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新闻动态

麻阳地区田氏家族初步寻探

2016-09-08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6515
转发:0
评论:0
麻阳地区田氏家族初步寻探,     麻阳,地处湖南西部,素有“武陵码头”、“苗疆前哨”之称。因地处湘、黔、
          麻阳,地处湖南西部,素有“武陵码头”、“苗疆前哨”之称。因地处湘、黔、川、桂、鄂五省地理“中心线”上,麻阳无疑成为自古兵家必争之地。
以麻阳老县城锦和镇官村为中心居住的田氏家族,占据上麻阳的主导地位。其家族扎根麻阳至今已有六百五十八年历史,外迁支族分布湘、黔、川、渝、桂、鄂等省市,颇具影响。在麻阳更留下诸多相关民间传说及古迹,例如麻阳八景中的“锦水拖蓝”与“剑潭春浪”均与田氏家族有关。
麻阳地区田氏家族初步寻探
一、田氏先祖迁徙麻阳的历史背景:
元末,自至正八年方国珍起义、至正十一年刘福通起义、至正十一年徐寿辉起义、至正十二年郭子兴起义等,腐朽的大元帝国即已开始走向灭亡,从此天下大乱,群雄逐鹿。
元末的湘西、贵州等地的蛮族叛乱更是多如牛毛。
如《明史》记载:湖南古巫郡、黔中地也。其施州卫与永、保诸土司境,介于岳、辰、常德之西,与川东巴、夔相接壤,南通黔阳。谿峒深阻,易于寇盗,元末滋甚。
如《麻阳大事记》记载:至正十五年,县人黄伏一聚仡佬人茶溪起事,火烧兵营。州府调兵围击,起事失败。
如《麻阳田氏族谱》记载:至正十七年十一月二十四日,被贼黄元戮、刘心肝勾结峒苗攻陷麻阳城池,此时人民遭劫被害。间有流落之民逃移溪洞避难,概管地面多被思州五寨司峒贼占据。
很显然,元朝廷不会对峒苗作乱坐视不管,必调军。如隶属思州土司的田儒铭将军于至正年间派兵征十五峒有功。
二、田氏的由来:
据《麻阳田氏家谱》原序记载:父老传闻先世自齐仕关中蓝田,复移籍于浙江绍兴余姚,绩于大元至正间。先太祖讳三辅随长公德明莅任来麻,并偕次公德兴、余公德璋、四公德瑛、五公德寅。
据《麻阳县志》职官表记载:主薄田德明,浙江余姚县人,至正十八年任。
以上族谱及县志都明确记载了田氏的迁徙时间,即至正十八年(1358年)从浙江绍兴余姚县来到湖南麻阳的。
田氏的迁徙,是因麻阳1357年末遭受峒苗重创,元朝廷故于1358年调兵遣将予以,于1358年6月在庙山创寨御敌。
据《元史 
顺帝本纪》记载:至正十五年(1355年)春,方国珍舟师奄至庆元,纳麟哈刺献城降。后方国珍尽据庆元、台州、温州三路及余姚州地。至正十六年(1356年)三月方国珍降元,授为海道运粮万户。至正十八年(1358年)五月,以方国珍为江浙行省左丞,兼海道运粮万户。
由上史料而知,1355年到1358年间,浙江余姚一带被起义军方国珍的割据,此时元朝对黄河以南的地区其实已基本失控。虽然方国珍于1356年降元,但降元是为对付进攻浙江的朱元璋,获取元朝的支援;而元朝招安授以官职只不过是一种羁縻手段,这一地区的军政依旧掌控在方国珍之手,是一种互相利用的模式。
在一模式下湖南麻阳有乱,元朝要调遣南方各处残余力量平叛。方国珍为获得朝廷支持派人为朝廷效力,朝廷给该人授予一定官职似乎是情理之中。但田氏是否确为方国珍义军幕僚,暂无直接证据,仅作猜测,待考。
但仍需特别指出一点是:父子兄弟举家同赴任所,显然不是正常的官员调遣。麻阳田氏也并非世袭土司,属流官。朝廷任免流官有严格的回避制度,是为防止官员在地方形成家族势力。可麻阳田氏恰恰出现了朝廷并不愿看到的情况,这是为什么呢?或许是特定的历史时期形成的特殊情况,待考。 
麻阳地区田氏家族初步寻探
三、田氏在麻阳的立足:
麻阳被峒苗重创后,田氏举家于至正十八年来到麻阳。朝廷授予官职,其中田德明为麻阳主薄,主薄一职是主官属下掌管文书的佐吏,相当于今天县政府办公室秘书长;而田德兴初任宝庆路指挥,指挥一职管地方军政。
据《麻阳田氏族谱》记载,至正十八年六月内,主薄田德明偕弟田德兴兄弟等,捐己财粮,招募兵士,招回逃散黎民,于县治对河庙山置立寨棚,团结住坐,固守边防。本年九月十六日贼首刘心肝等,率众万余人攻打此寨。德明兄弟连日效死抵敌,生擒贼众五十余名,斩获首级八百余颗,贼众败,溃退。
这是田氏到达麻阳后的第一战,在一月内就置立起寨棚,两月后便招来万余贼人进攻,并将其击退。不过客观来说,此役的胜利并非田氏的一族之功。
元末,进入麻阳的家族很多,甚至很多比田氏来得还早。比如麻阳聂氏始祖聂亚纯在至元十六年就迁入麻阳;麻阳熊氏始祖系江西军门提督,元末奉诏率兵平苗入麻阳;另有麻阳张氏始祖张雄飞、麻阳滕姓、麻阳黄姓等家族的始祖也于元末迁入麻阳。各大家族进入麻阳的缘由,无一例外是军事移民。换句话说麻阳是屯兵之地,可见朝廷对这一军事要塞的重视。所以,峒苗叛乱从一开始就是麻阳各大新旧家族共同抗敌的胜利。
虽不能说此役非田氏一族之功,但首功当属田氏。因为田德明到麻阳上任,作为县令的助手,合理的策划、合理的调度和组织,这才是取得战争胜利的关键,并用胜利让人心服口服,我所以《麻阳县志》认可了田氏的功绩。
那么田氏是如何招回逃散黎民、招募兵士快速让麻阳军民重振旗鼓的呢? 
其影响力又是如何建立的呢?
田氏族内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极可能就是答案。故事是这样说的:相传五公过洞庭,突遇风浪,舟将覆。公等跪祈,云空隐现四神像,风平浪静,遂得顺航。明公寝梦神为磨祖、茶文、萨文、赤岩四大王。
据《辰州府志》记载,搭救田氏的四位大神为浮洞人,林姓,兄弟殁为神,咸淳五年封护国侯王。想必田德明认真研读了办公室里这本《辰州府志》,仔细了解五溪地区广大人民群众的风土信仰,于是利用了这样一个传说。
这传说今看很不科学,但对于自古巫风盛行的麻阳,当时的人是深信的。其实这本就是古代权谋者起事招揽人心的手段。比如秦末陈胜吴广起义,事前派人将写有“陈胜王”三字的绢条从大鱼嘴巴塞进鱼肚。正如此,要让人平白无故相信五公散布的“鬼话”,也应耍了些花招,比如利用某些物理化学反应制造异像,让大众相信田氏号令麻阳军民的特权是“神授”的,是有神兵相助的。
如此从精神上振奋了人心,再捐己财粮用物质加以收揽,田德兴很快组织起一支地方武装,共计义兵万户。一月内于庙山上置立起寨棚,与广大麻阳军民并肩作战。此“万户”具体是否一万户已难以考证,或不足,或更多。称义兵,是因该“军队”不属朝廷正式编制的部队,只是获得朝廷承认合法的地方独立兵团,朝廷借以羁縻力不能及的地方,曾不可一世的大元皇朝正在全面崩塌。
又据《麻阳田氏族谱》记载,田德明娶聂氏,系聂华远之女。聂氏是早于田氏七十九年到达麻阳屯兵的聂亚纯曾孙女。由此可见,田氏的成功得到当地旧世族的首肯和接受,从而与之结盟为姻亲家族,田氏得以在麻阳立足和发展,其影响力自然而然在麻阳逐渐根深蒂厚,最终占据元末明初麻阳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的制高点,当麻阳发生“苗叛”时都是在田氏的领导下实行“平叛”的。
 
四、田氏的平叛:
《麻阳田氏族谱》记载:至正十九年九月三日,大石坡寨贼首黄元戮,结连施溪恶贼刘心肝,簪称名号,头包红巾,张打帅旗,公然摆列队伍,分兵攻打本县寨棚。德明、德兴效死领兵冲出阵前,贼党败溃。
此条记录明显印证《明史》记载,这支峒苗势力是受陈友谅的利诱和教唆,以强大红巾军为靠山,在至正十八年到至正二十一年间与义兵对抗达四年之久。
《麻阳田氏族谱》记载:至正二十一年正月十六日,本部田德明,万户田德兴拨兵约同思州委官戴府判入敌巢捕贼首刘心肝。失于机密,被贼伏路将义兵千户向法胜、义兵潘季六、张福一等杀死。各官奋不顾身追杀,斩获贼人首级六颗,将贼黄元戮、男官保枪伤落地,夺回坐马一匹。天晚回还,克期领兵清巢。
《麻阳田氏族谱》记载:至正二十一年二月十七日,据本县壮壤良民潘绍舜走报,贼首刘心肝、杨太保寨内倒牛祭旗,欲行攻打县寨,后再攻困沅州城池。本部田德明,万户田德兴等刻时领兵前去,将所创寨棚攻破,贼众畏诛逃散。于寨中查得原陷怀水巡检印信一颗,生擒贼人朱保等二人,将其巢穴焚毁。
综上,田德明、田德兴等百战御敌,邑人赖以安全,勋闻于朝,勒授县令;而田德兴平定麻阳苗乱而功成封万户侯,之后镇守顺元、八番、施溪等地,历任八番、顺元等处宣尉副使。这些职务,说明后期麻阳田氏义军的活动范围已不仅仅局限在麻阳县境。
说起五公平叛,同时也必提到麻阳西边的思州宣抚司。思州宣抚司长官田氏是盘踞思州地界的世袭家族,其先田景贤自宋亡投降元朝后就成为元的“顺民”。所以思州理所当然积极参与平定麻阳苗乱,维护大元天下。不过换位思考,思州也是为自己。因麻阳特殊地理位置,若落入敌对阵营就等于敞开了思州的大门。
据《元史》记载,思州将军田儒铭于元至正间,平定十五峒有功。
据《麻阳田氏族谱》族谱记载,思州委派官员戴府判驻麻阳,协作对抗峒苗。
据《麻阳田氏族谱》族谱记载,田德明长女嫁思州宣抚副使刘贵之孙刘弼。
以上均可见元末至正年间,麻阳田氏与思州宣抚司频繁的合作与往来。
其实元朝廷利用麻阳、思州等地方武装平叛,而地方武装本身则是借“平叛”壮大自己。因为地方武装只是在打着朝廷“委任”的旗号行事,朝廷已不能有效的对这些地方武装发号施令,对于地方武装是一次获得土地和人口资源的机会。
这里列举一个流传在麻阳滕氏、张氏家族的民间故事:故事说元帅田德兴和副戌张雄飞来麻阳时关系融洽,但后来翻脸。一日张雄飞在田德兴家喝酒谈剿苗的事,两人观点不一。田德兴主张采取强硬措施征剿,而张雄飞主张只能抚不能剿。于是二人相互指责导致动武,张雄飞人少不敢还手,乘隙逃离。张雄飞奔至神潭湾,没船过河。这时,滕谷仁正与仆人荡舟捕鱼,离岸不远。雄飞呼救,滕谷仁不知何故,只见十余人在岸上追赶张雄飞。滕谷仁立即将船划近岸,雄飞一跃登上了船。船刚离岸,田德兴即到,怒气冲霄,顿脚喊船靠岸。滕谷仁对田德兴说:“请暂息怒,有事可以讲清楚,以后还可以谈。”田德兴更怒,威胁滕谷仁说:“你不把船划过来,杀你全家!”滕谷仁性倜傥,知大义,因常以弹丸扑鱼为乐,练得一手弹丸功夫。滕谷仁面对田元帅的威胁毫不畏怯,拂然说:“赶人不上百步,上了我的船即为我的客,你不快回去,弹丸对你不客气!念你是同乡,不弹你的咽喉,试弹你的冠”。话毕,滕谷仁举手弹丸正中田元帅的冠顶,元帅的随从见这丸厉害,吓得毛骨悚然,赶快拥田元帅回去了。滕谷仁把张雄飞渡到猴子岩上岸,揖别而去。张雄飞回家与妻龙氏嘱咐子孙世世不忘滕恩公,并塑滕谷仁神像于张氏宗祠与张雄飞同享血食。
这起麻阳几大姓氏祖公酒后斗殴事件可看作元末麻阳社会的缩影,各大家族共同御敌、团结一致只是表面。但要养兵、屯田,生存和吃饭是赤裸裸的现实问题,不可避免牵涉土地的划分与归属。说句不好听的话,麻阳地方实际就是几支已不受朝廷管制而略带“匪气”的军队在爪分农田和物质,故不时发生一些摩擦和争议,乃至聚众斗殴导致流血事件恐已是家常便饭。这怕才是田德兴与张雄飞争吵后突然暴跳如雷的真实原因。
如上争夺土地、割据一方并不影响田德明、田德兴等诸公功成名就,因为这是在元末乱世的大环境,朱元璋、陈友谅、张士诚等也正互相攻伐决胜天下,看红尘滚滚、铁骑铮铮,试问天下谁是英雄?
平叛后的田氏将面对一个新的挑战,那就是如何面对一个新兴的大明政权?对抗还是归顺,是一个艰难的决策。
 
五:田氏的投明:
先看麻阳八景之“剑潭春浪”传说:田德兴欲称王于辰水,朱元璋下诏安抚,授田德兴 
“副元帅”一职,命其征讨黔东南及云贵的少数民族叛乱。田德兴口头归降,暗中仍自立为王。其后朱元璋派兵进剿辰水,田德兴兵败。明军追至石羊哨与岩口山间的堵军坡,见山势险要不敢贸然进兵。朱元璋于是反复示恩安抚,田德兴终归顺明朝,与明军统帅结为异姓兄弟,刻剑题“金昆玉弟”四字,并将此剑沉于锦和镇东门的潭中。多年后,有渔夫打鱼时无意中捞得此剑,东门潭便得名“剑潭”,遂成为麻阳八景之一。
因为此前平叛是麻阳田氏先祖领导、指挥能力的体现,通过组织地方武装,团结各方力量持久抗战。可见人脉颇广,力量不容小觑,这使新兴政权心存忌惮,这才应是明军停止进攻堵军坡的原因。因为一个新兴政权的力量是有限的,不必处处去损耗有限的兵力。明政府需要诸如麻阳田氏这样的地方势力,其战略思路是剿抚并施,通过政治谈判加以收编利用,最终达到统一中国的目的。
如《明史》记载:及太祖歼友谅于鄱阳,进克武昌,湖南诸郡望风归附,元时所置宣慰、安抚、长官司之属,皆先后迎降。太祖以原官授之,已而梗化。
现在探讨一下田氏归顺明朝的大致时间和过程。
据《明太祖实录》载:至正二十四年十二月,庚寅朔,吴徐达兵克辰州。先是辰州为陈友谅左丞周文贵所据,达遣指挥张彬将兵讨之。文贵部将张川,据白云关以拒敌,彬败之,文贵弃城走湖南,遂克辰州。
《麻阳田氏族谱》札文记载:左丞周资善、参政邓怀远、湖广都元帅权省都镇抚张中顺,各支官兵将士於至正二十五年六月十四日克复宝庆一路城池,俘获贺兴隆等贼徒。
周资善即陈友谅旧部周文贵,在陈友谅死后投靠了元军,继续对抗朱元璋。而贺兴隆也是陈友谅的旧部,但归附了朱元璋,并随徐达取辰州。贺兴隆攻打周文贵时被元军围困,被俘而死。这里的元军就是诸如麻阳田氏的地方独立武装,说明至正二十五年六月的麻阳田氏还未归附朱元璋,仍名义上属元朝廷的地方残余势力。但朱元璋是否已向麻阳田氏招安?正如传说中所说:“田德兴欲称王于辰水,朱元璋下诏安抚,田德兴口头归降,暗中仍自立为王。”
据《元史顺帝纪》记载:至正二十五年七月乙丑,思州宣抚使田仁厚遣使如吴,献其所守之地。吴改宣抚司为思南、镇西等处宣慰司,以田仁厚为宣慰使。
提到思州田仁厚的归附,必须提到一个关键人物,就是思州宣慰司副使刘贵。刘贵的孙媳便是麻阳田德明的长女,与麻阳田氏为儿女亲家。在明军进攻的战火烧到湖南辰州之际,刘贵成功劝说思州宣抚使田仁厚归附朱元璋。
又据《明太祖实录》记载:至正二十五年八月,周文贵复攻辰州,千户何德率轻骑直抵其寨攻破之。周文贵退麻阳,何德追击,又大败之,文贵逃走。
这是明军攻入麻阳的首条正史记录,麻阳田氏在此年六月还是周文贵盟友,故八月辰州战败后向麻阳撤退寻求支援符合常理。但周文贵在麻阳大败,逃走。
由此可见,传说中的堵军坡对峙应发生在至正二十五年八月。
从以上史料和传说大致可梳理出这样一个过程:朱元璋灭陈友谅之后,发兵进剿湖南各地的陈友谅余党及残余地方势力。田德兴与周文贵守辰州,至正二十四年十二月徐达遣指挥张彬攻打辰州,周文贵部将张川在白云关击败张彬。此时朱元璋招抚田德兴,田德兴口头答应归顺。周文贵于是弃城逃跑,徐达接着攻下辰州。但田德兴对朱元璋所开出的政治条件并不满意,暗地称王。于至正二十五年六月与周文贵复叛,一度攻破宝庆一路城池,并将反击的贺兴隆俘获并杀死。但此次反叛很快被明军平息,八月攻打辰州失利退兵麻阳。在堵军坡明军与田德兴对峙谈判,最终达成协议,周文贵再度逃跑。
自至正十八年六月田氏来麻阳,到至正二十五年八月最终归附朱元璋政权,共计七年零两个月。至正二十八年朱元璋正式称帝,建立明朝,年号洪武。麻阳田氏归附朱元璋后继续维持麻阳安定,继续参与平定各处少数民族叛乱,推动了国家的统一步伐,故麻阳田氏也无疑是明朝的开国元勋。
 
六、田氏的归化:
麻阳田氏归顺朱元璋并不等于归化于新的朝廷,是貌合神离,尤其是诸如麻阳田氏这些通过政治谈判招抚的旧政治实体。因新政权的建立,地方需要去适应新的国家管理,这有一个过程,也需中央主动的给予改造。否则一但天下有变,这些旧政治实体还会独立或倒向其他势力,而很难成为维护国家的正统力量。
那么明朝是如何改造麻阳最为强大的田氏家族?就此问题,可以通过《麻阳田氏族谱》中的二世祖璧公分书遗嘱一文做一个探讨。
《麻阳田氏族谱》二世祖璧公分书遗嘱,全文如下:
按遗嘱一纸,乃明宣德五年七月初五日璧公亲笔也。备刊先祖历年源委与当时事迹详甚,使后人得以援据而可考者也。兹谱悉依订正,检旧得此,乃获拱璧,因为付梓于左。
立遗嘱分书田壁(即亚晚公)年五旬,系本县市都民,有父德明原任本县主簿,叔父德兴、德璋、德瑛、德寅,元时居河东山寨。至洪武初,叨蒙皇上臣一四海,兵革休息,始得安土居焉。叔父德兴乏嗣。父与叔德璋、德瑛、德寅各关领户部田帖,分为四户。父德明生姐大玉,适黄道司长官刘弼。二姐细玉,适江口罗福缘。父思年老无人承继产业,于是启建冥阳水陆大斋,求嗣承祧。戊申己酉(洪武元年二年)两载,连经大旱,民多缺食,父施稻谷五千余石,邑人皆得聊生。重施沅州玄妙观殿柱及本县玉华观燃点灯烛三年,修渡口桥梁数座。母聂氏于官村屋后场空,遇夜焚香燃点高灯三年,侍道李轩李相,具申上帝,仍许诸经诰命。方生兄田三奴,续生兄亚保,生晚姐三玉,适本都张公平张仕高。又续生璧及弟亚寅。兄弟自幼深念彝伦之重。壬申岁(洪武二十五年)被平溪卫旗军詹谷才,纠同七十三人,混占大酉、现鹤等处田庄,盗杀牛猪。父德明具状赴宪司,准理奏上。乙亥岁(洪武二十八年)蒙委三司议勘前田,被告旗官监发提刑,带父赴京面奏,行文放回。父至辰州,不幸患疾,亲属李绍缘调治未痊,以至七月十三日丑时殁焉。兄买备衣冠,停柩在彼。璧后迎回。兄代父理明前卷,蒙发屯军贵州嘹哨,旗官典刑。兄应天府给引照回,仍发委官到县追出接年籽粒,与兄收领,方将父柩安葬。地名瓮蜡溪,作坤山艮向。前戊辰岁(洪武二十一年)被向朝俊攀扯京籍(按京籍事考辰州府志:洪武二十年初定赋役,有不服造册者,以有司赋役重大难以应,当作耗后奏闻。有主簿孙应龙领渠首赴京,因设镇溪军民千户所在泸溪县,清减原纳钱粮,所谓京籍事以此。)将兄三奴军役。吾兄陷害无申,癸未岁(永乐元年)弟田清(即亚寅公)以税户人才起取。(按税户即粮长,洪武四年诏以田产者为之)督其乡赋税,输以时至得召见,语合辄蒙擢用,时有税户人才起家至尚书者)充锦衣卫斧钺司校尉。兄亚保,嫂李氏首生二侄,不幸夭亡,至庚寅岁,兄四十一岁,腊八未时,方生志寿。璧揖而贺曰:“吾兄老圃秋容淡,尊嫂黄花晚簆香”。乙未岁仲夏十九日未时,复生志琦,兄设喜酒与众,笑曰:“不求金玉富,但愿子孙兴。”奈何忧乐并形,喜惧相继。兄殁于丙申岁正月初九日未时,母聂氏殁于正月十一日子时,璧具备衣冠,至二十八日,一连出殡。母葬盐水坡作辛山乙向,兄葬上潭坡,作坤山×向兼辰戍三分。戊戌岁仲春初八日,建三日功因忏,还原许经诰。壬寅(永乐二十年)岁,重造黄册,二侄幼小,门户浩繁,因命男铉,暂引立户,带当粮马差役,璧年老,子侄长成,一应户役田地基业粮亩并买私业逐一明白,书立文簿二扇,各给一本,此后上下各管各业,遵照云云。
现在,开始解读这篇遗嘱。
第一:元时,田氏屯兵河东山寨恢复麻阳,该事已详细分析,不必再述。
第二:洪武元年二年;麻阳连经大旱,民多缺食,田德明施稻谷五千余石,邑人皆得聊生。表面的善事,或许是缺少对新政权的安全感,收买人心继续获得麻阳人的支持,一旦新政权对自己动手,可利用自身影响力反抗。
第三:田德明“思年老无人承继产业,于是启建冥阳水陆大斋,求嗣承祧。”此是田德明向朝廷表忠心,只图在家生儿育女,望朝廷不要对田氏有过分举动。也借此弥盖行善事收买人心的真实目的。
第四:洪武四年,明政府让田德明、田德璋、田德瑛、田德寅各关领户部田帖分为四户,让兄弟分家不能抱团。领了户帖,就是让田氏家族“卸甲归屯”,成为麻阳的军屯户,将田氏一族纳入国家军籍体系之下,由于军籍家族众多,这样就利于中央通过外来的军屯户牵制田氏家族势力。当时的平溪卫、镇远卫、偏桥卫、施秉卫、辰州卫、沅州卫等卫都在麻阳屯田,使各个原家族势力和迁入的外来军屯家族势力以“犬牙相制”的屯垦,将田氏置于其他家族的“围困”之中。同时也利用肢解麻阳田氏这一步,让麻阳田氏打入思州土司田氏的地盘,如田德瑛、田德寅的安置就是牵制思州田氏,造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制衡。
第五:洪武二十一年田氏被向朝俊攀扯京籍,将田德明长子田三奴充军辽东,这是对田氏家族的重大打击。
田氏作为地方势力,面对明政府所定的赋役,显然“不服造册”,即田氏“果有以赋役重大滋事”,希望享受少赋税或免赋税的特权。故此事被明政府抓住把柄,将田德明长子充军辽东,其效果必然顿时让麻阳及其周边州县的“不服造册者”畏忌,乖乖就范,老实纳粮,按期服劳役。当然明政府的策略还是引起一些地方的反叛,明政府于是进行了。洪武二十年前后,湘西及云贵许多地方势力都被朱元璋通过军事、政治等手段削弱,许多地方力量被谪戍东北辽东。
如《明太祖实录》载:洪武二十三年五月辛未:“施南宣抚司土官覃大胜作乱,凉国公蓝玉移兵讨之,擒大胜及其党男女八百二十人,械送京师,磔大胜于市,余党谪戍开元(属辽东),给行粮、冬夏衣遣之。”田德明长子可能和“叛乱”的土司一样,是被朱元璋充军辽东的。
《明史·刑法一》记载:初制,凡官吏人等犯枉法赃者,不分南北,俱发北方边卫充军。
田氏在地方拥有较强势力,加之曾对抗明朝廷,将其长子贬充军辽东,除了削弱田氏家族势力外,也是对辰河一线各大军事家族给予警示,起到“杀一儆百”的效果。
第六:洪武二十五年,麻阳田氏家族再遭重创,“无故”被平溪卫旗军詹谷才纠同七十三人,混占大酉、现鹤等处田庄,盗杀牛猪。田德明具状赴宪司,准理奏上。小小的麻阳争夺田产事件居然“惊动”中央,这平溪卫的所做所为显然是得到朝廷的默许的经过二十年的改造,麻阳田氏的势力已被大大削弱。
这是朝廷的故意激怒,是一个试探。
第七:洪武二十八年,田氏田产被侵夺一案,“蒙委三司议勘前田,被告旗官监发提刑,(田亚保)带父赴京面奏,行文放回。”朝廷偏袒旗军,逼田氏有所行动,果然显得很无力。田德明只是通过上述手段,要赴京告状讨个说法。
第八:洪武二十八年,田德明不畏年老,至辰州府府衙申述,在又气又累的情况下不幸患疾,亲属李绍缘调治未痊,于七月十三日丑时含冤去世。田壁的兄长田亚保买备衣冠,停柩在彼,田璧不久迎回麻阳。此时一代枭雄去世,得力长子充军,田氏已难以重整元末时的雄风了。
第九:在内外交困之际,在诉讼、差役和安排后事后,田亚保无法照顾家庭,两个儿子不幸夭亡。为此田亚保在血的教训上,面告田壁总结家族应当“不求金玉富,但愿子孙兴。”
第十:田壁兄长田亚保总结田氏家训后,正值壮年的他,不久和母亲聂氏双双去世,这对田壁的打击可想而知,含着泪接过兄长的担子,还得不露声色继续“纳粮当差”。家族部分人口迁徙贵州,这当是“分家”后让田氏外迁之开始。
第十一,永乐元年田壁弟田清充锦衣卫斧钺司校尉,也算朝廷的恩抚并用。
第十二,田壁鉴于家族的经验教训,立下“血泪”遗嘱,在“永乐二十年,重造黄册,二侄幼小,门户浩繁,因命男铉暂行立户,带当粮马差役,璧年老,子侄长成,一应户役田地基业粮亩并买私业逐一明白,书立文簿二扇,各给一本,此后上下各管各业,遵照云云。”
综上,此遗嘱是一篇讲述一传奇家族被中央政府和限制的“血泪”史。田氏在麻阳的政治和军事影响力只经历两代就衰败了。虽然田氏有所不幸,但相对于被朱元璋的开国功臣田氏又是万幸的。特别是田氏总结经验“不求金玉富,但愿子孙兴”,希望家族不要过多谋求政治和军事上的地位,能让子孙人口繁衍下去就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评论 {{commentTotal}}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游客
发表评论
  • {{item.userName}} 举报

    {{item.content}}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开'}}评论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复' : '回复'}}

    回复评论
加载更多评论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家族字辈探寻
《家族字辈探寻》字辈,名字中表示家族辈份的字,俗称派。字辈以分尊卑别长幼,是中国传承千年的重要取名形式,是古代宗族内一种特别的礼制,是宗族世祖世系中最具体的承载与表现。它一直延续到现代,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由于各种原因,自五六十年代以后,世人对字辈谱变得陌生,这种现象在年轻一代更是明显。最正式的字辈应该是起源于宋朝。当年宋太祖赵匡胤,为其后代规定了十三个字辈,同自己的匡字一共十四个字,构成一副对联“匡德惟从世令子,伯师希与孟由宜”。这是人们见到的最早的皇家正式字辈。一般情况下,字辈的形式、内容、涵义等都比较单一,内容讲的要么是修身、治国、平天下,要么就是后世子孙对祖宗前辈的尊敬、赞美与歌颂,要么就是祖宗前辈对后世子孙的鼓励、期望与祝福。所以其意不外乎是:修身齐家,治国安邦,金玉满堂,吉祥安康,祖隆子贵,兴旺发达。字辈在具体运用时,每一辈人只用其中的一个字,表嵌于名字之中,所以又称为辈字。家...
· 麻阳田氏家族字派
麻阳字派:满清乾隆四十八年(西元1763年)六月十五日:德明房:德亚志子永单正成养大生士祖宗继天开世代昌德兴房:德亚辅保善宗永胜学庆明朝正尚启一宏祖嘉继德璋房:德万永单祖宗有士之新心仁文景盛绍学光我第德瑛房:德成妙仲单古荆元上大现启遇国士世代正文祥德寅房:德亚廷保天尚正有胜得宗子永宏继荆天世代昌满清道光20年(1840年)五房统一增加二十字:必达连年盛先仁茂绩长诗书昭善述蔚起灿云章公元一九九五年众议:族之有谱,必有字派,无谱何以溯源本,无派何以别尊卑分亲疏。现字派将满,公议再续定派次六十字,以传后世。兹更印制字派单行,散发各地,以补不足,使各房家喻户晓,通族皆知。恩泽遍锦富绥靖镇黔湘异勋垂青史留传千秋芳弘扬诸公业求实振纲常孝友齐家本忠勇卫国疆勤耕节用余物阜民自康励行敦圣学树立新风尚明公裔兴畴公入川字派(居重庆江北区等地):前派:德亚志子永文朝兴玉长世泽启新希中正尚发祥续二十字:万福培芳润荣...
· 印氏家族寻祖四探明显陵
话说我们三世祖,老四房印俊的一身,有着传奇的色彩,俊公骁勇善战文武双全,传说一、于明朝年间任御前待卫,传说二、任明显陵御陵待卫,死后葬湖北省钟祥县皇陵冲(青林山),而俊公的子孙世代又都生长在湖北沔阳,当然现在的后裔是桃李满天下。俊公在明朝年间到底是什么政治地位呢?是否如前所述于明朝年间任御前待卫或任明显陵御陵待卫?由于我们家族没有官方记载,或可查历史资料,几百年来一直是个谜?一探明显陵90多年前(1924年)印氏宗族续谱,印氏宗族理事会为查验三世祖印俊500多年前工作过的地方和死后埋葬地,派专班前往湖北省钟祥市明显陵及附近寻找有关印俊信息的踪迹。然而由于明未李自成攻陷承天府(今钟祥市)焚毁并坼除了显陵的享殿,配殿等地面建筑,接着是改朝换代,物换星移。萋萋的荒草覆盖了昔日宏丽奢华的皇陵,山洪裹卷的泥土淹没了默然肃立的石像生,显陵只剩下一堆荒冢、残存的殿堂基座和散落四周的建筑构件。300多年来...
· 怀化市麻阳县左氏探源
江西省丰城县左氏始迁祖、北宋时期的左高(左邺七世),其编籍于吉安永新洪桥(逢桥)竹溪之地者,率其子左岗,择邑南乡野溪尾而家焉。清朝,有兄弟三人自江西丰城县(堑里左氏),徙麻邑定居,长房左尚居黄土田、锦和;次房左正居对溪;三房左美居梅子坪。本支后裔子孙,分迁江家溪、铜仁等处落业。又有后人分居锦和、郭公坪等乡镇。现本支左氏有数百人。班序字辈:以道秉公正,文成志学良,洪希先德茂,继子大名扬。同治13年《新修麻阳县志》记载的左氏内容卷之首:左公槐,本县人,武陵县教谕(见下文),为本版县志的“总理”(之一)。卷之六,文秩,教谕,18页/20页:左本选,长沙岁贡,乾坤五十三年任麻阳教谕。卷之七,卷之七,选举,副榜,51页:左天相,雍正四年丙午科,举人。卷之七,选举,恩赏副榜,拔贡,52页/53页:左秉圭,乾隆三十年乙酉科拔贡,后官浙江宣平县知县。卷之七,选举,恩岁贡,59页:左为政,康熙十八年贡。卷之...
· 探寻湖姓:南方地区的独特姓氏文化
湖姓,这个与大自然中的湖泊紧密相连的姓氏,其起源可追溯到古代。与谷姓因山谷而得姓相似,湖姓则得姓于湖泊。这一命名方式体现了古代人们以居住地水域来命名姓氏的传统。据《姓氏五书》记载:“水是当指水为氏,如河氏,淮氏,湖氏之类。”这表明,湖姓是以居住地附近的湖泊为命名依据的。在众多的湖泊中,民俗学者普遍认为,湖姓得名的湖泊特指洞庭湖。古代,湖这一词汇在特定情境下可专指洞庭湖,如“湖广熟,天下足”这一谚语便是指以洞庭湖命名的湖广地区(今两湖两广)。此外,湖也是浙江湖州的简称,而“湖丝”、“湖笔”等特产更是湖州的代名词。这也为湖姓的另一个可能起源提供了线索。由于湖姓得姓时间较晚,我们在历史文献中并未找到与之相关的载入地方史籍的历史人物。尽管如此,湖姓的传承和发展却从未中断。据统计,湖姓在全国的人口数量约为6万,排在各姓氏的1000位之后,占全国人口的0.005%。而在揭阳地区,湖姓人口仅有29人,位...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