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晒家谱·传家风】刘备后人续写67代谱序
【晒家谱·传家风】刘备后人续写67代谱序,历经21年,由刘邦第86代、刘备第67代后人,现年66岁的原三台县中太镇核桃街村
历经21年,由刘邦第86代、刘备第67代后人,现年66岁的原三台县中太镇核桃街村党支部书记刘德铭主编的《汉刘百世谱》出版面世。
在这部约60万字的家谱里,不但详实地记录了刘氏家族在风云变幻的历史中所经历的变迁,也记录了刘氏家族在湖广填四川时的悲情移民迁徙史、近代的奋斗史等家族发展史。
2015年4月2日,记者采访刘德铭,了解到了这部被专家评价为“很有价值,不可多得”的《汉刘百世谱》的面世,与具有传奇经历的清代手抄谱墨本——《刘氏族谱》密切相关。
婚宴上得到刘氏家谱线索
《汉刘百世谱》里,有清咸丰三年(公元1860年)汉代流脉《刘氏族谱》手抄本的复印件。
这册来自废旧报刊里的清代手抄谱,说起来有些离奇。
“听祖辈人传说,我们这一族,是老祖宗刘承珑、刘承玑兄弟在‘湖广填四川’时,来核桃街定居的客家人。”刘德铭说,老祖宗娶马氏、杨氏,他们是杨氏祖婆所生。但从未听说过刘邦、刘备是他们的祖先。刘氏祠堂里的“五房碑”,也只记录了湖广入川以后的宗支世系名讳。
1991年春,时任村党支部书记的刘德铭受刘氏长辈委托,开始收集资料,着手主编《刘氏圣宗全谱》。
“修谱并非易事,收集相关资料就特别费事。”刘德铭回忆说,当年农历冬月初十,他在中太镇黄家桥村刘德友的堂弟刘德俊家吃婚宴。席间,刘德友对他说:“听说你在写家谱,你知不知道,我们还是刘邦、刘备的后代呢。”他一听来了兴趣,要刘德友拿出证据。刘德友说:“我家里有本名叫《刘氏族谱》的老谱,里面就写着刘邦、刘备和刘承珑、刘承玑的名字,你现在写谱有用,就给你吧。”
第二天一大早,刘德铭就骑着自行车赶到刘德友家,看到了一本粗蓝布封面、非常陈旧的手抄《刘氏族谱》。问其来历,刘德友说,多年前,他在村米面加工厂做工,有一天包挂面时,有人在旧报纸里发现了这册手抄家谱,后来被他带回了家。因为里面全是繁体字,认起来困难,就顺手放在了一边。
为了确认这本出自咸丰十年,宣纸线装、手抄文字、蓝布封皮的清朝古书是否《刘氏族谱》的原件,刘德铭先后到江西、湖南等地请专家鉴定,最终确定这本《刘氏族谱》是由《陋室铭》作者、唐朝著名文学家刘禹锡之子刘沐,于唐顺宗元年(761年)始修,后在北宋元丰、明万历、清康熙和咸丰、同治年间增修、补修,其文字多出自官员、文人之手。
那么,这本《刘氏族谱》为何会出现在黄家桥村米面加工厂里呢?
2010年10月一次偶然的机会,黄家桥村文书贾子儒对刘德铭说,1977年,村粮食加工厂从乡供销社采购站李文清那里购回一批废书报包挂面。当时他是会计,在分拣旧书报时发现了这本古家谱,翻开一看,上面有刘邦、刘备的名字,还有“应安维承世,文武正纲常,光宗明德远,荣华万代昌”的班辈字派,是用毛笔小楷誊抄在宣纸上的,书名就叫《刘氏族谱》。当时他情不自禁地大叫:“你们姓刘的老祖先人,原来在我们这里啊!”刘德友听见后觉得好奇,就拿回家了。
为了不使这册珍贵的清代史料失传,刘德铭曾两度将其复印。
《汉刘百世谱》记录刘氏164代
从1991年起,刘德铭利用《刘氏族谱》以及家谱中的五房碑、湖南邵阳有关档案馆提供的相关资料,最终完成了对《刘氏族谱》的续写、整理、补充、编撰,最先成书《刘氏圣宗全谱》,再到2013年12月更名定稿《汉刘百世谱》出版,刘氏族人已经续写到第164代。
《汉刘百世谱》收录了从刘邦以来各个时期的谱序,以及世系碑文和各地宗祠,其中包括《刘氏族谱》中的全部内容。
细读《汉刘百世谱》,发现谱中历史名人的生年、卒年、出生地、埋葬地、在世时的功绩、遗言、家庭成员分支情况、重大历史事件等都有记载,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据刘德铭介绍,清代《刘氏族谱》手抄复印件已分别捐赠给中国资料家谱协会、四川图书馆等处,将家谱私藏变为公藏,并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上公开展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文章价值打分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
当前文章打 0 分,共有 0 人打分
文章观点支持
0
0
文章很值,打赏犒劳一下作者~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桑续修家谱序
续修家谱序尝思木有本、水有源,矧橥蛭镏灵畴,能忘其所自来?故世世修族谱、叙支派,诚恐奕世茫然於先后也。因稽原谱,一修於允武公,再修於桂廷公,三修於怀江公。其承先⒑笾志,非不极其殷勤。然源远流长,故而一续迄今计之,殆不啻已过其数。倘阅世v久而无致意之徒,恐有稽於前而莫可稽於后,此尤孝子贤孙所不无隐痛者矣。惟本有公正、练达、老成,厥有远虑,复赖士元公、景贤公爰於族人公同商议,仍案一线谱规,而使本族二三业儒或则秉笔、或则引线,重修谱系。而宗嗣於以无坠,支派於以无淆,前后承继、彼此亲疏,庶昭然於子子孙孙,永垂於世而不紊也。是幸!逸斋主人邑庠生莲溪王佐清谨识十二世学堂十三世本有本公十四世可文德茂可隆十五世永昌十六世士元振坤仝修光绪岁次乙亥新正中浣吉日桑氏重修世谱序孝莫大於尊祖,礼莫重於明伦。j尊祖明伦,则维谱牒是赖。夫谱所以V情谊,分支派,别尊卑也。尝见乡党间,往往本同一族,而以疏间亲,情谊无以V;...
· 续修家谱引序
续家谱引序家声传世,涉步贻赋通雅,先人者,赋才硕学,君论诚韪。表彰贤哲,集思广益,新旧续接,岂不甚善,而则幸甚矣!从今论古,逆流溯上,期历五百年矣,成败兴衰,天之所为,实为无可,故为其一。人为之也,甘愿,骄奢淫逸,惩之不获,劝之不应,一败涂地者,故为其一。可此者及为撮少。我氏遗风,从来醇古,勤俭纯朴,代不乏人。前世曾祖王永春者,通才硕学,接续氏族人伦至十七世。而书序明白,字迹书雅,是本族人之荣庆矣。延延绵绵,风调雨顺,家风朴茂,至今已六十年有矣。故今日续谱,难比他年,藻萍采拾,回翔补缀,实为不易。故因天灾,而谱书不敢问矣。雍正元年,岁在癸卯,黄河大水,满川而下,两岸俱阻,澎湃骇人,冲毁沿河楼舍、田园、树木、坟茔等数以万万计。水退之后,夜方大雨,住宅不固者,倒塌无踪;而固者,泥陷窑顶。衣食用器,而又不敢问矣。初冬二年春回,有富裕者,高处新建宅居,而贫者,远走他乡。而天以惩人之溢,成为本氏族分...
· 续修家谱书序
考诸吾家修谱之人,历代以来,代有其人。始自前明景泰年间,时有十二世祖,登州府栖霞人也。序有家传,合祖居处,各县详明。迨国朝乾隆时,又有莱州掖县二十一世祖讳宗舜者,遍山左又重修之,迨及北直,访明辈次,处处志之。厥后,喜庆中有二十二世祖讳九思者,自有大志,又续修通谱,各处详明。及至咸丰辛酉时,有予父遵先祖伯父之嘱。乃任其事,稽派溯源,续前续后,远近皆修。经历三十余年,足遍千山万水,身历五省三边。劳劳岁月,仆仆风尘,修讫谱书廿卷,万户有余。家居十载,缮写清楚。记先人之名字、生卒、祖德、宗功,全载书简,卷篇浩繁,字数无边。几回欲印,苦于无资。会中乃写一部,约费大钱十余千文,又修宗庙,公会乏资,停搁至今。因念先父平生辛苦,在此谱书。合族公议:裁其繁冗,就其简易,遵前人之古制,上下相统,各处相通,支派分淅,昭穆疏清。知远近,别亲疏,考世系,知终始,亦既可矣!果能矢公矢慎,诚能印谱书者,其有功于先人者重...
· 80岁韩姓老人续写家谱,让家风家训传后人
续写家谱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传承,这段时间河津市城区街道高家湾村80岁的韩向荣老人一直为续写家谱做努力,希望可以通过家谱传承家风,传承文化。见到韩向荣老人时,他正坐在桌前忙着进行家族人员梳理。谈及当初决心续写族谱的原因,韩向荣表示,自己偶然间从老辈人手中得到了几张旧家谱,纸质受损、记录也不详细,他便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为后人弥补这一空缺。由于没有经验、对家族的历史也不完全清楚,韩向荣便展开了一系列的学习,追溯了解历史、学习其他姓氏族谱的写法、格式,在摸索中一步步尝试编写。经过韩向荣的努力,现在他已经把家谱从第九代续写到了第十五代,家谱初稿也算完成,另外他还根据历史自己编写出家族附录,记录韩姓家族发展变迁及家族名人,希望能够为后人树立榜样。
· 王氏续修家谱序
一、王氏族谱,由来久矣。自始祖迁居堡子峪,阅及六世,堂兄弟八人,以元、亨、利、贞分列四支,聚族而处,长幼有序,传集家谱,代不乏人。故自高曾祖父,世系不紊,历元、明及清,文献足徵。虽世久年远,而家乘之渊源,昭昭可考也。迄于今子孙众多,散居四方,记载有所不及者,致亲疏难以辨也。增补无人,则前人之积累将掩,后人之考证无据矣。族人王扶择、王锡池、王子祯、王中权、王玉璋等,同有续谱之志,增造小册,一方面散一册,一人经理一方。书序明白,复归本村,余采拾旧文,增集新序,共得簿册十有余本,参互订考,校正字讳,其为士宦绅士,以及义子过嗣,书明者备录,未详者阙也。汇集成编,分书四册,庶几四支子孙,易于稽古;三朝之遗规,于此未坠。聊为继志述事之一助云。时大清道光13年(1833)岁次癸巳19世孙增生王殿英顿首拜撰二、谱之由来,祖宗言之详矣,然天下事有其举之,莫敢废之;前人有作,必后人有述,乃可世世相承,永传勿坠...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