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氏传统手工技艺——雕刻浑如一体
段氏传统手工技艺——雕刻浑如一体, 莒地为较早进入人类文明的地区之一。早在新石器时期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就有东夷
莒地为较早进入人类文明的地区之一。早在新石器时期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就有东夷民族的莒部落先民们在此繁衍生息,优良的地理环境,孕育了勤劳的莒地人民,并创造出光辉灿烂的莒文化,独具特色的莒文化被公认为和齐鲁文化并称的山东三大文化之一。
![](http://imgs1.zupu.cn/u/cms/www/201609/07155659nyy4.jpg)
莒县手工雕刻历史悠久,源远流长,1979年莒县陵阳河遗址出土的褐陶号角。夹砂褐陶,形似牛角,制做精细,吹之作响。此号角属考古首次发现,对研究我国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时期的手工雕刻技艺将是弥足珍贵的物证。白陶双大汶口文化时期的炊器,1977年于陵阳河遗址出土。夹砂白陶质,喇叭口大10.8厘米,鼓腹径粗1.2厘米,高34厘米,形若鸟状,通体磨制,系东夷民族鸟图腾崇拜的物证。更是莒地先民手工雕刻的嫡祖。在其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创造了灿烂辉煌的莒县手工雕刻技艺。
莒县段氏手工雕刻进入莒地在1875年,段氏第一代传人段石,生于1854年,出身绅富家庭,幼时自学印章雕刻有成。中年时高官富商请他到家中雕刻印章者甚多。1895年随好友林元水【林元水(1876~1937年),闽县后屿乡人。幼随堂兄林元珠学习寿山石雕。擅长人物、古兽,尤擅雕刻飞鳌印钮。刻人物须发、海浪波涛,喜用尖刀开丝,接连不断,精巧绝妙,颇称“绝技”】。学习寿山石雕刻技艺,代表作有《五子拜寿》、《太平盛世》、《贵妃醉酒》等,能依石造型,用刀简练,巧用俏色,以“量材取巧”的技艺闻名于莒县。
段氏第二代传人段明珠,生于1876年,15岁随父段石学习寿山石雕刻技艺,得其真传。擅长动物及人物圆雕制作,作品《八卦鱼》、《伏虎罗汉》、《牛气冲天》等有很深的文化内涵。其作品古意浓郁,雅淡灵巧,被号为“莒地一刀”艺人称号。他的雕刻要诀是:“相度石势,以工配石、以石取形”、“以能变为上”。他性情豪爽,广交艺友,在实践与理论上均有建树。
段氏第三代传人段连德,生于1896年,18岁随父段明珠学习寿山石雕刻技艺,得其真传。后改学浮雕,致力于古式红木家具。他以刀代笔,融画理于雕技,在寿山石雕刻技艺的基础上,独辟,自成一家,开创段氏浮雕之先河。作品题材广泛、立意新颖、布局雅致、景物生动;其薄意墨拓,舒展大气,浑如一体,妙似韵味无穷的国画,雕刻技艺能用刀如笔,精巧绝伦,令人赞叹不已。对当代寿山石雕刻工艺很有影响,其父子二人曾被誉为“莒地双刀”。
段氏第四代传人段凤忠,生于1927年,12岁随父学习手工雕刻技艺,致力于研究父辈的雕刻技艺,专攻圆雕,浮雕。作品题材广泛、立意新颖、布局雅致,主要体现在木雕根艺及奇石制作中。雕刻刀下的鱼虫走兽,狮、虎、鱼、龙,绝肖古刻,博古仿佛于钟鼎彝器之纹。尤以印顶尖、圆、斜、扁之不同,依势肖形,俱能契古。形成了他独有的段氏手工雕刻技法。成名作品有【海天旭日】【指点江山】【十里蛙声】等。他有较深的古典文学修养,虽然身怀绝技,却一生淡泊名利。
段立华,段氏第五代传人,1973年生于莒县闫庄镇前进村,8岁学习书法绘画,泥塑,高中毕业后随父潜心学习段氏手工雕刻技艺。聪明好学,深得父亲真传。为提高技艺水平,先后到山东地下大峡谷,五连山,曲阜等地从事彩绘,雕塑等工作。并到浙江,潍坊等全国各地学习,段氏手工雕刻技艺在实践与理论上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开创了“段氏雕刻”之先河。1997被青岛一木雕根艺公司聘为车间主任,一干就是十四年。长期的雕刻创作中段立华也不断完善着段氏手工雕刻技艺,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雕刻之路。作品不仅保持了我国传统文化,还以刀代笔在写实的基础上融入了中国水墨元素,生动活泼,寓意深长,让人耳目一新。段氏手工雕刻在收藏领域中之所以被普遍看好,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作者在【愚公移山】【人类起源】【天上人间】【太平盛世】【惠风和畅】等大量作品中运用了圆雕,镂雕,深浅浮雕外,还有镶嵌等手法。作品不仅超凡脱俗,给人们带来意境之美让人无限遐想和感叹,还体现了劳动人民爱护和平、向往幸福,拥护党和领袖、热爱劳动的满腔热情。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段氏手工雕刻技艺,深受国内外鉴赏家与收藏家的好评。作品也逐渐由欣赏,装饰,变成了人们对它的收藏。“段氏手工雕刻”的发展演变具有浓厚的艺术价值,无不打着时代的烙印,蕴含着社会的进步。
段氏雕刻主要特征:
![](http://imgs1.zupu.cn/u/cms/www/201609/07155711nj9v.jpg)
1、“段氏手工雕刻”是莒县段氏手工雕刻几代人在长期的生活实践和独特的文化历史环境中形成的颇具特色的手工技艺。它的题材、内容、艺术形式百花齐放,推陈出新,具有浓厚的时代特色和艺术价值。
2、“段氏手工雕刻”的形成与发展,充分体现出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审美情趣,融奇石、木刻、国画于一体,用象征、谐音、寓意等手法表现了民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具有形式多样、题材广泛、生动活泼,寓意深长等艺术特点。
3、“段氏手工雕刻”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民间传承性,是一种独特的民间技艺。
4、大量作品中同事运用圆雕,镂雕,深浅浮雕外,还有镶嵌等雕刻技法。
段氏雕刻重要价值:
1、历史文化价值:“段氏手工雕刻”是一种独特的民间艺术形式,其各个时期的作品无不打上那个时代的烙印,浓缩了各个时期的价值观,体现了文化艺术的发展进程,承载着诸多历史文化信息,对于研究社会发展和民俗风情,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参考价值。
2、美学价值:“段氏手工雕刻”是劳动人民长期的智慧结晶和艺术创造,体现了劳动人民高度的艺术成就,极强的艺术审美观和优秀的创作才能,它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各种雕刻创意都具有极高的美学意义。
3、民俗学价值:“段氏手工雕刻” 产生的背景、题材和内容,都是艺术追求,时代进步的体现。“段氏手工雕刻”是民俗学研究中具有重要文献价值的实物资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https://imgs1.zupu.cn/static/web/img/toplogin.png)
文章价值打分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
当前文章打 0 分,共有 0 人打分
文章观点支持
![](https://imgs0.zupu.cn/photos/common/20210831/5f77025c-05aa-4528-8ff4-390397a5720d.png)
0
![](https://imgs0.zupu.cn/photos/common/20210831/fc60bb85-0172-4554-b1b5-84e226beefd2.png)
0
文章很值,打赏犒劳一下作者~
![](https://imgs0.zupu.cn/photos/common/20210831/77b1b221-2263-4a50-a438-3fe70c458147.png)
![](https://imgs0.zupu.cn/photos/common/20210901/bf46d3b7-c6b5-4a58-ae45-919cadfc8f58.png)
![](https://imgs0.zupu.cn/photos/common/20210903/71ed74ca-9551-4d33-913e-aed4f1956e48.jpg)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https://imgs0.zupu.cn/photos/common/20210901/bf46d3b7-c6b5-4a58-ae45-919cadfc8f58.png)
![](https://imgs0.zupu.cn/photos/common/20210901/106cf47a-2bf9-43b3-8b6f-76bb2958edd9.png)
{{item.label}}
![](https://imgs0.zupu.cn/photos/common/20210903/71ed74ca-9551-4d33-913e-aed4f1956e48.jpg)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打赏
私信
24小时热门
推荐阅读
· 闽文化—手工技艺—福建漳州徐竹初传统木偶雕刻艺术
![](https://imgs0.zupu.cn//news/201911251625/1/1238/1a614c08-2384-40af-bb49-53248b878f67.jpg)
徐竹初1938年出生于福建省漳州市一个木偶世家。从艺半个多世纪以来,他继承了祖辈优秀的雕刻手法。形成了独特的风格。仅造型方面,由徐竹初创新设计的品种就有600多种,戏曲的生、旦、净、未、丑等各行当齐全。既有传统名剧的名角,又有神话传说中的神仙、魔、怪等形象,个个脸谱不同,神态各异,生动传神,被称为“东方艺术珍品”。木偶头为核心包括头、四肢、服装、冠盔等,作品真率、精致、优美。徐竹初的木偶俗称北派木偶,其技法源自北方汉剧的风格模式。徐竹初则创造性的将原有风格结合,强调了木偶戏剧的表情化与性格化,他掌握了中国雕塑优秀传统的精髓---“以形写神”。因此,他在落刀之前,总要细细研究,认真揣摩刻划人物身世、身份、性格、好恶。一旦思考成熟,就有把握地下刀。他以现实生活中的人物为蓝本,以对称、均衡、对比、调和的艺术法则,使用造型、线条、色彩等艺术语言,运用夸张、变形、强调、减弱、提炼、概括等艺术手段,拟...
· 闽文化—手工技艺—蔡氏漆线雕
![](https://imgs0.zupu.cn//news/201911251625/1/1238/b94f15f7-3ae2-4048-aba4-ed5766923505.jpg)
漆线雕工艺在厦门流传三百余年,历经蔡氏十三代传人。漆线雕是古代的佛像雕塑艺术的遗脉,是受宋元时期的线雕工艺特别是沥粉和泥线雕等工艺的启发而产生的,形成于明末清初,至清晚期逐渐成熟。漆线雕在厦门沿海地区的发展依赖于民间宗教的兴盛及神佛雕塑行业的繁荣。传统的漆线雕制作应该包括四个方面:雕塑,粉底,漆线装饰,妆金填彩。对作品的创作设计而言,雕塑是首要的。但就漆线雕线雕艺术的特殊美感而言,漆线装饰的技艺才是关键,因而这道工序成了它的工艺名称,逐渐成了它的产品名。漆线雕:用陈年的砖粉和大漆熟桐油等原料调和,经过反复舂打成柔软,又富有韧性的泥团。俗称“漆线土”,再由手工搓成线称为“漆线”然后在涂有底漆的坯体上用“漆线”盘、结、绕、堆,塑造浮凸的图形。三百年前漆线雕的制作基地在同安县马巷镇。蔡氏作坊原名“西竺轩”,现在有姓名可考的可上溯到第八代蔡善养,年代约在清嘉庆年间,著名艺人蔡文沛(1911一197...
· 辽宁-玛瑙雕刻技艺
阜新玛瑙雕刻工艺门类齐全,“素活”工艺在同行业中处领先地位,可称绝活儿的工艺技术有“打钻掏膛”、“取链活环”、“肩耳制作”、“透雕活球”、“装饰雕刻”等。一件精美的玛瑙玉件要经过选料、剥皮、设计、抛光、初雕、细雕和配座等7道工艺流程才能最终成形。阜新玛瑙工艺品
· 闽文化—手工技艺—福州西园软木画民间手工艺
福州晋安区西园村的软木画民间手工艺是福州工艺“三宝”之一,被海内外誉为“东方艺术珍品”,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民间美术手工艺品种。公元一九一四年西园村木雕艺人吴启棋先生利用产于欧洲地中海沿岸西班牙等国的栓树皮为原料,结合我国传统雕刻技艺独创软木画手工艺。由于栓树皮层具有质地轻软、纹理细密,色泽天然典雅等特性,故俗称软木,因而该工艺称为软木画工艺。木画艺人以刀代笔,运用圆雕,浮雕、搂雕、微雕、等传统雕刻技法创作出风格各异,形式多样,题材广泛的各种手工艺品,具有其他工艺无法表现的效果,向人们展示世界风光、名胜古迹、人物造型、动物形态等作品。软木画工艺品具有极高的观赏与收藏价值,许多工艺精湛的软木画佳作由国家馈赠国际友人或被国内外各大博物馆珍藏。例如:《土楼奇观》、《福州西湖》、《鹭岛风光》等多幅大型作品被北京人民大会堂选作国家级会议场所艺术装饰品。软木画作品由于其精湛的工艺和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使...
· 闽文化—手工技艺—永春漆篮
明朝正德年间(公元1506—1522年),永春县仙夹乡龙水村油漆艺人采用裱背纱布,涂盖桐油灰地,髹涂生漆,并在表面描绘山水花鸟、人物走兽和浮雕装饰纹样,施以金银粉,制作成具有坚实轻巧、耐酸耐碱、质朴端庄、不褪色不变形、不怕热水烫等特点的漆篮。由于篮坯编制精细,层层衔接紧密,涂髹灰地生漆十分坚牢,经久不腐,一件漆篮可用大几十年,咸丰年间漆篮艺人黄晋升所制的漆篮,至今仍光洁如新,足见漆篮之耐用坚固。制作一件漆篮产品要用20多种原料,经30多道工序、两个多月时间才能完成。品种分为格篮、肩篮、果盒、漆盘、提篮等百多种。大的格篮可分为四层,每层只有四寸宽、五寸高,可放置五个大碗,一对格篮通常可盛菜肴全桌。最大的格篮直径1.4尺,高2.2尺。最小格篮曾多次在全国工艺美术展览会和广交会上展示,并多次选送至日本、波兰等20多个国家参展,受到国内外好评。近年,永春漆篮艺术又有发展,新增花色品种几十种,并在传...
关于我们
![](https://imgs0.zupu.cn/photos/common/20210901/fc6ee093-f219-47fc-90da-21bd9721b53d.jpg)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https://imgs0.zupu.cn/photos/common/20210901/ea3c7971-1e11-4045-b81c-880d962d4986.png)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https://imgs0.zupu.cn/photos/common/20201105/f86bb195-6306-4041-b306-d17003e00182.png)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开'}}评论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复'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