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新闻动态

洪港镇江源村正在消失的王氏老屋

2016-09-01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993
转发:0
评论:0
洪港镇江源村正在消失的王氏老屋,    位于国家4A级风景名胜区九宫山脚下的通山县洪港镇江源村江源自然村,是一个

       位于国家4A级风景名胜区九宫山脚下的通山县洪港镇江源村江源自然村,是一个山清水秀、人杰地灵的小山村。这里不仅有着极其优越的生态环境,而且交通便利、民生殷实、村风淳朴、人文深厚,是享誉远近的文明村。

洪港镇江源村正在消失的王氏老屋

基本村情

  村名由来 

江源村历史上曾是姜姓、戚姓等姓氏集居地。姜姓先民沿河两岸居住,所以此地被叫着姜源。不知何年,姜、戚等姓外迁。约明嘉靖1525年,王丹斯次子王嘉瑞自车田下严迁往江源,其后,该地便是王姓的生息之所。为表达源远流长、生生不息的美好愿望,祖先把姜姓的姜改成了江水的江,姜源地名此后便成了江源。

  自然概况 

       江源西邻九宫山镇的彭家垅村和九宫山风景名胜区的船埠村,南界本镇的留咀、郭源村,北接九宫山镇的文宣村,村民委员会所作地距镇政府8公里。通村公路东出本镇的村后5公里即可上大广高速通达南北。该村属于典型的低山区,平均海拔在150米左右、最高海拨约1000米。全村总面积23900亩,其中耕地967亩,林地22300亩,草场400亩,溪流100亩,宅基地133亩。

   村落布局及规模 

       全村8个村民小组、12个自然湾,自然湾沿江源河两岸布局,东西延伸近8公里。全村493户,1878人。村民主要是王成两姓,其中王姓占45%,成姓占50%,其它姓氏占5%。江源村以南岭口、南岭、罗庄、江源、成家畈、枣园、坳下等自然湾组成,其中江源自然湾为塘里、闵家、楼下、江源畈组成,江源自然湾为王姓世居地,其它自然湾主要为成姓世居地。

   行政变革 

       1950年属和平乡,1956年划分为江源、枣园两个高级社。1958年,江源、枣园合并为灯明大队。1961年,划归武汉市森工处林场,改为江源、枣园两个生产中队,1981年划分为江源、枣园两个大队。1984年改为村。1999年8月,江源村,枣园村属洪港镇。2002年10月,将江源村与枣园村合并为江源村

  经济社会发展状况 

        江源村是典型的农业村,全村生产总值90%来自农业。农业中又主要以林业、种植业、养殖业为主。林业、种植业、养殖业产值各占农业总产值的33%左右。2014年全村生产总值678.96万元(不包含外出务工经商收入)。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性收入6100元。居民收入来源除农业外,主要依赖外出务工经商,全村总人口中,除了老人和未成年人外,80%的劳动力在全国各地务工或经商。全村现有完全小学一所,村卫生室一所。居民基本上实现了少有所学、壮有所为、老有所养、病有所以医。

村庄特色

  一是山青水秀、生态条件好。 

       江源村的特色和优势主要在于山水,在于人文。

      江源村的土地90%以上被森林覆盖。村口古树成群,王氏老屋屋后古树参天。三四人合抱的千年古松3棵,楠木、银杏、红豆杉等珍稀古树60余棵并已挂牌保护。这里春天百花争艳,夏天繁阴无垠,秋天枫丹松翠,冬天雪染青山,四时如画,美不胜收。

      在这个天然的大氧吧里,栖息着许多飞禽走兽,据统计鸟类有25种。珍稀鸟类有长尾雉、白鹇等;野兽有野猪、狐狸、野猫、野鹿(麂)、豺狗、狗獾、黄鼠狼、野兔等10多种,栖息在九宫山的云豹也偶尔来此活动。每年秋收时节,野猪和野鹿成群结队来到地里和村民分享劳动成果,有时甚至跑到农户的禾场上,见到村民却不慌不忙,和放养的猪羊一起游嬉戏。

     好山必有好水。源出九宫山麓的江源河,在群山环绕的绿色地带,连接起一个个古朴的村落,就像一条飘转的玉带,串起一颗颗璀璨的明珠。河水清澈明亮,河白、红翅等小河鱼在水里自在游荡,河虾、螃蟹、石蛙在河里窜上蹦下。可以说,江源村是一个植物园,动物园。

  二是民风淳朴,人文底蕴深厚。 

      村民秉承耕读世业,忠厚传家的传统,或居家而耕种,或经商而致富,或读书仕进,美俗淳风,远近闻名。稻墨相香,古今一贯。

清咸丰年间,进士王全俊(字迪吉)他受赐进士以后,不图升官发财,一生以教书育人为乐,他的弟子100多人,其中举人30多人,进士7人。他的弟弟迪光更是严以律己,宽以待人,乐于助人,热心公益。有一次,他的儿子南风与人发生口角,他硬是责令南风上门负荆请罪。他还在族中兴办义塾,免费收受族中贫困好学的子弟入塾读书。

      自王姓定居江源到清末1903年,这里共出进士2名,国学生3名,太学生7名、庠生11名。新中国成立以来,这里共出大学生51名,其中北京大学学生一名;出博士2名,硕士7名

耕读世业,忠厚传家的村风不仅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也给我们今天留下了珍贵的文化遗产。江源至今保存着承明、清建筑共11栋,明代建筑在民居群所占比重达70%以上。始建于明朝隆庆年间的老宗屋群落在1991年6月13日被通山县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五批通山县文物保护单位,建于清代光绪年间的王氏老屋(迪德堂)于2014年6月22日被湖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古名居中保留下来的古匾牌8块,这些匾牌或嘉奖忠君爱国,或旌表孝义节悌,是江源民风淳朴和人文深厚的有力见证。

      2015年8月30日由王定钊等人发起,在通山县文物管理局的批准下,成立了“通山县江源古民居保护管理理事会”旨在保护江源古民居、保护生态环境、整治环境卫生、挖掘优良传统文化,申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中国传统村落、国家历史文化名村、中国生态村等。以发展旅游、提高村民经济收入、改善村民生活环境为宗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正在消失的农村,有你的家乡吗?
一个农村人,有身为农村人的骄傲可是有些农村特有的“味道”却随着时光一起淹埋在了岁月的长河里了无生息农村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是一个风景秀丽、空气清新的地方大部分成县人都是根在农村那里承载着我们儿时的回忆那里有我们年迈的父母一直以为农村是喧嚣中的一片净土是嘈杂中的一抹宁静是物欲横流社会中的一片世外桃源但是现在的农村让我有些难过回到老家看到的却是农村纯朴的消失原本期待的风景和活动也逐渐消散在记忆中了情人情礼节越来越重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除了一些红白事有的人喜欢没事就摆酒席满月酒、升学宴、搬新家等一般的乡里乡亲50、100要好的一些200—500亲戚更是1000以上在农村,大部分人都是面朝黄土背朝天挣钱不容易,却搭进了酒席里好好的人情关系到最后却变成了一种负担比虚荣攀比心里越来越强现在回农村,还有一个现象就是越来越爱攀比隔壁家盖了一座大房子隔壁家买了一辆新车隔壁家孩子找了一个漂亮媳妇就连隔壁家放的炮响...
· 龙港镇梧塘村洪氏宗祠
祠堂是各村落最重要的空间节点,往往处在村落的风水宝地上,建筑布局极讲求“风水”原则,大多依其自然条件尽量争取背山而面水。位于龙港镇梧塘村的洪氏宗祠也算占据了风水宝地,其坐南向北,四周开阔,且北临富河。然而,如今的它却是日积尘蔽。梧塘村村主任洪德勇介绍,原先,洪姓村民居住在富河边上,房屋沿祠堂两侧依次展开。但1998年发洪水后,居住在富河两岸的村民整体搬迁了,而宗祠则独留在此处。走进洪氏宗祠,首先进入视线的是立在空地正中央的石碑。仔细一看,立碑时间是2008年9月27日,就在当年,洪氏宗祠被列为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石碑的背后,是一段有关洪氏宗祠的简介。“这里以前是个戏台,两边是看台,小时候我们经常过来玩。”梧塘村副村支书洪登林指着石碑回忆道。打开宗祠享堂的木质大门,从地面到顶梁柱,统一的清冷灰色调,透出年代久远的气息。坑坑洼洼的地面上,仅剩残骸的鞭炮,早已燃尽的礼花纸箱,似乎在诉说着不久前的...
· 这些正在消失的生僻姓氏,你见过几个?
曾热播的《芈月传》让不少网友表示又学到了一个新字:芈。确实,不知道芈字怎么念情有可原,姓芈的人,如今大家都没有见过,这个字太不常用了!其实,芈姓在周朝并不少见,只是后来慢慢消失了。不仅仅是这个姓,随着时间流逝,由于种种原因,许多姓氏早已、或即将沉沦于历史长河中,成为昙花一现。据说,中国消失的姓氏不少于两万个!小编整理了一些已经消失或即将消失的姓氏。这些姓氏有的鼎盛一时,有的一直罕有,不过到如今同样都是凤毛麟角了。濒危姓氏都有哪些?一起来看看吧。周时楚国贵族的姓氏。屈原也姓“芈”。不过后人改姓米、弭等,芈姓已经消失了,芈字也成了生僻字。中国最古老的姓氏。伏羲和女娲都姓“风”。但现在风姓人已经不常见了,许多古代风姓人改姓任、程、凌、包、伏等。上古八大姓之一,为皇帝之姓,也是周朝国姓。周朝时许多诸侯国也以之为国姓,姬姓可谓非常普遍。周朝和姬姓封国封邑灭亡之后,后人大都改封地为姓;唐朝时为避李隆基...
· 湖北通山县洪港镇茅田河村琅琊王氏寻亲
湖北省通山县洪港镇茅田河村(又称双河),民国期间属阳新县(古称:兴国州兴国军)宝塘乡上千里。君朋公、王韶公、仁宏公派下,茅田王氏宗亲联谊会寻亲,联系电话:王定乾:18671533998、王定授:13997545253。据族谱记载:伯十一之孙端二之子:春六、春十俱迁准安。王韶八子继定之孙英甫长子:仁庆一支由举坑迁青阳。谱序云:武昌之王原于青阳,青阳之王与兴国之王本于锹溪。武昌王氏以福二为始祖。老谱载仁庆支下有福二葬武昌山口铺,仁庆为武昌王始祖。汝玠之孙元望次子:千九,迁本省武穴市在佛寺王胜祖村一组。(王胜祖院)汝璋之孙伯成次子:六二迁本省崇阳县,为思贤之祖。汝璋之孙伯强三子:太二迁伯洞林。万一之孙少一之子:太三迁武昌县。九三之孙万二次子:少三迁贤庚乡地名平波。九六之孙正四四子:清八迁兴国永城里。文卿之孙秀国次子:孟四迁本省黄冈,今黄冈等处之祖。华二之孙元乎之子:文美迁武宁义门。粹中之孙仲十四...
· 浮梁县源港上村计氏宗祠
計氏宗祠平面图計氏宗祠原状計氏宗祠现状(门额题字已脱落)祠堂石雕及旗杆基石(现保存有石鼓一对石板基座两对)祠堂戏台戏台图案雕刻精美二进正堂构件(共四对2007年遭盗窃丢失)康熙四十七年(公元1708年)立的《文元》匾额(大堂两边红色标注为上图2007年盗窃丢失部位,现用简易木条支撑)祖宗堂上红色标注为2007年盗窃丢失部位《爱敬堂记》摘自浮梁《計氏宗谱》碑刻原件保存在計氏宗祠内为县级保护文物《重修爱敬堂记》摘自浮梁《計氏宗谱》浮梁源港上村計氏基址图(图中红色标记为計氏宗祠基址)摘自浮梁《計氏宗谱》浮梁县经公桥镇源港上村計氏宗祠,名爱敬堂又名文一祠,是为纪念源港上村始迁祖计氏六十三世孙文一公而建,祠堂始建于明朝中期嘉靖年间〔现属景德镇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属是典型的徽派建筑,三进两天井,占地390平方米,祠堂雕梁画栋,制作讲究。祠堂内保存有“文元”古匾额一块,这匾额是为本村曰广公(字德润)康熙...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