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水河踢鼓子秧歌是怎么来的
清水河踢鼓子秧歌是怎么来的,古老而又淳朴的清水河地区,因地处黄土高原丘陵区,山大沟深,出行不便,过去与外界交
古老而又淳朴的清水河地区,因地处黄土高原丘陵区,山大沟深,出行不便,过去与外界交流困难,曾一度较为封闭。这里特殊的生活环境,演绎出许许多多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民间娱乐中的踢鼓子秧歌即是其中独具风情的一种。
踢鼓子秧歌是一种踏着鼓点以舞蹈形式在开阔场地上表演的民间文娱活动。它应起源于人们田间地头劳动生产的实践活动,是由古代祭祀神农,祈求丰收等一类祭祀活动慢慢演变而来。这类秧歌各地都有,只是舞蹈的步法有别而已。就踢鼓子舞的起源,在清水河有多种传说。一种说法是北宋朝廷要招安梁山好汉,但阮氏兄弟不愿意接受招安,回到老家,朝廷和地方政府对阮氏兄弟不放心,生怕他们再举闹事,决定将阮氏家族满门抄斩,阮氏兄弟得知消息后,便化妆出城外逃,让中青年男人扮成头对鼓子和二对鼓子,年轻女性扮作拉花的,老弱病残紧跟在后,其他中壮年男子扮作敲锣打鼓者,阮小七敲敲打打从家乡出走。也有一种说法是,梁山好汉三打祝家庄时进庄侦察时的扮相。还有一种说法是清代早期,当地民众庆祝丰收举办“酬酒庙会”,唱“谢茬戏”时一位义士邀约各路男女英雄豪杰,为保一方平安而表演的节目,之后,便将这次活动过程编为一种固定程式以纪念。
据《清水河县志》记载,清水河踢鼓子秧歌兴起于清代末期,韭菜庄、北堡、小庙子等地较为流行,至今一些村子每年正月里仍有串村表演习俗。踢鼓子秧歌踢着鼓点以舞蹈形式表演,最初是用锣、鼓、钹、镲等纯打击乐器伴奏,后添加了唢呐、笙等乐器。严格讲全过程需108人,后来二三十人也可表演,现一般为16人,分前八架和后八架两组。前八架由对鼓子和二对鼓子组成,分别为男女各2人,男演员叫踢鼓子的,女演员叫拉花的。头对鼓子分上手和下手,上手方位居左,称引场子,下手为副,方位居右,跟着上手表演。头对鼓子(男角)着装为老生打扮,头扎包巾,佩英雄花,上衣应穿有花纹的黑色衬衣,下衣应穿黑黄或绿彩裤。二对鼓子(男角),化妆似戏剧中的武生,黑三缕须、彩色包巾红彩裤。拉花的以花旦装饰,腰系裙子,一手彩绸,一手花扇。后八架即排在前八架后面分左右依次排列,角色有封公稷(道人打扮),络毛的(小丑)、毛小(小丑副手)、毛女、少女角色、官先生、鹤发白髯老者(父辈),壮健老妇(母辈)。这些角色的作用是点缀与衬托,表演时形体动作较前八角显得幽默。络毛的是后八架中表演的核心,为了能显示其特殊性,他能隐能现,灵活而不受限制,以其滑稽调皮传递信息。踢鼓子秧歌表演形式统称跑场子,场子的名字多以古代作战阵图命名。有天地牌子、单偷营、双偷营、跳四门、梅花阵、引魂阵、五雷阵、八角楼、小场等形式,舞蹈丰富多彩。
踢鼓子秧歌也不纯粹为舞蹈,也有歌唱,歌唱音乐没有定式,清水河各地踢鼓子配乐也不尽相同,有采用北路梆子腔的,有用道情调的,还有用朔州大秧歌调的,唱词多为四六句。早年时内容是有区别的,到广场表演、进寺庙敬神、入民居拜年,踢、唱各有各的套路,但相同的是无论到哪儿,踢鼓子的锣鼓响器一动,都要敬纸烧香放炮。现在,随着时代和社会发展,个别不适时宜的已被取舍,在保留传统的前提下,又融入现代元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文章价值打分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
当前文章打 0 分,共有 0 人打分
文章观点支持
0
0
文章很值,打赏犒劳一下作者~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打赏
私信
24小时热门
推荐阅读
· 秦陇文化—民间文化—踢鼓子
“踢鼓子”又叫“踢鼓则”,流传于榆林地区靖边县的镇靖、新农村、席麻湾等乡镇,俗称“安鼓跑鼓”或“坐鼓跑场”。表演时,由一人手执蓝布伞(或灯笼伞)扮伞头,带领男鼓手(俗称鼓子手)和女钹手(男女必须成对,一般为四男四女或八男八女)击鼓、拍钹进行舞蹈,鼓子手动作的突出特点是以手当槌击鼓。他们不仅把鼓斜挂于腰左侧用手拍击,还可以将鼓卸下托在手中,或放在地上拍击。常用的动作有“平步击鼓”、“转身击鼓”、“拜鼓步”、“高击鼓”、“马步拜鼓”、“安鼓跳”等。动作粗犷,风格质朴,通过跳、踢、转,以及做“虎跳”、“二起步”等,显示鼓子手的英武、豪爽。女钹手俗称“包头”(过去多为男扮女装,四十年代后才有姑娘上场袭演),双手握钹随节奏边舞边击,常用的动作有“跑步击钹”、“十字步击钹”、“扭步击钹”、“踏步击钹”等,以烘托鼓子手的表演情绪和气氛。伞头在舞蹈中担任领队,也像“陕北秧歌”一样,通过唱秧歌向群众进行拜年...
· 清水河县
简介清水河县名字是由该县境内清水河而来,耕地65万亩,主要农作物有稻米、豌豆、马铃薯。除此,该地也为仰韶文起源地之一。该县人民政府设于城关镇。清水河境内的汉语方言主要属于晋语大包片。行政区划城关镇,宏河镇,湾镇,窑沟乡,北堡乡和韭菜庄乡。
· 民间故事:石磙子当成毽子踢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则发生在明朝时期的民间故事,一起来看看吧。明朝末年,熹宗皇帝腐败,老百姓困苦不堪,怨声载道。有一年,京城出了一个来无影去无踪的大侠。这位大侠为人豪爽,行侠仗义,武艺高强,人们都称他为“无影爷”。“无影爷”专门盗取国库的钱,分给穷苦百姓,专杀贪官污吏以平民愤,熹宗皇帝下了几道圣旨都抓不住他,最后逼得没招了,只好悬赏黄金万两,告示天下武林高手,抓这无影大盗。“无影爷”被闹得不得安宁,只好跑到关东避风头儿。关东地广人稀,“无影爷”来到长白山下,见有个金掌柜正招放山的,便投到他名下,随着一些放山的进山挖人参。“无影爷”混在放山人中间,蔫头搭脑,不言不语,每天起早贪黑,闷头苦干。金掌柜见他憨厚、能干,对“无影爷”渐渐地有了几分好感,可这些人谁也不晓得他是个大侠。天下武林高手、朝廷的锦衣卫在京城把城里城外翻了个遍,也没抓着“无影爷”。熹宗皇帝气得一边令锦衣卫继续搜查,一边让观星台迅...
· 刘禅的儿子后来怎么样了,刘禅的儿子怎么死的
刘备孙子——刘禅的七个儿子在蜀灭亡后全死于非命刘璿,刘禅长子,十五岁被立为太子,蜀亡后,钟会在成都作乱,被乱兵杀害。刘瑶,刘禅二子,蜀亡后投降。于永嘉之乱被杀。刘琮,刘禅三子,蜀亡后投降。于永嘉之乱被杀。刘瓒,刘禅四子,蜀亡后投降。于永嘉之乱被杀。刘谌,刘禅五子,北地王,曾反对谯周降魏的提议,但刘禅不接受,在投降之日自杀。刘恂,刘禅六子,蜀亡后投降。于永嘉之乱被杀。刘璩,刘禅七子,蜀亡后投降。于永嘉之乱被杀。只有第5个孙子,是蜀国亡时自杀。瞭望古今,貌似当朝执政者都不会对前朝统治者的后代赶紧杀绝,斩草除根呀!刘备另有3孙和2曾孙:刘胤,刘理长子,封为哀王。十九岁卒。刘辑,刘理次子,东迁洛阳,拜奉车都尉,封乡侯。刘林,刘封之子,为牙门将,咸熙元年(264年)被迁徙至河东。还有一孙即刘永之子,刘玄之父,名不详,随夊永一起降魏入晋,其子玄后奔成投李雄。刘永其子其孙都长寿。曾孙刘承,刘胤之子,封为...
· 古代战场上的战鼓到底是用来干嘛的真的是鼓舞士兵的士气所用的吗
古装影视剧作品里打仗时总会有士兵在部队后方镭战鼓,配合战场的肃杀气氛和战鼓的闷雷声,给予士兵很大的士气,让士兵勇敢的向前战斗厮杀,给大家呈现出古代战场上的辉煌惨烈,那么古代战场上的战鼓真的是用来配合战场的气氛和鼓舞士兵的士气所用的吗?今天带大家看一下古代的战鼓。先说下战鼓怎么来的,《帝王世纪》记述中黄帝与蚩尤大战前命令应龙和大鸿去抓两只神兽,它们分别是雷兽和夔牛,用这两只神兽的皮和骨头在五十天内做成了八十面战鼓,一百六十根鼓槌,在逐鹿大战的时候,黄帝指挥八十面战鼓一起擂动,黄帝的士兵听到鼓声勇气倍增;蚩尤的士兵听见鼓声丧魂失魄,于是蚩尤的军队在还没有交战就已经被震得没有了战力,黄帝趁机发起了攻击,一举打败了蚩尤,这是战鼓的传说。战鼓的声音犹如闷雷一样,在战场的士兵能从这声音中稳定自己的心神,提高士气!《曹刿论战》里提到“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