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新闻动态

嬴秦始源 伯益故里

2016-09-18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196
转发:0
评论:0
嬴秦始源伯益故里,源于对“邑落荒芜”的不甘,近年来有识之士开始潜心研究“莱芜”。最终结果是“颠覆性

源于对“邑落荒芜”的不甘,近年来有识之士开始潜心研究“莱芜”。最终结果是“颠覆性”的,也是令人振奋的——— “嬴秦始源,伯益故里”,让山东莱芜人挺直了腰板;而“莱芜”地名的真实由来,又让生于斯、长于斯的人们充满了自信,平添了豪情———

    上世纪70年代初期,还在上小学三年级的时候,老师曾振振有词地告诉我们,当年曹操策马征战于此,看到眼前荒野茫茫,人烟稀少,便挥鞭长叹道:“一片莱芜!”从此这里就叫做“莱芜”了。当时,感觉老师厉害,见识了得。但随着阅历丰富,对莱芜的由来越发恍惚、纠结……“莱芜”之名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柳明瑞先生通过旁征博引,勘误校注,悉心考证,终于揭开了其“神秘”面纱——— 由上古时代的两个重要部族——— 莱夷族与牟族演化而来。

    此前,“莱芜”之来源大致六种:一为荒芜说。按字意解释,莱俗称灰菜,芜是田野荒芜,意即荒凉的地方,所以叫莱芜。二为来无石说。莱城胜利路南端原有一太湖石,再是在莱城西南有一铁石(一说是陨石)。百姓见两石形状怪异,不知从何而来,认为是空中落下来的。按老子的“有生于无”的观点解释,此石来于“无”,因此名“来无石”,借以名县为莱芜。三为山名说。《左传》曰,与之无山及莱柞是也。应劭云,泰山莱芜鲁之莱柞邑,按此则莱芜之名合两山而言,旧志引莱民播流此谷者误。四为莱民播流此谷说。《水经注·淄水》:“引旧说云,齐灵公灭莱,莱民播流此谷,邑落荒芜,故曰莱芜。”此谷是指莱芜谷。五为麳麰说。《炎黄氏族文化考略》,“释来牟,小麦之种,相传自天而来,故呼曰来。是最早种植小麦的部族,自称莱族。大麦之种,其呼曰牟者,以原为牟族所播植,因以祖名大麦为麰。此两族后混处山左各地,今之莱芜,即来牟两族合名。”六为牟芜音转说。《山东古国考》载:“莱芜是因莱族与牟族杂居得名,古读牟为重唇音,声与芜相似,转写为芜。”

    其中,流传甚广、倾向性最强的是“莱民播流此谷”说。但实际上恰恰相反,是莱夷族先迁徙至胶东一带,后有胶东一带的部分莱夷族人氏返迁莱芜。

    1 汶水流域是莱夷族的发祥地———

    莱芜的“莱”字,最早源于莱夷族,而莱夷族则是上古时代兴起于我国东方的东夷族团之一,发祥地在汶水流域。不过,史书上曾有一些矛盾记载,有“莱夷族生活在胶东半岛”,也有“莱夷族在泰山以东”。柳明瑞先生研究认为,古代学者所说“莱夷族后来出现在胶东半岛,那是迁徙所致。历史上,族迁地名随,屡见不鲜”。因为大禹受舜举荐治水时,莱夷族尚在汶水流域,故其迁徙时间肯定在大禹建立夏朝之后,或更晚一些时日。

    2 莱夷族是最早栽培小麦的部族——

“大汶口文化”是以太昊氏、少昊氏为首领的东夷族团创造的远古文明,并先于其他部族最早进入了父系社会。考古证实,距今数千年的新石器时代,莱夷族作为东夷族团的一员,和牟族、长勺族、苗族等在汶水流域繁衍生息。而莱夷族最大的贡献,便是最先选育成功小麦品种。

    学者证实,在甲骨文中,“来、麦本为一字,来为麦之本字。”“来”更像麦之根、杆、叶、穗形,而“麦”在“来”底下加的形体,似麦粒扎根状。东汉时期的许慎无缘见到甲骨文(因为当时尚未发掘发现),所以也就只能那样解释:麦是天来之物,所以叫来、麳。在多种字典辞书中不乏来、麦同义同字的解释,如《康熙字典》、《辞海》、《词源》释义:“来,麦名。”《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辞典》均为:“来,小麦。”

    可见,“莱夷”本作“来夷”,是最早栽培小麦的部族,它是用部族之称作为自己培育成功的嘉禾(小麦)之名。莱夷族最早在泰莱平原栽培小麦成功,后来又将种子和技术带到胶东半岛一带——— 至今这两个地区仍是山东省最著名的小麦集中产区。

    至于原为小麦义的“来”字,在春秋战国时期添加上草头成“莱”,义同“藜”,即百姓呼为“灰菜”者。《诗经.南山有台》中有“北山有莱”,指的就是这种野菜。后来也就将“来夷”变成了“莱夷”。

    3 古牟族擅长养牛,并最先培育出了大麦——

    同期居住在大汶河上游、与大汶口相距不足百里的牟族人,在受当时先进的“大汶口文化”熏陶方面可以说是近水楼台。再加上牟族人生活的区域有山有水,土地肥沃,草木繁茂,发展原始农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在驯牛羊方面走在大汶口人前面。其族名“牟”字,就是从牛的“哞”声中演化而成。两个陌生的牟族人各自“牟”一声,也就知道对方是自己人。在古代,族名、国名的用字构建中含牛的十分罕见,而牟字含牛,正说明了牛在牟族、牟国经济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牟族最大的贡献是最早选育成功大麦品种。在小麦、大麦这两种作物出现以后,至迟在商代,人们给了他们一个总称“麦”。历史过了许久以后,才出现以“麦”作偏旁的麳、麰二字。这二字是为区别大小麦的不同而特意创造出来的。《汉语大字典》:“牟,大麦。后作麰。”《辞海》:“牟,同麰。大麦。”

    由此可知,正如“来”与“麳”是同音同义异体字一样,“牟”与“麰”亦可互相通假。

    4 “莱芜”源于“来牟”——

    西汉时期,朝廷设莱芜县。这是“莱芜”二字作为一个固定县名第一次正式出现在官方文书上。为什么县名为“莱芜”?因为这里向来以盛产来、牟(小麦、大麦)闻名,人们往往以“来牟”来称呼这片各族杂居的土地。但来牟的写法却是五花八门,随意性很大。最典型的一例出现在汉代官修志书《地理志》上,该志“泰山郡”下有一注:“汶水出莱母,西入济。师古曰:汶音问,母与无同。”莱母,显然出自来牟。因为母、牟同音,亦可通假。

    作为地名,“来无”是比“莱芜”更早的写法,汉代的两方封泥便是铁证。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封泥汇编》中,收录了“来无”、“来无丞印”两方封泥。前者排在“汉县邑道无官名封泥”中,后者排在“汉县邑道官印封泥”中,下注“泰山郡”三字。

    事实证明,莱芜之名不管怎么变来,但万变不离其宗,始终围绕一条老根——— 来牟(小麦、大麦)做文章。

    5 胶东半岛的“莱”和“牟”——

    胶东之莱夷是在夏代或更晚才从汶水流域迁徙而去,莱州、莱阳、莱西、蓬莱、莱山、胶莱河等等,都是为纪念故地而名之,与早在汶水流域培育小麦成功的莱夷先祖无法相提并论。莱族人外迁,且五谷丰登,人丁兴旺,超越故地,此种事例不胜枚举。大有美国盛于英国,小有村庄原姓人不如外姓人兴旺等等。

    而牟族,公元前249年,被楚灭国后迁于今福山宁海,至汉代始建东牟县,隋方为牟平县,今为烟台市的牟平区。此地之所以称为东牟,正与汉时在牟国故地所设之牟县,一东一西,遥相呼应——— 这也说明了他们之间存在的上下传承关系。

    至于迁徙、东移、回迁及其路线图,有莱芜籍史志专家尹承乾对此曾有专门考据、论述。

    由此断定,莱芜自古就是膏腴之地,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多姿多彩的富饶物产——— 这都是作为莱芜人应该为之庆幸和自豪的。当然,对这一片天赐圣土,既不必妄自尊大,也不可妄自菲薄,时下莱芜人的使命当为珍惜祖业,传承智慧,光大文明,让这片大地生生不息,永葆活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伯嬴
参考文献《史记·伍子胥列传》《列女传》
· 秦嬴
参考文献《左传·襄公十二年》:秦嬴归于楚。楚司马子庚聘于秦,为夫人宁,礼也。
· 伯益
禹之大臣,名益,嬴姓,为古代嬴姓各族的祖先。伯为爵称。相传他善于畜牧和狩猎,助禹治水有功。禹按传统的禅让制度,曾举荐皋陶为他的继承人,但皋陶早逝。于是,禹又举荐益为他的继承人。禹在东巡途中死于会稽,“以天下授益”。益继位后,禹之子启与益发生争夺王位的斗争,益被启所杀。一说益推让,到箕山之阳隐居,于是启继帝位。相传益发明凿井技术,后来被奉为井神。这反映出远古时代的人们已经掌握这种技术,懂得利用井水解决生活用水和灌溉农田。
· 伯益
简介相传益善于畜牧和狩猎,助禹治水有功,伯益因治水有功被舜封于梁山,建立梁国。夏禹对舜说:“非予能成,亦大费为辅。”舜对伯益说:“咨尔费,赞禹功,其赐尔皂游。尔后嗣将大出。”因而被禹选为继承人。《史记》记载禹死禅让予益继位,但四方诸侯比较属意禹之子启,于是益禅让予启后隐居到箕山南麓。亦有一说,大禹生前即暗中要求启厚植实力以取代益。但据《竹书纪年》记载,禹死后由禹之子启继位,而益因与启发生争执,帝启六年,被启杀死。相传益发明凿井技术,后来被奉为井神。这反映出远古时代的人们已经掌握这种技术,懂得利用井水解决生活用水和灌溉农田。益有两子,长子大廉,为鸟俗氏;次子若木,为费氏,若木在夏启九年(中国断代工程计算为前2061年),被启封在徐(徐戎,今山东中南部,郯城一带)。其他《水经·洛水注》载西晋永平元年九山《百虫将军显灵碑》云:“将军姓伊氏,讳益,字隤敳,帝高阳之第二子伯益也。”梁玉绳直指此说不可...
· 伯益是谁?伯益有哪些历史功绩?
伯益是谁?伯益(约前21世纪--?):一作伯翳、柏翳、柏益、伯鹥,又称大费,出生地大约位于今天的山东省西南部的中原地区,具体地址不详。传说,他能领悟飞禽语言,被尊称为“百虫将军”。在他带领下,我国早期先民学会了建筑房屋,凿挖水井。周穆王(公元前900年左右)时,伯益的后裔造父因替周穆王驾车有功,被赐封在赵城(今山西洪洞北),造父因此以地名为氏称嬴姓赵氏,伯益因此被尊称为今天嬴姓、赵姓等家族的血缘祖先。相传伯益善于畜牧和狩猎,并且发明了我国最早的屋舍,所以他被我国民间尊称为“土地爷”,并受到不同形式的供奉。伯益最突出的贡献:就是佐禹平治水土,这点可见于《史记》之《夏本纪》、《秦本纪》等。伯益不仅治水卓有成就,而且在治水过程中还立下了其他功劳。其一,伯益在遭受洪水侵袭的地方,根据当地地势低洼的特点,教给民众种植稻谷,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因此,当禹在平定洪水后,帝舜赏赐伯益以皂游(一种黑色旗帜),...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