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圣故里·中国渭南,让渭南的文化定位让厚积薄发
在西潼高速渭南西口,“三圣故里·中国渭南”的宣传用语让人有一种厚积薄发的感觉。
其“三圣”是:字圣仓颉 、史圣司马迁、酒圣杜康。历史是这样记载的:原渭南县(市),今渭南市临渭区,史称“三贤故里”(“三贤”即:唐代大将张仁愿、大诗人白居易,宋代名相寇准)。1995年渭南撤地设市后,"三贤故里"的提法已不足以承载和代表渭南市的厚重文化。为了宣传渭南,展示渭南,扩大渭南的知名度,推进渭南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项目建设”为重点的各项工作,在2005年渭南建市十周年之际,渭南市建市10周年纪念活动组委会首次提出并推广使用"三圣故里,中国渭南"的宣传用语。
用"三圣故里"定位渭南的历史文化形象,底蕴深厚,准确切贴,已为国际国内社会和各界人士的普遍认同,并被广泛使用。在谷歌的搜索栏里,输入“三圣”,便有新浪网、北京新闻网等关于渭南历史文明的介绍。1978年3月21日,考古专家在渭南市的大荔县段家乡解放村甜水沟的砾石层中,出土了一个完整的古人类头骨化石,他被命名为“大荔人”。它证明了渭南的古老与黄河母亲的家谱。又让渭南名声鹊起。但是,只有走进渭南,了解渭南,才会明白很多华夏民族文明的渊源。
新闻链接:
字圣仓颉,原姓侯冈,名颉,号史皇氏。白水县阳武村人,享年110岁,为轩辕黄帝左史官。我国原始象形文字的创造者,我国官吏制度及姓氏的草创人之一。 传说他仰观天象,俯察万物,首创了"鸟迹书"震惊尘寰。他被人们尊为"文字始祖"、象形文字的创造者。
史圣司马迁,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人。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史学家。司马迁忍辱负重,最终完成了《史记》,给我们民族留下一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伟大著作,开我国纪传体通史的先河。《史记》有本纪十二,列传七十,此外还有世家三十、表十、书八,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五千六百字,记载了从黄帝至汉武帝约三千年间史事。
酒圣杜康,字仲宇,夏代康家卫(今白水大样乡一带)人。如今,渭南白水县的杜康沟:“泉水至冬不竭,流四里许入白水河,乡民谓此水至今有酒味”。相传酒圣杜康正是用这里的水造出了美酒。杜康被后世誉为“酒圣”。三国曹操名言:“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三贤故里”因是唐代大将张仁愿、唐代诗人白居易、宋代名相寇准的故乡而得名,在今陕西省渭南市临渭区下吉镇。国民党元老于右仁亲笔书写的“三贤故里”碑刻就在此地。
张仁愿(?-714),本名仁擅,改仁愿,华州下邽人,曾任殿中御史大夫,幽州都督、并州都督长史、屯卫大将军兼洛州长史、朔方军总管。景龙二年(708年)春任左卫大将军同中书门下三品,拜为宰相,封韩国公。其为相秉政不阿,执法严正,用人得当,为将则“号令严明、将吏信服”,与李靖、郭元振、唐休景齐名,是整个唐代少有的文武双全的宰相。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祖籍太原[今属山西],到了其曾祖父时,又迁居下邽。 晚年官至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在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写下了不少感叹时世、反映人民疾苦的诗篇,对后世颇有影响。
寇准(961年一1023年),字平仲,宋华州下邽县人。他是北宋时著名的政治家。寇准从小就非常聪明,七岁时随父登华山就留下了"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举头红日近,俯首白云低"的诗句。19岁时赴汴梁(开封)会试就被录取。先后任大理评事、大名府成安军,后又被提为尚书虞部郎中。因他刚直不阿,敢于向皇帝犯颜直谏,所以宋太宗就称赞到:“朕得寇准,犹文皇之得魏征也”。
寇准墓位于现在的陕西省渭南市临渭区官底乡左家村南一里许。现存土冢南北长15米,东西宽8米,高4米。墓前有一石碑,上刻:"宋寇莱公墓"5个字。碑系清乾隆年间(1776年)渭南县知事邱估所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相关资料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