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一个家族六百年家族兴衰,《谭氏族谱》
记录一个家族六百年家族兴衰,《谭氏族谱》,今年已是70岁高龄了,家住吉林市船营区的谭雨明老爷子。2012年夏,谭老爷子编纂
今年已是70岁高龄了,家住吉林市船营区的谭雨明老爷子。2012年夏,谭老爷子编纂了一卷已知省内最长的长达18米的谭氏族谱。
这卷族谱记录了谭氏家族自明初于山东莱州府(今潍坊市)昌邑县发迹以来,从明初洪武年间至今的600多年间,先后产生的名士名相及奇伟英才,涉及谭氏宗亲3000余人。谭老爷子这一脉,自清乾隆年间从昌邑县闯关东至吉林,距今已有近300年历史。
据谭老爷子介绍,而今吉林市的昌邑区,几百年前在此居住的,都是山东昌邑人。“清乾隆年间,山东莱州府(今潍坊市)昌邑县徐、孙、李三姓人家为躲避荒年,携儿带女、手提肩挑逃荒至吉林城东2.5公里一块袅无人烟的沿江荒原(今昌邑胡同)。在此安家后,生活美满富足。昌邑县族人听闻后,相继投奔此处,聚族而居,逐渐形成了吉林城东郊最大的屯落。他们思乡念土,故将此地以家乡之名命之,始称昌邑屯。”谭老爷子说,随着历史的变迁,昌邑屯越来越大,发展至民国25年(1936年),也就变成了昌邑区。之所以要探寻这段历史,是因为谭老爷子的老家舒兰白旗镇一带素有“小昌邑”之称,其名来源与吉林市昌邑区的得名同根同祖。“当时闯关东的昌邑人,有好几支,涉及吉林省的,一支在‘昌邑屯’,一支在‘小昌邑’。我家就是‘小昌邑’的那一支。”说起和吉林市的渊源,谭老爷子可就合不拢嘴了。“阿什哈达摩崖大家都知道吧,我的一世族祖谭忠,是当年竖那个碑的将军辽东都司都指挥使刘清的副官。他应该亲眼目睹了文字碑竖立的整个过程。”谭家,曾是“小昌邑”一带的“巨富”,清嘉庆年间开办了舒兰第一家私塾——谭家岗东和书院,培养出众多名师英才。吉林大学第一任校长(民国时期)李纶三曾就读于谭氏私塾。
谭老爷子告诉记者,他之所以编纂长达18米的族谱,一方面是为了完成父亲的临终遗愿;一方面姓氏族谱,加上地方志和国史,合称为中华民族的三大文献——“我想,我们总该为后人们留下些什么。”
近年来,谭老爷子又编纂了80余万字的《中华谭氏文化简史》献予中华伏羲文化研究会。
该书预计将于2016年11月山东济南举办的谭文化陈列馆奠基仪式启动前出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文章价值打分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
当前文章打 0 分,共有 0 人打分
文章观点支持
0
0
文章很值,打赏犒劳一下作者~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嘉兴谭氏家族的兴衰
一、谭氏家族的中衰围绕谭家祠堂的兴建,是谭氏家族一段富有戏剧性的历史。在封建时代,凡大族都建有自己的祠堂,是祭祀本族先祖的地方,同时又是宗族的象征。然而这一切如果离开强大的经济实力,是无法建造和存在的。谭家祠堂建于光绪五年(1879),为建造祠堂共化去白银15832两。此外为了维持宗族的经常性活动,如祭祀祖先,祭扫祖坟,修刻族谱,赡养本族穷苦鳏寡孤独残废无告之族人,承担本族子孙的教育等,又是一笔数目相当可观的支出。谭家除了修造祠堂,还在平湖购置义田1020亩,收取租米作为祠堂收入。所以祠堂离不开义田,祠堂又称义庄,谭家祠堂的原名就是慎远义庄。谭氏的先祖谭诠,原系河南人。在北宋末年宋高宗时,来到浙江,督管两浙盐运。传到五世仲赋公起,由山阴迁嘉兴胥山定居,这是嘉兴谭氏家族之始。经世代繁衍,至明代末年,谭氏的言、贞、吉三代曾经有过一段辉煌的历史.八世谭昌言,及其子谭贞默(九世),分别为明代万历与...
· 马氏祠堂——家族百年兴衰发展的见证
这座马氏祠堂坐落于山东章丘白泉村,整座祠堂虽然面积不大,但在马氏后人眼中,这座祠堂对他们却有着非凡意义,除了逢年过节对马氏先辈进行祭祀外,在旧时每逢族内有大事,族亲们便会在祠堂聚集,对事进行公议后再进行决断。那么这座马氏祠堂至今有多少年的历史了呢,又有什么来历呢?据马氏族谱记载,马氏一族原在明朝洪武四年由河北迁往章丘,500年前在白泉落户扎根,历经几百年繁衍,至今张氏一族已传几十代。在马氏祠堂中,至今保存古碑一座,虽已残破,但字迹依旧可以辨认清道光等字样。马氏祠堂至今存有马氏族谱两本,并根据马氏后人与族谱推算,此座祠堂距今至少已有200年以上历史。祠堂外观虽不雄伟,内饰亦不繁华,却带给人一种返璞归真的质感,如今马敦忠无事时,便会与马氏家族后人一道,经常来到这里探讨族谱等相关历史。时光不曾静止,岁月未曾停留。马氏祠堂历经朝代更迭,岁月变迁,却就像白泉村一样,虽隐于市井之间,藏于闹市之中,与远...
· 鲁国臧氏家族的兴衰
鲁国臧氏家族的兴衰在鲁国的世族中,臧氏家族是一个著名的家庭,在春秋中期,其家族成员在政界世居要职,具有重要的影响力。臧氏家族的兴衰,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鲁国社会的变迁。臧氏家族属于鲁国的公族。臧氏家族的始祖臧僖伯是鲁孝公的儿子,名驱,字子臧,谥曰僖。臧氏家族以臧为氏大概开始臧僖伯的孙子。据《左传》隐公五年孔颖达的疏说:“诸侯之子称公子,公子之子称公孙。公孙之子不得祖诸侯,乃以王父之字为氏。计僖伯之孙始得以臧为氏。今于僖伯之上已加臧者,以僖伯为臧氏之祖,传家追言之也。”也就是说依当时的姓氏制度,鲁国国君的儿、孙尚可以随其父、祖之姓,至其曾孙,须改氏,其氏应以祖父的字为之。臧僖伯字子臧,其后人故以臧为氏。而臧僖伯之臧,乃是后人所追加。臧僖伯是鲁隐公时的重臣,以知书达礼而著称。《左传》说:鲁隐公五年(前718年),隐公准备去棠(今山东鱼台西南)捕鱼为乐。臧僖伯劝谏说:国君要关注大事,凡物不足以讲...
· 鲁国臧氏家族的兴衰
在鲁国的世族中,臧氏家族是一个著名的家庭,在春秋中期,其家族成员在政界世居要职,具有重要的影响力。臧氏家族的兴衰,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鲁国社会的变迁。臧氏家族属于鲁国的公族。臧氏家族的始祖臧僖伯是鲁孝公的儿子,名驱,字子臧,谥曰僖。臧氏家族以臧为氏大概开始臧僖伯的孙子。据《左传》隐公五年孔颖达的疏说:“诸侯之子称公子,公子之子称公孙。公孙之子不得祖诸侯,乃以王父之字为氏。计僖伯之孙始得以臧为氏。今于僖伯之上已加臧者,以僖伯为臧氏之祖,传家追言之也。”也就是说依当时的姓氏制度,鲁国国君的儿、孙尚可以随其父、祖之姓,至其曾孙,须改氏,其氏应以祖父的字为之。臧僖伯字子臧,其后人故以臧为氏。而臧僖伯之臧,乃是后人所追加。臧僖伯是鲁隐公时的重臣,以知书达礼而著称。《左传》说:鲁隐公五年(前718年),隐公准备去棠(今山东鱼台西南)捕鱼为乐。臧僖伯劝谏说:国君要关注大事,凡物不足以讲大事,其材不足以备...
· (百年家族・郭氏家族)家族的抉择
如今的上海留存着很多历史的痕迹,几十年间,斗转星移,往事总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烟消云散,但是,郭氏家族的后人在先辈原来花园洋房的基础上翻盖的启华大厦,却代表着一种纪念,纪念郭氏家族在上海的鼎盛和那段最后的岁月。解放前,郭氏家族的产业几近毁灭,解放后,郭氏家族迎来了新的命运,并且再一次站在时代的前列。虽然如今,郭氏家族已经基本离开上海,但是那些曾经在那里留下痕迹的故人和往事都带给了我们永远的唏嘘与感动。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