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新闻动态

“清代牛氏状元府第”被掩埋的辉煌

2016-09-12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890
转发:0
评论:0
“清代牛氏状元府第”被掩埋的辉煌, 清代状元后裔沦为乞丐?府第即将消失?8月26日,本报A10版报道了记者探访位于

  清代状元后裔沦为乞丐?府第即将消失?8月26日,本报A10版报道了记者探访位于我省巩义市河洛镇官殿村明月坡的清代状元府的近况后,在读者中引起强烈反响,由朝廷亲自拨银修建的状元府的原貌有多豪华?它又是如何渐渐走向败落?请关注大河报记者的后续报道。

“清代牛氏状元府第”被掩埋的辉煌

  讲述丨状元后人牛师静独自居住在状元府:57岁的牛师曾是牛师静的监护人,“和派出所签有协议,监护不好,他惹啥事儿我要负责任”,牛师曾说。牛师曾现在住在离状元府几公里远的一处居民小区内,那是政府统一建的,完全按照城市的小区模样建造,“跟状元府这边的条件没法比”,牛师曾说。 牛师曾与牛师静同一个爷,是堂兄弟。牛师静本来吃低保,政府每年都有补助,也有不少志愿者送米、面到状元府,但牛师静从来不要,他说“要纯天然的,还要自给自足”。 前些年,牛师曾的父亲牛邦贤在世时,也住在状元府,与牛师静现在住的窑洞对门,所以,那时候整个状元府还没有大面积房倒屋塌。

  2009年8月,牛邦贤去世后,就剩下牛师静一人在状元府居住,“他有时没柴烧了,就砍院里的树,有时他想不开了,就去扒院墙和窑洞,祖上留下来的顶子床,结实又好看,可他15元把它卖给收破烂的了,我们后人想追回来却没了线索,看他扒墙砍树,我有几个叔来劝过他,他一气走了好几个月没回来”,牛师曾说。“他这一次走可能又要老长时间不会回来了”,一听说记者想晚上住下来等牛师静回来,牛师曾赶紧打消了记者的念头:“他现在与人交流都困难,你问东他答西,根本没法采访,啥时候回来,更没个准信儿”。记录丨家谱和石碑中记载的状元府大门早已不复存在牛师曾拉着双目失明的叔叔牛邦正,带记者前往状元宗祠,说起状元府没塌之前的豪华,牛邦正一个劲称:“堪比康百万庄园”。

 

  通过祠堂内的碑文及牛师曾提供的牛氏家谱,记者初步还原了状元府的恢宏原貌:据牛氏祠堂现存的光绪三年竖的《创造祖德堂小宗祠祀碑》记载:嘉庆二年(公元1797年)牛凤山之祖牛巨川率长子六丙、次子六戊,因家贫由穆沟(今巩义东,荥阳市高山镇)迁到明月坡(当地人称瞪眼坡)。初居二龙山之阳,3年后,又再迁二龙山之阴,后迁至明月坡西,又由东院、中院扩至西院。该庄园创建于嘉庆年间,牛凤山中状元后,又大肆修建,前后历时46年,才具有如此规模。

 

  该庄园坐北向南,以中院为主,一字排开,从东往西为东院、中院、西院,如大鹏展翅,总面积约2400平方米。由于庄园依山而建,红石根基,高约70余米,所以进入庄园,须从东面缓缓上一石山坡,上几十步台阶,有30余米高。状元府大门,脊高7米,檐高4.9米,深4.5米。门楼堂皇高大,硬山式青砖小瓦脊上雕刻龙兽,气势雄伟,门上方青石刻“圣旨”二字,其下又醒目地并排着三块青石匾额,分别题为:“将军第”、“状元府”、“太史第”共九字。头门两边又镶嵌红石刻联、青石刻联各一副。额联均为传胪牛瑄书写,其字融妥,书法精练。门内上方悬挂“父子文武状元传胪”木刻大匾。大门正对状元府客厅,步行约50米,穿过东院、中院前门,进入客厅先跨入月亮门,进内五间房上下二层,此处是接待客人之所。此房下面是二孔红石窑,房子建在窑顶之上,房子内有木梯可以下去。窑洞深约10米,宽约4米,高度5米,并排二孔内部相通,有小洞沿梯可直上房子内部。出窑洞门外2米许为寨墙边沿,深30余米,全部为红石垒砌。庄园共建有41孔窑洞,房子30余间。

 

  家谱和石碑中记载的状元府大门早已不复存在。“我小时候还见过,但1958年那场下了40多天的大雨,硬是把大门及大部分砖瓦结构的建筑下塌了。”牛师曾指着下面一片树林对记者说。

 

  除了风雨对状元府造成的伤害,人为的因素也在不断加快着状元府消失的步伐,再不保护,状元府恐怕是要在我们眼皮底下消失了,牛师曾无奈地叹息道。

 

  关注丨网友相约参观状元府,呼吁尽快保护

 

  网友的帖子,引来了参观状元府的各界人士,有状元府的状元后代,也有热衷文物保护的志愿者,他们有的发文发帖呼吁政府尽快出台政策,保护行将消失的状元府,一位名叫易林森的网友还特意写了一篇小诗。

 

  结束采访时,牛师曾特意回家给记者取来了厚厚一本牛氏家谱,“我们状元后人每年去状元坟奠祭时都要哭诉‘对不起先祖’,眼睁睁看着祖上留下的基业从眼皮底下消失,曾经政府在状元府立了保护碑,没想到,现在却越毁越严重了”,牛师曾叹息道。、

 

官殿村牛状元府简介

 

“清代牛氏状元府第”被掩埋的辉煌

 

官殿村属巩义市河洛镇,位于横岭之巅老犍脊,古时是洛阳东往郑汴官道的必经之地。官殿村东南部明月坡,有清道光年间武状元牛凤山的府邸,至今仍能看出其恢弘的规模和气势。

 

       横岭,又名长冶岭,因东西绵亘四十五里,卧如长虹,隆似牛脊,故俗名老犍脊。古时这里曾是东西官道,设有驿站,或茶亭,或车马店,遂名官店,西北紧邻隋代四大粮仓之一的兴洛仓。此处为巩县至汜水县(今属荥阳)之间的制高点,海拔450多米,因而又是军事重地,称巩关,凤翅关(地形如凤凰展翅),建有巩固寨。

 

       明月坡属官殿村东南部的一个自然村,初名傅家坡,因傅姓人家早期入住而得名。后来,一伙人到邻村背粮食,走到这里,因山路崎岖,负重难行,如同被施了“定身法”,大眼瞪小眼,无法通过,所以称作瞪眼坡。牛凤山中状元后,人们感到瞪眼坡不好听,其长兄牛林山提议改名为明月坡,有“改换地名碑”为证。

 

       状元府坐北向阳,后山呈半圆环绕,其上原建有规模较大的看家寨堡,称牛家寨,清时驻有府兵,今建筑无存,徒留其名。南望有两个山头对峙,名二龙山;中间河道还有一圆形小土山,合称“二龙戏珠”。土山西边红崖石壁上,巍然屹立一石柱,高有六七米,顶端是一米五见方的天然石椅,有靠背,两边原有扶手,已被人敲去。二龙山上有旗杆地,当年也建有营寨,驻有府兵。状元府门前有一道山溪向东流去,河道原有一块十四五米长的巨石,酷似鲤鱼,头向二龙相对处,昂首欲跃,人称“鲤鱼跳龙门”。再往下游一里左右,河道两边各有一个两间房子大小的土山包,活像两只乌龟相对而视,人称“二龟把门”。牛家第十九世后裔牛帮玉(牛凤山是第十四世)认为:明月坡钟灵毓秀,出了人物,就连自然物也都是有灵气的。

 

       状元府依山傍水,聚气聚财,西侧一棵枝叶繁茂的老槐树见证了它的创建、兴盛和没落的全过程。此树系傅姓人所栽,现称护府槐。牛凤山祖上原住穆沟(原属成皋县,现属荥阳市),父辈六丙、六戊兄弟二人迁来二龙山之阳,后买了傅家的土地才在此处安家。据《牛氏族谱》所载,此处府邸是道光二十六年(公元1846年)开始大修,前后历经近四十年,始达整体规模。据老人回忆,牛府分上、中、东、西、下五个院落,房屋40多间,石券窑洞30多孔,大的宽超2丈,深达6丈以上。其布局高低错落,通道、台阶相连。有三道府门,坐西面东,台阶相通,依山势次第上升。尤其三门,更是气势不凡,门楼高近10米。其上镶嵌“圣旨”石匾,下挨“将军第”、“状元府”、“太史第”三块青石竖额。左右两副石刻楹联:“文修武备是父是子,勋名济美乃武乃文”、“派溯陇西根深叶茂,恩录阙北武达文通”,均为牛瑄所书。府门外,还设有文学堂、武学堂、牛氏祠堂和两亩多大的演武场等。现祠堂内存有“父子文武状元传胪”木匾等遗物。状元府至今已历130多年风雨,虽只剩下些颓垣残垒,但仍可看出当年的雄姿。除此之外,还有一处别墅,在马蹄潭,即二龟把门处,据说规模也相当可观,不过如今已荡然无存了。

“清代牛氏状元府第”被掩埋的辉煌

       牛凤山,字梧阶,生于嘉庆十一年(1806年),卒于清光绪六年(1880年),享年74岁。他自幼家贫,却锐志武学,刻苦勤奋,因而力大超常,弹射精湛,能“百步穿杨”,“盘中取钱”,射“张口雁”。道光十一年(1831年)辛卯科武乡试,中式第二名武举人;次年壬辰科会试夺取一等,掣补兵部差官;道光十三年(1833年)癸巳科武会试,中式第一名武进士,殿试一甲第一名,武状元,授头等侍卫,赐进士及第,覃恩加一级,封武功将军。后多有战功,授振武将军,累官守备、都司、游击、总兵。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奉旨特赏四代一品封典,在祖籍穆沟建“四世一品”牌坊。牛凤山为人热情厚道,关心民间疾苦。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黄河为患,滩地淤沙,颗粒不收,数万民众无以为生。牛凤山听到此情,就亲自上书朝廷,免除了受灾群众的一切赋税。为此,沿黄河25村百姓联合为他刻义行碑,立于官殿大路旁。此碑侥幸被运回明月坡完整保存,而其它好多碑刻都在几次劫难中毁掉了。

 

       牛瑄,字荔庵,牛凤山长子。清同治四年(1865年)中二甲第一名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其文才和书法曾受慈禧青睐,后为光绪帝看重,是改革新政的支持者,但为保守派所排挤。他工于楷书,结构严谨、刚柔相济,世人视为珍品,康百万庄园“留余”名匾就是他撰文书写的。光绪三年(公元1877年),巩、汜大荒,牛瑄专程到其好友江苏巡抚吴元炳处,拟筹借粮食以赈济乡民,事未成,病故于上海,可谓英年早逝。他的儿子牛春龄亦为清末拔贡,其近族另有六人为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清代驸马工资低府第没产权如续弦爵位被革除(图)
熊仔/供图皇亲国戚,自古被认为身份高贵,过着花天酒地、普通人难以企及的生活。但事实上,其中臆测与传说的成分颇大。明清两代,绅权为了制约皇权,往往对皇家特权进行夸张宣传,以形成压力,这便在人们的思维中形成了定式,以为皇家必然是骄奢淫逸、奢华无度的,其实并不完全如此。至少明清两代,驸马的日子就不怎么好过。驸马是汉武帝时设置的官职,全称“驸马都尉”,负责车马。西汉时,辛道度路遇一女子,自称公主,愿以身相许,并以金枕为信物,但此女已去世甚久,皇家遂发其冢,随葬各物皆在,唯失金枕。此说离奇,但汉代迷信,以为辛道度感动了逝者的灵魂,便封为驸马都尉,以后历代沿用。驸的本意也是马,过去三马拉车,左右两边的马叫“驸”,掌驸工资高,年俸两千石,但职权不大,适合姻亲担任。“考状元,娶公主”,这在民间流传颇广,甚至成了下层读书人的梦想。但历史上存有姓名的状元839人(含武状元),当上驸马的只有唐朝郑颢一人。古人学...
· 清代高邮夏氏家族的辉煌,你知道多少?
最近我在翻阅《嘉庆高邮州志》时,突然发现“列传”中姓夏的很多。查阅有关资料,我才知道原来在清代高邮夏氏家族是一个名门望族,文化世家,历经数代都是人文荟萃,群星闪耀。夏氏子孙为官者,宦迹卓著;为文者,成果丰硕,他们铸就了夏氏家族的辉煌,为后人积淀了厚重的文化。1、世系源流,瓜瓞绵绵据夏味堂所辑著的《夏检讨公年谱》记载,高邮夏氏家族的始迁祖叫夏礼,“由吴门迁高邮”,吴门即苏州。夏礼是何时由苏州迁居高邮的?尚缺乏史料证明。据《中国通史》(范文澜、蔡美彪等著,人民出版社出版)记载:明朝建国不久,朱元璋为巩固统治,发展经济,曾下令迁江南民众14万户到江北、凤阳等地。我们高邮约有三分之一家谱记载,他们的祖上是在明朝初期由苏州阊门迁入的。据此推测,高邮夏氏由苏州迁居高邮,应当在明初。结合《夏子鐊会试硃卷》《嘉庆高邮州志》所载,我对高邮夏氏一脉的世系做了一个简要的梳理(没有“学位”和官位的未列其中)。始迁...
· 黄河文化—黑水国被黄沙掩埋的古城
张掖市区西面十几公里远的地方,有一个被黄沙掩埋了十几个世纪的城市。它就是黑水国遗址。这是一个充满无数遐想,让人留恋的地方。每一个到过黑水国遗址的人,只知道那里曾经有一个规模巨大的城市,但却无法知道它真正消失的原因。民间传说在汉武帝设立河西四郡之前,这里曾生活着一支被人们称之为“黑匈”的匈奴部落,又因为它在黑河边上,所以人们把这个城市遗址称之为“黑水国”。这座城市真的是“黑匈”人建立起来的吗?这个传说“黑水国”是一个怎样的国家?今天我们能找到他们的蛛丝马迹吗?假如不是传说中“黑匈”修建的城市,哪又是谁修建的呢?漫漫黄沙下面,究竟埋藏着怎样的秘密?走进黑水国遗址,也就走进一段被人遗忘了的生态巨变。游牧民族的争霸之地张掖土地肥沃,物产丰富,自古就有“河西粮仓”之称。纵横交错的灌溉网络,四通八达的交通,水源充足的黑河,奠定了张掖发达的绿洲经济。人们要破解黑水国的秘密,就必须要了解张掖历史上少数民族...
· 曾氏府第文化
冯嘉曾《曾氏赐第记》:大明统一,圣贤尊崇。吾夫子之道如日中天,而及门高弟如颜、曾,愿学孔子如孟氏,三贤后裔,俱得袭封翰林院五经博士。颜氏家曲阜,孔陵在焉。孟氏居邹,曾氏居嘉祥,与阙里相望。不侫观风齐鲁,过圣贤之乡,仰止高山,辄徘徊不能去。而曾翰博士以官廨落成,请记于不侫。是举也,世宗肃皇帝特旨发帑,为治廨宇,使得比于颜、孟氏,煌煌盛典,事在简册,可考也。会曾氏中落,弗克就绪。今上御极之五年,承业始复袭祖职,乃申前议,请之当事者而始臻厥成焉。今过其里者,皆知为先贤之裔曾氏官廨也。夫人生为大贤之后,又身荷圣朝崇荣,岂非希世殊遘,至不易得者哉!然正为遭逢之不易,转觉胜任之綦难也。其常家绍衍弓裘,即为不坠家声,称克肖矣?为圣贤子孙,举千古相传道脉而委寄之,非凝神一志,力为肩荷,何以光昭令德而称神明之胄。今翰博公之请记也,倘亦穆然念及此乎!三省一贯,家学昭然。《大学》一书,精微具在。为其后者,一注念...
· 明代名将墓石刻被"掩埋":生前亲历"土木堡之变"
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会员方青松,发微博,在位于雨花台区南京药械厂厂区内发现几件散落的明代石刻,经证实,为亲历“土木堡之变”、“北京保卫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名将顾兴祖的神道石刻。但是石刻周围环境脏乱差,有的石刻甚至与建筑垃圾“为伍”。“文臣”半边身子埋在瓦砾里顾兴祖墓神道石刻,位于雨花台区南京药械厂厂区。目前广为人知的,是市级文物保护标志碑边的一座龟趺,而龟趺上断裂的石碑,倾倒在一旁。记者发现石刻残件有三件,一件是呈现跪卧姿势的石羊,一件是文臣衣着打扮、手持象牙朝笏的翁仲,还有一件残损严重,难以辨别原貌。一般来说,明代文臣武将神道比较短,石刻都集中在一起,而方青松发现的残件,与顾兴祖墓龟趺相距有几百米。他不禁猜想,这些石刻是不是属于另外一个人?此外,记者看到,这些石刻周围的环境状况不佳,均是半掩在泥土里,周围草木杂乱。同时文臣翁仲石刻,更是连同头部的半边身子,都埋在建筑垃圾中。“从外观上看,...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