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古代中国人的“冰”术
看古代中国人的“冰”术, 中国绝大部分地区纬度都不算太高,夏天往往酷热难耐。在没有空调、电风扇、冰箱等
中国绝大部分地区纬度都不算太高,夏天往往酷热难耐。在没有空调、电风扇、冰箱等现代设备以前,古代人是怎样熬过夏天的?
可想而知,绝大部分人面对炎炎夏日都只能以勤洗澡、穿薄衣服、吹穿堂风的方式硬扛,只有少数人能凭借着强大的权力或财力,搞到些冰块之类的消暑用品来对抗大自然。
他们的冰块是从哪儿来的?用冰块可以怎样消暑?跟当代城市居民的空调小屋相比,制冷效果如何?
早在先秦时期,古人即开始用冰消暑,《周礼》中即有在容器“冰鉴”中保存冰块的记载。冰鉴是用木制或青铜制造的箱子,大口小底,底部有直径很小的排水口,可在冰融化后直接排出冷水,以供使用。
春秋时,还有一位叫子冯的楚国士大夫,为了装病以避免被楚王封官,竟在炎炎夏日盖着被子躺在垫有大冰块的床上睡觉,堪称“开空调盖棉被”的古代先驱。
而在现代制冷技术发明前,要像子冯一样在夏天使用冰块,只能在寒冷季节采集自然冻结的水体,并予以保存,因而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
从周朝开始,采冰、储冰工作长期由宫廷包办。如周朝有专门负责管理冰的官职“凌人”,每年 12 月、1 月都要带领下属到江面、湖面上采冰,封存在阴凉处的冰窖里,配备树叶等隔热材料,以备夏季使用。
由于保存环境、方法的限制,这些窖冰的三分之二都会在使用前自行融化,因此储冰者需打好提前量,采集远远多于需求量的冰块,才能满足宫廷需求。
春秋时秦国的陵阴遗址规模(图片数据来源:韩伟、董明檀,《陕西凤翔春秋秦国凌阴遗址发掘简报》,《文物》,1978)
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挖井藏冰的现象越来越普遍,保存冰块用的“冰井”的规模也越来越大。曹操即于公元 210 年修建冰井台,高 8 丈、深 15 尺,里面建有许多小冰井,与铜雀台、金凤台并称为“邺城三台”。
唐宋以后,储冰工作进一步完善。如宋朝就建立了专门的机构“冰井务”,用来管理采冰、藏冰、颁冰(赏赐冰给官员)、刷洗冰室等一系列工作。他们还放弃了在深山穷谷采冰的老办法,直接在距离京都较近的金明池采冰。
宋朝南迁以后,还将以前集中在北方的采冰活动带到了南方,并采用在冰面上撒盐的方法,结冰时就会一层盐、一层冰。像北宋一样,南宋也把距离较近的西湖用作了主要的采冰地。
到明清时期,由于都城北京多湖且冬天寒冷,储冰有了得天独厚的优势。
以清代的储冰活动为例,北京皇城内部和皇城周边设有 23 处“官窖”,专门提供冰块给宫廷使用。在皇城外还建有许多“府窖”,专为贵族和各部官员服务。除北京城外,城外如热河、喀喇河屯等也都有藏冰的场所,主要供皇帝出巡或前往行宫、避暑山庄时使用。
在采冰、藏冰、用冰等方面,清代都有其独特的管理流程。
如采冰由工部的都水清吏司负责,每年北京水道结冰前,要先放水“涮河”,去掉水中的杂草。约到冬至时开始采第一批冰,待水面再次结冻之后再采第二批。如此反复,每年冬天大概能采到五批冰。
采冰之前,匠人还要用冰镩在冰面上划出行列,以确保采出的冰块是方块形状,大小整齐,尺寸得当,无破损处。待冰块采集到岸边后,还需用黄布盖好,由工人用“御冰车”将其拉到冰窖中。
为保证冰的质量,防止冰块从窖口掉落到窖底时摔得不成样子,窖内会设置专门搬运冰块的冰板,待冰到了窖口,便将冰板一头支在窖口,一头支在窖底,形成一个斜面,让冰块滑下去,再由窖里的工作人员码放整齐。
在古代各时期,这些千辛万苦储存下来的冰块,又会以什么方式接触人体,帮助古人们扛过难熬的夏季
早期的冰十分珍贵,像子冯那样制作冰床来防暑降温的做法极为奢侈,难以长期负担,有些时候只能一冰两用。如根据《吴越春秋》,越王勾践出游时就很喜欢随同出行的“冰厨”,甚至在其中留宿,与冰厨中保存的新鲜食物同享冰镇之乐。
在冰块特别难搞的时代,皇帝除了储存冰块自用,还会将其作为赏赐物分发给大臣,供其解暑。这种“颁冰”的做法始于周朝,一直延续到清代为止。
汉朝末年坐拥“冰井台”的储冰大户曹操,即常将冰块作为珍贵物品赏赐给下属。北齐大臣高睿率领山东兵建造长城时,由于酷热难耐,也曾蒙领导赏赐过冰块,但高睿本人表示拒绝,理由是不忍心他一个人喝凉水,而让手下从事重体力劳动的将士喝温水。
汉代长乐宫凌室遗址(图片来源:刘振东、张建锋,《汉长安城长乐宫发现藏冰建筑——凌宝遣址》,《中国文物报》,2005)
可想而知,冰镇水果和饮料虽然勉强能起到防暑降温的作用,却远远不足以帮助特别怕热的人战胜酷暑。如北魏孝文帝的太子拓跋恂,身为顶级特权人物,就因身体肥胖、耐不住热,北魏迁都洛阳后无法适应,而发动叛乱企图返回北方老家,结果事败遇害于河阳,至死未能凉快下来。
到了唐朝,不但有个别豪富权贵开始了私人用冰,而且使用方式极为奢侈。除了出现以冰为原料的冷饮,像杨国忠这样的特权人物还能打造私人冰室,内有匠人雕出的冰山,来访客人甚至需要穿上棉袄才能入内停留,制冷效果不亚于开到 16°C的空调房。
宋朝宫廷用冰量就非常巨大,每年朝廷平均要消耗 38300 段冰,而实际采冰的规模还远大于此,因为采来的冰有 40%都会在储存期间自行融化。
可想而知,宋朝皇帝夏天用起冰来颇不节制,北宋徽宗、南宋孝宗都有冰水喝多了身体不适的记录。得到皇帝赐冰的大臣也远较前朝为多,除三品以上大臣外,宫内轮流值班的士兵和全年无休的史官都会被赏赐冰块。
除皇帝赏赐臣子外,高级官员也会赏赐冰块给低级官员,如欧阳修就曾赐给过梅尧臣冰块。此外,冰还作为礼物被馈赠给来访的外国使臣,供其消暑。
元朝的用冰范围也十分广泛,不但军队在其驻地储冰解暑,就连行军中的部队都能在驿站得到冰块。
到了明清时期,冰制品就更普及了。以储冰量最大的顺治年间为例,官方冰窖的年储量可达 208621 块冰,乘以单块冰的重量(约 100 公斤),总重可达 20000 多吨。即使在藏冰量最少的雍正年间,官方储量也有一年 9000 吨左右。
清代北京官方冰窖藏冰定额表,单位/块(数据来源:《钦定大清会典则例》)
清廷储备的冰块除皇室成员使用外,还对各级官员设置“冰票”,凭票供应。不过,能凭冰票领到的冰数量极少,根本不够使用,官员们往往还会到市面上去买冰。
清末北京各衙门每日应领冰块数目(数据来源:《钦定工部则例》)
除冰票之外,清朝还有“赐冰汤”的制度,在办公场所的台阶下面放上冰桶,里面盛有冰汤,供本单位的工作人员饮用。
不过,唐宋以前,冰块过于珍贵,不但不能平民化,而且在权贵手里也主要用来给水果和饮料降温,“浮甘瓜于清泉,沉朱李于寒冰”描述的就是这样的景象。
当然,唐朝的冰块数量仍极有限,价格也甚为昂贵,到了“长安冰雪至夏日则价等金璧”的地步。大臣在蒙皇帝赏赐冰块之时都会深感为荣,如白居易就曾记录:“……圣旨赐臣等冰者,伏以颁冰之仪,朝廷盛典,以其非常之物,用表特异之恩。”
冰块要真正走向民间,还要等到物质文明丰富的宋朝年间。
宋朝有能力采冰用冰的单位也越来越多元化,民间采冰、藏冰乃至出售各种冰制食品的现象屡见不鲜。
如《东京梦华路》中就记载了很多冷饮、冷食,如“冰雪冷元子”、“冰雪甘草汤”、“冰雪凉水荔枝膏”、“冰雪细料馉饳儿”等,都以冰为原料或辅料,如“冰雪甘草汤”就是用甘草、砂糖等原料熬成汤后加入冰屑而成。
南宋时期的冰制品更加丰富,有雪泡缩脾饮、荔枝膏水、苦水、富家散暑药冰水等。杨万里的《荔枝歌》有“市人如炊汗如雨 / 卖冰一声隔水来 / 行人未吃心眼开 / 甘霜甜雪如压蔗”的句子,对冰制食品的解暑功能予以歌颂。
至于市面上出售的冰,一部分出自是平民经营的“民窖”,这种冰窖一直到清末才出现。早期的民营冰窖还需要向王府交钱,以后者的名义营业,才能取得开窖权。
除民窖外,官窖、府窖也会把一部分储备冰投放到平民市场上,且供应量颇为充足。买家主要是饭店、鱼行、肉铺、饭庄等,每天清早都会有骡子拉着装冰的车道各订户处卸货。买冰的住户也不少,只需5大枚铜钱左右即可买到 1/3 方大的冰块。市面上的冰饮种类也更加繁多,如冰镇酸梅汤、冰激凌、冰酪等。
北京人就这样过上了时不时能凉快一下的夏季生活,再也无需像 1500 年前的皇家太子一样,因为高温难忍而喋血搏命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文章价值打分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
当前文章打 0 分,共有 0 人打分
文章观点支持
0
0
文章很值,打赏犒劳一下作者~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打赏
私信
24小时热门
推荐阅读
· 中国人藏冰用冰史:周朝专设官吏称“凌人”(图)
古人采冰图盛夏享用冷饮,都以为是现代人才拥有的福分,其实,古人利用他们非凡的智慧,早就会将冰块储存到夏天去享用了。最近,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等部门,对千阳县战国时期的尚家岭遗址进行田野考古调查,发现存在大范围的夯土和陶质井圈,古籍记载叫做“凌阴”,是古人用来存放食物和藏冰的,类似现代的“冰箱”。中国人藏冰用冰的历史可谓源远流长,夏朝历书《夏小正》说,每到三伏天的时候,朝廷就会把藏冰当做珍贵的礼物,赏赐给士大夫。《左传》里讲,楚国有个叫子冯的士大夫,被楚王封为令伊,他非常不满。为了拒绝楚王要他当令伊的命令,就穿着棉袄盖上棉被躺在床上装病。按道理,大暑时节,盖上棉被穿着棉袄,不弄假病成真病,也得满身臭汗在人前露馅。但子冯没有,因为,他事先在床下垫大冰块来降温。这个故事,让我们看到古人具备了藏冰技术。从周朝开始,朝廷还专门设立了负责藏冰的官吏,称为“凌人”,此后的历朝历代也都会设立专门的官吏来管理藏...
· 古代也有冰镇饮料,古代的冰块是哪儿来的呢?
每当酷热的夏季来临时,古人是用什么方法降温和降暑的呢?没有空调和风扇,又没有冰柜和冰箱的情况下,他们在夏季用的冰是哪来的呢?我国春秋时期就有了冰镇米酒,就是在米酒当中加点冰,喝了凉爽可口,还可以降暑。到了唐代,人们把冰放到木桶里,然后在上面撒上盐,再把盛有蔗糖水的小铁盒排列在冰上面,再插上小木棍,等蔗糖水凝固了以后就可以吃了,这可能就最早的冰棍制作方法了吧。宋代时,冰制的食品、饮料就更加丰富了,当时的冷饮有冰雪冷元子、冰雪甘草汤、雪泡豆水等冰制食品。元代的游牧民族在夏天就给牛奶里加点冰块变成冰奶,后来又给加了冰块的牛奶里在加点果酱、蜜饯、果脯,吃起来就更加可口了,很像现在的冰激凌。以上是古人用食物解暑的方法,下面我们再看看古人用的空调是什么样子的。汉代时的皇宫里就已经有了空调房,那时叫清凉殿,里面的床是用石头做的,旁边还放一些冰块儿,仆人就对着冰块扇扇子,把凉风扇到主人那边去,这就是最早出...
· 从《齐民要术》看古代农学与儒学的关系
在中国古代科技体系中,农业科技是最为发达的,中国科技史家们认为,“中国古代农学著作之丰富,实为世界第一,约有5、6百种之多”①。然而,中国古代科技是在以儒家文化为主流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孕育和发展起来的,因此,发达的中国古代农业科技必然受到儒家文化的积极的影响。在古代农学发展史上,贾思勰所著《齐民要术》是古代农学体系形成的标志。贾思勰,齐郡益都(今属山东)人,曾任高阳太守,北魏时期的农学家。他的《齐民要术》共十卷,九十二篇,内
· 中国古代的冰箱
考古记者从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了解到,在临汾市洪洞县广胜寺的元代壁画中,省文物专家发现,古人在木斗中放置大量冰块为食物保鲜,这说明距今680多年前,古人已经使用“冰箱”了。在广胜寺的明应王殿内,有一幅美不胜收的《王宫司宝图》,该画绘于殿内北壁西侧。壁画中间绘有一个桌案,桌上摆放着灵芝、金佛像、玉盏、铜鼎等器物,十几位穿着华丽服饰的侍女正忙碌着整理陈设,画面中帷幔似锦,宫廷的生活奢华一览无余。令人惊奇的是,桌案下方有一个装满水果的木斗,木斗外立面上整齐地码着雪白的冰块,冰块融化后形成的水痕清晰可见。省考古研究所副所长谢尧亭介绍,壁画上的木斗就相当于现代的冰箱,史料中曾有古人使用冰块为食物保鲜的记载,古人在冬季时将大量冰块存放在地窖中,然后用棉被覆盖,等到天气炎热时,再取出使用。山西洪洞县广胜寺明应王殿于元延佑六年(公元1319年)重建,殿内保存有13幅壁画,包括王宫司宝图、祈雨图、打球图、下棋图...
· 回味那些年中国人的冰雪记忆
随着冰雪运动的日渐升温,越来越多的民众参与到冬季运动中来。让我们翻看一组老照片,穿越时光隧道,一起回味那些年中国百姓的冰雪记忆。图为1962年1月,吉林省延吉市的孩子们带着自己心爱的“小冰爬犁”在冰场滑冰。爬犁又叫“扒犁”、“扒杆”,民间称其为冰雪上的车子。新华社发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