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新闻动态

书香门第,慈善传家的谭氏

2016-09-01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2228
转发:0
评论:0
书香门第,慈善传家的谭氏, 与归善、博罗两个古县相比,龙门县要年轻许多,于明弘治五年(1492)才从增城县
 与归善、博罗两个古县相比,龙门县要年轻许多,于明弘治五年(1492)才从增城县析置而出,因此龙门历史在明以前较少史料记载。就历史人物而言,修撰于清康熙六年(1667)的《龙门县志》显示,能入志书列传的人物只有两个——— 谭瑞奇、廖金凤。
 
书香门第,慈善传家的谭氏
“惠州边界行”采访组抵达龙门县龙城街道采访时,偶然得知该街道江厦村有修建于明代天启崇祯年间的谭氏宗祠,正是以谭瑞奇为龙门谭氏开基始祖。龙城谭氏可谓龙门最古老的家族之一,光凭这一点就足以吸引我们前往江厦村访古探幽。
江厦谭氏宗祠古朴大气
书香门第,慈善传家的谭氏
江厦谭氏宗祠为三进院落四合院式布局,体量开阔,建筑风格古朴而大气,是典型的明代建筑。
据 《广东省龙门县谭氏族谱》记载,北宋年间,谭瑞奇由江西虔州弋阳县长兴里太平庄迁至广南东路(即广东)增城西林陇厦(今名双厦)。至元末明初,陇厦谭氏开枝散叶,其中一支又到江厦开基。经过近百年的开启山林,筚路蓝缕,至明万历年间,江厦谭氏已家声日隆,成为当地的望族。谭氏宗祠就是江厦谭氏昔日辉煌的见证。
江厦原名岗厦,何时更名为今名似已不可考,但民国《龙门县志》仍只有岗厦而无江厦。据《龙门县文物志》记载,江厦谭氏宗祠为三进院落四合院式布局,体量开阔,建筑风格古朴而大气,是典型的明代建筑。
还没进入祠堂,我们就被大门口檐板上的各式木雕所吸引。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块奇特的木雕,刻着数个棋子散布在棋盘上,左右背景是棋盒和类似圣旨的卷轴。龙城街道办事处文化站站长黄建军说,象棋和“圣旨”一般不是宗祠木雕中的元素,因此这块木雕相当罕见。
原来,这里面还有一个传说,据今年80岁的谭达仁老人介绍,谭瑞奇是宋代绍兴年间的进士,与朱熹同榜,曾得到皇帝的重用。有一次,谭瑞奇和皇帝下棋时用巧计使皇帝赢棋。皇帝高兴之余,就下令免除了广东一年的粮税。宗祠的棋雕,所指的就是这件事。
进入宗祠,就能看到宽阔的厅堂和天井。这座古老的建筑虽然在清代数次重修,但仍保留着明代宗祠建筑所特有的大气风格,基础几乎原封不动。最让人称奇的是祠堂上厅里的天井旁摆放着一块年代久远的红砂石,略呈椭圆形,上面雕刻有腾龙穿云、逐珠引颈的图案。遗憾的是,这块被村民称为“龙珠球”的石头,已经风化严重,以至于一面凹凸清楚,另一面则几乎看不到刻纹。
村民们已经无法准确说出“龙珠球”的刻造年代,只是相传是用来纪念清代武进士谭纶邦的。不过我们在现场观察,“龙珠球”顶端有明显的凹位,极有可能是谭氏宗祠存留下来的明代柱础,见证了宗祠的始建年代。
 
涌现出不少杰出人物
在江厦村,最让村民津津乐道的谭氏名人就是谭纶邦和谭冠英。一武一文,堪称江厦谭氏的代表性人物。
江厦谭氏在明清两代涌现出不少杰出的历史人物。据民国《龙门县志》记载,出自江厦的谭氏名人就有谭屿、谭丛菊、谭纶邦、谭绥猷、谭冠英、谭锡光等人。
谭屿是明代中晚期人人敬重的乡绅,史书称其“慈祥坦易,轻财好施”,曾割腴田60亩用以教育事业,又送税地3亩为万寿寺址。诸多善举感动了历任邑令,使得谭氏裔孙直到清代初年仍受到政府的关照,比如乾隆十六年时仍能得到免役的照顾。
谭屿以善行取得回报,为江厦谭氏的数百年基业奠定了基础,而谭丛菊的“砥砺名节,家教严谨”,使得“乡人皆化于善”,让谭氏族人跻身书香门第之列。在这样的家风熏陶下,江厦谭氏涌现出更为出色的人物,就理所当然了。
在江厦村,最让村民津津乐道的谭氏名人就是谭纶邦和谭冠英。一武一文,堪称江厦谭氏的代表性人物。
谭纶邦,字佩勋,膂力过人,乾隆四十三年中武进士,任福建兴化协都司,代理兴化协副将。台湾林爽文起义时,协助福康安将军荡平义军,立功卓著。据史载,台湾之役时,谭纶邦身先士卒,五战皆捷。
在民间记忆里,谭纶邦有“魁星踢斗”的传说,简单来说就是在皇帝面前露了一手绝活,因而高中武进士。如今,谭纶邦的进士牌匾被存放在龙门县博物馆,吸引着游客驻足观赏。
与谭纶邦不同,谭冠英则是传统的知识分子,光绪十一年(1885)赐副贡,十九年(1893)恩科赐举人,二十一年(1895)赐翰林院检讨。在古代,名列翰林是一件光宗耀祖的大事。龙门才子李寿田有《贺谭冠英钦赐翰林联》,其中有句“龙头终属老,梁灏登科逊十年”,用宋代梁灏80岁才考得状元来比喻谭冠英的大器晚成。
据史料记载,谭冠英和祖先谭屿、谭丛菊一样,都是好善乐施的善长仁翁,他建筑龙城白沙水桥,被李寿田称为“白沙韵事传千古”;捐献义田20余亩,充义学经费,又设坛宣讲,教化乡民,树立良好风尚,甚得乡里崇敬。
 
宗祠附近有块 “钦赐翰林检讨”石碑
在奉行科举制度的古代,一座座私塾就是一个个乡村士子寻找梦想的出发之地。江厦村不止挺华书舍一个私塾,由此可见旧时江厦人对文教的重视。
谭氏先贤的历史故事,世代影响着江厦谭氏子弟。江厦村党支部书记谭桂友告诉《东江时报》记者,村民对先贤并不陌生,尤其是说到谭纶邦时都会侃侃而谈。谭桂友不知从哪里拿出了一个重达10公斤的石锁,毫不费力气地就挥舞起来。他身旁一个名叫谭耀珠的小伙子,更是少林俗家弟子,功夫了得。这恐怕也是受了谭纶邦的影响。
与谭纶邦“进士”匾安身博物馆相比,谭冠英的功名碑则显得有些落寞。这块断成两截、刻着“钦赐翰林检讨”字样的石碑,静静地躺在谭氏宗祠附近。据说当年日军入侵江厦村时,英勇的谭氏子弟曾以功名碑和碉楼作为掩护,与装备精良的日军展开殊死奋战,最终打死打伤日军30多名,其中 “大佐”一名。胜利的代价,就是碉楼被炸毁,功名碑亦不复完整。
在江厦村的最后行程,是参观村里的私塾——— 挺华书舍。书舍是四进院式的清代私塾建筑,面阔三间,进深四间,内有书屋、走廊、天井、水井等,四周还有围墙。据谭达仁讲述,书舍大约建于清道光年间,落成时还有官居大司马的人物送来牌匾。如今,牌匾早已不在,且由于多年无人居住,书舍已满目疮痍,倒是“挺华书舍”四个大字,仍清秀而刚劲,历久而弥新。
在奉行科举制度的古代,一座座私塾就是一个个乡村士子寻找梦想的出发之地。江厦村不止挺华书舍一个私塾,由此可见旧时江厦人对文教的重视。进入清末民初时期,谭冠英之子谭锡光任县城兴贤书院经理,一丝不苟;创办龙门西南学堂的谭伯衡,曾一次捐献400两白银筹建一所小学,该学校被命名为“私立伯衡小学”。
可以说,挺华书舍是江厦谭氏历来勤于助学的优良传统的见证,岁月的冲刷虽然让书舍老去,但精神永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佘氏宗祠,以慈善大爱传家
进入永宁港边村隘门,顺着明培大道往里走没多远,就有一座红砖古厝,十分气派。这座古厝始建于1932年,由港边旅菲乡贤佘煌投建。该大厝虽历经风雨,但保护较为完好,目前由佘煌投的孙子佘明培的遗孀佘施淑好携子女修缮古厝。据港边村支部书记张宗飙介绍,古厝已修缮了三个多月,将于春节前全部完工,待修缮好,将对外开放接受市民群众的参观,作为美丽乡村的重要组成部分,继续发挥教育群众的作用。精雕细琢红砖厝这是一座典型的红砖古厝,坐北朝南,前埕后厝,两侧加护厝,大大的埕可容纳上百人。五开间四榉头的古厝占地两亩多,有着硬山式的屋顶和双翘燕尾脊。走进佘氏古厝,环顾四周,房间都是木材建筑,“建房的木材全部都是家人亲自从福州挑选运送回来的,在当时的村子里轰动一时。”张宗飙介绍,历经了八十几年的佘氏古厝依旧完好,雕刻精致,无不透露着古香古色,彰显着曾经的繁荣富裕。越过天井,大门正对面是主厅,里面供奉着家族的祖先。主厅木门...
· 东山朱氏——书香门第
在福建漳州市东山县西埔镇宅山村有一座朱氏家庙,建于明正德年间,至今已有近600年历史。朱氏家庙前广场有11座明清时代朱氏后裔中举当官而竖的保存完好的石旗杆,十分壮观。目前,朱氏家庙及石旗杆已被列为东山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朱氏家庙根据《紫阳朱氏族谱》记载:宅山祖先,始于黄帝之孙颛项(公元前2550年),传51世至曹侠(公元前1029年)在山东曲阜,立邾族为国,邾侠传20世至邾夷鸿,去邾字右旁为朱(约公元前403年)在安徽相县生柁,立沛国,称正公,这是朱氏始祖。家庙大门传至朱熹长房十二世裔孙朱孟章,是云霄火田大洞村三世祖,也是宅山村始祖。出身布衣的朱孟章没有想到的是,他的后裔在传承若干代以后竟成为了享誉地方的书香门第。朱氏家庙前的广场左侧屹立着的11座明清时代保存完好的石旗杆,正是这段历史的最好佐证。据宅山村二十世裔孙朱永璋介绍,这些旗杆石多数立于清朝,从康熙年间到光绪年间。在这些旗杆石群中,...
· 谭凯文-----我的谭氏我的谭
——写在《湘鄂边谭氏族谱》出版之际癸巳甲寅,芳菲已至。岳阳谭氏宗亲清政先生传来喜讯:历时数年编修的《湘鄂边谭氏族谱》,即将出版面世。该《族谱》分为三卷,共计118万字,入录8198人(其中:男性3380人)。古人曰:“家之谱犹国之史。史不作无以知一代圣哲;谱不叙无以知一姓之英奇”。族谱,乃一姓之史册,记载血脉之相承,陈述繁衍之状况,凝结祖宗之功德,铭刻先辈之良训,实乃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宝典。族谱,流淌着割舍不断的血缘关系,伴随着自然和社会演进的历史长河,源自同一血脉的家族,引领着自己的姓氏符号,形成了本家族的宗亲氏系,并逐步出现了记载宗亲祖先的谱牒。这是血缘的延续,是根脉的连接。不管你迁徙到何方,不管你在世界的任何角落,族谱都将连接着你,血缘和亲情都将跟随着你。族谱,是血缘传承世系的重要凭借,也即家族或家庭挡案。古人说: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中国人重孝道,最根本的是讲求慎终追远,饮水思源...
· 书香门第之西极文氏
书香门第之西极文氏在中国北方,有一脉号为“西极文氏”的家族,在明隆庆至万历年间进士及第四人,中举五人。创下文氏家族科举的奇迹,也造就了绵延数百年的书香门第。西极古指长安以西之地域。汉武帝刘彻曾作《西极天马歌》,歌云:天马徕从西极。经万里兮归有德。承灵威兮降外国。涉流沙兮四夷服。西极文氏是指今陕西旬邑太村镇文家村以山西雁门为郡望的文姓一族。西极文氏是明洪武初贡士文振之后代。文振则是北宋名相文彦博的十三代孙。明初文振曾任监察御史,其秉性刚直,铁面无私,权贵“莫挠其法”,京师官员称他“铁面”。因谗言被贬,但其志不改,三日后又上谏,皇上震怒,意欲诛之,朝廷之上其面不改色,皇上惊奇,赦免,升任河南按察司佥事、云南交趾廉使。文彦博祖籍汾州介休,属山西雁门文姓。文彦博的祖先源于春秋时期齐国陈公子完,卒谥“敬仲”,后世以谥为氏;五代时,曾祖父文崇远为避后晋高祖石敬塘讳,改其氏为“文”;后汉高祖刘知远又复其...
· 中外“谭氏"顺德谭会!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