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新闻动态

石鼓石狮彰显周氏功名

2016-09-16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196
转发:0
评论:0
石鼓石狮彰显周氏功名,南岗村位于流溪河北岸一座山岗下,自南宋建村以来,已有800多年历史。时至今日,村
南岗村位于流溪河北岸一座山岗下,自南宋建村以来,已有800多年历史。时至今日,村里还遍布着明清时代的祠堂,是一条人文氛围浓郁的历史文化村,其中有一座祠堂尤为特别,这就是位于南岗村西路26号的周氏大宗祠,这是南岗村周姓族人的太公祠,始建年代待考,其门前静立相对的石鼓石狮显示了它的与众不同。
       来到周氏大宗祠前,宗祠门口长满了杂草,门上挂着近年重制的“周氏大宗祠”木匾,最为醒目的是门旁一对相对的石鼓石狮,石鼓取圆形,直径约 0.4米,鼓座两级高约1.5米,刻有麒麟、龙狮、牛、鹤、蝙蝠、书、剑、扇等图案,石鼓内侧还竖有一对相向的小石狮子。
       据南岗村村民介绍,狮子在民间有辟邪之用,常用来守门,狮子又是兽中之王,有显示尊贵和威严的作用,按照传统习俗,成对的狮子是左雄右雌,门前一对抱鼓石,立的是功名标志。在讲等级的封建年代,无功名者门前是不可立鼓的。倘若要装点门脸,显示富有,也可以把门枕石起得像抱鼓石那样高,但只是傍于门前的装饰性部分要取方形,区别于“鼓”,再高仍称“墩”。 
        “周氏大宗祠门前的这对石鼓石狮都是当年周氏宗族功名的象征,普通或者单单富有的家族都是不敢有如此高规格的建筑设计的。”今年76岁的林叔曾担任村里的治保主任、侨务主任等职,退休后,热心于村史村志的搜集编写,见到记者时,他手里还拿着搜集整理出来的村史村志材料,准备向记者细细介绍。林叔说,这是他见过的最宏大、规格最高的一座宗祠。
       在历史长河中,周氏族人的许多事迹不再被提起,留下的建筑却是无言的历史。
石鼓石狮彰显周氏功名
石鼓和石狮是当年周氏宗族取得功名的象征。
石鼓石狮彰显周氏功名
金匾是皇帝御赐之物,透露出周氏族人曾经的辉煌。
花岗岩坤甸木巧妙使用
        “这里以前贴着一对门神,分别是秦叔宝和程咬金,很是威武!”林叔向记者描述着他年轻时见过的宗祠,他说,幸好这是坤甸木,不然也该消失不见了。
       原来,周氏大宗祠内用石用木均是花岗岩条和坤甸木,在祠前就有约400平方米花岗岩条石铺成的地坪,荒草间仍可见岩石无半点破损,前后廊次间塾台均是花岗岩砌成,两檐柱之间所架亦为花岗岩。村里的老人介绍,花岗岩条和坤甸木的使用既是财力象征,也是防水防潮之用,南岗村依山面水,历来是珠三角鱼米之乡,却也常受水所困。林叔说,在祠堂地坪以西有一口水面近7000平方米的大池塘,以前还未修堤围时,一发大水池塘水涨就容易漫到祠堂前,地面常有水浸的时候。而且广州气候潮湿,花岗岩石有助于防止墙体受侵蚀。
       除了大门,祠堂内坤甸木的使用亦是处处可见,从宗祠大门到宗祠雕饰,再到第二进源绍堂内的六根坤甸木金木柱子。林叔说,坤甸木一般是用来制作龙舟,耐久性强,防腐性好。恰恰是古人的种种巧妙使用,才让今天的我们能看到这么古香古味的岭南建筑设计,这些都应该被珍惜。
       如今祠堂内别无其他,仅在每年有喜乐庆贺之事时,这里才会聚集众多周氏子孙,在此联络情谊。
石鼓石狮彰显周氏功名
半块金匾透露曾经的辉煌
       在周氏大宗祠内,至今珍藏着半块金匾,周氏后人周志荣从祠堂内将其拿出时,是用一块旧布包裹着,掀开布后,匾上依稀可见“奉天承运 皇帝制曰考绩报循臣劳推……”、落款“广东等处承宣布政使司布政使加三级常 龄焉”等字样。周志荣介绍,这块金匾是在近几年才被发现,金匾也为坤甸木所制。在古代,金匾就相当于圣旨,由皇帝御赐,是有功名的人回乡时路上开道之用,留在乡下存放,是光耀门楣之意。
       据南岗村村史记载,南岗村人才辈出,自明朝以来走出了明代进士周信夫、周乐轩,乾隆时代提督林蜚日,嘉庆进士周日新及其曾孙光绪进士周汝均,公孙两进士在南岗村传为佳话;而乾隆时期的提督林蜚日,不通过任何形式选拔,其升官发迹在南岗村则更具传奇色彩。周氏家族在南岗村造就的光辉历史一直为人乐道。
       可惜的是,在“文革”破四旧时,金匾被毁坏,后来又因为疏于保管被老鼠啃食,如今的这块金匾只剩下二分之一,金匾上到底所言何事,周氏后人均表示不清楚,只知道周乐轩为明朝进士,这是后来皇帝加封所赐,至于上面为何言及“周锡光”,加封的是什么都不得而知。
       周志荣说,据史料记载,周氏迁至南岗村至今已有600多年之久,从南岗村走出的周氏子孙如今遍布于珠区,每年他都会争取机会和其他族人到此一聚,但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族人宗亲往来越来越少,宗祠的一石一木在渐渐老去,就像那块金匾,很多故事不再被人所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石鼓镇
行政区划石鼓镇下辖以下地区:石鼓村,大新村,鲁瓦村,大同村,新华村,红岩村,四兴村,格子村,仁和村,仁义村和拉巴支村。参考资料
· 石鼓文
溯源石鼓文亦称“猎碣”或“雍邑刻石”,唐代初出土于天兴三畴原(今陕西省宝鸡市凤翔三畴原),唐代诗人韩愈曾作《石鼓歌》,其中有“周纲凌迟四海沸,宣王愤起挥天戈”的诗句。可见,在唐代普遍认为石鼓文出于周代。至宋代,欧阳修认为石鼓文为周宣王时期史籀所作。近代罗振玉《石鼓文考释》和马叙伦《石鼓文疏记》将石鼓文的历史缩短到了战国秦,认为是秦文公时期出现的。郭沫若又考证石鼓文的制作年代为秦襄公八年。流转石鼓文历史上曾辗转流离。唐末至五代,战乱频繁,十面石鼓散于民间,到宋代时又集齐,为宋徽宗于大观二年(1108年)迁至汴京国学。后又为金人掳走。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乾隆帝令人仿刻十鼓,置于太学。至近代抗日战争时期,故宫博物院院长马衡将石鼓迁到江南躲避战乱,抗战胜利后又运回北京。书体特征石鼓文上承西周金文,下启秦代小篆,与先秦时期的大篆又有所不同,可以说是大篆与小篆之间的一种书体。其笔法方正、均衡...
· 山东隋氏列祖功名官职录
九世祖文信元朝至正间密州学直十一世祖训住商河县明永乐甲午(1414年)科举人十三世祖遵岁贡生十三世祖志明明永乐岁贡生河南卢氏县知县十三世祖健康弘治丙辰(1496年)岁贡武邑县训导住莱阳十四世祖良永永乐八年(1410年)任浙江都转盐运使十四世祖志渊任河南西华县知县十四世祖承业住聊城明嘉靖乙酉(1525年)科举人己酉(1549年)进士仕至知府十五世祖銮岁贡生平凉府镇原县知县十五世祖d明嘉靖乙酉(1525年)科举人任开封府仪封知县十五世祖宜岁贡生仕山西洪洞县知县十六世祖强明万历庚子(1600年)举人十六世祖荫明嘉靖己酉(1549年)科举人任直`永平府通判十六世祖振武明崇祯庚午(1630年)武举人十六世祖府明嘉靖举人乙丑(1565年)进士直`滑县知县江南大平府同知陕西按察宁夏兵备道十七世祖孟锦字太平官都院镇抚十七世祖继禹岁贡生明万历间任莱阳县教谕城陷不屈死难十七世祖不矜明朝万历辛卯(1591年)举...
· 石鼓书院
历史沿革作为宋代四大书院之一,湖湘文化的重要发祥地,石鼓书院曾鼎盛千年,名噪朝野,在中国书院史、教育史、文化史上享有极高的地位。正所谓“石出蒸湘攻错玉,鼓响衡岳震南天”.石鼓书院是中国四大书院创建最早,并具有确切史志记载的书院。在北宋四大书院中,石鼓书院实际上又是首屈一指的。从创建历史渊源看,它比创建于五代南唐升元年间(937年~942年)的白鹿洞书院早120多年;比创建于宋太祖开宝九年(976年)的岳麓书院早160多年;比创建于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的睢阳书院(又称应天府书院)早199年。北魏时期石鼓实图石鼓之名一说,石鼓四面凭虚,其形如鼓,因而得名。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所载:“山势青圆,正类其鼓,山体纯石无土,故以状得名。”另一说,是因它三面环水,水浪花击石,其声如鼓。晋时谀仲初《观石鼓诗》云:“鸣石含潜响,雷骇震九天”。从《水经注》来看,秦代以前,石鼓之名就载于史册。山北面...
· 瀛山书院与詹氏功名
瀛山书院,不仅因“一代儒宗”朱熹讲学过而闻名,更是由于它培养了大批士子而著称。这座迄今有九百年历史的书院,位于原遂安县(现并入淳安县)西北陲的郭村(今姜家镇郭村),距今县城四十公里,其创始人是邑人詹安,初名为“双桂堂”。据《遂安县志》载:“厥后朱子访詹体仁于此,往来讲学,所题‘活水源头’之句,使人循环讽咏,其风轨皋然,可遇诸‘天光云影’间”。当年,这书院房舍除了“格致堂”等主体结构以外,还建有大观、得源等亭榭,一时成了文人学士云集之场所,也是培养士子的“摇篮”。到了淳熙二年(1175年),因詹安的第五代孙詹骙高中状元,遂取“登瀛”之义,改名为“瀛山书院”。后因年久岁湮,书院圮塌,其间虽经多次修葺,但末恢复旧观。今仅存大观、得源二亭和“半亩方塘”及朱熹的《咏方塘》诗碑(清代闵鉴重书)。已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瀛山书院的创始人詹安,北宋末年举人。他嗜学重教,“躬教五子,皆登科第”。书院创办之始...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