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槐堂唐滑州黎阳令追封许国公墓志铭
三槐堂唐滑州黎阳令追封许国公墓志铭,自苏轼写《三槐堂铭》后,不少家族修谱均冠以三槐堂,但对其上源世系是琅琊王氏还是太
自苏轼写《三槐堂铭》后,不少家族修谱均冠以三槐堂,但对其上源世系是琅琊王氏还是太原王氏却争论不休。我认为,认定谱系来源是否准确,关键看该谱所载原始资料是否权威和真实度。近从中华寻根网看到《山阴天乐三泉王氏宗谱》(王旦嫡系)载有1,王导谱序(咸和九年)。2,文正公(旦)自述世系。3,文正公奏请王氏族谱序疏及宋真宗赦题王氏族谱序。4,司马光序,乔文惠序,于谦序。5,桑维翰作《许国公墓志铭》。尤其是东晋丞相王导于334年写的王氏族谱序,这在很多琅琊族谱都没发现,可见三槐王氏是王导正宗嫡系。三槐王氏系出琅琊有了铁证。现将“墓志铭”录摘于下:
唐滑州黎阳令追封许国公墓志铭
公姓王氏,讳言,字正音,其先出自汉谏议大夫吉之后,由琅琊徙魏州,至公之曾大父歲,唐为谏议大夫;大父博(抟)昭宗朝左丞相,父依配白氏乾符壬寅八月十八日生公於魏州,公负奇才,忠愤激烈,当念祖宗耻未雪原,奋不顾身然未膺一命口,过四旬,乾宁元年中进士,又二年授滑州黎阳令,天佑间,黄巢作乱,公固守黎阳,贼巢往来蹂躏几年,兵民错离,苦心调剂于群情,颇宜平贼镇抚。至唐末,公遂隐家不出,入山课耕种,训儿孙,退休林下者又数十年,其间涉岵之哀,雁断之痛,鼓盆之悲,公教子成名为国老重臣,真称隐君子匹哉!广顺三年二月 日没世,享年七十有三,配姚氏,子二人,孙三人,曾孙六人,其嫁娶皆名阀巨族,具在状中不再述,衣冠蝉联,子孙蛰振,是可以观德矣。
史官谏议大夫桑维翰撰
注: 1、 桑维翰是王彻(王言儿子)同科进士,王彻第一名状元,桑维翰第二名。2、唐宋期间的“大父”,即今天的祖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文章价值打分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
当前文章打 0 分,共有 0 人打分
文章观点支持
0
0
文章很值,打赏犒劳一下作者~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三槐堂七世祖如京公
北宋靖康年间,金人入汴,宗族奔散,高宗南渡,议都建康。公以行营招讨使守淮,为建康保障,遂居临淮。配氏未详。子一:维中。注:据溧阳《东坡王氏》谱载北宋靖康年间,金人陷汴,宗支播迁,我祖如京公与弟皋公各行己志。如京公以行营招讨使守淮拒敌,皋公封太尉,扈驾南渡,辅国兴王。兄弟各怀谱牒,不忘水木之本。尔后如京公守淮,遂居凤阳县临淮关,为临淮始祖。皋公居苏州荻扁里,生三子,占籍三沙,为三沙王氏始祖。如京之子,维中,金兵破凤阳,公集乡兵,据韭山为寨,依附者数万余人,时金以孙兴知凤阳,属县皆听,惟公不从。后仕至左军统领。配氏未详,子一:希吕。希吕,字仲行,避乱徙合肥。建炎二年由淮西庐州扈跸南渡,侨寓嘉兴。乾道五年,登进士科。六年召试,授秘书省正字,除右正言。淳熙二年除吏部员外郎,寻除起居郎兼中书舍人,令知庐州兼安抚使加直宝文阁江西转运副使,五年召为起居郎,除中书舍人,给事中转兵部尚书,改吏部尚书,除端明...
· 三槐堂
王姓是中华第一大姓,三槐王在众多王姓分支中仅列太原王、琅琊王之后,位居第三。但就影响而言,王旦久居相位地位显赫,使得子孙后代飞黄腾达而长久不衰,三槐王氏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是不容置疑的。在很多地方,“三槐”一词几乎与王姓画上了等号。历史上三槐王的发祥地在今莘县莘城镇群贤堡村确定无疑。而作为王氏宗祠的三槐堂,更成为历史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开发价值。史书记载,周代宫廷外植有三株槐树,百官朝见天子时,三公皆面槐而立。为此,周朝至宋朝“三槐”代指三公。不过,随着王祜手植三槐故事的流传,宋朝以后,三槐几乎成了王姓的代称。北宋初期,赵匡胤想以谋反罪名除掉大将符彦卿。于是,让祖籍莘县的大臣王祜前去调查。王祜核实后得知,符彦卿并无谋反之意,只是其家中的几个家奴仗势欺人。王祜对符家家奴严惩后回朝禀报皇帝:愿以百口之家保符彦卿无罪。赵匡胤除掉符彦卿的设想泡了汤,遂迁怒于王祜。因王祜秉性耿直,本应做宰相的他,仕途...
· 郑州三槐堂王氏初考
郑州三槐堂王氏初考姬姓王太子晋第52世孙彻公长子祜公在其庭院植槐三株,预言王家后人必出三公,其子旦公(字延龄)高居宋太平宰相后,宋天子念其为国家培养栋梁之材有功,御封这门王氏为三槐堂,又经大文豪苏轼题铭,三槐堂便流传古今,成为望族。都堂王祜公胞弟祉公后裔,在宋朝末年,为逃避战乱,从老家宛丘逃到山西,明洪武三年,天下太平,祉公13世孙汝能公携家小返回宛丘,路过郑县看中西关外一块风水宝地,便在此落户定居。明大学士杨荣撰刻的《明王彰墓志铭》称:“王出太原・・・・・・继迁鹿邑・・・・・・元季兵兴,避地汾音,幸际圣明,桑梓是恩,爰乐郑乡・・・・・・”佐证,三槐堂是从太原迁到河南(鹿邑),宋末元初,为避兵乱,又逃到山西汾音。明初天下太平后,在迁返“桑梓”鹿邑途中留居郑乡(即郑州)的。明永乐年间,能公之子璋公高居右都堂,始称都堂王。明嘉靖年间,郑州发大水,王家被淹,家人各自逃命。郑州西高东低,南高北低,...
· 寻苏州三槐堂王氏字辈
我爷爷是生字辈求同宗告之完整字辈谢谢即刻扫码,参与王氏家族话题讨论!
· 莘县三槐堂
三槐堂是宋朝一代名相王旦家族的宗祠,坐落在莘县套庙王庄村。苏东坡在《三槐堂铭》中写道:“魏公之业,与槐俱荫。封植之勤,必世乃成。既相真宗,四方砥平。归视其家,槐荫满庭。”史载王旦的父亲王佑官至兵部侍郎,虽有经世之才,但仕途坎坷,壮志难酬。他在院中亲手植槐三棵,祝愿说:“吾之后世必有为三公者,此其所以志也。”后其次子王旦果然做了宰相。王旦一生为官清正廉洁,不谋私,不受贿,不置田产,不蓄声妓,忠奸分明,知人善任,任人唯贤,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创王家世代家风。其后辈子侄多经科举步入仕途,仅在宋史中有传的就有11人之多,且均为官清正,各有建树。三槐王氏自王佑起,至今已有48世,其后裔散居在全国各地及东南亚的一些国家和地区。近几年来,不断有新加坡、菲律宾、香港等地的名人来莘县“三槐堂”寻根访祖,延续家谱,追思先人之高风亮节,宏扬中华之传统美德。王姓是中华第二大姓,据2002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王姓...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