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新闻动态

族谱记录着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点点的的

2016-09-20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653
转发:0
评论:0
族谱记录着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点点的的, 中华民族是一个特别看重家庭的民族。在汉语中,有许许多多的关于家庭的词汇和成语。
  中华民族是一个特别看重家庭的民族。在汉语中,有许许多多的关于家庭的词汇和成语。史籍中关于家庭的记载和论述就不绝于书,中国人很小就受到关于家庭和睦、关心家人的教育,著名的如“桐叶封弟”、“孔融让梨”的故事。作为我国史学的一个分支,家谱编纂受到历朝历代的重视,最著名者如孔氏的族谱从孔子到现在,历经两千五百多年,已传承七十多代,成为全球独特的文化现象。然而这一古老的文类却没有一部专著进行探讨。了解更多:家谱-百姓通谱网      关于家谱编纂的意义,从古到今,历代学者进行了不少论述。
族谱记录着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点点的的
  明末清初著名诗人、河朔诗派的开创者申涵光说:“谱者,所以敛同气,使涣者以亲,又传宗祖德泽,作后人模范,不止纪名号、序行第已也。„„不能增高益深,从而剥蚀之,则名不可入谱牒矣。”(《家谱序》)着重强调了家谱的精神价值和褒贬作用,要使宗族后代继承先人的品格、气节,薪火相传,发扬光大,而有损家族声誉者则不可记入家谱。他的父亲申佳胤、他本人、其三弟申涵昐相继投身申氏家谱编纂。河北永年申氏“诗书三百年,仕宦历十世”,共有十进士、十一举人、十四贡生,成为永年第一望族,为地方的经济、文化发 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表现出家族文化的巨大力量,也体现了家谱编纂的重要。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家综合国力的增强,盛世修史,盛世修志,成为上下一致的共识,体现在民间的则是盛世修谱。这一趋势自南而北,方兴未艾。为了做好家谱编纂工作,1984年11月20日,国家档案局、教育部、文化部联合发出《关于协助编好〈中国家谱综合目录〉的通知》,指出:“家谱是记载同祖同宗的血缘集团世系、人物和事迹等方面情况的历史图籍,它与方志、正 史构成了中华民族历史大厦的三大支柱,是我国珍贵历史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叶氏、余氏宗族非常敏感,率先垂范,分别编成继承传统谱牒文化,又有时代特点的 《世界叶氏总谱》、《中华余氏总谱》,为新时代家谱编纂进行了成功的探索,引起了热烈的反响,作者对其进行了及时的总结。所以,我称该书为一部应运而生的 史学专著,并向读者诸君推荐。     宗谱记载家族文化以及族约      “续修家谱不但可以让子孙后代了解祖宗辈分,还可以让失散在外的族人通过家谱寻到根。”市家谱协会会长徐景荣介绍说,一本家谱就是一个家族的历史,家族中长辈的生平以及祖训都记录在案,家谱里记载着大量风土人情、人物事迹、历史掌故、碑文墓葬、诗词书法等,这些都具有文史价值。      “宗谱世代相传,保存了大量真实的人文历史资料,其中有些已成为珍本甚至孤本,具有无法替代的历史价值。”王伯安介绍,每个家族的家谱中,都会介绍家族所能追溯到的最远的老祖宗的来历,比如是何时从哪里迁到某地定居,还包括本族中曾经有过突出业绩、官职的人的生平介绍。而且大多数家谱都载有“家训”、“族规”、“家法”之类内容,其中固然不少具有封建色彩,但如敬长老、孝父母、尊师长、崇俭朴等伦理规范,尤其突出家族中志士仁人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精神、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追求真理的奉献精神等,都是难能可贵的历史资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族谱记录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文化的点点滴滴
书籍世界里是存在亲族谱系的。虽然该书来自我不甚擅长的遥远谱系,并不会让我产生仿效和竞争的欲望,但它仍使我感到欣赏的愉悦,就像欣赏陌生的异国风光。哲学是人类的乡愁,地图上的国家和城邦旋生旋灭,世界各民族纠葛绵延不断。以中华民族为管窥,以普遍人性为参照,我们在各自的疆域里,探索世界的全貌和本质,寻找人类生存的真实意义和可靠基础。什么叫做民族?如何看待中华民族?我比较认同吕思勉先生以来的普遍民族观。(一)民族不是种族,它的划分标准是心理和文化,而非体质。在普通人的见解上,貌异则心亦随之而不同。其实阻碍人类相亲爱、相了解的,是心理而不是体质。所以离间不同族群的鸿沟,是文化而不是种族。在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演进中,各民族交融互生,虽然有些民族追根溯源,来自不同种族。然及至今日,无论文化、心理,乃至体质也很难完全从整个中华民族的共同体中,剥离出来。(二)语言可为某民族所独有,但是民族的同化,语言的废弃...
· 一本泛黄的老族谱,记录着于家堡的变迁
家住于家堡新城家园的于永礼老人日前给本报打来热线电话,称她手中保留着一本于氏家谱。据于永礼老人称,于家堡就是因为于氏家族首先定居而得名。昨日,记者和滨海文化搜集人李学韩一道,聆听了老人族谱的故事,探寻了于家堡从明永乐时期的渔民村落、到清代军事要地、再到如今金融中心的演变历程。昨天上午,记者和李学韩在于家堡还迁房新城家园小区见到了于永礼老人。由于经历的年代久远,厚厚的家谱扉页已经发黄,记录着从明初来塘沽地域先祖到十五辈各代的名字。记者看到,家谱的首页是先祖于英、于潮的名字。李学韩告诉记者,根据他查找史料考证,最早在于家堡定居的正式于英、于潮两兄弟。“明初,两兄弟从山东省文登县大水泊逃荒来到这。由于这里临海打渔方便,就在此定居。”于家堡因此成了塘沽最早的居民点之一。此后于氏人口不断增多,成了这里的大户,于家堡因此得名。此后,随着通商口岸的开放,于家堡也成了外国人登陆、易货的重要地点。20世纪初...
· 族谱里记录着上杭一段被遗忘的历史
族谱,由于它记载着本宗族的世系源流、郡望堂号、繁衍播迁、人口兴替、人物故事、风土人情等宗族史和地方史的资料,因而和国家编的正史、省地县编的地方史一起,成为中国社会历史大厦的三大支柱之一。改革开放以来,人们随着物质生活的改善,文化生活的提高,特别是海外侨胞、台港澳同胞纷纷回乡探亲祭祖,形成了一股寻根热。在一片寻根热中,上杭“瓦子街”,成了外迁乡亲寻找的“主角”,也成了上杭城乡普遍关注的问题。族谱,唤起了上杭人民的“瓦子街”记忆外迁乡亲根据他们的族谱记载,或者上祖口口相传的遗言,纷纷来人、来电、来函,要上杭有关方面帮助他们寻找祖居地——瓦子街、瓦子巷、瓦子坪、瓦子堡、瓦子乡,而令人遗憾的是,这段历史却被遗忘了。查遍上杭现存史书,包括清康熙年间、乾隆年间、同治年间、民国丘荷公主编和1993年新编的六部《上杭县志》和上杭地名办于1980年编的《上杭县地名录》,均找不到“瓦子街”等相关地名的记载,而...
· 记录着300多年的家族史,族人希望能重修族谱!
"我喜欢翻看族谱,从族谱上看,我是十七世祖,中间的字是泽,家谱就是一个家族的根。"焦泽清老人说。在族谱中,记者看到,每次重修族谱序,都有详细的记载,其中,上面记录着,清朝乾隆以前,焦姓举人列的家谱,但没有记录具体时间。之后,乾隆四十年乙未冬日,十一世孙良桂谨试。过了29年,修族谱序嘉庆九年甲子仲冬,十二世孙珒敬谨试。相隔40年,重修族谱序,道光二十五年十三世孙元铸谨试。民国二十一年,十六世孙庸宗谨试,当时是公元1932年,至今已有85年,没有再重修家谱。族谱中了解到祖先身份采访中,记者看到,焦泽清老人对家族谱特别重视,每当对哪个朝代不了解时,就会翻阅字典后面的历代纪元表,研究一下。"父亲去世时,我才14岁,不知道我父亲的兄弟都是做什么的,直到看到族谱,才知道,原来我二爹(当时的称呼)、三爹、四爹,当时在那个年代职位那么高。"焦泽清老人说。焦泽清老人的...
· 一部族谱流传千年,记载这一个家族的点点滴滴
日常接交中,如果碰到同姓的人,习惯彼此探究一下:是不是一个祠堂的人?是哪个辈份的人?直到如今,续谱依然受到重视。族谱是后人寻根溯源、了解祖先的工具。通过族谱,可以辨别宗族成员间血缘的疏密、长幼的秩序,从而促进宗族间的凝聚力。安乡县安障乡沙湖口村发现了一套少见的完整家谱——《李氏族谱》。对安乡人口变迁及社会型态的变化研究,具有典型意义。发现的《李氏族谱》共21本,其中6本是专门记载仲温支15-33世的卷本。该支15世至19世的人名录,缺少生卒年月。从20世开始,便有了出生明代天顺四年(1460年)及月、日、时的具体记载。以25年为一世周期,5世即125年,把15世温公确定为元代至元一年(1335年),到民国24年(1935年)续序族谱。600年间,李氏繁衍到33世,即18代,5700人。谱载,李姓老祖原居江西,明代天顺元年(公元1457年朱祁镇改元天顺)前迁居湖南石门、武陵,16世就有亡人葬...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