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新闻动态

阆中任家大院 历史上这里曾设柳阳县?

2016-09-08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2201
转发:0
评论:0
阆中任家大院历史上这里曾设柳阳县?,  距离阆中市区东边40余公里的宝台乡,有一座名叫甫公山的山头,山上一个名叫银毛
    距离阆中市区东边40余公里的宝台乡,有一座名叫甫公山的山头,山上一个名叫银毛梁的山脊下, 坐落有3座面积不等的农家院落,当地人称“任家大院”。该大院并不起眼,去年以来,却因为三三两两的游客造访,而变得有些稀奇。
阆中任家大院 历史上这里曾设柳阳县?
8月24日下午,一辆来自江苏省的旅游大巴缓缓驶入宝台场, 车上数十名游客下车后,鱼贯而至任家大院。“这么远来这里为啥?”宝台乡柳太平村村主任任泽志见状,有些不解地询问   一名刚下车的游客。对方答:寻根!
     在任泽志的记忆里,去年冬天,来自山东的一辆旅游大巴,也拉了一车游客来宝台参观任家大院。原来,这批游客中不少人姓任。
一个院子 入住全生产队人
      站在宝台场通向柳太平村的村道路边,透过一道爬满藤蔓的篱笆朝前看,一片稍显低洼的平地上,掩映着一片穿斗木结构的建筑。这就是任家大院。
在烈日的暴晒下,路边的一块青石板石碑很显眼。上书:任家民居建筑群,阆中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2009年,阆中的文物专家专门来这里,对任家大院的建筑特点、规模、风格、形成时间进行考证。”任泽志介绍,2010年2月,任家大院就被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任家大院,其实是由3座独立而毗邻的民院组成。而在此六七年前,毗邻的还有一座大院,只因房主们全部迁出,建筑日久失修,终被垮掉拆除。幸存下来的3座院落被当地村民分为前院、中院、下院。
    夕阳西下,李秀珍仍在忙碌,扫罢门前地,再将晒好的包谷往屋里搬。今年71岁的她是下院的老住户,嫁来任家50多年一直没有挪窝。“过去这个院子热闹,全生产队的人都住在这里。”李秀珍说。她说的过去,是指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前院属3队地盘,那时的3队有80多口人。
    3座院子的正房均高出一截,两边的侧房无论是开间,还是雕刻,都远逊于正房。细观之,院子的梁上,都雕刻有各式图案,或龙或凤、或花或鸟。或许是主人家怀念过去,近两年前院正房的堂门上方,还恢复了一块匾额。上面刻有“慈弘宣德”几个大字。
如今,下院仍住有9户人家,除了李秀珍一家,其余8户人全部外出务工,或在县城、成都买了住房。而中院和前院分别住有3户人和4户人。
   专家考证,任家大院修建于清乾隆年间,其中前院建于乾隆十六年,下院建于乾隆二十年,中院建于乾隆二十九年。
历史上这里曾设柳阳县?
宝台乡处于阆中、南部、仪陇三县市交界处。从场上顺着水泥村道路可径直到仪陇的回春镇、南部的三清乡。
海拔600多米的宝台乡一带,极少有超过2户人居住的院落。而在靠近银毛梁的山脊上,为何会出现任家民居建筑群呢?这在当地人看来,一直是道难解的谜。
    更令人难解的是,当地一直有历史上曾设置有县的传说。柳太平村78岁的任道尧,就坚信这一说法。任道尧是一名退休教师,也是当地村民眼中的大文化人。有关当地曾设县的说法,他是从老一辈口口相传中得来的。
听老一辈人讲,柳太平村所在地,历史上曾设置过柳阳县。然而,阆中清朝以来的县志中,对此却没有记载。任道尧认为,柳阳县的设置当为巴国时期,由于时间久远,地方志上没有记载。
阆中任家大院 历史上这里曾设柳阳县?
家住任家大院前院门口的任道恕老人,也表示听过这一说法。78岁的任道恕退休前,系阆中市水观中学高中教师,也是《任氏族谱》的续修者之一。他对柳阳县一说之所以没有反对,是因为上世纪70年代初,当地人农业学大寨,掏毗邻任家大院的银满堰时,发现有大量的建筑地基石以及瓦砾等。结合老一辈人口口相传,当地后人觉得,这里极可能是柳阳县的衙门遗址。
当年,正值身强力壮的任泽志,也参加了银满堰的掏堰劳作。“当掏到2米多深时,下面出现有大量的滴水石板、碑等。”任泽志说,因为碑残缺,上面的字难以辨认,后来不知碑被弄到哪里去了。
任家迁徙史远至元代
2004年,任氏家族萌发续修族谱的想法,并推举任道恕、任道尧担任编辑。任泽志虽然年龄远远小于任道恕、任道尧,但辈分却高出一辈。因此,当地任氏家族民国时期的族谱,一直保存在他手上。
翻阅任氏族谱,发现当地任氏的祖先,并非川北一带大多于清朝年间从湖北麻城一带迁徙而来,而是远至元代从陕西咸阳的北桥头迁徙而至。任氏族谱先祖居住地方变迁情况图显示,元代时,任氏的祖先因为赴川做官,举家迁徙至四川平武定居,后升任绵州府官时,再迁到绵州(绵阳)。
     任氏的先祖可能为官有道,坐镇绵州府数年后,再改任保宁府府官。于是,一家老少再迁至阆中。此时,任家选择如今阆中、南部交界处的禹迹山定居。随着人丁兴旺,其居住地取名任家湾。
     明朝初年,任家因香火旺盛,后代繁多,于是分家再度出现迁徙。其后人部分迁到毗邻的玉台,部分迁到仪陇县中坝乡,部分迁至营山。到清雍正三年,定居中坝的任氏后人,再回迁至宝台的甫公山。
     任家民居建筑群有一特点,即前院、上院和中院,都建有甬道。这在一般川北民居院落中鲜见。任道恕说,当年任家大院能建甬道,足以说明任家当时的经济社会地位。据传,任家四座大院修建各耗时3年,并按官府规格设计建造,建成后,武官到此要下马,文官来此要下轿。
    任道恕续修任氏家谱时,查阅了大量相关史料,并寻访了多位任氏老人。最终得出一个结论,任家的祖辈不仅当官,而且还发了财。要不,哪来的钱修建如此规模的院落呢。
银满堰封存一段民间藏宝史
     宝台乡清朝年间叫马头乡,民国年间改名玉台,新中国成立初更名太平公社,至1981年定名宝台。历史上,宝台有座宝台观,“文革”被毁后重建。当地人介绍,宝台乡因此观得名。
明朝末年,任家大院所处地叫文家营,当年文家家世显赫。那么,文家是如何消失的呢?任家大院前被村道相隔的银满堰,从一个侧面揭示了谜底。
     明末,爆发李自成、张献忠农民起义。一时间,张献忠在成都建立大西政权。消息传开,远离成都的保宁府明朝官员们惶惶不可终日。听闻张献忠杀富,文家营召开文氏家族紧急会议,商定,文氏所有人家,将财宝全部深藏于附近的一处堰塘里,其人员全部暂迁他乡,待形势好转再回来居住并取出财宝。
     于是,文氏家族各家各户纷纷响应,将以银子为主的财宝藏于堰塘后,举家逃命。殊不知,张献忠在成都一待就是几年。文氏族人们哪还敢回来,待任氏后人定居甫公山时,这一带已荒无人烟。
     任氏家族定居甫公山后,这个藏有宝物的堰塘,成为其大片稻田的水源地。清光绪年间,任家为扩大种田面积,决定对此堰塘扩建,请来一大帮民工干活。一天,任朝栋(任泽志的先祖)管工时,烟瘾发作,装了一袋叶子烟一阵猛吸后,将烟锅头在一块石头上敲打抖烟灰,这一打不要紧,原本黑黑的石头突然出现耀眼的白色。任朝栋觉得好奇,用水将石头后,发现所谓的石头竟是一块银锭。
     这段史实,在宝台乡1983年修的乡志中有记载。随后,任朝栋不露声色地将此事告诉家人,然后给民工们放假3天去看戏。民工们放假后,任家总动员,从堰塘里挑出了几大堆银子。该堰塘后来取名银满堰。据说,当年从此堰塘中挖出银子,被任家像堆红苕一样,堆了好几间屋。任家后人们推测,所谓祖上发财,应该指这件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虞城任家大院
虞城任家大院来源:百度百科作者:任廷伟[日期:2009-10-31][字体:大中小]任家大院是一座多重四合院建筑群,现存于虞城县大同路中段北侧的建筑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是豫东保存较完整的清代民居。任家大院的多重四合院建筑群落,因属民间官宦大贾之民宅,故史志、典籍均无详细记载,是清代中叶嘉庆、道光年间世居马牧集任氏第十五世孙任壮猷生员得了“二品封典”的功名后修建,以后经陆续修建,在马牧大隅首东北侧形成了规模较大的四合院建筑群。其主要部分位于大同路中段北侧的东西两个大院。东侧大院建筑多数已被改造,已无原貌。西侧大院建筑保存完好,即现在的任家大院。任家大院整个建筑占地面积3721平方米,房屋102间,沿中轴线有主院3节,布局平面呈“凸”字形,它以门楼过厅、中堂、堂楼为中轴线,按照左右对称、前低后高的原则,严谨地将各个单体建筑连成一片。屋顶是青色小瓦铺面,内顶为八砖拼扣,檐脊翘张,屋有脊兽,屋脊重叠...
· 天津杨柳青安家大院
安家大院建于清代同治年间,共由3个院落组成,院院相通是北方四合连套格局,占地面积共两亩。前四合院的面积居杨柳青镇单院面积之首,地势为杨柳青宅基高度之最,是一座典型的北方大宅院。安家大院之所以被人称道是因为安家出了一位在历史上了不起响当当的人物安文忠。安文忠生于1852年,是杨柳青赶大营第一人。安家大院建于清朝末年,宣统年间它是一个双进的四合院,里面建筑结构没有什么华丽的东西。比较朴实基本上符合安氏的家风,但在当时来说算是最讲究的房子。安文忠十六岁即随军西行万里,途经一百五十三站,肩挑扁担为官兵提供日用品。在安文忠的带动下,杨柳青的货郎们形成了庞大的天津赶大营商帮,在当时他们不但促进了经济的繁荣,更增进了民族的团结。安文忠是近现代杰出的企业家,他是杨柳赶大营的三千户人家向贫穷命运挑战而发家致富的典范。如今安文忠已经故去多年了,安家这150年的院落却依旧留在我们眼前,安家大院处处是历史的年痕。...
· 柳曾
柳曾,唐朝诗人。生卒年月,籍贯生平不详。
· 洛宁县程家大院
程家大院位于豫西洛阳市洛宁县县城东北10多公里东宋乡丈庄村。程家大院系清朝初年(康熙二十年)敕封骁骑将军程福亮故居。程福亮为宋代名人程颢、程颐的22代孙,顺治八年篆升怀庆府总兵。该大院由官府楼(绣楼)和五座大宅组成,占地20亩,绣楼为砖木结构传统建筑,共五间三层。四合院建筑,原有房舍154间,花脊鸱吻兽,样式独特,豫西罕见,现房内尚有保存良好的木刻精细,图案清晰,式样古朴,五个宅院共有主房136间,裙房18间,院内建有光禄寺,程祠、春风亭,立雪阁等,所有院门前均有石鼓、石钟、上马石、门墙等精美砖雕,另有二程祖祠,有御书“学达性天”匾敬于祠内。祠内有二程夫子祠碑,系清乾隆28年4月,兵部尚书左都御史总督直吏军务、辛酉拔贡方观承撰文,清代名书法家程之麟楷书。整座程家宅院气势恢宏,古色古香,翠竹片片,堪称古代封建等级建筑的典范,具有极强的文化考古价值,也是一部研究古建筑和封建社会人文历史的活辞典...
· 原阳县城:夏家大院
夏家大院位于原阳县城,建于明末清初,座东向西。整个民居建筑释有房屋150间,占地5000余平方米,共分四个院落。主院位于建筑群中部,又分三进院落,房屋74间皆为楼阁式建筑。青砖蓝瓦,五脊六鲁,古朴典雅,浑厚庄重。现为原阳县文物管理所办公所在地。1991年辟为“原阳历史名人馆”,2000年公布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夏家大院建于明末清初,是阳武县(1950年3月,原武县,阳武县合并取首字定名为原阳县)最大财主的一处私宅。因房主人为夏姓,故称“夏家大院”。1949年原阳解放时,夏家已经“绝后”,只剩一位“寡妇”支撑家业,故当地又把这座院落称为“夏寡妇院”。夏寡妇的丈夫名叫夏绵祖,字瓞生,号绳武,生于请光绪二十四年(1898)五月二十四日,卒于民国十三年(1924)五月初九日,年仅二十六岁,未留下后代。夏寡妇的丈夫夏锦祖在堂见中排行十四,晚辈俗呼夏寡妇为“十四婶”,约1956年去世,年近6...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