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新闻动态

一位永远值得后人尊敬的杰出梁氏先人

2016-09-22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2088
转发:0
评论:0
一位永远值得后人尊敬的杰出梁氏先人, 唐代著名宦官梁守谦是梁氏开基始祖康公的五十三世孙,中国唐朝历史上很有成就的政治
  唐代著名宦官梁守谦是梁氏开基始祖康公的五十三世孙,中国唐朝历史上很有成就的政治家。他在削平藩镇势力,维护国家统一;抵御外族侵略,维护国家领土完整;忠实维护皇室接班祖规,保证国家政稳过渡;以及传播和发展中国佛教文化等方面都做出了杰出贡献。但是,由于受古代史学家历来鄙夷、歧视宦官的传统偏见和习惯势力影响,历代史书和家谱对他的记载十分有限,使这样一位取得辉煌历史功绩,为家族带来极大荣耀的先祖,一直不为国人所熟悉。 笔者根据墓志铭、功德铭等历史资料,对梁守谦进行了详细的考证、分析。现根据研究结果,将这位杰出先人的光辉形象重新展示在世人面前。 一、梁守谦身世 笔者根据唐朝学者雷景中撰写的《邠国公梁守谦墓志铭》、唐文宗年间枢密使杨承和撰写的《邠国公梁守谦功德铭》,以及唐初著名学者杨炯所著的《大周明威将军梁公(待宾)神道碑》等历史文献,考证研究、分析推测,初步认为梁守谦很可能就是隋朝平定四川的著名将领梁睿的后裔,梁睿的玄孙梁去疑的儿子应该是梁守谦的曾祖父梁晟[shèng]。
一位永远值得后人尊敬的杰出梁氏先人
主要依据有以下四点: (一)籍贯相同。杨炯在文中记载,梁睿之曾孙梁待宾是安定临泾人。雷景中文中记载的邠国公梁守谦为安定人氏,未具体提到哪个县。 安定郡是汉武帝元鼎三年(前114年)设立的,下辖高平县(今宁夏固原县)、临泾(今镇原县东南)、安武(今镇原县西南)、彭阳(今镇原县东)、抚夷(今镇原县北)、参峦(今环县西北)、祖厉(今靖远县和靖乡的河包口)、鹑阴(今靖远县水泉乡陡城堡东)、阴密(今灵台县西南)、泾阳(今平凉市西北)、乌氏(今泾川县北)、爱得(今泾川县东)、安定(今泾川县北)等13个州、县。大约在公元7年,安定梁氏开基始祖梁桥举族迁徙安定,就定居在临泾县和乌氏县一带(今甘肃泾川县北、镇原县东南)。史料上记载,梁桥后裔梁统、梁芬、梁御等都是安定郡临泾县或乌氏县人。他们的后代凡称祖籍安定,一般都是指这一地区。梁守谦虽未写是临泾人,也不例外,指的也是这一地区。所以,梁待宾和梁守谦籍贯应该是一致的。 (二)出生年龄关系吻合。杨炯记载,梁待宾生于唐太宗贞观十八年(公元644年),有一子梁去疑;雷景中记载的邠国公梁守谦生于唐代宗大历十四年(779年),曾祖梁晟。根据两人年龄,世系表推测如下: 待宾(644年)--去疑(嗣子约670年)--梁晟(约698年)--梁希倩(约725年)--梁庭(约750年)--梁守谦(779年)。两人传代辈分和年龄关系十分吻合。 (三)梁守谦与梁待宾的墓地很可能是在同一地点。根据梁守谦与梁待宾的墓志铭记载:梁守谦于827年冬十月廿日,因暴病死于长安永昌里的家中,次年葬于京兆府万年县李姚村白鹿原;梁待宾693年正月六日死于长安旌善里的家中,葬于雍州蓝田县骊山。 根据古代地理资料记录,唐朝的雍州和京兆府是同一个地方。唐开元元年(公元713年),唐玄宗下诏将雍州改为京兆府,辖区以今西安市为中心,东至渭南市、西至武功、南至户县、北至铜川。而万年县就是现今的西安市临潼区。 梁待宾所葬的古蓝田县位于万年县的东南,两县紧挨着,骊山就位于两县交界处。现在骊山镇已划归西安市临潼区管辖。据《唐长安、万年县的乡村初考》叙述,梁守谦葬地万年县李姚村在白鹿原,位于县城东部地区,靠近蓝田县。所以,按地理位置推测,白鹿原即使不在骊山,也距离骊山很近。 由于从梁演开始,其后世子孙七、八代都生活、工作在长安,又是名门望族,很可能在两县交界的骊山一带,有梁氏家族的祖茔。因此,梁守谦与梁待宾很可能,都葬于骊山一带的同一个梁氏家族祖茔内。只是由于两人下葬时间相隔135年,墓地的行政区划更名,变革,才使两份史料上,出现了两个不同地名。 (四)两个家族的身世和所从事的职业相同。杨炯在文中记载,梁待宾儿子梁去疑,官任左千牛备身;梁待宾父亲梁赞也是左千牛备身出身。梁待宾本人,文中虽未提及是否千牛备身,但文中却记录他开始荫补为左亲卫。左亲卫是京师禁卫军 “三卫”之中(亲卫﹑勋卫﹑翊卫)地位最高的皇家卫队,是皇帝的贴身侍卫。 而雷景中撰写的《知内侍省邠国公梁守谦墓志铭》中记载,梁守谦的曾祖父梁晟(大约生于武则天大周圣历年间),官至左清道率府长史,也就是东宫太子直接统领的府兵参谋长;祖父梁希倩(大约生于唐玄宗开元中期),官至正四品的翊卫中郎将,即守卫京城的禁卫军将领。梁守谦的曾祖父和祖父与梁去疑,以及梁去疑的父亲、祖父出身、职业惊人的相同,都是武将和皇城卫士。 根据史料记载,唐代皇城卫士绝大部分都是从左、右千牛备身起步的。千牛卫成员选拔非常严格,不但要求出身高贵、家庭清白,无品性不良记录;而且长得也要面容俊秀,身躯伟岸,所以,几乎清一色都是达官显宦后代,或世代相传,是贵族子弟入仕起家的最佳途径。据分析梁守谦的曾祖父和祖父入仕早期,也应该是靠祖荫选拔入宫,担任左、右千牛备身,或者靠世袭荫补为“三卫(亲卫、勋卫、翊卫)” ,开始步入仕途。由此可见,梁去疑家族和梁守谦家族上下共五代,都是千牛备身、京城卫士。这绝非历史巧合,而是梁家世代官宦相承,以及良好的遗传身体素质条件的必然结果。从而也证明了他们可能是一脉相承的直系关系。 综上所述,笔者故推测,梁守谦可能是梁睿后代。当然,这仅是笔者的初步推理,还没有查到,直接明确记载这一推论的第一手证据。因为,按照古人撰写墓志铭的习惯,一般都只写到曾祖父。因此很可惜,雷景中撰写的《邠国公梁守谦墓志铭》中,并没有提到梁守谦的高祖是否是梁演玄孙梁去疑。同时,由于梁待宾(644—693年)去世时,其子去疑可能尚未娶妻,或尚未生子,杨炯所著的《大周明威将军梁公(待宾)神道碑》中也没有关于梁待宾孙子的信息。由于梁去疑在历史上很不出名,其后代情况,在史料和家谱均未查到相关记载。所以,此推论目前还不能作为最终的结论,还需要史学界专家、学者和梁氏文化研究爱好者,继续做进一步核查论证。 二、梁守谦生平
据雷景中的文中叙述,梁守谦,字虚已,生于唐代宗大历十四年(779年),安定人。其父梁庭,大约生于唐玄宗天宝年间(750年前后),绝对是一个超凡脱俗,素风霭然的君子。他淡泊名利,清心寡欲、信奉道教,喜爱山水,尽管出身贵族,仕途坦荡,但他却不愿意到朝廷去做官,终日读经修道,遍访名山古观,逍遥自在、无拘无束的度过了一生。
梁守谦自幼聪慧机敏,勤奋好学,饱读诗书,学富五车。其父梁庭尽管给他起了 “虚已”这样一个道家子弟的名字,但他却与其父亲的性格大相径庭。梁守谦从小就志向远大,不甘寂寞,向往高官显宦,渴望出人头地,追求光宗耀祖。梁家世代官宦,名门望族,当然,凭借他祖父梁希倩的四品衔,梁守谦如果也想像他的先辈一样,祖荫入朝去做“三卫”,谋取一官半职,在当时也并非难事。但他深知,靠祖荫入仕,按当时规定,只能补上个八品的翊卫。在人才济济、竞争十分激烈的皇宫卫队中提拔是非常缓慢、艰难的;干一辈子,能赶上他祖父,做上个四品卫士就了不得了,这与他的远大志向相差甚远。所以,他才舍此坦途而不为,却选中了另外一条通向权利高峰的艰险捷径——入宫去当宦官。
中唐时期,由于皇帝们消极的吸取了“安史之乱”和“马嵬驿兵变”的教训,企图通过建立一支由他直接指挥,驻扎在京城的中央禁军“神策军” 来保卫自己的安全。但是,过惯了太平悠闲日子的皇帝,一般都十分懒惰,不愿整日操心军务,便委托他们信得过的亲信宦官,担任护军中尉或中护军,替他去指挥这支强大的军队。从此,唐朝的宦官便开始掌握了兵权。日久天长,这支军队便逐渐演变成由宦官担任最高统帅,并完全听命于宦官的武装力量。结果尾大不掉,皇帝反而逐渐了,失去了控制指挥权。于是,宦官反过来利用神策军的兵权,擅权不法,乃至达到染指废立皇帝的程度。
中国历史上,宦官干预朝政最厉害的是东汉、唐朝和明朝三个朝代。但东汉的太监经常受到皇室外戚的制约,两虎相争,难以独断专权;明朝的太监即使再专横跋扈,如魏忠贤,号称九千岁,但皇帝还是有绝对权威,只要皇帝不喜欢,一句话就可以把他打翻在地。所以,这两个朝代的太监爬得再高,终究还是奴才。唐朝太监们就大不一样了,已由原先纯属于内廷仆隶身份,成为跻身于官僚队伍中的高级白领阶层。特别是自唐肃宗时期的李辅国(704~762年)开始,宦官掌握了军权,逐渐成为权倾朝野的重臣,以致朝廷大臣的任免、皇帝的废立,甚至于有时皇帝的生杀大权,全部都由他们一手把持,真正实现了“翻身奴才做主人”。
这时的宦官队伍已成为整个官僚集团的一个特殊组成部分,他们大权在握,便对“宦官不能参政”的制度,进行了彻底改革,宦官队伍性质也因此发生了深刻变化,不仅有制度方面的保证,而且在当时社会上已得到广泛的承认。入宫充当宦官,不再是耻辱的事,而被视为“入仕”。宦官达到一定品阶,亦被称作“解褐” ( 脱去布衣,担任官职), “宦官”这时也变成为一种趋之若鹜的高贵职业。
正是在这种特殊的社会历史背景之下,踌躇满志的梁守谦利用其家族的影响,于唐德宗贞元末年(805年),在26岁的风华正茂年龄,不惜忍受净身痛苦,义无反顾的进入了皇宫。
梁守谦由于出身贵族,饱读诗书、才华横溢,见多识广,有超人的治国安邦才干。当然,如果是在几乎全是科举天才出身的朝廷大臣中,可能是比较平常的人才,不会太显眼。但是,在文化水平较低,大多出身卑贱的宦官队伍的,梁守谦绝对是鹤立鸡群、拔尖人才,起点自然就比别人高。所以,一开始他就被任命为内府局令,就是掌管内库出纳、帐设、澡沐等事务的正八品官员,相当于现在的正科级干部。随后,相继平级调动为学士院使(皇帝与翰林学士间传达官)、掖庭局令(掌管宫人簿帐、养蚕及女工等事的官员)。梁守谦凭着过人的精明和能力优势,很快便在同事中脱颖而出,两年后,被提拔为内常侍,成了掌管宫内掖庭、宫闱、奚官、内仆、内府等五局的官员,相当于现在的正处级干部。
唐宪宗元和四年(809年),是梁守谦仕途上非常不平凡的关键之年。年仅30岁的他,仅仅只经过短短四年的官场打拼,就荣登枢密使高位。枢密使是掌管朝廷军事大权的机关,相当于现在的国防委员会副主席,从此,有了对国家重大事件决策的话语权。
由于梁守谦在处理国家重大问题上,表现出的卓越军事才干和果敢干事能力,深得唐宪宗的喜爱和宠信。元和十三年(818年),皇帝提拔他为右监门卫上将军、右神策护军中尉,加封冠军大将军,正式将中央禁军“神策军”的指挥大权移交给了他。元和十五年(820年),唐宪宗又晋升梁守谦为骠骑大将军(从一品,为武官最高阶)兼右武卫上将军(禁卫军司令)。
公元820年,唐宪宗崩驾,梁守谦拥立穆宗登基,成为首辅重臣。长庆元年(821年),穆宗封梁守谦为安定郡开国公。长庆二年(822年),他因率师南征北战、抵御外族侵略,屡立奇功,被封为邠(bīn)国公,食邑三千户。国公是皇帝对非皇族大臣所能赏赐的最高爵位。长庆四年(824年),皇帝又册封梁守谦为开府仪同三司(相当于国家总理品级)兼右卫上将军。
唐朝时,在官职中设有散官品阶,即有官名而无职事的官称,相当于现在的厅级巡视员、处级调研员之类干部,用以褒奖有贡献的文武官员。散官分为文武两种,文散官从最高的“开府仪同三司”(从一品)至最低“将仕郎”(从九品下)共二十九阶;武散官自最高“骠骑大将军”(从一品)至最低“陪戎副尉”(从九品下)分为四十五阶。梁守谦在文武两个系列中,都拿到了最高级别的品阶,再加上他的实职右卫上将军、右神策护军中尉,可谓官运亨通,如日中天,达到了权利的顶峰,成为有史以来梁氏家族中,文武双料职务最高、平安掌权时间最长的精英。
大和元年(827年)春,梁守谦因病请求退休,回家养老。唐文宗挽留不住,只好忍痛割爱,下诏特加全禄。按唐朝的工资制度,一定品级以上的官员告老致仕后可享受半薪待遇,特殊有重大贡献者,经皇帝批准,才可享受全薪待遇。从这点也可以看出,梁守谦在当时朝廷的地位非同凡响。
同年10月20日,梁守谦突发暴病(心肌梗塞或脑溢血之类急病),骤死于家中,享年49岁。唐文宗闻讯后,悲痛万分,下诏赏赐布匹绢帛,钱一百万,御赐厚葬,并追封梁守谦为扬州大都督。
三、梁守谦功绩
纵观梁守谦的一生,他历经德、顺、宪、穆、敬、文等六朝,从元和四年(809年)任枢密使,至大和元年(827年)致仕退休,掌握朝廷重权长达18年之久,是唐朝这一时期炙手可热的人物。在近二十年充满血雨腥风的宫廷权利斗争中,一直立于不败之地,最后安全着陆,荣归故里,足见他运筹帷幄,驾驭全局的非凡政治才智。在皇帝昏庸,政局混乱,权倾朝野,缺乏监督的的形势下,当权者的人性必然受到极大的冲击与考验。与绝大多数性格扭曲的宦官得志后忘乎所以,僭越犯上、残暴无德、专横跋扈的邪风相对照,梁守谦能始终持正不挠,赤心匡弼、恪尽职守,举贤任能,无疑像一朵出于污泥而不染的莲花,实在是难能可贵。所以,在唐朝学者雷景中在其撰写的《知内侍省邠国公梁守谦墓志铭》中评价梁守谦:“铺张扬厉,其勋几与房(玄龄)杜(如晦)相埒(liè,等同)……” 确实毫不为过,名副其实。
可是,十分遗憾的是,由于宦官被历朝历代史学家鄙夷为“刑余之人”、“刑余贱隶”,对他们充满了偏见和歧视,对如此超级重要的一个历史人物,唐朝的史书《新唐书》和《旧唐书》上竟然都没有为他立传,使他创造的许多业绩没有全部记载、流传下来。但是,我们从唐朝的史料,以及《梁守谦功德铭》、《梁守谦墓志铭》中,仍然能够了解到他的许多不朽功绩,笔者大致归纳为四个主要方面。
(一)梁守谦在削平藩镇势力,维护国家统一上做出了巨大贡献。唐朝经过安史之乱的打击之后,统治能力严重衰弱,各地兴起了许多藩镇,淮西节度使吴元济就是一个典型代表。他名义上虽然是唐朝的节度使,却根本不服从唐王朝的命令,以蔡州(今河南省汝南县)为根据地,盘踞淮西地区先后达30多年,在经济、政治、军事上各行其是,实际上变成了独立王国。唐宪宗时,为削平藩镇势力,曾发动对藩镇的战争,最为著名的是平淮西之战。平淮西之战从元和九年(814年)lO月开始,到元和十一年(816年)8月,最后无功而返。元和十一年(816年)冬,唐宪宗决定派当时名将李愬(773-821)为帅,梁守谦为行营招讨都监(相当于讨伐军政委),再次讨伐淮西吴元济。唐宪宗为了强化梁守谦在讨伐战争中的作用,加封他为云麾将军(三品武官),并且明确指示“阃(kǔn指皇城) 外之事,委公裁之” 。梁守谦认真负责,忠于职守,积极配合李愬[sù],出谋划策;同时,做好政治思想和监察工作,奖惩分明,军纪严格,鞭策将士,英勇杀敌。第二年十月,讨伐军攻克叛军首府蔡州城,活捉吴元济,一举扫平淮西。据刻于唐长庆二年(822年)的《梁守谦功德铭》记载:梁守谦在这次战役中发挥了重大作用,“灭蔡之功,(梁守谦)十有其七”。虽然可能存在文人撰写时的过分夸张之嫌,但史书上记载:对于投降的“五千叛卒”,“不戮一人”,“十万王师,皆服其德”,不能不说是梁守谦尽心督查,“威肃令严,将校知禁”的结果。为此,梁守谦受到了皇帝给予的特别晋级奖励。
(二)在抵御外族侵略,维护国家领土完整上做出了巨大贡献。唐朝自肃宗以来,吐蕃占领了甘肃,利用距唐都城长安近在咫尺的地理优势,频频入侵,唐朝廷不得不投入巨大的经济、军事力量来对付吐蕃,唐吐之间多次展开大战。元和十五年(820年)十月未,吐蕃再次兴兵,连营50余里,大举进犯,攻扰泾州、雅州,边关告急。唐宪宗任命右神策军中尉梁守谦为京西诸道兵马讨伐统帅,领兵前去抵御。梁守谦到任后,不辱皇命,重新调整防御部署,调兵遣将,充实了薄弱地区的兵力;并集中精锐部队,在正面严阵以待,做好了与吐蕃决战的准备。吐蕃见唐军兵强马壮,士气高涨,防备森严,胜算微弱,便悄悄的撤退了。此后,二十多年里,吐蕃未敢再犯,保证了边境的安宁和大唐领土完整;就连对梁守谦存有严重偏见的《新唐书》,在记载此次历史事件时,也不得不承认梁守谦在抵御吐蕃入侵中所发挥的重大作用。
(三)在忠实维护皇室接班祖规,保证国家政稳过渡中发挥了重大作用。元和十五年(820年)正月二十七日,唐宪宗身边的小太监陈弘志,因无法忍受宪宗病后性情暴躁,随意杀死身边侍从的极度恐惧折磨,铤而走险,将熟睡中的宪宗活活勒死。当时的太子是李恒;但受左神策军护军中尉吐突承璀支持的李恽(宪宗的次子)却觊觎皇位,预谋发动宫廷政变。梁守谦为了维护皇室接班祖规,避免,保证国家政权过度的稳定,果断出击,领兵诛杀了正准备造反的吐突承璀和李恽,扶持太子李恒顺利登基即位,即唐穆宗。唐宪宗的死在历史上一直是个争论不休的悬案。后来的许多文学作品根据唐代宦官多次弑君的记载,想当然的把他描写成梁守谦策划的阴谋。笔者经过广泛考证,综合分析后认为,梁守谦当时正受到唐宪宗的提拔重用,处于上升时期,巴不得唐宪宗多活几年,不可能指使人去杀害唐宪宗,砍倒为自己遮阴挡雨的大树。对于这一点,《新唐书》也是承认的,在《帝纪第七》和《宦者列传·王守澄传》均记载,唐宪宗被杀,是大太监、徐州监军王守澄指使陈弘志干的,梁守谦没有参与,闻讯后拥立穆宗登基。
宝历二年(826年)冬,大太监刘克明与苏佐明、田务澄等宦官合谋,秘密杀害了敬宗,并假冒敬宗旨意,欲立宪宗的另一个儿子绛王李悟当皇帝,引起了朝野的震动和不满。梁守谦在宰相裴度等朝中大臣和太皇太后郭氏的支持下,指挥精锐禁军将刘克明等一伙全部诛杀,拥立穆宗的次子江王李涵登基,即唐文宗,及时平定了叛乱,稳定了社稷。
(四)为佛教文化的传播和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梁守谦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经常“不饮茹,浴身至于精刹,焚香而就笔砚” 潜心诵经。他一生都致力于佛教文化的传播和发展。在元和、长庆年间(806—825年),他利用身居朝廷要职的有利条件,筹集资金,整修佛寺,组织僧侣、佛学专家,耗时数年,在大兴唐寺华严院,翻译了大小乘经论戒律,一共五千三百廿七卷。这是自佛教传入中国至唐朝期间,集中翻译佛经数量最多的一次,极大地丰富了唐时佛教文化,做了一件功德无量的大好事,被永远的载入了历史史册。
正是由于佛教的熏陶和洗礼,使梁守谦从一个为了出人头地,不惜自残为宦的“超级官迷”,逐渐变成了一个淡泊名利,不贪恋权利的林泉贤人。在他年仅48岁,正当功成名就、春风得意之时,却看破红尘、厌恶纷争,决定急流勇退,放弃权贵。于是,他以身体不佳为由,先后三次上奏,坚决请求辞官,交出军权,并谢绝了文宗和众大臣的真诚挽留,毅然退休回家,一心事佛。
四、梁守谦后代
尽管梁守谦身为宦官,但因其地位尊崇,也娶妻养子,而且家庭和睦幸福。据《梁守谦墓志铭》记载:“夫人南阳韩氏,以令淑温和,配合琴瑟,妇道邕睦,母仪肃严,早受恩荣,封号冀国。” 收养五个儿子, 都承恩入仕,做了宦官, “长曰承敏,任朝散大夫,掖庭局令赐绯鱼袋。次曰承度,任朝议大夫,宫闱局令赐绯鱼袋,充沂海监军。仲曰承乂,任朝议郎内府局丞。仲曰承汶,赐绯鱼袋。幼曰承政,赐绿。”
公元867年,唐宣宗即位做了皇帝。据晚唐裴廷裕所著《东观奏记》记载,“宪宗皇帝晏驾之夕,上(宣宗)虽幼,颇记其事,追恨光陵(穆宗之陵墓,代指穆宗)、商臣(春秋时弑君的楚国太子)之酷,即位后,诛鉏恶党,无漏网者。” 意思是:唐宣宗认为,其兄唐穆宗策划了发生在47年前谋杀其父皇唐宪宗的弑君案,下旨进行追查,处决了一大批犯罪嫌疑人,其中包括当时还活着的宪宗妻子郭皇后。由于守谦公当时是扶持唐穆宗登基的关键人物,因此也被误认为参预了此案。他的五个儿子可能因此受到牵连,或被冤杀、或改姓逃遁,史籍和家谱中此后均再不见其后代子孙的记载。
当历史的车轮进入唐末以后,随着科举制度的逐步完善,门阀士族制度逐渐衰落,豪门世袭已风光不再,重文轻武的风气逐渐兴起,社会的注意力转向了科举取士,安定乌氏世代世袭为官的优势也慢慢的消失了,梁守谦是历史上记载的安定梁氏最后一位著名人物。在以后的历史长河中,安定郡居住的梁氏再也没有风光重现。唐代以后,随着政治文化中心从西北长安向开封、洛阳中原地区转移,安定这个地处西北的边城小郡,也失去了往日的光辉,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但是,梁氏祖先过去在这块土地上,曾创造的奇迹和辉煌,却永远的留在了人们记忆之中,成为鞭策梁氏后世子孙奋力上进、勇往直前的不竭动力。
附:梁守谦与梁锜的关系 有的宗亲来信提出,既然世代皇宫卫士是证明梁守谦是梁待宾之后的一个理由,那梁守谦也有可能是,与梁待宾同时期人——右卫率府翊卫梁锜的后人啊? 据杨炯所写的《从甥梁锜墓志铭》记载,梁锜生于唐太宗贞观二十二年(648年),安定人,年仅28岁就不幸早逝,生前官至右卫率府翊卫,即东宫太子直接统领的府兵军官(正八品上)。他的“曾祖某,光禄大夫、开府仪同三司、骠骑大将军、清河太守、右卫大将军、同州刺史、上柱国。” 杨炯在文中,不知源于何种原因,没有说明梁锜各位长辈的名字。笔者根据他所写的籍贯、年龄、官职和生平等资料推测,杨炯所记载的梁锜曾祖父,很可能就是北周著名将军梁昕。其中,最重要的理由是因为,骠骑大将军是从北周开始,在唐、五代和宋代等朝代都是武散官的最高官阶,位居从一品,十分显赫 。梁氏家族历史上,除梁商、梁冀当过大将军(正一品)外,只有梁昕、梁明、梁守谦当过骠骑大将军,连戎马一生的梁御、梁睿都没获此殊荣。 据《唐故涇阳县令梁君(秀)墓誌铭》记载,梁秀(567—659年)河南缑氏人,祖父梁明“北齐(550—577年)骠骑将军;父达,隋任河阳镇将……。嗣子(梁方)郏鄏(今洛阳市)府隊副,” 与《从甥梁锜墓志铭》中,梁锜的各位长辈名字、籍贯、生平均不相符,故可排除。 只有梁昕与《梁锜墓志铭》所记载的籍贯、年龄、官职、生平十分相符,因此可以推断,应是梁昕无疑。 据史料记载,梁昕(?-566),字元明,安定乌氏人。他原是北魏将领尔朱天光手下的右将军、太中大夫,公元534年七月,北魏朝内讧,梁昕跟随孝武帝西迁关中,投靠宇文泰,被加授镇南将军、金紫光禄大夫,转任宇文泰大丞相府户曹参军。梁昕从此追随宇文泰南征北战,屡立功勋,累迁大都督、车骑大将军、散骑常侍、上柱国。
  公元557年,宇文觉取代西魏政权,建立了北周。梁昕以开国之功,晋升为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胡城县伯,食邑五百户。周武帝保定元年(561),梁昕升为中州(即函谷关城,在今河南新安县治)刺史,食邑达到1300户。次年,任邵州(治所在今山西垣曲县)刺史。天和初年(566年)病逝,朝廷追赠大将军。
但是,梁昕的显赫在后世家族中,并没有持续太久。杨炯记载,梁昕的儿子某,仅官任“河南渑池令、郑州司功参军事、冀州蒲州二府司马、朝散大夫、纪王府司马、襄州同州二长史。” 除了当过县令外,都是幕僚性质的官员,官阶为从五品下。 到梁昕的孙子,仅官任“霍王府参军、并州大都督府兵曹、扬州大都督府录事参军。” 社会地位又衰落了一些,虽然还是高官重臣手下的属吏(参军、兵曹,约为七品文官),但地位却比长史、司马低多了。 传到梁錡时就更惨了,可能是靠曾祖父的一品资格,勉强荫补了个右卫率府翊卫(正八品上)。 按照唐初荫补的规定,二品、三品子,可补亲卫;二品以上曾孙、三品孙、四品子、职事官五品及孙、勋官三品以上有封爵者及国公之子,可补勋卫及论府(指太子左右率府)亲卫;四品孙、五品及上柱国之子,补翊卫及率府勋卫。所以,到梁錡的儿子这辈,已没有资格再荫补 “三卫”了,很可能成为了一介平民。 如果梁錡是梁守谦的先人,按年龄应该是梁守谦曾祖父梁晟的祖父。既然梁錡的儿子都没有资格再荫补“三卫”了,他的孙子又如何能当上左清道率府长史呢!他的曾孙更不可能做上翊卫中郎将这类几乎全靠荫补入仕的武官。 所以,由此推断,梁守谦为梁錡之后的可能性是非常小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古代史上最值得尊敬的7位母亲
NO1.孟母孟母是是一位颇有见地,善于教子的贤德女性。孟子能够成为中兴儒学的“亚圣”,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正统思想体系中地位仅次于孔子的人,多得力于这位母亲的教育。《三字经》中有“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的传诵名句,孟母的“三迁择邻”、“断机教子”等脍炙人口的故事,成为千百年来中国人妇孺皆知的历史佳话,成为天下母亲教育子女的样板故事。为儿子倾尽毕生心血的孟母,在亲眼看着儿子成功的时刻,满怀着一个母亲成功的欢欣,一病不起。在归葬故乡的途中,沿途经过的地方,无论民众官员,无不争向在路旁祭奠,表达对这位伟大母亲的尊敬和哀思。在山东邹城市北20里的马鞍山麓,古柏森森的孟母林静穆庄严,时刻吸引着一代代景仰这位伟大母亲的人们。NO2.徐母徐庶是有名的孝子。当曹操听谋士程昱说徐庶在为刘备出谋划策时,就想纳为己用。程昱教曹操把徐庶的老母骗至许昌,请徐母写信召唤徐庶。没想到徐母是忠奸分明、深晓大义的老人...
· “烤清廉骨”的故事单氏先人为后人做出表率
祖籍福建省泉州市德化县高阳村的单辅是名驰遐迩的“清官”,任合浦知县六年,未曾取合浦一珠。其高洁廉正,处污泥而不染的精神长存,在民间广为传诵。相传单辅在明万历年间,做过盛产珍珠的广东合浦(今属广西)知县,兼管珍珠池六年。卸任回德化后,亲朋好友听说他守珍珠池回来,不论远近都来探望他,哪里知道单辅身中并无积蓄,所得薪俸仅仅能维持三餐生活。但是客人来了,总得勒紧裤带用家常便饭招待,来的人很多,弄得单辅家中无米下锅。单辅辞官居家,其故友、大学士李廷机闻讯专程来访,单辅为表盛意,命老妻下厨设家宴热情款待。单辅在厅堂泡茶待客,谈论国事,心里却十分着急,只听得厨房中“咯咯”的响声,不知道夫人用什么饭菜招待故友。单辅在厅堂不断地敬茶,时间已经过了午时,茶越喝肚子越饿,两人都忍耐不住。而夫人“特备”的佳肴一直在锅里烹炖久久未见端奉上桌。单辅忍不住起身走进厨房,听得锅中“咯咯,咯咯”响声,心中暗喜,这下有得吃了...
· ​毕氏先人轶事
毕南杰在宋徽宗政和元年(1111)从当时的乌泥涌迁到太平埗(现毕村),已有将近千年的历史。毕氏族人发展壮大,成为花都一支毕(笔),有“九里十庄”的美誉。在他们的记录中,毕氏从宋到清四朝代,出了一解元、九进士、文武举人26名、秀才52名,从政、从商、从艺的名人很多,还有轶事流传至今,其中毕环清就是其中的一位。毕环清是十六世祖,其祖上人丁单薄。毕南杰有两子毕宥进、毕宥明,毕环清属于毕宥明这一支。从毕宥明到毕环清相隔九世,毕氏族人有毕环清九代单传的说法。到了毕环清这一代,他有五子,其后后嗣众多。据说,现在毕氏族人差不多一半都是毕环清的后代。传说毕环清十岁时,正是元朝末年,当时天下大乱,社会治安差。有一天,他到毕村罗汉寺附近玩耍,被两人拐骗,计划将他拐到云南普洱县卖给人家做儿子。毕环清失踪后,家人四处寻找,其母终日啼哭,以致双目失明。有一天半夜,毕母哭至半夜,忽然听到天空呼呼之声,双眼竟然复明了。...
· 痛悼斗邱的裘氏先人(三)
痛悼斗邱的裘氏先人(三)――记胡大海平民的惨案美化胡大海是出于封建统治者的需要。胡大海战功卓著,还举荐刘基、宋濂等四贤士,为朱明王朝的建立作出很大的贡献。胡大海正在绍兴鏖战的时候,朱元璋处死了他的违犯禁酒令的大儿子胡三舍。胡大海仍不变忠君的信念,奋勇夺城斩将。1362年,胡大海和他的儿子胡关住同时被苗帅刘英杀害,为国捐躯,断了香火绝了后。这样死心塌地效忠主子的胡大海,是封建统治者需要树立的臣民楷模。于是,追随朱元璋仅八年的胡大海死后被追封越国公、配享太庙。朝廷上下掩讳其恶,竭力宣扬他开国功臣一面,掩饰杀人狂的另一个面目。关于胡大海杀害斗邱千余无辜百姓的事件,有几种资料。它们立场不同讲述内容也有所不同。徐勉之的《保越录》记载:会稽义兵仇(裘)万户与侄近忠,团结乡民,斩木为鹿角寨,铸时岭(驻日岭)内设强弩,聚民守之。大军(胡大海的军队)至,屡为所伤。后大军大攻之。遂破,近忠被害,近忠妻子皆被执...
· 痛悼斗邱的裘氏先人(四)
痛悼斗邱的裘氏先人(四)――记胡大海平民的惨案附录:元朝末年,时群m扰,盗贼蜂起。家长义烈,公讳延众(即廷举―摘录者),慷慨有武略。与从子近忠练族众防守,贼至辄杀伤。乡村有被劫者,或持裘氏号灯往救,贼望见遁去。由是裘氏义勇名大著。家长聚族众谋曰:“我倚门闾、保一族何如?扼险要、捍一方乎。”众皆曰:诺。时山谷啸聚,诸暨为最。西南驻日岭界诸暨。乃与近忠相度形势,斩木为犄角置寨,岭内设强弩毒矢。简族中壮勇,分班驻守。募乡兵益之。自驻日岭而至日铸岭,数十村击柝,闻。寇盗不敢犯,裘氏之力也。至正十九年春,明将胡大海破诸暨,将度岭,攻绍兴。裘氏整兵待之。大海使来借道。家长与言,伐越之不利。使数返不得行。大海亦将退矣。会暮雨,乃索行灯笠伞三千具,与我则去。家长与之,大海退,避雨僧寺。夜分雨霁。或语大海曰:“裘族强,其长善谋,其子弟善斗,留之为患,不如返兵攻之。彼度我去,不设备,可破也。”大海从之。寺僧走...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