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沟城南七里有口井与刘氏的关联
扶沟城南七里有口井与刘氏的关联,扶周路上七里井村牌 七里井村位于扶沟县城南七里,县人民公园东南角,扶周公路西
扶周路上七里井村牌
七里井村位于扶沟县城南七里,县人民公园东南角,扶周公路西侧。全村现有村民200多户,600多口人,刘姓为全村第一大姓氏。另外,有一户王姓人家原来是住村干部,最后落户在七里井。还有一户张姓人家,是解放后上级安排到本村的荣誉军人。 关于七里井村名的由来,原自七里井居住的刘姓先祖刘原。据七里井《刘氏族谱》记载:七里井刘姓先祖刘原,元朝时期为鹿邑人。明朝初期由鹿邑县迁移到扶沟县的大新,当时他们在大新居住的地方地势低洼、而且常年潮湿,环境恶劣。先祖刘原便萌发改迁它处,于是便迁到扶沟县城南,距离县城七里的地方。初到此处人地生疏、满目荒凉,就连最基本的饮水问题就非常困难,于是先祖刘原便在村西开凿一口水井。之后在井东建房盖屋、开荒种地,逐渐安定下来。由于此地居县城七里,也是为了纪念水井开挖成功,便把他们居住的地方取名“七里井”。七里井的村名一直沿用至今。自刘姓先祖刘原“凿井而饮,耕田而食”以来已经有600多年了。后来,七里井也有“井盖刘”之说。刘氏后人从五世时开始外迁,九世又有部分族祖从七里井迁出。再后来,外迁的族人又有迁徙过程,直到清朝光绪年间,全县的七里井刘氏已经发展到16个村庄。民国十一年(1922年)刘氏后人散居于扶沟、太康、鄢陵三县25个村庄,大约6000多人。到了1995年续修《刘氏族谱》时,扶沟、太康、鄢陵三县刘氏已经发展到34个村庄,7051人。
七里井先茔碑
七里井村因井而得名,一定要先说说刘氏始祖刘原凿的这口水井。水井位于现在七里井村西头,《刘氏先茔碑》的西北角。据说这口井深一丈八尺,井口六尺五寸,井壁用青砖砌成,井水清澈、甘甜,数代刘氏族人都是饮用此井水。解放后这口井还存在,后被废弃。
刘氏先祖“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初到七里井时的刘氏始祖刘原,除了凿井而饮外,还开荒种地、种桑养蚕,当时也只有很少的土地。明朝万历年间,刘氏也只有二十多亩地,七里井村周围的土地大都归城内地主所有,七里井刘氏族人,大多耕种地主家的土地,直到解放前,真正属于刘氏的土地也只有60多亩。
说到七里井的土地,不能不说位于七里井村西和村北的两片“花红园”。(花红,蔷薇科、苹果属落叶小乔木,叶卵形或者椭圆形,花粉红色,果实球形,像苹果而小黄绿色带微红,是常见的水果。)解放前,七里井村有两片花红园,一块杏园,村南的肖营村也有一片花红园,这些花红园和杏园还有附近的大片土地,原来归县城内杜家所有,土地改革时期,才将杜家包括花红园在内的土地分给七里井村耕种。七里井村内的两片花红园和一块杏园直到上世纪70年代才被伐没。目前,七里井东、西两个队,除了扶沟新区征去极少部分土地以外,全村还有500多亩土地。
七里井村委包括七里井、王墩、杨庄、田庙共四个自然村。解放初期,七里井大队部、七里井小学均设在七里井村,当时大队部西南角就是一片花红园。1966年,为了工作方便,七里井大队部和小学搬迁到位于四个村中心位置的杨庄村,一直到现在。虽然地址搬迁了,但仍然沿用原来七里井大队的名字,现在叫着七里井村委会。1970年,七里井已经用上了农电,是在全县农村最先用上农电的村子之一。六、七十年代的七里井大队作为县里扶持的重点,曾经年上缴公粮100万斤,是全县为数不多的百万斤大队。
七里井的汽车运输业开始于原大队支书刘水泉。八十年代初期,从村领导岗位上退下来的他筹集资金购买第一辆卡车跑运输,随着资金的不断积累,业务量不断扩大,又购买第二辆、第三辆。刘水泉的汽车运输也影响了村里人,之后的几年,有多位七里井人购置大型卡车跑运输,从而也带起来一大批卡车司机。目前,尽管从事运输业,赚到第一桶金的人已改做它行,而带起来的卡车司机至今仍然奔跑在全国各地。
“七里井的黄瓜,王墩的番茄。”这句口头语流行于上世纪八、九年代。当时,属于城郊乡到赵沟村在全县帅先利用塑料大棚种植蔬菜,七里井、杨庄、王墩等附近村的温室菜棚也先后兴办起来。特别是七里井村,利用温室大棚种植的黄瓜,以色泽青翠欲滴、口味甘甜纯正而远近闻名。每到外地商贩收菜的时候,凡是七里井的黄瓜一律免检,深受批发商的喜爱。以至于回来七里井村许多黄瓜种植能手被外地人聘请为菜师,为他们当地的蔬菜种植进行技术指导。目前,仍有包括刘新民在内部分村民,在新疆、云南等地从事蔬菜种植
七里井有着永久的历史。七里井人用他们的勤劳改变了自己家乡的面貌。随着社会发展的不断深入,从七里井走出去的人越来越多。他们或是求学、就业,或打工、做生意,在全国各地从事着不同的行业。但是,无论走多远,七里井就像一颗枝繁叶茂的大树一样,虽然枝丫众多,可是他们根基始终在七里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文章价值打分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
当前文章打 0 分,共有 0 人打分
文章观点支持
0
0
文章很值,打赏犒劳一下作者~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打赏
私信
24小时热门
推荐阅读
· 晏姓字派系列――新化城南井头街晏氏
原派:大启贻忠孝,才华毓彦良,家声期述绍,鸿业纪文章。增派:先泽传源远,兴宗积德多,修齐端习尚,平治秉中和。
· 籍氏与古中国藏书的关联
古代文献上关于图书典藏的直接记载较少,但我们还可从一些其他史料中印证这个问题。《左传·鲁昭公二年》(前540)记载:“春,晋侯使韩宣子来聘,且告为政而来见,礼也。观书于大史氏,见《易象》与鲁《春秋》,曰:‘周礼尽在鲁矣。吾乃今知周公之德,与周之所以王也。’”据此记载,鲁国官藏中收藏周室之书是丰富的。《左传·鲁昭公十五年》(前527)记载了这样一件事:周景王姬贵与籍谈聊天,说到他的高祖“司晋之典籍”(即掌管晋国图籍),“故曰籍氏”。可见春秋时期各国都已建立了管理图书、档案的专门机构,并设置了专门管理人员。中国最早的图书形式——简牍与帛书殷商时期的甲骨文书籍,一般指用文字、图画或其他符号在一定材料上记录知识并装成卷册的著作物。从文字出现到形成现代意义上的图籍,经历了一个演变过程。原始社会末期,我国出现了图像文字。到了商代后期,汉字已发展成为具有一定语法构造、能表达一定思想的文字了。这一点从河南...
· 中华汤姓的起源与商汤有哪些关联!
商汤,实际上并不是一个人的名字,而是殷商的开国之主成汤拥有天下之后的号。成汤,是帝喾之子契的十四世孙,子姓,名履,又名天乙,本来居于¤,是夏朝的方伯,专管征伐之事。后来,夏桀无道,他就兴兵伐之,把夏桀放逐到南巢,代有天下,并且定国号为南,因此,后世才会称他为商汤。能够拥有这样一位始祖,天下的汤姓人士,真可以说是光采荣耀与生俱来,何其幸运。那么,何以见得商汤就是三千多年以来汤姓人的始祖呢?这一点,可以在唐朝的“名贤氏族言行类稿”上找到证据,该书是这样说的:“殷汤之后以谥为姓,宋有道人汤惠林,中山,范阳。”同时,汤姓还有一个比他姓更为幸运的地方,那就是天下的汤姓是“仅此一家,别无分号”,只要是姓汤,就是商汤的后代,‘三千年前是一家’。当然,他们的家世渊源更可以远远地追溯到五千年前的黄帝轩辕氏,因为,商汤是契的十四世孙,契是帝喾高辛氏之子,而高辛氏正是黄帝的曾孙呢!根据“名贤氏族言...
· 井口贞夫
· 姓与氏与名之间有怎样的关联?三者呈现出怎样的历史特征?
“姓氏”在我们现在是统归一类,但在发展之初,“姓”、“氏”各表示不同的概念。在姓氏文化发展中,姓与氏与名都有密切的联系,至于它们之间有怎样的细节关联,就跟着小谱进一步了解吧。姓最早可以追溯到母系氏族社会,比如上古八大姓:姬、姜、姒、嬴、妘、妫、姚、姞,其中都包含“女”。氏集中产生于周朝,由于周朝采用分封制,被分封者大多用所在地的名称作为氏。姓与氏之间在那时有着根本性的变化。图源网络“姓”是区别血缘的,是宗族的根本族号。“姓”代表氏族的血统,起源于母系社会,称为族姓,是为了区分血缘,防止血缘婚配而发明的相应识别标志。“氏”是姓的支系,是姓族的分支标记。“氏”是源于同一父性始祖的被分出去的各支系(庶子),出于相互交往中识别的需要,延生出的一种与地域有联系的新标志。是大氏族、部落、部落联盟的称呼。简单点来说,姓代表族群,氏表示房支,也就是说姓比氏的范围要广,在一个宗族中,姓是统一的,但是大房、二...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