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新闻动态

文化传承不在年高,八旬老人修谱忙

2016-09-21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824
转发:0
评论:0
文化传承不在年高,八旬老人修谱忙,在溧水晶桥镇芮家村石山下自然村,有位82岁的老人,他有门绝活——修家谱,至今已为
在溧水晶桥镇芮家村石山下自然村,有位82岁的老人,他有门绝活——修家谱,至今已为31户人家修过家谱,其中有一户大家族共有700多人,他修了一年才完成。 修一套耗时八个月,老先生的“手艺”面临失传曾经的“高级知识分子” 
文化传承不在年高,八旬老人修谱忙
  第一次见到刘传贤的人,都不相信他有82岁了,他的头发乌黑,看起来很年轻。刘传贤笑呵呵地说:“可能是遗传吧,头发一直这么好。”他身体硬朗,种了七八亩田。 “因祖上的经济条件较好,我6岁就跟着爷爷读私塾。但兵荒马乱的,学习一直断断续续。”刘传贤15岁正式上私塾,后来,他又进入溧水伯纯中学就读。在那个年代,他也称得上是“高级知识分子”了。 解放后,因刘传贤有文化,加上写得一手好毛笔字,原乡政府聘请他写土改证。“写一份土改证工钱是3斤大米,我一天能写7份。”刘传贤回忆说。后来,他当过民办教师,干过大队会计、信用社会计…… 
  修一套家谱耗时8个月。“我的曾祖父是清朝秀才,修家谱是出了名的好。后来,曾祖父把手艺传给了爷爷,因为父亲从政,因此爷爷就把手艺隔代传给了我。”28岁时,刘传贤从爷爷的手中“接过棒”开始修家谱。他说,修家谱要懂历史,要认识繁体字、会写毛笔字,对古典文学要略知一点,尤其对三字经要有深刻理解……刘传贤介绍了作为修家谱的传人必须具备的一些条件。 
 
  按民间风俗,家谱一般为“10年一小续,30年一大修”。由于一些特殊历史时期,很多家族的修谱一事被搁置了,有的中间空了五六代人。如果家里老人还记得,可以往前追溯两三代人,抢修家谱还有条件。刘传贤介绍,修家谱首先要进行人口登记,然后进行辈分分解、绘宗谱。“我最近在白马为一户杨氏家族修家谱,要住到村里登记人口。因为白天有人不在家,有些情况摸不准,光登记人口就要一个多星期。”刘传贤说,这一户规模不小,从明朝开始,到现在已经有32代了,总共有400多人。这家上一次修家谱还是1902年,如今有111年是空白的,必须补进去。修家谱是门相当细致、耐心的活,以杨姓这户为例,整套家谱预计要修到冬至,耗时8个月。收费在万元左右。 
  传承是个难题,不仅当地人请刘传贤修家谱,还有安徽等地的慕名而来,“我手上姓杨的这家还没修完,又一个汤姓人家请我了。”刘传贤说,虽然现在外面有一些专业的修谱公司,但是在他眼里,修家谱是祖传手艺,恪守“传内不传外,传男不传女”的祖训。“曾经有一个四十多岁的人找到我,想学习修家谱。我说自己不会当老师。” 
  “年纪这么大了还这么忙,你这门手艺不能失传啊。”熟悉的人都劝他赶紧找传承人。刘传贤有四个儿子,老大只有小学毕业,老二、老四对修家谱不感兴趣,唯一的希望就寄托在三儿子身上了,我教过他了。”可老三在报社上班,平时工作太忙了,也没时间干这行。”老人说,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够一代一代地将修家谱手艺传承下去。 
  对于社会上的修谱热,刘传贤认为,修家谱能追根溯源,对后代子孙有教育意义。目前来找他修谱的,主要是老一辈的人,对修谱有强烈要求。不过,他说,除了寻根的,也有人专门冲着“傍名人”而去的,还有人则冲着其中的利益而去,修家谱纯粹为“摆谱”,比如,请人作假,帮忙在他们的家谱里“做”个名人进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八旬老人撰写家谱传承家风
我的父亲高之良今年87岁,虽说是位老干部,可退休后,向来严谨认真的他,也渐渐展现出“爱玩”的一面。尤其是前几年,他心血来潮,还写出了一本家谱。父亲是颍东区新华办事处任海村人,家里世代务农。幸运的是,家里虽然困难,但父亲上了小学。1957年,父亲担任老阜阳县城关镇党委副书记,后来又在潘寨公社、农林局、畜牧局等单位工作。1995年退休。退休后,父亲一下子变得很失落。于是,我们兄弟姐妹6人约定,每天一人到父亲家陪他,直到现在。做饭洗衣,收拾家务,从来不让父亲操心。忙碌了一辈子的父亲,很快找到了退休后的快乐,养花、喂鸟。如今,我们几人也都退休了,有了更多时间陪他,每天固定陪父亲打一个小时麻将,陪他说话、解闷。父亲还有个心结,就是对家族的记忆,只能追溯到爷爷那辈,再往上去,基本是一片空白。这让父亲做出了个决定:写份家谱,让家族的记忆从此传承下去。从2000年初,父亲开始着手准备写家谱。写家谱不是件容...
· 九旬老人为村民修谱,忙活了二十余载
留住乡音,谱写村史族谱新台高速的终点斗山镇便是浮石村所在地。在台山,这条古老的“赵宋皇族村”,2万多名村民几乎都姓赵,曾荣获文化部授予的“中国民间艺术(飘色)之乡”称号,2015年获得“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称号,且创造了文化教育史上3个中国第一:其中一个“第一”,就是2002年赵恩普出版了中国第一本记录本村方言的字典——《浮石三音字典》。1925年出生的赵恩普,如今已90高龄。退休前,他教书育人,20岁开始粉笔生涯,上世纪50年代广东长沙师范进修毕业,一直在家乡周边学校教书,当过30年的小学校长。退休后,他办刊写书,参与《浮山月报》办刊由副总编到总编干了10多年,于1995年编成台山侨乡当今第一部乡村志《浮石志》,对浮石地貌疆界,600余年村史,文化、经济、政治发展概况皆有详细记载;73岁那年,赵老先生开始编写《浮石三音字典》,4年时间,换稿4次,经常是“三更灯火仍执笔,五更鸡啼又写书”,写...
· 有志不在年高
【成语】有志不在年高【成语】有志不在年高【拼音】yǒuzhìbùzàiniángāo【解释】指年轻人只要有志向,成就不可限量,不在年纪大。也指只要有志向,岁数大了,也可以干出一番事业。心里有远大的志向要从小就培养,心中没有理想,到老也是白活。【出处】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二十三回:“樵子抚掌大笑不止,对子牙点头叹曰:‘有志不在年高,无谋空长百岁。’”【全句】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长百岁相关成语使功不如使过发昏章第十一风牛马不相及鞭长不及马腹矮子里拔将军入宝山而空回敢怒而不敢言一蟹不如一蟹明人不做暗事过五关,斩六将乌头白马生角天机不可泄漏东风压倒西风成败在此一举不费吹灰之力
· 清介堂胡氏一位八旬老人修著45万字家谱
祖先是谁、家族经历过怎样的迁移……家谱是中国人记录家族历史、寻根问祖的重要记录。它清晰地记载着每一个宗族千百年来生长和繁衍的轨迹,为每一个家庭或个人都打上了根源和故乡的烙印。如今,“家谱热”正在老人们中间升温。这些老人有的愿意花一两年甚至十余年时间,有的花费数万元甚至十几万元,去修家谱、写家史。老人们觉得,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寻根问祖,还丰富了史料知识,为后人留下了更多精神和记忆。谁能想到,已经85岁的老人还能熟练地在电脑上敲打文字,把照片传输到电脑中,还会用PS软件修图。胡耿寰老人学习这些技能的动力,全部源自他准备出版的那本《清介堂胡氏脉源胜迹考》图册书。这本书有45万字、672页、2700多张图片,是胡老用了十余年的时间编写完成的。胡老先生的老家是安徽怀宁县,1949年前就有修家谱的传统,登记族人的祖先传承、生卒嫁娶、子孙延续、功名业绩、贤人善事等。1949年后,因为历史原因,众多老家谱...
· 6旬老人修家谱,家训家规有传承
记者李文婧中国有句古话:盛世修史,明时修志。修谱,是为寻宗。修家谱,往往是家族中的一件大事。在湖南省长沙市长沙县北山镇石常村白竹塘组,有一个名叫杨希骏的六旬老人,凭一己之力花费多年重修家谱,只为传承家训家规。为找回“灵魂”重修家谱日前,记者来到杨希骏家时,他郑重地把家谱放置在堂屋的桌子上,一一展示。“这可是专门送到浙江富阳印刷线装书知名印刷厂印刷的。”记者看到,新修的《杨氏支谱》共4卷,采用传统线装书手工工艺装订,文字以宣纸印刷,繁体竖排,版面疏阔,手感柔软,古色古香,悦目赏心。63岁的杨希骏告诉记者,新版家谱是他一手修订的。据《杨氏支谱》记载,该杨氏先祖从江西丰城入湘,1909年修过家谱,“随后百年分散各地,汨罗、长沙县等地都有。家谱一直没人修订。”直到2002年,杨希骏的族兄们开始补修家谱。2009年,族兄这一版家谱正式印制而成。“这一版出来后,有人反映看不懂,还有人反映不全面。”在杨...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