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新闻动态

族谱印刷老匠人张振芳:木版活字印谱,祖宗的东西会传下去

2016-09-18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417
转发:0
评论:0
族谱印刷老匠人张振芳:木版活字印谱,祖宗的东西会传下去,    盛夏季节,致岭脚下的进贤县白圩乡致岭张家村,拜访慕名已久的木版活字印谱技

       盛夏季节,致岭脚下的进贤县白圩乡致岭张家村,拜访慕名已久的木版活字印谱技艺传承人张振芳。

  走进张振芳家木质的老房子。堂屋、房间,到处都码满了一个个字盒子。张振芳说,这就是印谱用的字模。“白圩木版活字印谱技艺,一般每套木雕字模单字在3000左右。”说起这些字模,张振芳如数家珍。

  木版活字印谱,从明代开始在江西盛行,抚州地区尤为突出。“临川才子金溪书”,夸赞的就是旧时抚州地区的耕读文化与活字木版印刷技艺。位于昌抚交界处的白圩乡,较好地保存了完整的木版活字印谱技艺。

  张振芳家上下五代谱师中,其祖父张定胜少年读私塾,有一定文化基础,对刻字、雕像、印谱、装订等各道工序都很精通,在南昌、抚州、吉安、宜春、赣州,福建三明、龙岩、邵武一带的谱牒界比较有名。

  白圩木版活字印谱技艺所有的工序,张振芳都非常拿手。即便雕刻字模和祖宗先贤画像,张振芳亦可操刀若笔,挥洒自如,成像(字)皆纤毫毕现,惟妙惟肖。张家现存20多万字的字模印子,上百块雕像,全部出自于张振芳的祖父之手。后来缺失或增添的七八万个字模印子与几十块雕像,由张振芳断断续续补上。因为雕字(像)用材全部是梨木,质地坚硬平滑,加上祖孙技艺一脉相承,虽经历百年却异曲同工、浑然一体,可谓旧新难辨。“字模雕刻是基础,检字排版是关键。”张振芳介绍说,“要在160多个字盘、上万个字模中迅速准确地找出所需的字,需要多年的积累和实践。”张振芳利用的是张家祖上谱师自创的检字口诀,如“君王立殿堂,朝辅尽纯良,庶民如律礼,平大净封张”等一百五十八字的检字口诀。每每检字排版时,张振芳能同时利用几套口诀,在上百个字模拼盘中来回游动,右手像鸡啄米似地在几万个字模中检字归版,让观者目不暇接。

  白圩木雕活字印谱传承了中国五千年汉字文明,集传统语言文化、熟练的手工艺技巧于一体,历经数百年的发展、演变,形成了独树一帜的非物质文化瑰宝,具有强烈的历史色彩和欣赏价值。“我要的就是这种传统的味道,不管人家怎么变,我一定会坚持一个字一个字刻,一版一版排,一张纸一张纸印。我相信,祖宗的东西一定会传下去。”张振芳坚定地说。万朝晖 樊哲平 记者 马悦 王飞波 文/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族谱网带您去看看,传统活字印刷族谱
在2016温州国际时尚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上,瑞安馆的活字印刷衍生品吸引了众多观展者。而在该市高楼镇东源村的王家,活字印刷技艺薪火相传近八百年,在今天仍焕发活力。日前,记者来到这个美丽偏远的村庄,找到王家后裔了解这项古老的技艺。山村深处文墨飘香,公元1298年,王祯“用己意命匠创活字”,刻制木活字30000多个,印制他纂修的《旌德县志》获得成功,还在其《农书》“造活字印书法”中详细介绍了这一技艺,是木活字印刷术最早的记载。根据史料记载,王家木活字印刷术只比王祯迟了20年左右,王家迁入东源村继续传承近三百年十余代,并随联姻关系和带徒逐步授艺于外姓、外村、外县人。清明时节,记者来到高楼镇东源村,这里随处可见活字印刷的踪迹。如今它已是闻名海内外的木活字印刷文化村,掌握木活字印刷技术的师傅有近百人。王家第34代、瑞安市活字印刷协会会长王法炉带记者来到位于该村的中国木活字印刷文化村展示馆,这里规模颇大...
· 活字印刷的发明
雕版印刷一版能印几百部甚至几千部书,对文化的传播起了很大的作用,但是刻板费时费工,大部头的书往往要花费几年的时间,存放版片又要占用很大的地方,而且常会因变形、虫蛀、腐蚀而损坏。印量少而不需要重印的书,版片就成了废物。此外雕版发现错别字,改起来很困难,常需整块版重新雕刻。活字制版正好避免了雕版的不足,只要事先准备好足够的单个活字,就可随时拼版,大大地加快了制版时间。活字版印完后,可以拆版,活字可重复使用,且活字比雕版占有的空间小,容易存储和保管。这样活字的优越性就表现出来了。用活字印刷的这种思想,很早就有了,秦始皇统一全国度量衡器,陶量器上用木戳印四十字的诏书,考古学家认为,“这是中国活字排印的开始,不过他虽已发明,未能广泛应用”。古代的印章对活字印刷也有一定启示作用。关于活字印刷的记载首见于宋代著名科学家沈括的《梦溪笔谈》。公元1041~1048年,平民出身的毕升用胶泥制字,一个字为一个印...
· 毕升活字印刷的故事
宋朝时候,雕板印刷大为盛行。雕板印刷的过程是这样的,先把木头锯成一块一块大小一样的板子,使之平滑,然后在一张薄纸上写字,反贴在板子上,用刀雕刻成文字凸起来,再刷上墨,铺上纸,用软刷在纸上轻轻刷过,揭下来,纸上就有了白底黑字。一本书的字数自然是相当多的,所雕的板也不止一块,每一块都照这种方法刷印成文。全部印刷工作完毕,一页一页地装订起来,那就成了一本书。当时,杭州西山有个号称“神刀王”的雕板师傅,刀下功夫远近闻名,有口皆碑。许多人慕名前来拜师,“神刀王”一概不收。可他晚年的时候,却破格收下了一个平民出身的小徒弟——毕升。这是啥原因呢?原来,“神刀王”不但看中了毕升那股灵巧劲儿,更喜欢他那忠厚、诚实的品行。他觉得,把自己的本领传给这样的人,到死的时候也就可以瞑目了。毕升跟着“神刀王”一学就是几年,技艺大有长进。有一次,师傅雕刻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兰亭序》,让毕升在一旁观察揣摩。谁知还剩下最后...
· 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雕版印刷一版能印几百部甚至几千部书,对文化的传播起了很大的作用,但是刻板费时费工,大部头的书往往要花费几年的时间,存放版片又要占用很大的地方,而且常会因变形、虫蛀、腐蚀而损坏。印量少而不需要重印的书,版片就成了废物。此外雕版发现错别字,改起来很困难,常需整块版重新雕刻。活字制版正好避免了雕版的不足,只要事先准备好足够的单个活字,就可随时拼版,大大地加快了制版时间。活字版印完后,可以拆版,活字可重复使用,且活字比雕版占有的空间小,容易存储和保管。这样活字的优越性就表现出来了。公元1041~1048年,平民出身的毕升用胶泥制字,一个字为一个印,用火烧硬,使之成为陶质。排版时先预备一块铁板,铁板上放松香、蜡、纸灰等的混合物,铁板四周围着一个铁框,在铁框内摆满要印的字印,摆满就是一版。然后用火烘烤,将混合物熔化,与活字块结为一体,趁热用平板在活字上压一下,使字面平整。便可进行印刷。用这种方法,印二...
· 谁发明了活字印刷术,毕升发明活字印刷的故事
活字印刷术是一种古代印刷方法,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经过长期实践和研究才发明的。先制成单字的阳文反文字模,然后按照稿件把单字挑选出来,排列在字盘内,涂墨印刷,印完后再将字模拆出,留待下次排印时再次使用。毕升简介毕升,出生于约970年,是北宋人,不是高官达人,没有显赫的家世,只是一位普普通通的平民,俗称“布衣”。他只是北宋年间一个平凡的印刷匠,但是他却做了一件让他不再平凡的事情——发明活字印刷术。毕升像毕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活字印刷技术,他的生平以及事迹只在沈括的《梦溪笔谈》中有记载,因为他生前,活字印刷术也没有得到大范围的流传,也许当时,他只是以为自己做了一件小事,仅仅为了提高效率罢了吧!正因为有了毕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中国成为了最早发明印刷术的国家,他是中国的骄傲!毕升的活字印刷术就是将字刻在一个个烧好的胶泥小方块上,刻成凸起的反手字,按照韵母摆在小木格里,如果要印刷了,...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