展,小关意识到,自己这些收藏仅仅是满族家谱的九牛一毛。

  历史记载,满族曾有非常悠久的家谱传统。据满族历史文化专家张德玉在《浅论满族家谱的文化特征》一文讲到,满族谱书始于“结绳记事”,从部落时代开始,满族各氏就有“子孙绳”,珍藏于“子孙袋”中,平时挂在西墙“祖宗板”右边。清代八旗制度确立以后,原来的哈拉穆昆(氏族)组织迅速分化,被固山牛录的八旗组织所代替,审丁编族,人丁户口的登记,皆在其所属衙门的旗档之中。而最早记录满族家庭成员活动的谱书,就是登录清太祖努尔哈赤家庭活动的《满文老档》。由此可见,满族人的家族认同感非常强,一个例子是,努尔哈赤早年被追杀时,就是背着六代先人的遗骨定居赫图阿拉的。

  清入关后,因为政治、经济的需要,更加重视对家谱的编纂。康熙帝曾谕“笃宗族以昭雍睦”。雍正帝则要求“修族谱以联疏远”,“凡系世职官员,令其预先缮造家谱,存于都统衙门;其后若有应行增入者,令于岁底俱保增入”。由此可见,满族家谱不仅是旗人官职承袭的重要凭证,也是从朝廷那里获得福利的证据。于公于私,满族人都必须精心编好保存好家谱。因此,很长一段时间,满族人写家谱被视作一件头等大事。但由于满习汉俗、家谱衍变、格式混乱等原因,满族家谱也曾出现世系失实、内容谬误的现象。为此,乾隆九年,乾隆令鄂尔泰、和珅等人编了《八旗满洲氏族通谱》,将千余部满族家谱合编成册,统一格式。此后,满族家谱的书写渐渐走向正规,体例格式也与汉族家谱越来越接近。

  在研究者看来,满族家谱是非常珍贵的满族历史资料,对研究满族的族源、祖居地、迁徙、家庭、人口、风俗、婚育、丧葬等诸多方面是非常宝贵的资料。但这样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随着辛亥革命,满族人,加之战乱更迭,家谱的记录和保存经历了低潮。尤其是“文革”爆发后,在“破四旧”的口号中,大批家谱被烧毁,家谱几乎遭遇“十室九空”的惨剧,满族的家谱传统也出现了严重的断层。

  4、“十家里九家会告诉你,家谱已经烧了”保护家谱、续写家谱不容易

  提到家谱的遭遇,关霄汉很是痛心。“走访了东北这么多农村,差不多去十家有九家会告诉你,家谱已经烧了。”一次,关霄汉去铁岭寻找一本家谱,刚刚到了老人家,老人三天前去世,儿子把家谱随着老人一起烧掉。还有人把家谱转卖,把宝贵的民族遗产落到故昂其值的商人手中。

  家谱的消失,仅仅是传统割裂的一个表征,更深层次的问题,家谱是人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多少人类信息要在这种湮没中消失呢?一个对比是,美国、日本都成立了专门的家谱收藏中心。美国建有全世界最大的家谱数据库,日本侵华之后,也曾将大批满族家谱的副本运到本土。

  据说,我国一位官员出访美国,他参观了美国的全球家谱中心。接待人员问他的世系,官员一脸茫然,结果对方张口就说出他的曾祖、高祖以上的数十位先人的名字,令这位官员大为惊讶。奥巴马当政后,美国最大的家谱网站立即翻出其家谱,向外界宣布,奥巴马与小布什、佩林都是远房亲戚。“欧洲的马、狗、鸽子都有完整的谱系表,保存家谱,就是保存人类共同的精神基因。”关霄汉表示。

  但目前,国家对满族家谱的收集整理工作才刚刚起步,2006年,吉林师范大学成立八旗谱牒馆,馆藏民间满族谱牒600余份,对满族家谱开展搜救式的整理。另一方面,个别收藏家也在做着努力。关霄汉了解,除他之外,东北还有两位致力于满族家谱收藏的民间人士,大家时常进行交流。但一个事实是,搜集满族家谱是件吃力不讨好的事情,长期的田野调查,需要大量时间和财力做支撑。

  续写家谱更是步履维艰,丧失的传统让满族家谱的延续成为一件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事情。按照满族人的老规矩,谱书的编修一般选在“龙虎之年”,家族人丁不旺时也可选在“鼠”年,以期家族人丁繁衍兴旺。名门望族每修一次家谱要宰猪三口,家族官宦子弟要参与撰写,并筹集资金印刷成书,花销极大。修谱间隔时间一般不超过三十年,“三十年不续修族谱,即为不孝”。但现实是,关霄汉经常被一些朋友问道,“整那玩意有啥用?”

  稍稍让人欣慰的是,关霄汉也看到,一些满族人正在尝试着续写家谱。在研究满族文化的论坛上,不时可以看到一些族人号召续编家谱。今年,一位爱新觉罗氏的企业家主动找到关霄汉,请他帮忙找寻自己的“来龙去脉”,费时半年,关霄汉帮企业家找到了。看到家谱上那一个个先人的名字,企业家眼圈红了。“他告诉我,这么多年,他挣了好多钱,有房子有车,可心里总觉得缺点什么,人活着像浮萍,不安全感特别强,看到家谱,他觉得自己把根找到了。”

  如今,每天早起,关霄汉都要翻一翻自己搜集的瓜尔佳氏家谱,“自从接触了家谱,我觉得我的处世为人更审慎了,我的一举一动不仅代表我一个人,我们头顶上有先人的目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家族谱中,功名是否了解!
科举制,又称科举、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科举制具有分科考试,取士权归于中央所有,允许自由报考(即“怀牒谱自荐于州县”,与察举制的“他荐”相区别)和主要以成绩定取舍四个显著的特点。科举制极大程度改善之前的用人制度,彻底打破血缘世袭关系和世族的垄断;“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部分社会中下层有能力的读书人进入社会上层,获得施展才智的机会。但后期从内容到形式严重束缚了应考者,使许多知识分子不讲求实际学问,束缚思想。科举制从隋朝(一说唐朝)开始实行,直至清光绪卅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前后经历一千三百余年,成为世界延续时间最长的选拔人才的办法。对中国在内的汉文化圈诸多国家,以及西欧国家启蒙影响深远。各位看家谱的时候会发现祖上有好多有功名的人物,如庠生、廪生、太学生等等。南旺刘氏家谱卷二第三十页,1962年版下面列举一下历史上出现的与科举有关的各类称呼:童生...
· 文化的传承和家族的繁衍
中国人常说“三代才能出一个贵族”。一般理解是说想要达到贵族水平并不容易,不是有点钱就可以,必须经过三代的积累才可以。据欧洲贵族研究资料,一个贵族的形成不单单是有一定的经济基础,还要有有不错的文化修养、生活修养并把这种修养和财富一代代的传承下去···一.家族没落的原因曾经一位学者用了长达几年的时间对家族没落的原因是否和文化传承有关?得出结论是必然的,其中最重要的有三个方面:1.长辈的教育。2.家族历史的认同感。3.稳定的文化传承载体当时的调查对象是由于国共内战结束,没收了大量国民党官员的家产,失去了家族文化传承的载体和根本,因此,家族文化传承出现断裂,所以一个家族文化的载体对于一个家族和子孙后代的命运是极其重要的。二.家族文化传承的意义近几年“文化家族”的现象尤其引起了我们的兴趣。近代以来的文化家族如梁启超家族、俞平伯家族、陈寅恪家族等由于在复杂的社会政治环境之下,薪火不绝,因此更是发人深思...
· 教你怎样编写好族谱,为家族传承好的家风
中华儿女、炎黄子孙,都有浓浓的寻根情结:我从哪里来?我的根在哪里?要回答这个问题,只有依据一种特殊的历史文献,这就是家谱。家谱,又称族谱、宗谱等。是一种以表谱形式,记载一个家族的世系繁衍及重要人物事迹的书。皇帝的家谱称玉牒,如新朝玉牒、皇宋玉牒。它以记载父系家族世系、人物为中心,由正史中的帝王本纪及王侯列传、年表等演变而来。家谱是一种特殊的文献,就其内容而言,是中国五千年文明史中具有平民特色的文献,记载的是同宗共祖血缘集团世系人物和事迹等方面情况的历史图籍。宗法式家族是一种血缘组织,内部的血缘关系必须十分清楚,这种组织才能维持和发展。即使旧的家族裂变成许多新家族后,以及新家族再裂变之后,各家族之间的血缘关系也必须十分清楚。在没有文字的时候,血缘关系靠一代一代的口耳传授,储存在人们的记忆中。时间长了,记忆难免有差错。当文字产生以后,人们就用文字把这种血缘记录下来,这就是谱牒,是家谱、族谱的雏...
· 两岸青年福建漳州寻族谱、聊乡愁
海峡两岸台胞青年夏令营在福建漳州,为期三天后,9日晚落下帷幕。在这三天之中,106名台籍大学生与大陆学生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他们一起踏入闽南古村,探访族谱对接管,对民间宗谱文化有了深刻的认知。“从长辈那里很早就知道自己祖籍地在福建,有可能会是在漳州,一直很想来看看,希望能查找到自己的祖籍地。”在漳台族谱对接馆,台湾学生张郁文认真地听取介绍,并在张姓名人的展板前驻足良久。据漳台族谱馆工作人员介绍,台湾一百个大姓中,大部分都能在漳州找到族谱。台湾民间的漳州人族谱有超过1800部。自1987年底以来,前来漳州寻根拜祖的台湾姓氏达80多个、数十万人。台湾师生还参观了漳台姓氏谱牒、漳台族谱对接展馆、台批信函等,了解两岸一脉相承的宗亲文化。许多台湾学生看到各种文化物品都啧啧称奇,并在迁台百家姓中寻找起自己的姓氏。在当晚举行的两岸学生联欢会上,两岸师生用闽南话诗朗诵《说乡情》、《乡愁》,闽南语楚辞吟诵《离...
· 过复后裔:江西世系传承与家族辉煌
江西这片古老而富饶的土地上,一个姓氏的传承见证了家族历史的辉煌与变迁。江西南丰县令过复的后裔,历经数百年的繁衍与迁徙,形成了分布广泛、人口众多的家族体系。本文旨在整理过复后裔的世系传承,探寻这一家族的历史脉络。过复,作为南丰县的县令,以其勤政爱民、公正廉明的形象,为后世子孙树立了榜样。他的后代中,不乏英才辈出、功成名就之人。过复的第十六世孙过春,曾任金华太守,生有六子。其中,过昱担任剡县县令,并成为迁剡县过氏的始祖。过春的长子过滨,在长乐上市头繁衍生息,成为剡县的重要家族之一。过滨的第五子过寿,生子过卓,后从长乐上市头迁至宅前村,成为宅前过氏的始祖。过卓在北宋大观年间考中进士,历任评事八载,为家族争光。过卓的长子过文车,生有三子:过宗、过宏、过定。他们与堂兄过文恬一同从宅前迁至深溪村,成为深溪过氏的始祖。过文恬的四子过宷、过宸、过宁、过宛,也在当地繁衍生息,形成了庞大的家族。随着家族的发展...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