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新闻动态

民间力量修家谱 参与者:华侨将其视为镇家之宝

2016-09-22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560
转发:0
评论:0
民间力量修家谱参与者:华侨将其视为镇家之宝,中新网4月19日电 据《欧洲时报》报道,除了专家,民间也有一些人投入大量时间和精

中新网4月19日电 据《欧洲时报》报道,除了专家,民间也有一些人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编纂自己家族的族谱。驱使他们的是一脉相承的血缘,是对家族的认同感。而在编写族谱的过程中,他们越来越感受到,不仅要依靠大陆宗亲,也离不开台湾同胞和海外华人的帮助。一名台胞在主动向大陆寻根问祖时感言:“虽然我们将来也许不会叶落归根,却想知道自己是从哪里来的。”

“我编纂族谱,无非是做一件承上启下的事情”,《漳州黄氏总谱》主编黄剑岚在接受该报记者电话采访时说。这位古稀老人家住厦门,每周都要去漳州主持《漳州黄氏总谱》编写会议。他告诉记者,族谱的魅力就在于从祖先到子孙,这种DNA的延续是不间断的,它跨越时空,超越国度,而这也是他暮年坚持纂修家谱的重要原因。

盛世修缮

编纂一套包含漳州黄氏七大派系的《漳州黄氏总谱》,任务浩瀚繁杂,整个族谱的出版需用10年的时间与精力才能完成。

2003年,黄剑岚从福建省龙海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退休,于当年他被聘为福建江夏黄氏源流研究会顾问,又在漳州负责族谱编纂工作,走上了家谱编纂和研究之路。回忆起退休后的这几年生活,他感叹到“一晃就是10年”。

在福建漳州的703个姓氏中,黄姓排在第三位,可追溯到西晋永嘉年间,至今漳州黄氏人数有31万人,人口数量大。漳州自古以来就没有人编修过全漳州市的黄氏总谱。在黄剑岚看来,在“盛世修谱”的时代,应该尽心尽力为漳州黄氏宗亲编修第一本总谱。

编纂一套包含漳州黄氏七大派系的《漳州黄氏总谱》,任务浩瀚繁杂,内容涉及到宗祠、祖墓、名人故居、人物、重要诗文、文物等,要动员市县区到各乡镇、村、社、各支派、各系,再到各房、户、人。据黄剑岚介绍,整个族谱的出版,至少要几千万字,需用10年的时间与精力才能完成。

“我们这代人时逢盛世,我编族谱的意义,无非是做一件承上启下的事”,黄剑岚说,他自己有机会编写族谱,就要尽心尽力去做,不留下遗憾。 在黄剑岚看来,盛世社会安定,世道开明,人们有了“寻根追源”的愿望,而族谱恰恰就如DNA一样,让子孙得以延续祖先,超越了时空和国度的界限。

《漳州黄氏总谱》的编写过程,对于黄剑岚自己也是一个追根寻源的过程。“我从出生后,就不知道我自己从哪里来”,虽然黄剑岚的工作一直与地方志编纂相关,但他承认自己始终也没有搞清自己的来源。直到编写族谱,才搞清楚自己的十七世老祖宗是漳南望族的进士,也才发现祖宗的事迹早已被编写在自己主编的《龙海县志》中。编纂族谱,让黄剑岚弄明白了家族的来源,“对我个人而言,具有最大的意义”,黄剑岚说。

编纂《漳州黄氏总谱》的团队,几乎都是与黄剑岚一样古稀之年的老人,用十年时间承担几千万字的工作量,对成员的体力而言是一个挑战。黄剑岚家住厦门,每周要在厦门和漳州两地往返。

为了保障编纂时间,黄剑岚在厦门完成地方志编写工作后,就在周末赶往漳州着手进行族谱的编纂工作。黄剑岚称过程虽辛苦,自己仍乐此不疲。

除了体力上和时间上的付出,编辑人员也面临着经费窘困和精神上的压力。“为了克服种种困难,我们常以曹操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己’以自勉”,黄剑岚说,编辑人员常常无私工作,为了掌握漳州总体情况,大家用四年时间全面摸底,基本掌握了全市31万名黄氏宗亲的各派系分布情况。

“这件事情有益于祖先和后代,是一件严肃的事,我们必须注重质量,编好书”,黄剑岚说,质量是团队追求的最终目标。

虽然都是古稀老人,在黄剑岚的描述中,这一群人的工作状态,丝毫不输给年轻人,在扎实的田野调查基础上,编写团队对每一个人名、每一件事、每段文字、每个提法都认真对待,“生怕出现谬误,贻误后人”。

寻根身影

“海外华侨将家谱视为镇家之宝,在家乡漳州编写族谱时,也会毅然将族谱寄回来作编谱之用,很珍贵。”

漳州是福建省最南端的一个地级市,东边与台湾隔海相望,不仅是著名的侨乡,也是大多数台胞的祖籍地。在十年族谱编纂过程中,黄剑岚的记忆中也填满了台胞和海外华侨华人寻根的身影。

“海峡两岸联手修谱,凸显了海峡两岸黄氏宗亲血浓于水的感情。”黄剑岚称在编写《漳州黄氏总谱》的过程中,金门县黄氏宗亲会理事长黄国龙就多次联系金门黄氏宗亲前往漳州寻根。“去年春节前夕,黄理事长就通过电邮发来7支寻根材料”,拿到材料后,黄剑岚就立即查阅了《漳州府志》、《龙溪县志》等历史资料,最后查证了材料中一支黄氏先祖曾从泉州迁往金门,又从金门迁至漳州,闽台原本一家亲。

“大陆人离开大陆去台湾,都要把家谱续下去,他们编写族谱的意义,在于证明其根在大陆。”黄剑岚告诉记者 ,一位名叫黄常生的人,从漳州迁徙到台北居住,就写了一本《我家简史》,书中涵盖“撰记缘起、追稽远籍、家系族里、故里简介、家世概述、家道盛衰、家人亲属”七部分内容。虽然在黄剑岚看来,整本书都不是严格的族谱写法,写得简略却感人,足见台胞对血缘关系的深情。

除了台胞,海外华侨华人也为收藏族谱做出过贡献。“海外华侨将家谱视为镇家之宝,在家乡漳州编写族谱时,也会毅然将族谱寄回来作编谱之用,很珍贵”,黄剑岚回忆起一位旅居荷兰的黄氏母亲,充满了深深敬意。

漳州台商投资区石美东门的《三黄族谱》,由于历史原因,在大陆已经很难找到完整的《三黄族谱》,无法寻源写谱。在大家都苦于无法追溯木根水源时,一位旅居荷兰的黄氏母亲将自己家藏的编至清光绪年间的《三黄族谱》托人转到石美东门社。这部族谱在清末随着这户人家辗转到印尼,后又到荷兰,经过100多年的颠沛流离,终于跨海归来,一解大陆编写之忧。

在编写族谱的过程中,黄剑岚越来越感受到,不仅要依靠大陆宗亲,动用人力、物力、财力,同心协力进行编修,同样也应该与海外公立图书馆或收藏家进行合作,以便更详尽地掌握资料。“目前我们尚无此途径,但这也是以后努力的方向”,黄剑岚提到。

“一个家族的家谱,就像一个国家的历史一样重要。”今年64岁的吴育田说。他花了三年时间将吴氏家谱编纂完成。老人把修家谱当做退休之后最重要的事情。

家族认同

除了家族认同感让吴育田萌生重修家谱的念头,在与族人接触的过程中他也发现家谱对于一个大家族的重要性。

吴育田出生在河北省沧州市孟村回族自治县的一个村子,从军队转业后,进入孟村回族自治县政府机关,后来担任县民政局局长。虽然退休之后大部分时间生活在城里,但是吴育田经常回到农村老家,修葺老宅,看望乡亲。

他说:“无论你的事业多么成功,无论你在多远的地方发展,生养你的地方永远是你的家。”随着年龄的增长,吴育田对家族的认同感变得越来越强。

除了家族认同感让他萌生重修家谱的念头,在与族人接触的过程中他也发现家谱对于一个大家族的重要性。首先有了家谱,家族里的辈分不容易乱。孟村的吴姓是一个大姓,如果没有家谱辈分高低就很容易混淆。“几年前一位老人来到村里,说是寻根问祖,由于没有家谱就不知道他是哪个支上的,我也不知跟人家称呼哥还是叔。”吴育田说。

“还有一个问题是,以前给族里新出生的孩子取名没什么依据,现在有了家谱就有了章法。”吴育田在族里算是一个有文化的人,经常会有人请他给婴儿取名字。按照中国传统的姓名习俗,同族同辈的名字中间一个字也要相同,而这些在家谱中都会给出明确的规定。

在吴育田退休后的第二年,他就向本族的长辈们承诺,一定给家族重修一本家谱。据他回忆,小时候吴氏家族里有一本家谱,后来被毁掉了。没有太多可以参照的资料,这给吴育田重修家谱带来很多的困难。但他还是想出不少办法获得更多的信息。

首先,退休前的工作岗位给他带来很多的便利。由于民政局保留着较为完整的户籍档案,所以吴育田在退休之前就整理了一份家族有关的户籍资料;曾有一段时间,他还在县政协任过职,在那里见过很多关于老家的史料,比如人物传记、居民迁徙等。他的老同事帮他复印了一批,让他如获至宝。

吴育田还做了不少田野间的调查工作。3年来,他几乎走访了族里的所有家庭,尤其是族中的老人。吴育田说:“老人对每家的亲疏关系更了解一些,甚至还有人会记得老家谱上面的一些内容,同时老人比年轻人更看重家谱的意义,也就更配合我的工作。”通过走访获得的信息帮他构建了吴氏家谱的基本脉络。他甚至画了一张相当复杂的家族分支结构图,自己整日趴在上面研究、核对。

吴育田还充分利用起了媒体资源。为了不漏掉任何一个族人,他将重修吴氏家谱的事情发布在电视、网络上,希望之前失去联系的本族人看到信息主动跟他联系。“在电视上做广告花的钱都是自掏腰包,但是我觉得能够为家族做点事情很值得。”吴育田知道很多网络资源是免费的,年过六旬的他便主动学起了电脑,除了能在各大论坛、贴吧发布消息,还可以学习其他家谱的撰写方法。消息发布出去,偶尔会有人主动联系他,经过他的核实之后有真有假。

给他印象最深的还是一个来自台湾的电话。一年前,有一位来自台湾的吴姓中年男子打通了他的电话,向他咨询家谱的事情。

电话那头的人说,他的父亲是在1949年随国民党政府退到台湾的,后来在台湾娶妻生子。他只知道父亲是河北人,由于去世得早也没留下太多信息。他想知道自己的父亲是不是吴育田家族的人。经过吴育田仔细核实,告诉他并非属于孟村吴氏这一支脉。

台湾男子听后表示非常遗憾,因为关于父亲的祖籍具体位置他已经留意了很多年。他在电话里的一句话让吴育田记忆犹新,他说:“虽然我将来也许不会叶落归根,但我和儿女都想知道,我们是从哪里来的。”

去掉攀附

“我们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同时,应该吸取其精华,去除其糟粕。”

经过两年多的筹备工作,家谱所需的资料已基本齐全,吴育田开始着手编纂。但是信心满满的他发现有一些新问题摆在他的面前。

比如,他要面对“攀龙附凤”的。在传统的很多家谱中习惯于将古代的帝王将相纳入进来,以显示本族历史上的荣光。“但是我们都知道,那些绝大多数都很牵强附会,是虚荣心的表现。

吴育田认为写家谱就跟写历史一样,应秉笔直书。族中有老人就记得被毁掉的家谱中是以古代帝王亶父作的幌子。对此,族中老人们的意见并不统一,但在吴育田的坚持下,新家谱中去掉了毫无根据的攀附。

女性地位的提高也改变了家谱的面貌。在古代家谱中,普通女性没有正式的名字,也不会被记录在家谱当中。但吴育田在资料准备的过程中就为女性在家谱中留出了位置。在他重修的家谱中直系女性后代和嫁到本族的妇女同样记录在案。

吴育田认为:“我们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同时,应该吸取其精华,去除其糟粕。男女早就平等了,这一点就不必拘泥于老传统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民间修家谱热调查
修谱、续谱之风,近年在各地悄悄兴起。但由于没有相应机构去指导、服务和管理,这波潮流中参与人数、修成和正在修撰的谱册数究竟有多少,体例是否科学、内容是否可信,总体情况我们一无所知。历史上曾有谱局这样的机构;现在各地修谱主要靠参阅别家和自己琢磨。家谱和族谱是庶民自己的历史。谱牒在国家史乘中的重要地位早在1984年就重新得到国家确认,但至今还有许多修谱人是在“悄悄地战斗”,认为不宜宣扬。以人民公社和生产队为代表的集体生产模式解体后,农村宗族意识得以复苏。近十多年,由于农村地区“村集体”躯壳化、主业凋敝、人员流散,而村民其他收入尚可,加之上世纪40年代出生的一批农村文化人集中退休,各地续谱、修谱、收族之举蔚然成风。相比徽浙闽粤等地,中国北方是“文革”中谱牒资料损毁最严重的区域。而今,这些地方的修谱热情似乎迎来复苏性增长。不论在省城太原,还是各地市的偏僻村庄,只要问“你认识的人里谁在掇弄修家谱”,一...
· 专家盘点中国九大镇国之宝:中国镇国之宝有哪些
九位考古、文博方面的专家,在国宝中做取舍之间的思量、权衡,盘点出中国文物中的九大“镇国之宝”。镇国之青铜器:武王伐纣亲历记。专家殷玮璋点评:1976年在陕西临潼出土的利簋,内壁铭文明确记载“武王征商”之役发生在某年“甲子”日的早晨,“岁”星正当中天。这件青铜器为武王伐纣确定了准确年代,即公元前1046年1月20日,它为商周两代的划分,提供了重要的年代依据,无疑是一件国宝重器。镇国之金银器:太阳神鸟金饰。专家丁孟点评:太阳神鸟金饰,作为中国文化遗产的标志,象征着中华民族追求光明、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太阳神鸟金饰又随神舟六号飞船遨游太空,象征着中华民族如神鸟一样,实现了千年飞天梦。镇国之玉器:渎山大玉海,酒瓮里的改朝换代。专家周南泉点评:元代的渎山大玉海是现存最早的大型玉器,鲜有出其右者,且在历史上流传有序,元明清三代都有历史记叙,承载的历史记忆非常丰富。大玉海从广寒殿到团城,也间接反映了北京...
· 宋代民间私修家谱为何兴起?家谱内容有何改变?
家谱是记载着一个家族的世系繁衍的重要文献,而家谱最初的样子肯定不跟我们现在所看到的一样的,家谱在发展过程中都是有着不同的变化,像是最开始的家谱都是官修,直到宋朝开始,打破了官修家谱的规定,民间私修家谱开始兴起,那么宋代民间私修家谱为何兴起?家谱内容有何改变?今天就由族谱网小编来说一说。图源自网络要说这家谱,最开始的时候是官修的,像是汉朝时期就出现了类似《周官》、《世本》等谱学通书,然后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个时期的门阀制度是比较盛行的,所以家谱就成为了当时士族之间婚姻以及当官的主要依据,自然而然家谱就发展起来了,不过那个时候的家谱主要目的就是维护门第,因为门第与当官是有关系的,所以当时的朝廷也是会参与这个事情,官方会组织编修谱牒。只是到了宋朝,因为当时的唐末五代战乱,所以原先所记载士族门第的谱牒都已经化为了灰烬。既然没有了家谱,很多人也就不是很愿意提及自己的祖先,重修这谱牒,长时间下去,这...
· 修家谱怎么修
近年来,编修家谱不断兴起,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编修家谱,不过编修家谱算是一个家族中最重要的事情,所以其所需要消耗的人力物力众多,耗时很长,那么修家谱怎么修?一般可以分为五个环节。第一步,主要是成立编委会,这个是以一个家族为单位,能够担任主修的,一般是族中的族长,另外还需要设立倡修(编修)、监修、协修、校阅等,要明确职责和分工。第二步,编委会成立后,最重要的一部就是筹集经费,因为编修家谱是需要经费的,这个一般是通过捐资和族谱预售来集资,只有在经费充足的情况下,编修家谱才可以更好地进行下去。第三步,可以指定详细且完整的编修计划,后面的编修都按照计划一步步执行。第四步,出谱及拜谱,当新谱定稿并且装订完毕后,应该告知族人,将族谱迎回祠堂,这为“出谱”,族谱迎入祠堂后需要择吉日举族予以礼拜,此为“拜谱”。第五步,也是最后一步,就是由族长按照顺序发谱,不过现在一般就是谱书印刷完毕后逐一将族谱发给族人。
· 修家谱时遇到传说野史,民间流传应该考证?
一个宗族在没有文字记载之前,一般都会以口头相传的形式流传着本族里一些重要事件或者“八卦”。尤其是在人口规模或者居住不稳定的情况下,都不会有文字记载,族谱的编修也都是在若干年后才开始实施,有一定的滞后性,这样的族谱记载就难免出现一些相传之类的表述。一般来讲,一个宗族的传说,都是有一定的根据的,不会空穴来风,只是当初没有文字记载,后人只能以口口相传的形式存在。这种情况最主要是传说祖上的来源,或者祖上一些特殊意义的事件。比如有些宗族相传是从山西大槐树、江西筷子巷迁出的;还有以兄弟之间摔盆摔瓦为相认标记。因为族谱都是滞后很多年,有的族谱上在说明祖上来源的时候,会把这个传说写在谱上,但更多的谱上都没有记载这类的传说。那我们在修谱的时候,要如何对待这类没有得到考证的传说呢?修谱时遇到这种情况,建议把这类传说记录在族谱中,防止这种传说消失,以便给后人一个寻亲的方向,也激发后世族人去发掘和考证祖上这段历史...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