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年间英山段氏及其文化
南宋年间(公元1127年),共叔段第六十六世孙彦宗公自江西宦游安庆至蕲水(今浠水),后卜居在今地名英山县南河镇瓦寺前村一带,彦宗公即为段氏英山支系一世祖。讫今历三十余世,其子孙兴旺发达,分散发展至全国各地(含港、澳、台),还有移居至美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
据民国九年版《英山县志》记载,元顺帝十一年(1351年),徐寿辉(罗田人)称帝于蕲水,英山(原属辖于罗田)屡遭兵祸。元顺帝二十年,陈友谅(沔阳人)弑其主(寿辉)自称帝。是时,英属明太祖。其后谅党残余舒发明,假称“红头巾”来犯英山,掳夺乡民。土人王子章、段伯坚设计捉拿,押送至京城,皇帝朱元璋赐二人主簿官职,(二人)坚辞不受,只受二姓祭祖之“禄米田”和后用以建宗祠、戏台之银两。御赐每年祭祖唱戏十天,颁发诏书曰“皇恩世禄”。自一三六九年祠、台建成,至一九七七年前后,由于田地改造和河流改道,段氏戏台和祠堂才被拆除。戏台历经兴废,存续600多年。每逢正月戏台开演,累计上演剧目无数。近代著名汉剧表演艺术家陈伯华、袁世海等名角多次到此登台献艺,吸引鄂皖边界六县观众前来观看。一时间南河一带商贾云集,民间文化、经济交流异常活跃。其间对于经济和文化的繁荣,戏台可以说功不可没。800多年来,彦宗公子孙自南河繁衍生息,已发展至十数万人,遍居全国各地、海外异域。以往每逢正月唱戏、祭祖,人员往来频繁,信息、物质交流甚密,当地发展亦颇受益于此。八世祖伯坚公团结乡民、见义勇为、为民除害,淡薄名利、尊宗敬祖、重视民生文化的事迹和风范广为后人传颂,并对后世子孙产生深远积极的影响。宗祠、戏台的不复存在多年来让人们难以释怀。(后记:1977年段氏戏台拆除时,正兴修瓦寺前大桥,戏台上的一对石狮和另一对石象被安放在桥头四角作为装饰。当时区委书记安抚群众说,“拆你们千年台,还你们万年桥”。2008年石狮、石象被文物贩子从桥头盗走,县人大责成县公安局立案侦查,历时四个月几经周折,石狮和石象才被县公安局干警从安徽文物市场拖回。2010年经瓦寺前村村民代表大会决定并签订协议,现将两只石狮归还段氏宗祠。今天我们看到这对饱经风雨的石狮又昂然守护在宗祠大门两旁。)
南河镇是英山县的南大门,镇党委政府倾力打造“石材大镇、茶叶重镇、畜牧强镇”,更是文物名镇、人文美镇。镇内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三处:段氏府(光绪二十四年即1898年动工兴建,被评论为清代鄂皖文化交融在建筑上的典范,具有极高的建筑艺术价值。1992年确立为省级保护文物,目前县文化局正在申请上升为国家级保护文物);段朝立墓(宋代墓,2008年确立为省级保护文物。墓主为段氏五世祖,英山县首任知县。);灵芝石桥(又名孝子桥,清代段氏捐修,2008年确立为省级保护文物)。
由此足见,段氏家族子孙兴旺发达,族风淳朴,家族文化底蕴深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相关资料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