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氏文化之徐氏之泽 五世不斩
徐氏文化之徐氏之泽五世不斩, 古人云:“君子之泽,五世而斩”。意思是说,一个人,无论他品德多么高尚,才
古人云:“君子之泽,五世而斩”。意思是说,一个人,无论他品德多么高尚,才华多么杰出,地位多么高崇,财产多么富有,但到了五世(第五代),肯定要走向败落。如果他是做官的,五代孙很可能就是一介布衣;如果他是富豪,五代孙很可能就成了穷人。这虽然不是规律,却是普遍现象,很少有例外的。而昔日的水滨乡乳泉村(今江南镇珠山行政村徐家山自然村)的徐氏家族,就是这少有例外当中的一例。他们这一家族从第一代到第五代,始终是当地最为显赫的一个家族。
先从徐曰纪说起。徐曰纪,字松圃,乳泉村的著名孝子徐亮士的孙子。父亲叫徐树高,长兄为徐曰绪,他是老二。徐曰纪年轻时由廪贡选授金华府学训导,因为工作出色,任满后即被提升为英山县(今属湖北)知县。在英山知县任上,徐曰纪不图虚名,不搞形象工程,而是兴实利除弊政,实实在在地为百姓办了许许多多的实事好事。因此,英山的百姓包括英山的读书人都非常感激他,便立生祠纪念他。在英山干了不久,他又被调到定远(今属安徽)继续担任知县。
徐曰纪的工作能力很强,志书上说他“案无留牍”,意思是说他做事从不拖拉,不管是当训导还是当知县,只要是职责范围内的事,没有不及时办妥的,当然,更没有他办不了的。因为工作能力强,政绩突出,很快就被提升为和州(治今安徽和县)知州。后来他被调到四川,曾历任酉阳州(清为直隶州)知州,潼川(治今三台县)、顺庆(治今南充县)两府知府,一人同时兼任两府知府,这在政坛上是极为罕见的事,徐曰纪工作能力之强由此可见一斑。因为政绩卓异,在此期间曾受到乾隆皇帝的亲自接见。接着,他被调到贵州,任平越府(今贵州福泉)知府,随后又被调任为贵阳府知府。贵阳是贵州省府所在地,地冲事剧,工作非常艰巨,也非常繁忙。但是徐曰纪还是敷布裕如,胜任有加,政绩十分突出。最后,他卒于贵阳知府任上。
徐曰纪工作之余还经常写诗作文,有《松圃诗草》一书存世。
徐氏的第二代传人徐进,字小山,是徐曰绪的儿子,徐曰纪的侄子。以附生(秀才)的身份署怀远县(今属安徽)主簿(知县属官)。后来一直担任到贵阳府经历(知府属官)。一个出身秀才的读书人能官至知府的属官,徐进其人也非寻常之辈。
徐氏第三代传人是徐达邦,字辅廷,徐进的儿子。徐达邦年轻时即以杰出的军事才能受知于晚清四大中兴名臣之一的胡林翼。史书上说,在军事上,胡林翼常“深倚重之。”后在广西罗斛(今罗甸县)任州判(知州属官)时,恰逢粤军窜境,他据险防剿,当地百姓因此得以安宁。不久,调任山东清平县(今临清县)督办团练。不到十天,教匪大至,将清平县层层包围了起来。徐达邦突围而出,从外地调来团练八千余人赴援,终于解了清平之围。同治元年(1862)他被调至贵州思州(今贵州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刚满一个月,又被调到石矸(今贵州石阡)。当时,荆竹园教匪非常猖狂,郡城危如累卵。面对危局,徐达邦始终以忠义自持,不避艰险,与军民共守郡城,最后终于化险为夷,保住了一方平安。此后,徐邦达又历任贵州黎平府知府、遵义府知府。同治十年(1871)以按察使衔(省总督属官,正三品)剿除遵义、兴义(黔西南州治)所属各县的匪患。事平后,奉旨加布政使衔(相当于副省长)。
徐达邦不但是个廉吏能吏,同他的高祖徐亮士一样,还是一个好人善人。光绪十四年(1888),永定河一带发生水灾,他虽然远在贵州,也为受灾百姓捐了自己的俸银。对家乡百姓,那就更不必说了。光绪十五年(1889),桐庐遭受特大水灾,徐达邦得知消息后,立刻从贵州寄了一千两银子以尽梓桑之情。光绪皇帝得知他这一善行之后,曾钦褒“乐善好施”四字以示对他的褒奖。
徐氏的第四代传人中比较杰出的是徐达邦的儿子徐培元、徐培森、徐培端。
徐培元,字心畲,花翎二品顶戴,补用湖南候补知府。曾历任长沙、永顺(今属湖南)、宝庆(今湖南邵阳)、辰州(今湖南沅陵)、岳州(今湖南岳阳)等府知府。
徐培森,字滋圃,四川候补同知,曾任江津县(今属重庆)知县。志书评价他说:“慈祥爱物,政治有声。”——为人仁慈,爱护百姓,治绩蜚然,甚得民望。
徐培端,字石生,四川候补知州,补授泸州府(治今泸州市)知州,“在任以清慎称”——担任知州时以清廉谨慎为人称颂。
徐氏的第五代传人是徐培森的儿子徐嘉祥,字友鹤,湖北候补知县,曾任保康县(今属湖北)知县。
徐氏一家,或是知县,或是知府知州,或是布政使,五代人中,没有出过一个贪官,没出过一个污吏,在自己的岗位上,为国家,为百姓作出了自己的贡献,这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我们考察官场的历史,能善始善终,一代做到退休,就已经不容易;能做到二代不败,则极为难得了;而做到三代不败,四代不败,几乎闻所未闻。而徐氏一家能做到五代不败,实在是例外中的例外。究其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一门五代都有比较卓越的才干,都能在各自的岗位上做出比较出色的成绩。其次是一门五代为官都比较清廉:有的以乐善好施展著称,有的以慈祥爱物扬名,有的以清慎廉明立身。有了这两点,徐氏家族能成为桐庐的望族,自然是顺利成章的事。
徐氏一门五代尤其是徐曰纪、徐邦达两人,因为政绩突出,为国家作出了比较突出的贡献,给徐氏家族也带来了诸多的荣耀——当然,这不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式的荣耀,而是封建时代流行的封荫给他们带来的荣耀:徐曰纪的祖父徐亮士因为徐曰纪担任贵阳府知府,嘉庆元年(1796)清朝政府赠其为朝议大夫,祖母袁氏、叶氏俱封恭人。徐曰纪的父亲徐树高嘉庆元年也赠为朝议大夫,母申屠氏、孙氏俱封为恭人;同治七年(1868),因为曾孙徐达邦贵,清朝政府又晋为通奉大夫;申屠氏、孙氏晋封夫人。徐达邦的祖父徐曰绪因为徐达邦为贵州黎平府知府,同治年间,清朝政府赠为通奉大夫;祖母赵氏、钟氏俱封夫人;父亲徐进赠为通奉大夫;母亲施氏、范氏俱封夫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文章价值打分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
当前文章打 0 分,共有 0 人打分
文章观点支持
0
0
文章很值,打赏犒劳一下作者~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徐氏之泽五世不斩
古人云:“君子之泽,五世而斩”。意思是说,一个人,无论他品德多么高尚,才华多么杰出,地位多么高崇,财产多么富有,但到了五世(第五代),肯定要走向败落。如果他是做官的,五代孙很可能就是一介布衣;如果他是富豪,五代孙很可能就成了穷人。这虽然不是规律,却是普遍现象,很少有例外的。而昔日的水滨乡乳泉村(今江南镇珠山行政村徐家山自然村)的徐氏家族,就是这少有例外当中的一例。他们这一家族从第一代到第五代,始终是当地最为显赫的一个家族。先从徐曰纪说起。徐曰纪,字松圃,乳泉村的著名孝子徐亮士的孙子。父亲叫徐树高,长兄为徐曰绪,他是老二。徐曰纪年轻时由廪贡选授金华府学训导,因为工作出色,任满后即被提升为英山县(今属湖北)知县。在英山知县任上,徐曰纪不图虚名,不搞形象工程,而是兴实利除弊政,实实在在地为百姓办了许许多多的实事好事。因此,英山的百姓包括英山的读书人都非常感激他,便立生祠纪念他。在英山干了不久,他...
· 钱氏文化君子之泽,五世而斩
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钱氏的“名流现象”让人喟叹不已。钱伟长、钱学森、钱三强以及他们父辈和长辈的钱穆、钱均夫、钱玄同,皆堪有“人中龙”之称;政界如钱昌照(原政协副主席)、钱其琛(前外长)、钱正英(前水利部长);还有学术界的钱穆和钱基博、钱钟书父子等。当然,钱氏家族中最是科技界人才辈出,除了著名的科学家钱三强、钱学森、钱骥、钱伟长外,还有钱钟书堂弟的钱钟韩(教育家、自动化专家)、钱临照(物理学家)、钱令希(力学家)、钱易(环境工程专家)等,屈指算来仅科学院院士以上的钱氏科学家,就有百余名之多,他们分布于世界上的50多个国家,其中如近年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钱永健。因此,后来还有一个关于“江南钱氏”的美好“文化神话”,即所谓“一诺奖、二外交家、三科学家、四国学大师、五全国政协副主席、十八两院院士”,就是分指钱永健、钱复、钱其琛以及钱穆、钱钟书、钱三强、钱学森、钱伟长等。如今,因钱伟长的逝世再度引发了...
· 徐氏文化之寻徐氏对联出处
在天台八族宗谱中记载了以下几幅对联,很多没有找到相应的地点,请各位宗亲帮忙寻找:如:东海家声古,南州品格高这副对联挂在山庵村祠堂门口东海家声古,南州品格高(山庵村宗祠)大宋科甲第,皇明帝王师阐程珠里法,宗孔孟心传父子琼林三锡宴,祖孙光禄两开勛宋代理学名贤裔,东宫训储大臣家恩承北阙无双品,道重东瓯第一人青松不老先生节,乌石难磨少保忠德望文明高赤峤,春风化雨遍鄞溪唐代释经会有疏,汉廷传礼善为容族望巍巍凤起蛟腾古东海,宗访奕奕云蒸霞尉小西门位列清班棘寺掖垣传奕叶,化行南国豫章闽粤咏甘棠唐长史开基奕世簪缨广八族,宋评事垂统历朝科甲耀三台
· 君子之泽绵延不斩宣城梅氏煌煌生辉
君子之泽绵延不斩宣城梅氏煌煌生辉苏爱梅孟子《离娄章句下》断言:“君子之泽,五世而斩。”意即成就了大事业的人,留给后代的恩惠福禄,经过几代(五代言少)就消耗殆尽了。后世大量事实证明孟子一语成谶,究其原因在于,虽然每个君子都希望荫庇后世甚至福泽绵长,却又力所不逮,或者因为子孙们坐享其成而不思进取,或者因为子孙们资质平庸而无法突破。正如《易》所说:“日中则昃,月满则亏。”对一个家族来说,一旦出了一位宗师,后世子孙们往往难以超越前人。于是乎,“君子之泽,五世而斩”就理所当然地被看成是一种寻常的规律。名门的宿命似乎不可避免,然而宣城梅氏的后代繁衍却成了此中变数,证明了“君子之泽,五世而斩”并非定论。宣城梅氏自始祖梅远于唐昭宗光化年间为宣城椽迁居宣城,至今已有千余年。其间在北宋朝时,在梅询高中进士入朝为官后,梅氏家族更是已经繁衍成为宣城的名门世家。又历经数百年的演进发展,到了明清时期,梅氏则进一步发展...
· 徐羡之
生平徐羡之早年在桓楚就担任过桓脩的中兵曹参军,当时刘裕同为桓脩中兵参军,故此两人深深结交。元兴三年(404年)刘裕起兵讨伐桓玄,并攻下建康,即以徐羡之为镇军参军、尚书库部郎、领军司马。后调为大司马司马德文的参军、司徒左西属、徐州别驾从事史、太尉咨议参军。义熙十一年(415年)外调为鹰扬将军、琅邪内史,后再任司马德文的大司马从事中郎。次年刘裕北伐后秦,徐羡之就转任太尉左司马,留守建康留府,并担任总摄内外的尚书左仆射刘穆之的副手。义熙十三年(417年),刘穆之去世,朝廷原本就打算下诏命徐羡之接替刘穆之的位置,然而张邵则主张咨询尚在长安的刘裕。刘裕当时却意在王弘,不过谢晦却说:“休元为人轻率,及不上羡之。”刘裕于是同意由徐羡之代替刘穆之。徐羡之因而获授吏部尚书、建威将军、丹杨尹,总知留任,然而向来由刘穆之决定的各项朝廷大事都得向刘裕请示了。后转任尚书仆射。永初元年(420年),刘裕篡位称帝,进号...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