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新闻动态

京剧界的泰斗谭老师谭氏宗亲知道吗

2016-09-01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2532
转发:0
评论:0
京剧界的泰斗谭老师谭氏宗亲知道吗,谭元寿先生是当今京剧界的泰斗。由于工作关系与谭先生有过一些接触。对谭先生的有我自
谭元寿先生是当今京剧界的泰斗。由于工作关系与谭先生有过一些接触。对谭先生的有我自己的一番尊敬。
京剧界的泰斗谭老师谭氏宗亲知道吗
有关谭先生的身世自不必多介绍,相信很多读者比我还要熟悉。谭氏家族是京剧界的奇迹,谭家的历史可以说跟京剧的历史是基本同步的。京剧的每一个历史时期都有谭氏家族人士的身影。对于肩负这样一个家族历史的元寿先生,我一直是心存敬仰的。
 
小时候(我现在也够用从这个词汇的岁数了吧?)是在电视里看谭先生的演出,到我开始听京剧的时候,舞台上的谭派演员其实已经很稀少了。因此每次谭先生的演唱都会让我觉得耳目一新,因为确实和其他老生演员的演唱有些区别。那时谭先生无论是演大戏还是参加晚会一直都是彩唱,而我又没看过《沙家浜》,所以当时我很好奇谭先生便装的时候是什么样子。直到上大学的时候,宿舍楼下的报刊栏里报纸上有一篇署名为谭先生的怀念马连良的文章,我才在压题照片里第一次看到了谭先生的庐山真面目。
 
谭先生的演出资料很多,我最喜欢的还是他的《打棍出箱》和《黑水国》,尤其是“走青山望白云家乡何在”一段,曾经在我的MP3里常驻多年。每每听起都觉得韵味无穷。还曾经看过谭先生和袁国林先生合演的《连环套》,出场一句“丹心灭寇除奸谗”满堂喝彩,到“拜山”时也是豪气干云,光彩四射。堪称“龙门十二为神品”。在他为谭富英先生配像的《战太平》中,与敌军见面时“一见贼子怒气发,不由老爷咬钢牙。我主洪福比天大,把尔当做井底蛙“四句,我原来一直以为是原来录音里就有的,直到后来有一次在机房做播出带时,借助专业设备我才分辨出来这四句好像是谭元寿先生补唱的。被老爷子这几可乱真的演唱“骗”了将近十年。
 
京剧界的泰斗谭老师谭氏宗亲知道吗
工作以后与谭先生有过几次短暂的接触。其实与谭先生的接触多数是单向的,也就是他老人家在参加活动,我站在一边默默地关注着他。所以不敢说跟他老人家有过交流,我只想说说我目睹的谭先生。
 
2004年,谭元寿先生录了两集《名段欣赏》专辑。我也是在那个时候开始与谭先生有接触。当时谭先生录了几个片段,其中有一段《战太平》的“头戴着紫金盔齐眉盖顶”。据说他当时扎的靠就是谭富英先生的遗物,我是谭富英先生的忠实粉丝,在谭先生扎靠的时候我就站在一边也不管碍不碍事仔仔细细地看。等谭先生扎完靠,振了振靠旗,突然说:“下次政协开会的时候,我一定得交一个提案。抓着小偷以后,也不用打不用骂,就给他扎上靠让他去太阳底下站着去,一会儿就招了。”一句话说的满屋子人都哈哈大笑起来。
 
到录访谈的时候,谭先生谈了谈自己的家族历史,又谈了谈所录几个片段的艺术特色。马上就要结束的时候,谭先生突然说:“等等,我还有几句话要说:虽然我现在上年纪了,唱了几十年的戏,但是我觉得还有很多不足。这次录制了几个片段,希望观众们看了以后,多给我提提意见,我也好再改进。”
 
谭元寿先生饰《战太平》之花云。
 
过了几个月,快秋高气爽的时候,王琴生先生也来录《名段欣赏》。王先生当时已经是93岁高龄了,他是谭小培先生的高足,谭富英的师弟。在当时可以说是梨园界辈分最高的老前辈之一了,事先我就听说谭元寿先生要来看看。当天快中午的时候,王先生在女儿和儿子的陪同下来到现场。各工种都在忙碌,我见老先生枯坐无聊,便和王先生在化妆室里对坐聊天。正说在兴头上时忽听门口一阵喧哗,我猜是谭先生来了,便要站起身出去看看,没想到王先生用手按住我,说:“不管他,咱们接着聊。”不多时,谭元寿先生在子侄辈的簇拥下走了进来,孝曾先生昆仲悉数到齐,正岩兄也在其列。王先生背对着门口看不见,我却正对着门呢。我本来想马上站起来让座,可是王先生的手还按在我的胳膊上,没有松开的意思,谭先生站在他身后还看不见这只手。屋子里除了王先生和我,谭元寿先生为首的一大片人都毕恭毕敬的站在门口。这种滋味其实真不好受,一位快八十岁了名满天下的老人站在你身后,而你一个后生之辈大马金刀的坐着,我又不能推开王先生的手,这劲儿得有多难拿?终于两分钟以后我等到王先生一个气口,连忙以到现场看看准备工作为由抽身而退。我站起来以后,先给谭先生鞠了个躬,谭先生点了点头,挥了挥手,我再依次跟诸位谭先生打招呼。这时谭先生绕过座位,走到王先生的面前,毕恭毕敬的鞠了个躬:“师叔,我来了。”王先生指了指我刚才的座位:“好好,坐吧。”谭先生这才落座。而孝曾先生等诸位打完招呼,仍然站在一旁,听二位老人谈话。
 
王先生的录像主要是在下午进行,而听说谭先生每天下午都要午休。而这一天王先生在录像的时候,谭先生一直在身旁寸步不离的跟着。王先生在表演的时候,谭先生就站在二号机位(表演区对面正中)旁边默默地看着。我在闲暇时问谭先生:“您今天这午觉算吹了吧?”谭先生很正式的跟我说:“王先生是我的长辈,他来录像,我来帮忙是应该的,还睡什么午觉啊?”
 
王先生换装的时候,元寿先生坐在休息室里歇歇腿,我也坐在一边。突然我的手机响了,当时我的铃声是“愚下保镖路过马兰峪口,见此马身高八尺头尾丈二有余……”高盛麟先生的声音穿云裂石,有点震的慌。我连忙接了电话,挂了以后没两分钟又响了。我再挂了以后谭先生突然问我:“刚才那是高先生吧?怎么不念了?”我有点不好意思,给他解释:“这是我的手机铃声。”谭先生顿了顿,说:“高先生的玩意儿太好了,学不了啊……”
 
都说谭先生不善言辞,但是在后来采访他的时候却发现老人家并不是敏于行而讷于言。一口气滔滔不绝的说了三个多小时,还经常有些幽默感。就是一位娓娓道来循循善诱的老者。谈到他1949年前后在上海的事,老人不无感慨的说过:“当时(哈)元章找我,让我跟他当兵(国民党军队)去。管吃管穿,比唱戏强。我说不行,我得问问我爷爷让不让我去。后来给家里去信儿,家里说不行,我就没去。幸亏我没去,我要是去了现在我也在台湾了……”
 
谭先生也不总是一脸严肃,有一年在政协礼堂举办晚会,谭先生和梅葆玖先生等大家都出席了。谭先生坐在化妆师门口抽烟,玖爷拿着一个苹果从化妆室出来,转一圈回来苹果已经剩了少半个了。谭先生指着苹果问:“都是你吃的?”玖爷把苹果往前递了递:“要不你来一口?保证还能再涨一调门。”谭先生的回答是:“调门长不了了,我给你省点吧。”说完二位相视而笑。这也许是结识数十年的深厚友谊带出来的少许童真吧?
近几年谭先生年事已高,不怎么出席一般活动,所以见面就少了。不过时常能从正岩兄的微博上看到老先生的身影,还是精神矍铄,宝刀不老。谭先生这一代老演员现在已是凤毛麟角,愿先生长寿,则是我辈之幸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谭凯文-----我的谭氏我的谭
——写在《湘鄂边谭氏族谱》出版之际癸巳甲寅,芳菲已至。岳阳谭氏宗亲清政先生传来喜讯:历时数年编修的《湘鄂边谭氏族谱》,即将出版面世。该《族谱》分为三卷,共计118万字,入录8198人(其中:男性3380人)。古人曰:“家之谱犹国之史。史不作无以知一代圣哲;谱不叙无以知一姓之英奇”。族谱,乃一姓之史册,记载血脉之相承,陈述繁衍之状况,凝结祖宗之功德,铭刻先辈之良训,实乃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宝典。族谱,流淌着割舍不断的血缘关系,伴随着自然和社会演进的历史长河,源自同一血脉的家族,引领着自己的姓氏符号,形成了本家族的宗亲氏系,并逐步出现了记载宗亲祖先的谱牒。这是血缘的延续,是根脉的连接。不管你迁徙到何方,不管你在世界的任何角落,族谱都将连接着你,血缘和亲情都将跟随着你。族谱,是血缘传承世系的重要凭借,也即家族或家庭挡案。古人说: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中国人重孝道,最根本的是讲求慎终追远,饮水思源...
· 谭氏宗亲欢聚谭氏祖祠,共叙宗族亲情
5月18日(农历四月廿三日)是怀集县冷坑镇谭聘寨“济君居”宗祠重光的大喜日子,来自全县和连山县各地的谭氏宗亲共1000多人欢聚一堂,颂祖宗功德,感先辈恩典,表后代贤达,树谭氏声威,添家族光彩,让千秋万代把老祖宗的优良传统和美德发扬光大!春秋易迭,岁月轮回。“济君居”宗祠能有今日之恢弘气势,溢彩流光,是我谭氏各位贤明后代感念祖恩,传承香火,兴隆家族的一大壮举。此乃得益于有识贤士的倡导,得益于500多名族人的慷慨解囊,得益于谭氏子孙的共同努力。谭氏“济群居”宗祠落成之功德必将荫庇后人,流芳百世!据了解,“济君居”由于历史原因拆毁,从去年7月份开始筹建到重光用时不到一年,速度之快,质量之高,体现了我谭氏子孙心凝神聚,同心同德,必将合力齐天。愿全体族|人借宗祠落成之契机,发扬先祖遗德,为谭氏家族的万世兴隆付出更大努力!
· 中外“谭氏"顺德谭会!
· 上凌老师傅谭昔、谭连曾经解说山地风筝
双水镇位于新会区西南部,东靠谭江边,南与崖门镇相邻,北与罗坑镇相接,西与台山毗邻,东与会城镇今古洲隔江相望。总面积207平方公里,有一半以上是丘陵山区,无论是村边、山地都种植竹子,村民就地取材编织竹器,世代相传。由于山区盛产竹子,村民织制竹器品,在业余时间就利用竹篾制作风筝,在重阳节前后,兴致勃勃上山放风筝。双水镇山地风筝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始于朱元璋洪武年间(1368-1398),据已去世的上凌老师傅谭昔、谭连等人的介绍,原来其祖先由山东潍坊,经河南、至中原地区,直下广东韶关南雄珠矶巷,不久迁居开平沙风,最后来到双水。山东潍坊人在历史上都有制作和放风筝的习俗,他们在双水上凌、南岸、洋美、木江、岛桥等村定居,发扬了优良传统,在九九重阳节前后,创制风筝,趁着秋高气爽的天气成群结队到山上放风筝,以表庆贺佳节,自误自乐。据上凌村谭氏族谱的记载,更早在南宋末年(1279年)上凌谭氏族谱已有记录:每...
· 谭氏起源地—古谭国
相传尧时中原洪水泛滥,尧派鲧治水,鲧采用堵的方法,结果失败了。递舜即位后任用鲧的儿子禹治水。据说鲧的妻子梦食薏苡,醒来后有了身孕,生下了禹。禹治水成功后,舜赐姒姓于禹。周初大封诸侯时,姒姓的一支被封于谭国(今山东省章丘市西),爵位为子。谭国国势一直不盛,不久就沦为齐国的附庸。到了春秋初期,齐桓公称霸诸侯,于周庄王四年(公元前683年)吞并了谭国。谭国国君之子逃亡到莒国(今山东莒县)。而留在故国的子孙就以国为氏,称谭氏,史称谭氏正宗,是为山东谭氏。谭姓在当今中国姓氏中排名第六十五。周朝时,当时有谭国(今山东章丘县西),相传是伯益(伯益是嬴氏的始祖)的后代的封地,后来此地为齐国的土地,但谭国居民或贵族的后代有以国名为姓氏,称为谭氏。黄帝的子孙颛顼为嬴姓,因此谭氏的祖先可追溯到黄帝。据章丘龙山文化博物馆资料公布,以下是由他们整理关于与谭姓有关的历史,文章有节选古谭国,西周至春秋时期的诸侯国,少昊...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