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新闻动态

广东龙门县江夏村谭氏宗祠

2016-09-01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2375
转发:0
评论:0
广东龙门县江夏村谭氏宗祠, 与归善、博罗两个古县相比,龙门县要年轻许多,于明弘治五年(1492)才从增城县
  与归善、博罗两个古县相比,龙门县要年轻许多,于明弘治五年(1492)才从增城县析置而出,因此龙门历史在明以前较少史料记载。就历史人物而言,修撰于清康熙六年(1667)的《龙门县志》显示,能入志书列传的人物只有两个——— 谭瑞奇、廖金凤。抵达龙门县龙城街道采访时,偶然得知该街道江厦村有修建于明代天启崇祯年间的谭氏宗祠,正是以谭瑞奇为龙门谭氏开基始祖。龙城谭氏可谓龙门最古老的家族之一,光凭这一点就足以吸引我们前往江厦村访古探幽。
江厦谭氏宗祠古朴大气
广东龙门县江夏村谭氏宗祠
江厦谭氏宗祠为三进院落四合院式布局,体量开阔,建筑风格古朴而大气,是典型的明代建筑。
据 《广东省龙门县谭氏族谱》记载,北宋年间,谭瑞奇由江西虔州弋阳县长兴里太平庄迁至广南东路(即广东)增城西林陇厦(今名双厦)。至元末明初,陇厦谭氏开枝散叶,其中一支又到江厦开基。经过近百年的开启山林,筚路蓝缕,至明万历年间,江厦谭氏已家声日隆,成为当地的望族。谭氏宗祠就是江厦谭氏昔日辉煌的见证。
江厦原名岗厦,何时更名为今名似已不可考,但民国《龙门县志》仍只有岗厦而无江厦。据《龙门县文物志》记载,江厦谭氏宗祠为三进院落四合院式布局,体量开阔,建筑风格古朴而大气,是典型的明代建筑。
还没进入祠堂,我们就被大门口檐板上的各式木雕所吸引。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块奇特的木雕,刻着数个棋子散布在棋盘上,左右背景是棋盒和类似圣旨的卷轴。龙城街道办事处文化站站长黄建军说,象棋和“圣旨”一般不是宗祠木雕中的元素,因此这块木雕相当罕见。
原来,这里面还有一个传说,据今年80岁的谭达仁老人介绍,谭瑞奇是宋代绍兴年间的进士,与朱熹同榜,曾得到皇帝的重用。有一次,谭瑞奇和皇帝下棋时用巧计使皇帝赢棋。皇帝高兴之余,就下令免除了广东一年的粮税。宗祠的棋雕,所指的就是这件事。
进入宗祠,就能看到宽阔的厅堂和天井。这座古老的建筑虽然在清代数次重修,但仍保留着明代宗祠建筑所特有的大气风格,基础几乎原封不动。最让人称奇的是祠堂上厅里的天井旁摆放着一块年代久远的红砂石,略呈椭圆形,上面雕刻有腾龙穿云、逐珠引颈的图案。遗憾的是,这块被村民称为“龙珠球”的石头,已经风化严重,以至于一面凹凸清楚,另一面则几乎看不到刻纹。
村民们已经无法准确说出“龙珠球”的刻造年代,只是相传是用来纪念清代武进士谭纶邦的。不过我们在现场观察,“龙珠球”顶端有明显的凹位,极有可能是谭氏宗祠存留下来的明代柱础,见证了宗祠的始建年代。
涌现出不少杰出人物
在江厦村,最让村民津津乐道的谭氏名人就是谭纶邦和谭冠英。一武一文,堪称江厦谭氏的代表性人物。
江厦谭氏在明清两代涌现出不少杰出的历史人物。据民国《龙门县志》记载,出自江厦的谭氏名人就有谭屿、谭丛菊、谭纶邦、谭绥猷、谭冠英、谭锡光等人。
谭屿是明代中晚期人人敬重的乡绅,史书称其“慈祥坦易,轻财好施”,曾割腴田60亩用以教育事业,又送税地3亩为万寿寺址。诸多善举感动了历任邑令,使得谭氏裔孙直到清代初年仍受到政府的关照,比如乾隆十六年时仍能得到免役的照顾。
谭屿以善行取得回报,为江厦谭氏的数百年基业奠定了基础,而谭丛菊的“砥砺名节,家教严谨”,使得“乡人皆化于善”,让谭氏族人跻身书香门第之列。在这样的家风熏陶下,江厦谭氏涌现出更为出色的人物,就理所当然了。
在江厦村,最让村民津津乐道的谭氏名人就是谭纶邦和谭冠英。一武一文,堪称江厦谭氏的代表性人物。
谭纶邦,字佩勋,膂力过人,乾隆四十三年中武进士,任福建兴化协都司,代理兴化协副将。台湾林爽文起义时,协助福康安将军荡平义军,立功卓著。据史载,台湾之役时,谭纶邦身先士卒,五战皆捷。
在民间记忆里,谭纶邦有“魁星踢斗”的传说,简单来说就是在皇帝面前露了一手绝活,因而高中武进士。如今,谭纶邦的进士牌匾被存放在龙门县博物馆,吸引着游客驻足观赏。
与谭纶邦不同,谭冠英则是传统的知识分子,光绪十一年(1885)赐副贡,十九年(1893)恩科赐举人,二十一年(1895)赐翰林院检讨。在古代,名列翰林是一件光宗耀祖的大事。龙门才子李寿田有《贺谭冠英钦赐翰林联》,其中有句“龙头终属老,梁灏登科逊十年”,用宋代梁灏80岁才考得状元来比喻谭冠英的大器晚成。
据史料记载,谭冠英和祖先谭屿、谭丛菊一样,都是好善乐施的善长仁翁,他建筑龙城白沙水桥,被李寿田称为“白沙韵事传千古”;捐献义田20余亩,充义学经费,又设坛宣讲,教化乡民,树立良好风尚,甚得乡里崇敬。
宗祠附近有块 “钦赐翰林检讨”石碑
在奉行科举制度的古代,一座座私塾就是一个个乡村士子寻找梦想的出发之地。江厦村不止挺华书舍一个私塾,由此可见旧时江厦人对文教的重视。
谭氏先贤的历史故事,世代影响着江厦谭氏子弟。江厦村党支部书记谭桂友告诉《东江时报》记者,村民对先贤并不陌生,尤其是说到谭纶邦时都会侃侃而谈。谭桂友不知从哪里拿出了一个重达10公斤的石锁,毫不费力气地就挥舞起来。他身旁一个名叫谭耀珠的小伙子,更是少林俗家弟子,功夫了得。这恐怕也是受了谭纶邦的影响。
与谭纶邦“进士”匾安身博物馆相比,谭冠英的功名碑则显得有些落寞。这块断成两截、刻着“钦赐翰林检讨”字样的石碑,静静地躺在谭氏宗祠附近。据说当年日军入侵江厦村时,英勇的谭氏子弟曾以功名碑和碉楼作为掩护,与装备精良的日军展开殊死奋战,最终打死打伤日军30多名,其中 “大佐”一名。胜利的代价,就是碉楼被炸毁,功名碑亦不复完整。
在江厦村的最后行程,是参观村里的私塾——— 挺华书舍。书舍是四进院式的清代私塾建筑,面阔三间,进深四间,内有书屋、走廊、天井、水井等,四周还有围墙。据谭达仁讲述,书舍大约建于清道光年间,落成时还有官居大司马的人物送来牌匾。如今,牌匾早已不在,且由于多年无人居住,书舍已满目疮痍,倒是“挺华书舍”四个大字,仍清秀而刚劲,历久而弥新。
在奉行科举制度的古代,一座座私塾就是一个个乡村士子寻找梦想的出发之地。江厦村不止挺华书舍一个私塾,由此可见旧时江厦人对文教的重视。进入清末民初时期,谭冠英之子谭锡光任县城兴贤书院经理,一丝不苟;创办龙门西南学堂的谭伯衡,曾一次捐献400两白银筹建一所小学,该学校被命名为“私立伯衡小学”。
可以说,挺华书舍是江厦谭氏历来勤于助学的优良传统的见证,岁月的冲刷虽然让书舍老去,但精神永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广东高州谭氏宗祠
广东省高州市深镇芦蓬村,地处著名的仙景区境内,山环水抱,坐北向南,风景优美,气候怡人的小盆地村庄。传统文化风族浓厚,民风淳朴,该村尤以谭氏最为众多,宗族文化源远流长,约于明末年间,入粤谭氏始祖宏帙公的十八世裔孙谭思义(又名义仲),属罗定明朝御史寿海公派下,思义公有六子,长子与次子留罗定,其余四福子则跟随着思义公和祖妣李氏骑马带领,赶着牛队翻山越岭游牧搬下高州,荜路蓝缕,由罗定迁徙到此地卜居,不畏艰辛开基创业得以繁兴。芦蓬村谭氏尊思义公和祖妣李氏为开基始祖。沧海桑田,时过景迁。如今,该派下枝繁叶茂,裔孙众多遍广逾万人,其中也有遍及港澳台及海外。在粤西的最高峰大雾岭,巍巍主峰分开各路山脉,峰峦叠叠峻奇起伏。其中一支山脉由主峰云端处蜿蜒而出由北而下,山脉的灵气汇集结于饱满的牛山腹下,牛山呈侧卧形态,其村的谭氏开基始祖宗祠就正好建在牛山的怀抱之中,宗祠背靠牛山腹地,坐北向南:立子午兼癸丁向,大门朝...
· 聊城谭庄村谭氏宗祠
谭庄村位于聊城李海务西南古运河西,谭氏先人于明永乐年间的大移民时期由山西平阳府迁至东昌,在此繁衍生息已经600多年25代了。明清时期名人辈出,谭氏先人于清同治10年建成谭氏宗祠。至今已经100多年,谭氏宗祠有山门,大殿,左右厢房,清代古碑数通。保存相当完好,是聊城地区为数不多保留下来的祠堂建筑,并且至今还在使用。谭氏宗祠坐北朝南,进山门便是一新修的照壁,照壁左右各立碑文两块。过照壁便是院内天井了大殿3间,左右厢房各3间。大殿内敬奉着谭氏家族的列祖列宗之神位。东厢房内悬挂的是布族谱。西厢房内挂一老者照片。据说老者本是谭氏族人解放前去了台湾,90年代为家乡捐资百万。说要家乡人建企业,带领村民致富,结果企业没看到,这笔款的一部分用来维修了祠堂和家族墓地。也幸亏谭庄村的领导者挪用这笔钱做这件事情,要不然这座百年老祠堂何以保留至今呢?山门的对联:祖居西晋平阳府,明迁东齐武水乡。
· 广东阳江雅韶鸥村谭氏宗祠竣工庆典
作者:谭氏宗亲8月12日(农历6月21日),阳光普照、海风送爽,座落在全国旅游胜地的广东省阳江市雅韶鸥村谭氏宗祠举行竣工入伙庆典。阳江雅韶十八座始建于清乾隆二十二年(公元1757年),距今已有258年历史。目前寨内历史街巷和36座传统民居基本保留完好,整体风貌格局保存完整,是一处富有粤西民俗特色和文化内涵的传统村落。拥有:历史久远、风貌完整、布局严谨、同中有异、名人众多、民俗丰富、古风浓郁、特征鲜明等历史文化价值特色,对研究粤西民居乃至岭南民居的交融、演变与发展有较高的价值。世界谭氏宗亲总会常务副会长谭建文、世界谭氏宗亲总会族务监督委员会常务副主席谭学忠、世界谭氏宗亲总会常务副会长谭耀基和来自省内外各地谭氏宗亲代表,阳江当地谭氏家人约三百人出席了当日活动庆典。(中华家谱新闻采编记者曾文静)
· 广东清远横坑村盘氏宗祠
横坑村盘氏宗祠位于清城区龙塘镇银盏村委会横坑村。始建于民国三十六年(1947),坐西南向东北三间二进布局,通面阔12.3米,通进深17.7米,建筑占地面积约218平方米。硬山顶,素胎瓦当,青砖墙,人字封火山墙。头门面阔三间,进深十一架,前设三步廊。两根水泥石檐柱,木檐枋。素面门枕石,门额石阴刻“盘氏宗祠”。封檐板木雕花鸟图案。上堂面阔三间,进深十三架,抬梁式构架。明间内设神台。
· 广东化州增村莫氏宗祠
古来安,因羡其地;增村者,因羡其名。赐至礼祖,于斯开基,在此发祥,繁衍生息,荪枝奕叶,螽斯振振,瓜瓞绵绵,人文蔚起。建祠庙,为敬念祖先之创业维艰;作宗坊,为崇仰高元之德泽丰功。宗祠家庙,皆属一门。增村莫氏古祠,距今凡年。原祠建筑构架,古色古香,浮塑满壁;旧布局合理,庄严静穆,起到祀祭祖先,弘扬文化,和亲睦邻,启教嗣续之作用。唯因时移势转,政运沿革而至原祠被弃,堂址易人。时下政通人和,神州大地重光,旁邻各姓氏族,建祠立庙成风。我增村莫氏宗族,虽不胜于各氏族之林,然则英才辈出,并不逊色于他们。近将十年,善长仁翁,哲人贤达,满腔热忱,提议倡导,重新建祠,正是时候。此等,或因诸公在职不便而不能视事躬亲,如启荣丶仁佐丶武道丶汉伦等;或因退休赋闲者年迈衰而力不从心,如仁访丶华隆等。自一九九六年起,五易其帅,概未能如愿。至于人员遴选,最后决定由伴英丶志超叔公担纲挑梁。其他俩领导成员随工作需要,略有更替,...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