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岛湖的方氏家族
千岛湖的方氏家族,方氏并非淳安土著,其先祖原居于黄河流域,所谓“世望河南”。方氏南迁并演化为“新安
方氏并非淳安土著,其先祖原居于黄河流域,所谓“世望河南”。方氏南迁并演化为“新安名族”,由于年代久远而后又迁徙各地,所以便有了“天下方氏出淳安”的说法,这一直是淳安方姓家族常与人提起的先祖荣耀。这个过程与传统中国社会的变迁密切相关,方氏迁徙江南的背景是汉末的社会,公元九年(新莽始建元年),官僚士族出身,时任司马长史的方纮因其父方望讨王莽失败被害,“避居江左,遂家丹阳,丹阳昔为歙之东乡,今属严州,是为徽严二州之共祖也”。有心的读者可以从我之前的文章中知道,“歙之东乡”在公元208年之后独立建县,便是今天淳安县。从明刻本《新安名族志》来看,方氏是其收录的78个名族中最早移民淳安的。方纮生方雄,方雄生方储,处在东汉和帝时期的方储在中国历史上非常有名,其故事长篇累牍,之前也有略述。方储时任博士迁议郎、洛阳令、太常卿,死后追赠尚书令、黟县侯,葬淳安城内,立祠享祭。撰于建安二十五年(220年)的《开国公家世行实》称方储“博经文,辨图谶,讲孟氏易,善星文,占吉凶,知未来,察奸谋,预知灾异”。南朝宋明帝加赠方储为龙骤将军、洛阳郡开国公。唐监察御史张文成撰文立碑云:方储“生平之日,羽驾乘空,仙游之时,蝉脱而去,咸以公为仙化,莫知所归,共建祠堂,以时祭享”,方储祠堂后被称为方仙翁庙。宋政和七年(1117年),宋徽宗赐以“真应庙”额。《敕赐黟侯真应庙额》载道:方储“号仙翁,遂立庙,系在祀典今千余岁,前后灵迹不少。近年以来或因久旱,或苦淋雨,公私所祈,无不感应。所勘青溪县(注:宋时淳安曾用名)初乃歙之东乡,因储父子避地始为州县,故其庙正当县郭冲要之处,远近祈祷必会集其下。每岁春夏之交,虽邻近有疫病,惟此无一疾病,实神以安也,委是功德及民最为深远”。生前显赫,死后神化的方储虽然不是方氏始迁江南的第一人,但由于仙翁庙、真应庙逐渐成为方氏子孙结集的场所,“每岁仲春三日诞辰,子孙陈祭行三奠礼,读祝升歌,罗拜其下,祭毕聚饮欢洽而散”,因此方储成为宗族崇拜的偶像,方氏认同的标识。
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撰修的《歙淳方氏柳山真应庙会宗统谱》追溯方氏受姓的经过直至迁徙江南,封黟侯建庙祀,共113世。又据《世本》、应劭著《风俗通义》等古籍相互应征,上古炎帝神农氏八代帝榆罔长子姜雷,因辅佐轩辕黄帝伐蚩尤有功,被封为左相,并赐地方山(今江苏省杨州邗江之东)。姜雷遂以封地为姓,称为方雷氏,其后子孙在方山繁衍。“因封赐姓,所传伏羲后六姓,方居其一”。方姓原始世系失之邈远难征,方氏后人已指出:“自雷祖至回公历年未及四百,而传世四十有五,窃有疑焉”,远古的姓氏传承只能算个传说了。自方纮始,方氏从西汉平帝五年(公元五年)迁来淳安,至今已有两千余年。在这两千余年中,方氏凭借雄厚的中原文化实力,联合当地士族和其他外来的新居民,融合、改造了淳安的山越文化,开发了淳安经济,并使之蓬勃发展,从而带动、促进了淳安文化的繁荣昌盛,人才辈出,成为闻名海内的文献名邦。到了唐朝,方氏子孙繁衍星居淳安,达到了所谓“方半县”之称,并形成了渡市(进贤)、沙堤(育村)、富春(富山)、高坊(石硖)、桃园、莫川(临池)、永平(威坪)、西山源(荫山下)、沙南(山南)、龙亨(龙泉庄)等九大派别。到了明清时,方氏在淳安繁衍发展达到了极盛时期。九大派系,每派又形成了十几个支派,甚至更多支派,如桃源到民国时就形成了29个支派。一九五九年建成新安江发电站,千岛湖形成,淳安全县大移民,子孙大量移民外迁,不过方氏仍为淳安第一大姓,人口约有四到五万人。目前还留守聚居在淳安老家的方氏后裔主要有富春(富山)派、沙堤(育村)派、永平(威坪方宅)派、西山源(唐村荫山下、合富)派、遂阳大墅(大墅镇)派、姜家(方村)派等六大派。富春派,他们住居在淳北的文昌、临歧、左口等乡镇;沙堤派大都聚居于今千岛湖镇、瑶山、屏门、王埠、富文等地;永平派集中聚居于今威坪镇的方宅村。西山源派主要聚居在七都源的荫山下、合富一带,姜家派主要聚居于姜家镇的方村等地。大墅派,该派为唐末著名诗人方干的后裔,主要聚居于大墅镇、安阳乡。此外,还有少数方翰、方闻兄弟的后裔,即所谓丹阳郡、开封郡的后裔,他们散居于全县各地,其人数不多。因为丹阳郡只有进贤村和杨家埠两个村的方姓后裔,他们基本上都移民到江西省和浙江省遂昌县。开封郡者,也只有当时的泗渡洲(舒溪)村和茶园镇,泗渡州村移民到浙江省湖州德清县。茶园镇移民到富阳县。淳安县方氏的郡望有点特别,在明朝以前方氏都称是河南郡,到明朝万历年间,其中聚居在进贤村的方氏改称为“丹阳郡”;聚居在,茶园镇、泗渡洲村的方氏改称为“开封郡”,聚居在贺城北门外高坊村的方氏改称为洛阳郡。还有山南村下村(全村分为上、中、下三个村)的方氏是天水郡,系南宋末赵姓者改为姓方,他们只改姓,不改郡。
方氏从迁淳的鼻祖方纮的第四代孙开始,陆续从淳安向外地迁移,有迁浙江省安吉、上虞、桐庐等县,也有迁到安徽歙县、休宁、青阳、宣城等地的。方氏迁移到安徽歙县的人特别多,到了唐末,方氏迁居歙县者,形成了灵山、寒山、茆田、方村、罗田、沙溪等八大派别,成为安徽省的大姓之一,到了明清时期,由八大派变成了十二大派。唐朝时,有方庭范者因官福建浦田,而子孙桑梓浦田,然而人口迅猛发展,到唐末五代时,已成福建省的大姓之一。至于方氏向浙江省迁徒者更多,更广泛,到元代时,方氏星散于整个浙江大地,方氏聚居的村庄如方村、方家、方宅、方岩、方埠、上方(中方、下方)、方山等,特别是“方山”这个村名,在浙江的村志上奇多,其中黄岩县就有五处之多,方氏亦成为浙江省的大姓之一。北宋末年,淳安发生了威震全国、撼动赵氏王朝的方腊起义,起义失败后,全县方氏蒙受株连,淳安许多方氏被迫向全国各地逃难迁徙,甚至改为他姓。特别是方腊本派后代,有的迁徒到云南、贵州、四川,有的逃到了东北等边远省份,其中辽宁省姓方者较多。宋元时代,方氏从浙江、福建、安徽三省出发,向全国各省市繁衍发展。至明清时代,方氏后裔向世界各国迁移,如朝鲜、韩国、越南、泰国、印度、新加坡、印尼等南洋岛国繁衍。据统计,目前韩国有十万人姓方,泰国姓方者有五万之众。综合上述,自方纮避地江南淳安至方储的三个儿子,名为方观、方觌、方洪,繁衍全国各地,大致分布是,方观后裔居于福建、广东、海南、江西、湖南、湖北,而以福建最盛;方觌、方洪的后裔则聚居于浙江、安徽、江苏、江西东南部、河南、辽宁、四川、云南、贵州、台湾等。
这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方氏向徽州的大规模移民。最先向徽州本土迁徙的是方储季子洪的后代29世羽。羽的父亲肃于唐文宗七年(833年)登进士,任杭州仁和县令,三年后迁桐庐万户,始居白云村,为白云村始祖。第二支迁入徽州的是33世杰兴。杰兴乃方储次子觌之一脉。后唐长兴元年(930年)由歙东乡迁居歙县。《灵山方氏宗谱序》(1543年)记述其迁徙的原因是“避五季之乱”。五季之乱即公元907年,军阀朱温篡夺皇位,建立后梁,为中国带来黄金时代的大唐王朝终于走下了历史舞台。从朱温篡唐到赵匡胤于公元960年、建立宋朝之间约有五十年的时间,五季之乱便是这个进程的开始。第三支迁入的是33世景圯。景圯乃方储季子洪一脉,系29世干的后裔。《方村分派世系》载,“黟侯三十三世孙景圯公字公玉,仕唐为浙江廉使,致政归田,值世变乱,避地而居于歙南,以姓名其村”。第四支则为第34世承威,字可畏,又名彦成、三公。承威系干之后裔。“宋景德甲辰(1004年)自古睦州(淳安)白云村避仇而迁歙南方巷井坞,即今瀹坑,是为瀹坑派始祖”。唐末五代的社会造成了方氏第二轮迁徙,他们由歙东乡、桐庐向徽州山区移民,这是向徽州移民的一次高潮。关于这次方氏家族向徽州迁徙的原因,首先,是社会的。宋代佘坡分派的形成直接与方腊起义相关,方腊最早就是淳安六都“佘坡方氏”方有常家的长工,方腊在方有常家的漆园起事,也开始了两家延续几个世纪的家族公案。我有一位作家朋友,以“佘波”为笔名,而这“佘波”两个字的确也有悠悠古风。元末明初的社会造就了徽州方氏的最后一个分派——磻溪。磻溪派始祖天泽是方储54世裔孙,也属方干一脉。其次,方氏迁徙的第二个原因是土地与人口的矛盾。“徽之山大抵居十之五,民鲜田畴”,方氏移入山川平衍处聚族而居,经过几代人的繁衍生息,人地矛盾必然会尖锐起来。于是有进一步的分支迁徙,从而使山区的开发向纵深发展。方氏迁徙徽州第三个原因是经商或宦游。例如,环岩派上路口支第43世方千,“宋末时商游滁州,留家全椒县”。从方千的小传还可知,方千“尝游蜀中,倦还江南,因睹滁之全邑峰峦秀拔,遂寄籍焉”。可见方千曾在四川经商,后又商游全椒,最后定居该地。从汉末方纮始居淳安,到唐末、五代向徽州山区的迁徙以及南宋时在徽州境内的进一步分支移徙,这与中国古代北方士民三次大规模南迁大致同步。三次南迁是传统中国社会变迁的重要表象,同时对江南的开发起着积极的作用。不仅使徽州经济得到开发,也使其成为文化繁兴之区,以致有“朱子厥里”、“东南邹鲁”之称。汉唐五代中原各大姓向徽州的移民是以宗族群体的形式进行的,而徽州山区也以它的怀抱使宗族制度得以长久保存,从而形成独特的徽州地域文化景观。
方姓文化名人颇多,为繁荣江南文化,尤其是为创立“睦州诗派”作出杰出贡献。方干,字雄飞,是一个诗名颇盛却终身不得志的晚唐著名诗人,后人赞他“身无一寸禄,名扬千万里”。死后朝廷才追赠他为进士出身,其弟子们私谥号“玄英先生”。公元854年(唐大中八年),方干同寿昌(今建德市)人李频一同赴长安应考,李频中进士,主考官见方干相貌丑陋而不取。方干离开长安,到陕西、河北、河南、湖北、江西、江苏过起了漂游不定的生活。中年入赘桐庐白云源进士章八元家。不久,负气隐居会稽,自号西岛。在鉴湖上仍然过着穿蓑衣戴箬帽的渔民生活,最后客死鉴湖,葬桐庐严子陵钓台对面。方干一生喜欢结交朋友,除了同他的老师徐凝(分水人),挚友李频之外,还经常与章碣、喻凫、吴融、崔涂等酬唱。他为人性情高洁,其诗风除继承老师徐凝之外,又借鉴了“二妙”诗人贾岛、姚合的成功经验,高坚峻拔,精思妙句、秀异清隽。他对诗的用字非常讲究,他之所以成为缺唇,就是年少时得佳句“鹤盘远势投孤屿”,未得偶,忽闻蝉声,随后联曰“蝉曳残声过别枝”,欢喜雀跃,不慎跌破嘴唇。从风格上讲,方干的诗在沿用旧体诗、自创新体乐府诗中自成一派,这也是自唐宪宗元和间延续至元明交替之际的所谓“睦州诗派”的主要风格,他们也对淳安文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淳安历史上曾经出过三个状元,而宋朝就占有两个,并同时得中榜眼一名,探花一名,举人、进士几百人。公元1247年(淳祐七年)合洋黄村人黄蜕廷试进士第二,高坊的方梦魁前去祝贺,黄蜕答日:“欲与状元留地位,先将榜眼破天荒”。来激励方梦魁。从此,方梦魁倍加勤奋,三年后,即公元1250年(淳祐十年)果然得中状元。宋理宗见他才学超群,赐名逢辰,任命为国史修撰兼侍读,后累官至吏部、礼部尚书。方逢辰为人正直,多次上书直陈朝败,最终不得已称病辞官谢归。回家后,方逢辰积极从事教育,在离老县城东五里许龙山附近创建了“石峡书院”,收有学生三百余人,从此,淳安的办学之风大兴,一个县办起了五峰、拓山、蜀埠等五座书院。他的弟弟方逢振,宋度宗景定三年(1262年)中进士,为官不久,也退居家乡,在石峡书院讲学。这种办学之风影响到了后来的元、明、清时代乃至近现代。元明二代淳安书院星罗棋布,除上述书院外,另增加了青溪、仙居、南山、石门、台鼎、翰峰、梅村等10多所书院。宋度宗为嘉奖他办学,亲书“石峡书院”四字相赠,匾额悬于石峡书院正堂。
淳安西北六里,屏峰岩之前,龙山之后有座山叫迈山,那是方姓祖先的墓圹所在。云蒸雾腾,起伏连绵,横贯于原淳安县城之西北,为贺城第二道屏嶂。在迈山北麓,有一条由东北向西南流向的小溪,叫长溪,这长溪在下游拐了一个湾,直向西流至小金山旁注入新安江。在长溪的中游左侧有一块占地百亩的汉代古墓群,这就是方氏迈山汉墓。墓后为青翠的山峦,墓前是潺潺的流水。《河南方氏宗谱》对该墓群的环境是这样描叙的:“重峦叠嶂,超特诸山,蜿蜒磅礴,四面势如拱揖。君子谓方氏宗枋鼎盛,支党岳立者,谅以祖考积庆,坟墓降休所致。”迈山汉墓的墓主系西汉末年方氏南迁淳安之始祖太傅兼太史令方望夫妇,西汉司马长史丹阳太守方纮夫妇,西汉云麾将军河西太守方雄夫妇。建墓者即是方望曾孙方纮之孙方雄之子方储兄弟三人。他们三人为祖先亲自负土成坟,并在墓的上方亲手植有千松万柏,墓的四周种上枫杨、古樟、楮树等高大乔木。墓前约有4000平米的长方形的拜堂。拜堂前有一条宽一丈二尺,长百步,用青石板铺成的甬道,甬道两旁依次立有面目狰狞、腰佩长剑威风凛凛的石人两尊,有威猛传神的石狮两对,有肥壮风啸的石马两匹,有温顺咩咩的石羊。拜堂口是站立着的文官形象的傧相。整个墓群外观宏伟森严,再加上枫杨、古樟,树体高大,苍劲古朴,遮阳避日。方储之后迈山的墓地便成为一处诡秘和关注的焦点,汉末已有童谣:“天子基,万年楼,东水向西流,正龙天子迈山头。”汉和帝因张林所奏:“江南有异气,在斗牛之分,丹阳东乡迈山是也。”便下诏给丹阳郡太守李孝忠领民夫一千多人,凿山坏冢,这是方氏大墓第一次被毁坏的原因。公元208年赤壁之战之后,曹操与孙权此消彼长,孙权派遣中郎将贺齐在获得这片土地之后苦心经营,其孙末代吴主孙皓又“遣人凿山坏邱垅”,其原因大致与汉和帝的时候相同,这是方氏大墓第二次遭破坏。李唐永徽四年(653年),淳安梓洞口出了个女子陈硕真,借“天子基,万年楼”之名发动了农民起义,起义被之后,唐高宗李治指令地方官带领民工凿山挖河,企图改变长溪的流向,方氏大墓又遭到了第三次劫难。北宋宣和二年(1120年),淳西帮源碣村的方腊也借用古民谣为自已造,所谓的这块“天子基”又一次遭到捣毁,只留下了苍劲古朴的枫杨古樟挺拔地生长在古墓的四周。1959年,新安江水电站建立之后,迈山方氏汉墓最终在千岛湖红叶湾水域沦为泽国,所幸方氏,周、秦、汉代,名公巨卿,代不乏人,不算辱没了帝皇贵胄的血统。如今,千岛湖畔,小金山红叶湾的侧畔,那繁茂的红枫摇曳。每当黄昏时分,聚集着无数的小鸟,向人们不断述说着数千年来世事沧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文章价值打分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
当前文章打 0 分,共有 0 人打分
文章观点支持
0
0
文章很值,打赏犒劳一下作者~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天下方氏出淳安!厉害了!千岛湖这个方氏家族忒牛逼了吧!
天下方氏出淳安!厉害了!千岛湖这个方氏家族忒牛逼了吧!千岛湖的方氏家族方氏并非淳安土著,其先祖原居于黄河流域,所谓“世望河南”。方氏南迁并演化为“新安名族”,由于年代久远而后又迁徙各地,所以便有了“天下方氏出淳安”的说法,这一直是淳安方姓家族常与人提起的先祖荣耀。这个过程与传统中国社会的变迁密切相关,方氏迁徙江南的背景是汉末的社会,公元九年(新莽始建元年),官僚士族出身,时任司马长史的方因其父方望讨王莽失败被害,“避居江左,遂家丹阳,丹阳昔为歙之东乡,今属严州,是为徽严二州之共祖也”。有心的读者可以从我之前的文章中知道,“歙之东乡”在公元208年之后独立建县,便是今天淳安县。从明刻本《新安名族志》来看,方氏是其收录的78个名族中最早移民淳安的。方生方雄,方雄生方储,处在东汉和帝时期的方储在中国历史上非常有名,其故事长篇累牍,之前也有略述。方储时任博士迁议郎、洛阳令、太常卿,死后追赠尚书令、...
· 平南方氏家族
平南方氏家族资料来源:方鹏芝方经文,字昭,湖广(湖南、湖北)武昌府江夏县(今武昌县)人,其先祖食邑河南开封,为平南方氏族之始祖。约生于元至正六年(1346年),父讳克俭,母吴氏。有兄弟三人,长曰经纬,次即经文,三名经武,全家随父曾迁浙江,后徙居南京北街乌衣巷。明洪武元年(1368年),经文弱冠(二十岁)充京卫军。洪武初年,京城遗老在灯花节之夕,以绘画讽刺马皇后,朝廷将要缉杀,北街居民闻风而逃。方氏三兄为逃生避难,隐姓埋名。兄经纬改姓雷,称“河南第一”;弟经武改姓邝,称“河南第三”,同出京城远走;经文是朝廷命官不能逃,然也改名昭,称“河南第二”。以便日后子孙相寻认宗。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广西龙州土官赵宗寿等叛,命左都督杨文率军讨之。率京卫精壮马步官军三万人至广西,会各处军马,总十五万,讨龙州土官赵宗寿等。是年奉议州等处土官作乱,诏杨文移兵征之,二十九年班师”。方经文因从征有功,遂封...
· 祁氏家族与地方社会
在山西省晋中地区的寿阳县平舒村,有一个祁氏家族,在清朝中后期,该家族出了一位人称“三代帝王师”的名人――祁藻。祁藻(1793―1866),字叔颖,号淳甫,后改实甫。嘉庆十九年中进士,官至体仁阁大学士、军机大臣,历事四朝,可谓三晋名流,而该家族也成为三晋的名门望族。祁藻的个人发展与其家族发展史有密切关系,故研究祁氏家族的发展与演变,实可加深对祁寓藻的认识。同时,由于家族的建设始终是植根于乡土社会的,因此笔者将把祁氏家族的发展演变与其生活的地方社会紧密结合起来进行探讨。一、寿阳祁家发展概况寿阳县在春秋时为晋国的马首邑,后属赵。汉朝为太原郡榆次之东,西晋始分榆次置寿阳,隶属乐平郡。至隋开皇十年于晋之故寿阳城置受阳县,隶并州,后又罢并州,改为太原郡。唐武德十一年,仍改受阳为寿阳,隶并州。开元十一年,改并州为太原府。到金兴定二年,寿阳县改隶平定州。元、明两代,隶属于太原府,清雍正二年,又改隶平定州。...
· 淮南方氏家族源流
淮南周边几支方氏家族源流淮南方氏大多是周边如怀远、寿县、定远几县方氏的后裔,而这几支方氏同姓却并非同谱。淮南市内方姓主要有一下几支:上窑方氏、炉桥方氏、八公山方氏、寿州桂林方氏和瓦埠方氏。其中上窑方氏的聚居地在今淮南市内(大通区洛河镇和上窑镇),炉桥方氏聚居地在定远县炉桥镇,该镇距淮南市区很近,清时为寿春与定远交界。八公山方氏聚居在今淮南市八公山区山王镇,余下两支方氏皆聚居寿县,其中寿州桂林方聚居寿县城关内(今寿春镇),瓦埠方氏则世居瓦埠镇。有意思的是,这几支方氏虽非同源,却大多来自徽州,其实也易于理解,自汉代方储定居徽州之后,子孙日蕃,徽州有“四角方”之称,极言方氏分布之广,因此说淮南几支方氏皆是徽州方氏的后裔,是没有问题的。以下分述其源流。首先来说上窑方氏,按其家谱宋时谐公居徽州歙县,生三子,长永宁公迁居路口村颜子街,次永富公迁居岩寺镇(今黄山市徽州区岩镇),三子永康公定居联墅(今歙县...
· 方氏家族十三位出名的神童
1.方仲永,北宋江西省金溪县人.5岁能诗文,其父引之四邻街坊炫耀。后神童变为凡童。王安石作《伤仲永》叹曰:“仲永之通司,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之于人者不至也。”方仲永是不成功的神童,虽为文学人物,但其人是真实的,其知名度很高,更重要的是也许是后世方氏家族吸取了他的惨痛教训,后代的方家神童都很成功.从这一点看要感谢他.所以本投票将他列为神童候选人。2.方岳(1199-1262)南宋著名诗人。字巨山,号秋崖。祁门县城人。方岳自幼聪明过人,七岁即能作诗,号称:“神童”。1232参加进士考试,获第一名,廷试时忤犯权相史弥远而降为第七名,授南康军教授,后入淮东制置使赵葵幕府。他的词风慨慷悲壮,豪气不减辛弃疾与刘过,散文化及用经史语入词的倾向也与辛、刘相近。王鹏运《四印斋所刻词》说他的词不在叶梦得、刘克庄之下,亦是比较中肯的评价。所著《秋崖先生小稿》,明嘉靖本为83卷。其...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