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新闻动态

随国为楚附庸国,亡于楚国,随姓流源

2016-09-22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139
转发:0
评论:0
随国为楚附庸国,亡于楚国,随姓流源,随姓源于随国(今湖北省随县),是周同姓诸侯国,春秋时期,楚国称霸,只有黄国和随国

随姓源于随国(今湖北省随县),是周同姓诸侯国,春秋时期,楚国称霸,只有黄国和随国敢于抗衡。后随国为楚附庸国,亡于楚国。其后裔以国名为姓,称为随氏。另一支随姓出自祁姓,是杜氏的后人。

  姓氏源流

  随姓源出有二:

  1、出自姬姓,为周代时有诸侯随国,其后人以国名为氏。周代有随国(今湖北省随县),是周同姓诸侯国。春秋时被楚国所灭,成为楚附庸国,其后裔以国名为姓,称为随氏。

  2、出自祁姓,为春秋时晋国大夫士会之后,以邑名为氏。春秋时晋国有大夫士会,字季,辅佐晋文公、襄公、成公、景公,于景公七年(公元前593年),率师攻灭赤狄,晋升为中军元帅,兼任太傅,执掌国政,修订法规。士会食邑于随(今山西省介休),后又食邑于范(今河南省范县),其子孙以邑名为氏,是为随氏和范氏。随姓,在隋代时,去掉走之字,是为隋姓,从此又分为随姓和隋姓,随、隋两姓源流相同。

  得姓始祖

  随会。春秋时晋国大夫,姓祁,名会,字季,以士为氏。因食邑于随,称为随会;后又食邑于范,故又称为范会,史称范武子。他是活跃于春秋前期晋国政治舞台长达半个世纪之久的一位显赫人物,也是刘姓、范姓、士姓、随姓等中国姓氏共同的大显祖。故随氏后人奉随会为随姓的得姓始祖。

  迁徙分布

  周宣王时大夫杜伯无辜被杀,他有个儿子叫隰权,逃往晋国,被任命为士师(法官)。隰权的儿子士为以官名为姓,子孙为士氏。士为的孙子士会担任晋国上军主将。公元前393年,他领兵攻灭赤狄人的甲氏、留吁、锋派等部落,因功升为中军元帅,执掌国政。士会先得到封邑随(在山西省介休县),后来又得到范邑(在河南省范县),所以又称随会、范会,他的子孙后来分为士氏、范氏、随氏三支。随姓在今山西省按姓氏人口统计,随姓居全省第412位,共有835人。随姓望居河内郡(楚汉之际置。相当于今河南省黄河北岸武陟县一带)。在河南省新乡市延津县还有一支随姓分支。

  郡望堂号

  郡望

  河内郡:古以黄河以北为河内,以南、以西为河外,这是晋国人的观点。楚汉之际置河内郡,辖今豫北的西部,治怀县(今河南省黄河北岸武陟西南)。西晋移治野王(今沁阳)。隋于野王为河内县。隋唐河内郡即怀州。元怀庆路。明清怀庆府。河内县之名不变,常为治所。民国政府时,改河内县为沁阳。

  宗祠对联

  汉廷辩士;

  墨派高徒。

  上联典指汉初人随何,以善辩著称,曾任谒者,楚汉战争中,奉刘邦之命赴淮南,劝说淮南王英布归汉。后为护军中尉。下联典指战国时人随巢,墨子弟子,曾著《随巢子》六篇,阐述墨子的学说。

  汉廷辩士;

  晋国名卿。

  上联典指汉随何,以善辩著称,佐汉高祖得天下。下联典指周时士会食采于随邑,号随武子,其后人因以为氏。

  腐儒贤于骑士;

  史迁幸有名姬。

  上联典指汉高祖尝谓随何为腐儒,何曰“陛下发步卒五万,骑五千而不能取淮南,何一说而下之,是贤于步骑多也。”下联典指西汉·司马迁有姬随清娱,尝从游。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湖南于氏流源
浏阳于氏始祖元成公,后唐同光2年(924)自洪州南昌丰城瓦子湾偕兄元湘公宦游来楚之武陵(今常德),授朗州营中校尉,不数载升潭州都司,解组归田,过寓浏北潦浒市文坪,遂置业河背官山畲(今于家坪)。复归奉母携子俊虎、俊龙、俊麒来浏。俊虎卜居潦浒清涟之处;俊龙迁梧凤石嘴之间;俊麒徙浏邑南乡路口。后裔分析孙家山、大园、茶园坡、善邑坳头冲诸处。清乾隆37年(1766)创修族谱。老字派:元俊景士一,吾国侯范尚,汝时闻应仲,纲原文必添,志大廷忠敬,主嘉言世锦(志大再兴宗,胜荣昌秀锦)。续派:清桂熙均锡,洪材焕坤镇,法权辉基钜,源本炳培铭。祁阳周塘于氏始迁祖八三郎,字开代,明洪武初年自镇江府金坛县随父宦粤,经祁阳而爱其山水清丽,故卜宅于祁阳县南驿路附近之周塘龙头上,后人分布于观桥乡、同文乡及东安县、四川等地。至1948年,已递传24代,共1500人。总祠建于周塘。桃源高东于氏始迁祖秉驷公,明崇祯时自江西迁湖...
· 富江郑姓流源
姓氏源流就是同一族得姓的来源与变迁,中国人的姓氏渊源大多是很古老,假若没有古书或旧谱的记载,后人就很难考究得清楚。从一姓到一国一家,不能不知晓自己根源来自何处,认清自己的姓氏来源,每套宗谱、族谱、家谱、家乘都详细介绍了自己姓氏源流,这样才能世世代代承继,也能将族系根缘流传千百年。中国姓氏在经过历史不断演变,如:战乱,迁移,改朝换代,以及避讳改姓、避难改姓、复姓改为单姓等,姓氏变得更为复杂,其真正的出处、源头就更需要详细考证了,所有的宗谱、族谱、家谱、家乘中有详细记载。封建时代,许多姓氏为了抬高自己的门第和郡望,习惯于与名人扯上关系,或硬追溯到某皇帝作自己的祖先。却不知道,这影响了血缘的纯正和确实性,后人不可不慎。《家谱》中有“叙本系、述始封”的传统,它的目的也在于“明世次、别亲疏”以及考订姓氏源流。《家谱》均有记载姓氏的一章,以叙述家族得姓的来源,或是家族因某种原因改姓的历史。所以《家谱》...
· 武威杨姓流源
杨姓,据说最早源于春秋时期的杨国(今山西省洪洞县),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主要源自西周王族姬姓,另有源自扬姓和改姓(包括赐姓、收养、避难和少数民族改姓等诸种情形)。得姓始祖为晋武公之子、晋献公之弟杨伯侨。周襄王念其先人功勋,封伯侨于杨,为杨侯,承继乃祖爵位。杨姓发源地始于山西境内,后世因得罪晋国贵族而遭迫害,春秋时杨国为晋所灭,子孙隐居华山避难,遂居华阴,以祖宗封地杨为姓,其后代开基各地,成为杨氏繁衍发展的主流,史称杨氏正宗。杨姓向西发展繁衍,其先迁入陕西,而后繁衍至河南。春秋战国时期,有杨氏族人迁入江汉地区(今湖北省)。与此同时,又有杨氏族人自山西迁至江苏和安徽,散布于长江中下游地区。秦汉时期,杨姓已广泛分布于中国北方地区。之后,因西晋“永嘉之乱”、唐朝“安史之乱”和宋代的“靖康之乱”,中原社会动荡,杨姓子孙大举南迁,形成了浙苏鲁、赣闽、晋陕、川湘四大块杨姓人口聚集地区,重心由...
· 黄姓源于嬴姓:被楚国灭国后人“以国为氏”
每一个姓氏背后,都有一个故事。黄姓亦然。黄国故城就在今天的河南潢川县境内。黄姓公认的老祖宗是谁?为何姓黄?黄姓与黄国又有哪些历史渊源?日前,河南商报记者前往黄国故城遗址所在地潢川县,为您揭开一段古代黄国的故事。潢川,古称光州,黄国遗址就在其境内的隆古乡。“黄”的最原始意思是指佩玉,在商、周青铜器文中,凡言赏赐佩玉,均用“黄”字。据潢川中华黄姓研究会会长黄运庚先生介绍,如今的黄国遗址呈长方形,东西长1500多米,南北长1800多米,周长共6720米,面积2.82平方公里,是河南省保存较为完整的一座春秋时期诸侯国都城。黄运庚说,古黄国的城墙用黄土夯筑而成,城垣至今高处仍有10米,低处5米,基宽59米,上宽10米至25米,城外有护城壕沟。其建筑规模完全符合春秋时期“子爵,城三里”的等级制度。如今,后人为纪念黄国故城,在其遗址上建起了一座颇具规模的仿古建筑。黄运庚说,虽然黄国已不复存在,但每年仍有...
· 黄姓源于嬴姓:被楚国灭国后人“以国为氏”
每一个姓氏背后,都有一个故事。黄姓亦然。黄国故城就在今天的河南潢川县境内。黄姓公认的老祖宗是谁?为何姓黄?黄姓与黄国又有哪些历史渊源?日前,河南商报记者前往黄国故城遗址所在地潢川县,为您揭开一段古代黄国的故事。潢川,古称光州,黄国遗址就在其境内的隆古乡。“黄”的最原始意思是指佩玉,在商、周青铜器文中,凡言赏赐佩玉,均用“黄”字。据潢川中华黄姓研究会会长黄运庚先生介绍,如今的黄国遗址呈长方形,东西长1500多米,南北长1800多米,周长共6720米,面积2.82平方公里,是河南省保存较为完整的一座春秋时期诸侯国都城。黄运庚说,古黄国的城墙用黄土夯筑而成,城垣至今高处仍有10米,低处5米,基宽59米,上宽10米至25米,城外有护城壕沟。其建筑规模完全符合春秋时期“子爵,城三里”的等级制度。如今,后人为纪念黄国故城,在其遗址上建起了一座颇具规模的仿古建筑。黄运庚说,虽然黄国已不复存在,但每年仍有...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