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新闻动态

戏鱼墩暨阳刘氏宗谱(附,高峰:《戏鱼墩》)

2016-09-05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2488
转发:0
评论:0
戏鱼墩暨阳刘氏宗谱(附,高峰:《戏鱼墩》),戏鱼墩者,里中小渚也,婆娑焉。最早对戏鱼墩产生向往,是因为清初诗人金敞这句话。金
戏鱼墩者,里中小渚也,婆娑焉。
最早对戏鱼墩产生向往,是因为清初诗人金敞这句话。金敞是常州武进人,中年后迁居靖江,与靖江的一班文人墨客长歌纵酒,吟风弄月。他是在为邑人刘应峻的诗集——《松樊集》所作的后序中,作如斯赞美。
《马洲印记——靖江地名掌故》,有“戏鱼墩埭”条,其中说:
戏鱼墩,位于靖江团结镇杨太村,因该村有戏鱼墩而得名。这个埭有条河,河宽水深,中间有一大一小两个圆土墩。每到清明节,都有成群的鲤鱼围着土墩戏水,故被人们称为戏鱼墩。
戏鱼墩暨阳刘氏宗谱(附,高峰:《戏鱼墩》)
 
戏鱼墩所在的河塘边原有建筑,名秋水轩,是明万历年间刘文栋所建。刘文栋是个秀才,常在秋水轩里读书。据《靖江县志●古迹考》:有石塘、竹径、古木,面面清水,四时皆秋,故名秋水轩。
康熙年间,秋水轩已经破败,刘文栋的孙子刘应峻,请人进行一番修葺,并在戏鱼墩的东面,建了一座茅屋,北边则建有钓台,隐居于此,“花之晨,月之夕,戟手高吟”。
刘应峻,字松樊,号小山子,二十岁中秀才,后来因为家贫,欠国家赋税未交,而被革去秀才资格。刘应峻擅长诗词古文,当时的靖江教谕(教育局长)徐籀对他很是欣赏,称他为“异才”。他为人清高孤傲,朋友不多,只与举人朱澄、贡生朱溁兄弟要好。朱氏昆仲也常到戏鱼墩,“游咏其间”。
刘应峻患有肺病与手疾,去世时年仅48岁。
刘姓与朱姓同为靖江大姓,有“九刘十三朱”之说。戏鱼墩刘氏是“九刘”之一。戏鱼墩刘氏是元末从丹阳迁至靖江,始迁祖叫刘元。《刘氏族谱》中收有八世孙刘筠(清初人,诗人,字湘九)的《戏鱼墩原委说》,其中称:
我幼年一个冬夜读书,听一位年近九十岁的老仆人讲,刘元公躲避兵乱,迁居马驮沙。当时马驮沙还在长江中。戏鱼墩是马驮沙中的一块高地,水环四面,与潮汐相通,水中多杂鱼,刘元公常在墩上垂钓,所以称之为戏鱼墩。
刘元生前留下遗嘱,命葬于戏鱼墩上。有邻居对刘元的儿子刘宏说,墩在水中,将坟葬于墩上,不吉利。刘宏便将乃父亲的坟迁葬于河塘南岸。据说,将刘元的墓穴打开后,有两只异鸟,状如凤凰,从穴中飞出。
这个传说一直流传到清代,刘氏后人对于二世祖刘宏迁坟一事,一直耿耿于怀,觉得破坏了风水。
 
戏鱼墩暨阳刘氏宗谱(附,高峰:《戏鱼墩》)
戏鱼墩的环境,刘筠这样描述:
孤山之西南三四里间,有塘焉,方圆约二亩许,绿水回环,四时不涸,中峙一墩名戏鱼,巅腰多杂树,疏影横斜,蒲苇周于四麓,过其旁者莫不停车延望,叹是墩与刘氏相终始也。
据《戏鱼墩墓图说》:戏鱼墩名人堤题咏甚多,集隘概不付刊。
可惜《刘氏家谱》未能为我们保存哪怕一首关于戏鱼墩的名人题咏。
戏鱼墩刘氏家族播迁颇广,江阴、常州、苏州乃至海外,都有分布,他们的家谱均冠以“戏鱼墩”,表明他们是从靖江戏鱼墩迁出来的。比较有名的戏鱼墩后人,当属江阴“刘氏三杰”(刘半农、刘天华、刘北茂),他们是戏鱼墩刘氏第十八代传人。他们的父亲刘玉珂(字宝珊)是光绪三十三年(1907)的《戏鱼墩刘氏家谱》的主修人之一。这本家谱现存28册,日本、美国的一些图书馆有藏。
几百年过去,如今的戏鱼墩只是两个小土墩,上面长满了芦荻。当初面积约二亩的河塘也瘦狭许多。戏鱼墩埭除了一家后来迁入的外姓,其余全为刘姓,但是已经少有知道戏鱼墩的历史与刘氏家族的变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源流-戏鱼墩刘氏“五忠堂”
戏鱼墩刘氏“五忠堂”来由“五忠堂”是以祖先名号为堂号。宋朝时期,福建建州、建阳刘氏一门忠烈,有五人死后被朝廷赐谥为“忠”,世人号称“刘氏五忠”:建阳五夫里忠显公刘k、忠定公刘子羽、忠肃公刘珙,建州麻沙里的忠简公刘颌、忠烈公刘纯。后人为了纪念刘氏祖先这一光荣的历史,鼓励族人精忠报国。就以“五忠堂”为堂名“五忠堂”的堂号,主要在福建刘氏及其分迁到各地的刘氏支派后裔中使用。但在“五忠”后裔中也还有使用其他堂号的,如典故堂号:藜照堂、青藜堂、藜阁堂等等。如教化堂号:永思堂、佩三堂、守三堂、睦堂等等。也有以地名为堂号的。“五忠堂”为典故堂号。戏鱼墩暨阳刘氏世系:远祖一世,彭城刘氏始祖刘交(前?―前179)至三十六世刘楚(815―900)。上世祖一世,五忠刘氏世祖刘楚(897年迁闽)至十八世刘元(元末迁戏鱼墩)。而忠显公刘k(1067―1127),系刘楚九世孙,忠定公刘子羽(1097―1146)系刘楚...
· 阮公墩真“软”公墩
清嘉庆初年,浙江巡抚阮元疏浚西湖,将浚挖的淤泥集中堆叠,这便是后来湖中三岛之一的阮公墩,又称阮滩。到了光绪年间,退休的湘军将领彭玉麟钟情西湖山水,在小瀛洲(三潭印月)筑退省庵为栖居之地后,又打算在阮公墩上辟建成数间小屋,便亲自上岛来察看地形地貌。没走几步,他发觉岛上泥土特别松软,就拿来撑船的竹篙往地上刺,才稍一用力,竹篙便应手而入土中,有好一截长。这么松软的土质,建房屋是不可能的。彭玉麟自湖上归来后,笑对亲家公俞曲园(樾)说道:“阮公墩真是‘软’公墩哩!”此后近百年间,阮公墩上除一度栽杆木芙蓉外,一直只有野树乱草,鸟雀为窝,无人敢议兴建。直到一九八一年后,岛上加土改造地基,才建起了环碧小筑。(《春在堂随笔》)
· 潮汕文化―潮汕行业习俗―标渔区捕鲚鱼演鱼戏
榕江两河渔湖河段设置大型围捕鲚鱼渔区三处,由是逐渐演成一种标渔区捕鲚鱼演鱼戏的独特风俗。这一奇俗的由来,当从渔区之捕捞说起。其捕捞鲚鱼之方法是先选择河面较狭、水流较急的河段,用长竹竿配对横列竖插于河中,形成一排横截河道之相,当鲚鱼群顺流寻食游近竹竿排之间,竹竿受水流冲激而互相碰撞所发出的噼啪声响时,便不敢向前游进而徘徊于竹竿排之上游,由是鲚鱼群越聚越多。当潮水涨或落至将平之际,渔船绕排放网捕捞,一网可捕得鲚鱼数十担至百多担。创设渔区的是渔湖潮尾渔人,于明朝初年便在榕江南河潮尾渡口河段设置第一围捕鲚鱼渔区。到明朝后期,此法传入该都塘埔村,塘埔人便又在榕江北河神蓝河段设置第二个围捕鲚鱼渔区。到清乾隆年间,渔湖京冈村人继之又在榕江南河竹港河段设置第三个渔区。随着年代之增长,业主子孙后代的繁衍分布,渔区遂有逐渐增股、扩股和转卖等变迁。到晚清、・民国期间,三处渔区皆实行开标捕捞之经营方式。每年开春,...
· 潮汕文化—潮汕行业习俗—标渔区捕鲚鱼演鱼戏
榕江两河渔湖河段设置大型围捕鲚鱼渔区三处,由是逐渐演成一种标渔区捕鲚鱼演鱼戏的独特风俗。这一奇俗的由来,当从渔区之捕捞说起。其捕捞鲚鱼之方法是先选择河面较狭、水流较急的河段,用长竹竿配对横列竖插于河中,形成一排横截河道之相,当鲚鱼群顺流寻食游近竹竿排之间,竹竿受水流冲激而互相碰撞所发出的噼啪声响时,便不敢向前游进而徘徊于竹竿排之上游,由是鲚鱼群越聚越多。当潮水涨或落至将平之际,渔船绕排放网捕捞,一网可捕得鲚鱼数十担至百多担。创设渔区的是渔湖潮尾渔人,于明朝初年便在榕江南河潮尾渡口河段设置第一围捕鲚鱼渔区。到明朝后期,此法传入该都塘埔村,塘埔人便又在榕江北河神蓝河段设置第二个围捕鲚鱼渔区。到清乾隆年间,渔湖京冈村人继之又在榕江南河竹港河段设置第三个渔区。随着年代之增长,业主子孙后代的繁衍分布,渔区遂有逐渐增股、扩股和转卖等变迁。到晚清、·民国期间,三处渔区皆实行开标捕捞之经营方式。每年开春,...
· 龙墩围(墩上)分居祖屋
龙墩围(墩上)分居祖屋,位于兴宁市宁中新塘村。喝磨形围龙屋,方向癸山渠了、清朝康熙年间由十一世祖虞昌公(即茂熙公)所建。十二世祖济惠公由和山镇和寨迁出。现有人口200多人,人才济济。俊新宗亲曾任国家建设部监察局局长、高级工程师;有大学毕业生7名,分别在教育、医疗等方面为国家出力;有企业家多名。他们为祖屋维修、村道、路灯、水利设施等方面做了不少好事。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