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御赐功德牌坊朱氏望族
皇帝御赐功德牌坊朱氏望族,南海九江镇下西村有一座“良二千石”牌坊,相传是明朝万历皇帝赐给进士朱让的功德牌坊
南海九江镇下西村有一座“良二千石”牌坊,相传是明朝万历皇帝赐给进士朱让的功德牌坊。而在不远处,则是朱让的外孙陈子壮在高中探花后,为纪念外祖父而建的桥,后人称为“探花桥”,至今已有390多年历史。
南海九江朱氏始祖为宋代南雄州保昌县朱元龙,其次子朱子仪于宋度宗咸淳十年迁居九江上沙,开启了南海朱氏在珠三角繁衍的历史,朱子仪成为九江朱氏的一世祖。
明清两代,朱氏成为九江最大的名门望族,才人辈出。据南海九江镇志记载,明清两代,九江有34人考中进士,209人考中举人。其中,九江朱氏共出过两位进士,17位举人,数百年间,朱家领一方风骚。明有进士朱让、朱实莲,著名书法家朱完,清有岭南大儒朱次琦。九江自明代以来文风繁盛,名祠名墓及园林名胜皆以朱氏为冠首。明清时期,九江的社学、私塾、书院、学堂遍布各村,最兴盛时期社学达28所,书院18所,有“儒林乡”之美誉。
朱次琦行书七言联
晚清鸿儒朱次琦便出生于这样一个有着浓厚传统文化氛围的桑园渔乡,自幼培养了“敦行孝悌”的道德规范。朱次琦的父亲朱成发自幼父母双亡,勤奋自立,艰难起家,曾赴江南经商,仗义疏财,有仁厚之风,他时常对朱次琦四兄弟谈论各地政情民生,在乡邻朋友间口碑极好。后来,朱次琦在赴山西任知县前后扶危济困,匡济时艰,治学论世主张通经致用,都是承袭父亲遗风。
得益于诗书家教和仁厚家风,朱家四兄弟均成才,士琦成举人,次琦中进士,宗琦为贡生,炳琦为监生。四兄弟相互砥砺,和睦友爱,在当地被传为美谈。
朱次琦一生谨守儒家道德,是远近闻名的孝子。继母关氏对四兄弟视如己出,四兄弟对关氏也敬爱有加。关氏生病的时候,他侍奉汤药,每每废寝忘食,一次继母深夜发病,朱次琦顶着狂风暴雨出门寻医求药,令乡民们感叹不已。在科场盘桓的多年里,朱次琦先后三次为父母守丧,他遵守礼法,每次都守丧三年,守丧期间绝不饮酒食肉。朱家一直传承敦行孝悌的家风,朱次琦的儿子朱之绂、侄子朱衢尊后来也成为了远近闻名的孝子。
礼山设教
桃李芬芳 经世济民
经过一片片鱼塘,驱车前往九江中学,一进校门就可看见一幢三层宫殿式红砖建筑——始建于1936年、重建于1994年的朱九江先生纪念堂。
朱九江先生纪念堂
“千秋新学开南海,百世名儒仰九江”,这副由康有为弟子梁鸾仓所撰写的对联,分别描写了康有为和朱次琦二人的千秋功绩和地位。朱次琦世称九江先生,在“岭表儒宗”“高乎百世之上”“岭表纯儒”“岭海儒宗”这些后人对他的题词中,可以读到人们对一代大儒朱次琦的崇敬之意。朱次琦自幼潜心读书,青少年时期便以才思敏捷、学养醇厚闻名乡里。当时的两广总督、儒学大家阮元,广东学政翁心存,越华书院山长陈继昌,阮元弟子钱仪吉等与他接触后,均为朱次琦的人品和学问叹服。当时许多人以与朱次琦见面结交为荣,渴求他的墨宝,甚至还愿意在功名上提携他,但朱次琦刚直不阿,原则性很强,他极力避免与朝廷大员接触,以免嫌疑,同时也为自己保持清净的读书环境。
朱次琦在中年时已经享誉海内,名动京城,但他的科举之路却充满坎坷,也让他逐渐看淡了功名。道光二十七年,他考中“同进士出身”,签发山西知县。虽然政绩显著,但仅半年之后,他便回到岭南老家,此后再也没有涉足政治,而是在九江陈氏宗祠设“礼山草堂”,开启了数十年设教传道的生涯。
在后世研究看来,朱次琦在学问上破除汉学、宋学的门户之见,主张归宗于孔子,为促进国家进步,他提倡经世致用之学。根据平生修身治学的经验,他为礼山草堂制定了“四行五学”的学统。“四行”即“敦行孝悌,崇尚名节,变化气质,检摄威仪”,是修身养性之道;“五学”即“经学、史学、掌故之学、性理之学、辞章之学”,是读书治学之道。
四行五学遗训
礼山草堂是晚清岭南一大儒学之源,慕名求学者从两广各地而来,但朱次琦为了对学生负责,始终将人数保持在50人。出于同样的理由,他也始终拒绝出任广州学海堂的学长。
二十余年间,礼山草堂为两广地区培养了众多优秀学生,其中最出众的,当属简朝亮、梁耀枢和康有为三人。简朝亮是朱次琦道德学问的继承人,不仅成为名儒,而且著作等身,编有《朱九江先生讲学记》《朱九江先生年谱》等。梁耀枢考中状元后成为朝廷重臣,历任翰林院修撰、湖北学政、山东学政等职。而开启中国近代学术思想风气的维新领袖康有为,则从老师那里得到了儒家学问的正脉,又在西学的刺激下突破传统,做出了惊天动地的事业。
1908年,康有为在《朱九江先生佚文序》中评论尊师曰:“其行如碧霄青天,悬崖峭壁;其德如粹玉馨兰,琴瑟彝鼎;其学如海;其文如山;高远深博,雄健正直。盖国朝二百年来大贤巨儒,未之有比也。”“以躬行为宗,以无欲为尚,气节摩青苍,穷极问学,而以经世救民为归。”后人以为公允之论。
今天的九江中学仰承前贤,学风浓厚。校长梁刚慧告诉记者,学校师生沐浴九江先生遗泽教化,学生品德优良,每年很多学生考取名校。
朱次琦生前非常注重家族治理和家谱的编修。他不遗余力地劝诫族人恪守礼法、尊祖敬宗,发动族人捐资,主持修缮宗祠和族谱,建义仓以赡养族中老小,使九江朱氏家族成为远近和睦互助的典范。
现存的《南海九江朱氏家谱》在全国的朱氏家谱中都堪称典范。据记载,《南海九江朱氏家谱》由朱学懋修纂于明万历五年,清康熙年间朱昌瑶续修,第三次重修则是由朱次琦兄弟于清同治八年倾力所为:朱次琦监修、作序,朱宗琦纂修。朱次琦修纂朱氏家谱确立了科学严谨的体例,从宗支、恩荣、祠宇、坟茔、艺文、家传、杂录等七个类别加以撰述,追求实证有据,博学严谨,考述详备,将道德伦理融于其中,成为一部家族史。
朱次琦不仅自己风义高尚,而且对九江的民风教化也贡献很大。他一生清贫,生活节俭,却慷慨助人,不求回报。乡里朋友早逝,朱次琦帮他抚养遗孤。清末世风败坏,赌风流行,朱次琦极力呼吁禁赌,乡里赌徒每见到“先生”就赧然而退,后来渐渐赌风消失。在他的影响下,“九江社会风气之淳朴,粤中称最”。这种淳良民风,在他身后延续多年,也成为今天九江风气的来源。
光绪七年,光绪帝因朱次琦“讲明正学,身体力行,比闾族党,薰德善良”,对他和广东学者陈澧予以褒奖,赐赠朱次琦五品京卿衔。在新建成的朱九江纪念公园里,朱次琦的雕像矗立在广场上,道德风范继续影响着今天的九江百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文章价值打分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
当前文章打 0 分,共有 0 人打分
文章观点支持
0
0
文章很值,打赏犒劳一下作者~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山东文登大水泊御赐牌坊
于可(十八世)是清顺治年间的进士,康熙年间官拜户部左侍郎,正二品。于其询(十九世)雍正时期任过两广副道台。于令E(二十一世)是清乾隆、嘉庆时期的翰林。清顺治年间大水泊的于家有很多人进京赶考,一次考取了16人,使当朝的要人们十分震惊。清朝历代皇帝给大水泊于家御赐各类牌坊12座。土改时毁了五座,仍保留七座。五十年代国家在大水泊修建军用机场,为了保护文物古迹这七座牌坊完整的保留下来,可在文革中却把它们推倒了。九十年代威海市在这里修建民用机场,才把这块风水宝地占了。
· 故居名胜-原平朱氏牌坊
原平朱氏牌坊氏牌坊位于原平市阳武村,故亦称阳武石坊,清咸丰五至六年(1855~1856年)建造,是清中议大夫、陕西延榆绥兵道加盐运使访畴为其母朱氏所修之节孝牌坊。牌坊原有三座,现存其二。其中主坊略大,坐落在村内,配坊则在村外。这两座牌坊均由石灰岩垒砌雕造而成。主坊坐东向西,三间四柱六楼式,重檐歇山顶,通高10.54米,面阔15米,总体造型巨集丽高大,比例协调。平面布局为:前有砖石照壁一座(已毁),后为八字扇面形的石刻影壁,另外在牌坊须弥座前还附设石桥一座、石狮及石刻旗杆各一对,主从有致,层次分明,繁中就简,简而致繁,恰到好处地突出了主体建筑吞云吐日的高大气势。牌坊的形制结构,自下而上依次为0.96米高的仰覆莲花瓣束腰须弥座;四根方形霸王柱,柱础高1.5米,几乎占柱高的一半;霸王柱前后各有两根戗柱顶撑,霸王柱之间用三四根石坊相连,并饰以雀替等;其上之檐,明间檐较两次间檐为高、为阔,檐下斗砦迤...
· 上海市朱家角名门望族――席氏望族
席氏原籍洞庭东山,明嘉靖年间有席氏祖上第三十一世席永培者,因避寇乱,迁来珠里,因爱土俗淳厚,遂定居。朱家角东湖街席氏厅堂及席姓住宅,建于明嘉靖年间,已有四百余年历史,厅堂仪门墙砖周围仍保存完好。席永培系礼部告老归乡官员,故其所建房屋气派宏大,古朴精到,乃古镇民居建筑文化之经典。据洞庭东山志载:席氏自唐代移居东山,世祖席温,字厚君。祖籍关东(一说关中),至汉始居安定(今甘肃境内),为后世席氏“安定”为郡名之由来。席温因避祸隐居于洞庭东山,为东山席氏之始祖,席温家世勋绩,屡建奇功,唐僖宗乾符(874—879)时,累官至武士卫上将军。广明元年(880年),黄巢破潼关,次年初入长安,唐室危倾。勋臣贵戚,恐被累及,席遂挈三子南迁,隐居洞庭东山,筑宅于翠峰坞。席氏经千余年之繁衍,裔孙遍及国内外各地。据洞庭东山掌故记载:席氏自唐代移居东山后已故名人有20余人。东山席氏以金融世家著名。清代中后期后,分别有...
· 萧山名门望族之萧山朱氏
萧山朱氏—文博世家朱家坛位于新塘街道东北部,这里生活着朱熹的后人——萧山朱氏。宋元时期,这里以金姓为主,因地形深凹,所以当时的村名叫“坛里金”。元朝末年,理学家朱熹的七世孙朱寿从当时隶属古徽州的江西婺源迁居到此,朱寿就是萧山朱氏的第一代。后来,朱姓后族在此发迹,“坛里金”就逐渐演变成了“朱家坛”。这个小小的村落里,走出过“萧山相国”朱凤标,孕育了朱文钧、朱家溍等文博大家,颇具传奇色彩。
· 清溪望族----时氏
清溪时氏一族在元末时,由湖北麻城避乱迁至含山。时氏本为楚北信安旧族,初居含城南门外官山脚下进贤铺(位于今流水月和夏桥村附近),族小丁稀,世系无考。直至明成化年间(1465—1487),时有源转迁清溪晋王城侧。得天时地利人和,人丁渐旺,遂成大时村。传至十多代,四百余年后的清嘉庆十五(1810)年,族人根据先人手录首创家谱,分以支系,明以昭穆。并以“双溪堂”为堂号。“双溪堂”的来历可能与时氏当初迁来晋王城的地势环境有关。古清溪晋王城有东、西双溪相邻。东溪由横山东岭水流汇聚;西溪即今清溪河。时氏宗谱于清道光十八年(1838)小修,光绪八年(1882)续修,民国十八年(1929)续修,1999年再修。其间,亦有后人迁居安徽舒城、庐江等地,谱中均有记载。据《姓氏考略》:“时氏,楚大夫申叔时之后”。时姓还来源于宋姓,周武王封商王子微子启于商丘,建立了宋国,宋国公族子孙便以国名为姓,姓宋。传到春秋时,宋...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