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新闻动态

祖宗传下的宝:在故乡找到了族谱图

2016-09-18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082
转发:0
评论:0
祖宗传下的宝:在故乡找到了族谱图,    那个清明节,我们兄弟几个带上孩子们先给爷爷奶奶上坟,之后依次是伯父伯母父

        那个清明节,我们兄弟几个带上孩子们先给爷爷奶奶上坟,之后依次是伯父伯母父亲母亲叔父。曾祖父的坟,我们谁也不知道在哪儿。父亲在世时也不清楚,他说奶奶从来不让提曾祖父。曾祖父因抽大烟,逼得奶奶有家不能回,差点家破人亡。曾祖母的坟在漆树砭,奶奶说那是个苦命的好人,每逢祭坟,她总是叮咛着:“谁的坟不祭,你爸的婆要祭哩。”现如今只记得那块大石头跟前就是她的坟了。

  上完坟,回来坐到院子里说话,心里的阴沉也慢慢化开了。说起族谱图,柱哥、仓哥说有可能在黑房沟毛娃爷家,我说想看看,二位堂兄二话没说就拽我去找。

  从王家碾子走过,碾子还是那个碾子,已经荒芜多年,像奄奄一息的老人。当年我和姐姐还有母亲一块推碾子,碾过稻子和谷子,还有辣子和做炒面用的柿皮子。母亲常说:“牛可怜呀,犁地拉磨,推碾子人苦一下没啥。”绕着碾盘转圈圈,单调,厌烦,头晕。地边上的路还是一镰把宽,前坡嘴子依然是崎岖的石坎,平台上是一人都搂不严的松树,还有许多古柏树在平坟造田的年代就被砍了。那座小小的土地爷庙是临时搭建的。祭土地,保康福,是乡亲们的美好愿望。

  山腰的路还是过去的路,羊肠小道,只是走的人少了,树叶落成厚厚一层,踏上去软绵绵的。过去连树叶也被扫得一干二净,背回家给猪垫圈,或是冬天烧炕。上工的人们总是把路踏得溜溜光。路边的棠梨树丛长出嫩叶,一堆一堆的白花像雪片。

  走到间塄边,狗叫了,正在院子破柴的连婆向我们瞅了一眼,又忙着干活了,我叫了一声“婆”,她这才揉揉眼睛看,赶紧起身,两手在前襟擦了擦,拉住我的手。柱哥说我想给族谱图照照相。毛娃爷正在睡午觉,他起来,说:“有啥照的,谁要了拿去还能卖两个钱。”柱哥说:“祖宗哩谁敢卖?”连婆让人上楼给抬下一根两丈长碗口粗的桐木轱辘子,多年烟熏火燎,都掉黑痂哩。仓哥用扫帚扫干净,这才认真拔掉一头的塑料纸,小心翼翼地从里头抽出一卷画轴,又小心翼翼地在扫过的院子里展开,比电影银幕还大的一块布上画着五颜六色男男女女,他们都是严肃地端坐着,身着清代服饰,有的画像脱落得只剩人头像了。

  看着这些列祖列宗,我深深地鞠了三个躬,心里无限敬畏。没有他们,也就没有李家这一河滩人,自然也没有我。我拿出手机恭敬地拍照,生怕碰着了,碰醒那些沉睡已久的精灵。拍完,我这才细细地品赏:从九世族起,左边是祖父辈们的神主像,右边是祖母辈的神主像,他们个个慈眉善目,脸上淡淡的微笑洋溢着对家族的自信和希冀。他们也有红缨在顶的,大小也算做过官。从十四世族以降,只有神主牌位,没有画像,且先辈共有一个神主位,一直排到曾祖父这一辈。祖父这一辈没有上族谱图。在灿烂的阳光下,先辈们长幼有序排座一起,拉家常,话桑麻。我们晚辈在一旁洗耳恭听。当年从甘肃陇西流散到这里,他们不知吃了多少苦,那得有多么大的毅力和决心!这移民搬迁是朝廷之命,还是为生计所迫,我们不得而知,至少他们骨子里的坚韧不拔,在我们的血管里奔涌。

  “来,慢慢卷起来,装好。”柱哥的话打断我的沉思。二位堂兄商量,还是把族谱像请到瓦房村去。小心装好,二位老兄抬着要走了,连婆装好一小塑料袋辣面子塞到我手里,大声说:“给我娃的,拿碾子碾的,香得很。”我高兴地收下。

  走在回村的小路上,仓哥一人扛着族谱图,我俩要换着扛,他不让,我们仨满怀崇敬,把祖辈们请回村里。柱哥开玩笑说:“再过多少年,娃娃们会说是我们三位爷保护下祖先画像的。”

  村子上空已袅袅升起炊烟,像一炷炷香的缕缕紫烟,这缥缈的香烟也是祭祀祖先的缕缕虔诚。祖辈们风雨兼程,才有了代代传承。这个根,这份情,永世不忘。

  上了一回坟,请回一群祖辈,慎终追远,祖辈的生命就是一部荡气回肠的创业史,就是一曲奋斗的交响乐。珍惜历史,珍重前辈,把他们的精神融入我们的生命,像山间的棠梨花,单纯洁净到永恒。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家谱(族谱)的祖宗称谓图
家谱(族谱)的祖宗称谓图家谱、族谱、祠堂中祖宗称谓的顺序,大多沿用汉代《尔雅・释亲》中对上下九辈的解释,即:上九辈:父叔,祖,曾祖,高祖,天祖,烈祖,太祖,远祖,鼻祖(始祖);下九辈:子,孙,曾孙,玄孙,来孙,(kūn)孙,仍孙,云孙,耳孙上下九辈,首先很多人看出这是一个范围性的称谓而不是代代相连的称谓,其次相对于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不足以谱全往往十几、二十几世的本族谱系的称谓,因此有些宗族引入了西方“世”的概念,即:最高为“一世”,其次为“二世”、“三世”、“四世”……“世”的概念,比较符合现代人直观、简约的风格,但却不能作为称谓使用,存在很大缺陷。通过查阅各种资料,现对中国家谱(族谱)的祖宗称谓总结如下,供大家参阅:八代一循环,从上到下共二十五位祖宗,依次为:太玄太上太曾祖太玄太上太祖太玄太上曾祖太玄太上祖太玄太曾祖太玄太祖太玄曾祖太玄祖玄太上太曾祖玄太上太祖玄太上曾祖玄太上祖玄...
· 您真的知道老祖宗传下的族谱意义及价值吗
随着国际文化交流的增多,寻根问祖之风越来越盛,海内外同胞回乡祭祖现象也越来越普遍。“水有源,树有根,落叶要归根。”正是这种对祖根的依恋,对血脉亲情的重视,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激发着海内外同胞寻根问祖的热情。家谱是一个时代的产物,而随着时代不断变迁,家谱的形式和作用也在不断变化。▼▼▼宋代的家谱主要功能在于德育、教育;明代,家谱进入完善期,家谱功能逐渐转化为教育、伦理功能,宣扬和实践“三纲五常”、忠孝节义等伦理思想;明清讲究孝治天下,家谱也是注重尊祖、敬宗等德化功能。▼▼▼辨亲疏|明昭穆从家谱的历史渊源可以看出其最原始的功能就是明辨祖宗世系传承。中华民族五千年来,人们有着把自己祖宗的事迹记录下来传给后人的习惯,这就是谱,只要有了谱书,凡与族人有关的人和事,谱上都有记载。一部完整的家谱,都记载着姓氏渊源、始祖源流、支派迁徙、世系繁衍、人口变迁等最基本的内容。通过修谱、建谱来追根溯源,寻祖问宗...
· 找族谱
你好,我们是从康熙年间三个祖先一起来的贵州同时有一个姓赵的陪同,三个祖先回去的有两个,回去的两个祖先回没有回湖南我们不太清楚,一个祖先和姓赵的陪同没有回去,留在了贵州,现在我们贵州的这支人已有七代人,因为老人都去世了,我们也不太清楚上面有几代人,我父亲在照顾我老祖公的时候听我老祖公说族谱失落,族谱失落在哪个祖先的手里面,我们也不太清楚,我们籍贯是湖广宝庆府,三个祖先来贵州之前的地址是:湖南省邵阳县偏草塘半边街大桥头小桥尾,这个地址是我父亲在照顾我老祖公的时候听说的,我老祖公的名字叫胡少卿,有认识的或者是知道的麻烦联系我一下,谢谢即刻扫码,参与胡氏家族话题讨论!
· 老祖宗传下来的文化族谱,也可以互联网+
村落内部传承主体严重缺位。传统村落从前是靠宗法家庭来维系家族的文化生活的。家族所属的家庭中,每个人都是家族文化的信奉者、传承者和传播者。其内部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的践行、传承是以“血缘关系”“熟人社会”为基础建构起来的。正如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所言,传统村落人际关系的结构是一个以血缘为基础的同心圆状的圈层组织。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传统村落中的人口尤其是青壮年劳力不断外流,导致老人、妇女和儿童成为村落生产生活的主力军,传统的人际关系空心化,维系村落秩序的“血缘关系”与“熟人社会”网络逐渐松动和弱化,村落文化建设陷入乏人组织、乏人创造、乏人保护、乏人传承、乏人享用的困境。外部公共文化供给“水土不服”。近年来,我国政府十分关心农村基层文化建设工作,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农家书屋工程、送书下乡工程、流动舞台车工程等一系列文化惠民工程的实施,有效提升了乡村公共文...
· 老祖宗传下的十条“天规”,绝不可破!
1流水不争先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水无常形,顺势而为,为而不争,方达所愿。可以削平山川却堵不住流水。“不争先”不是不求上进,而是尊重自然规律,不破坏均衡,不因小失大、迷失自我。做事不能靠一时性急,而要脚踏实地。就像流水一样,水慢慢地流淌,它不去争先后,而是在一点一点地积攒自己的力量。到时候,有力量了,还在乎什么先后呢?细水长流,以待迸发。经验要靠经历才能获得丰厚的积累。智慧不是一蹴而就,通过思考感悟后,循序渐进,拥有发现细微的慧眼,待到力量充足,一击而破。2嗜欲深者天机浅一个人的欲望过多,就会相应地缺少智慧与灵性。玩物丧志,贪欲败身。生活中贪财、贪权、贪色的人,没有不迷失心智的,而迷失心智,正是祸害生命的开始。一个人如果不以事业和修养为重,不懂得节制欲望,随时都会陷入可怕的危机。没有自制力的人不足以谈人生。3君子知命不算命万事万物有时、有运、有势。“时”是时机,有天时而运...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