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翠竹洋村的汤氏宗祠
翠竹洋村,是三明市明溪县一个海拔800米的小山村,曾是一座远古火山口,村民的房屋就建在直径约一公里的火山口里。1965年和1979年原福建省地质局两次进行较细勘察,经分析查证,距今1500万年前,这里因地壳运动,火山喷发形成了一片自然瑰宝。矿藏类型属残坡积砂矿和冲积砂矿。除蓝宝石外,伴生有镁铝石榴宝石(紫牙乌)、白锆宝石和辉晶宝石等。探明总储量:全区蓝宝石10530.15万克拉。
翠竹洋汤氏自万全公(洪)从“古镛徙汀越三世乃始有祠。祠在归阳之北翠竹洋,距城20里许,曰仙子殿,其旧名也。”老祠由于“先基微窄,堂庑卑小,明万历年间余,曾祖北泉公慨然悯祠頹坏,有志建修。”并叹“吾祠不亢,尊亲何?”“于是不吝己橐。”由“时铭公同董其事经始万历45年春”,“取材鸠匠开基址,若堂、若庑、若寝室,几筵悉与维新扁。”造成于万历47年秋,新祠坐南朝北偏东20度。
新祠建成,规模宏大,占地750㎡,建筑面积580㎡。正殿为祭祀区,祠内有神——五显真仙,左边正栋房内站立一尊奇祥哥哥(生殖神,据说年轻夫妇朝奉此神,必有后嗣)和一尊坐姿端祥的仙嬷菩萨;左边穿过阳沟是庙宇,供奉着诸天菩萨,这就是供神区;左边偏房、右边正栋、下厅和两面厢房为值守人员生活区;下厅门口是门坪,门坪右侧是门楼,门楼外面50米是条石砌成的月坪。
祠宇建筑精致,气势轩昂。进入祠内庄严肃穆,正殿矗立着20根朱黑大柱,左右壁面雪白透亮,中前方的两根大柱上分别写着“功臣阁上中山邑,君子峰前魏野家”的镏金对联,状元匾和另三块镏金匾额在殿中排挂有序,熠熠生辉。正殿中间的上方有做工精细的龙井,龙井顶面云雾缭绕、蛟龙翻腾、丽凤翱翔,每根梁柱的接口处有龙须装饰,几百斤重的铭文青铜古钟悬挂在正殿的左前侧,厅头安放先祖牌位,地面古砖铺就,殿中正前方铺设石制拜单,祭祀时,铺上红毯,古钟鸣起,人们依次跪拜,无不叫人肃然起敬。
天井正面为雕龙石材,天井两侧放置石制花瓶架,四周椽步条石铺就,显得格外庄重典雅。
门楼木柱朱红大漆,门楼上方的彩绘波涛滚滚,云雾翻腾,石锣、石鼓挺立左右,走近门楼,庄严郑重之感油然而生。
到了清末和民国,村庄凋敝,曾一度出现“门坪生野草、屋内鬼唱歌”的悲惨景象,因此废除了祖祠的值守,庙宇也不慎烧毁,祖祠破落,残像环生。
解放后,划归祖祠祭祀、香火和值守人员费用的山林、耕地,有的划归国有,有的划为集体,祠内的生活用具逐年散失。1958年祠内锣鼓一套作为废铜废铁献给国家。现在记忆的文字还是2001年由南口汤姓的提供,才得以知晓原文,其余均无记忆。1969年和1972年两度拆祠建知青点、礼堂和养猪场。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青铜古钟被盗,解放后几次维修,都是去繁就简,拆除拱篷、龙须等繁杂物件,2002年屋面翻修,拆了龙井,如今祖祠面目全非,现在唯一能见证当年祖祠光彩辉煌的物件,只有雕龙的石件和门楼的石锣石鼓了。
至于上祖的辉煌为何花落翠竹洋,我想有二种可能,一是翠竹洋汤氏祖祠早于南口,二是万全公(洪)明洪武年间以人才官德安通判,终广州守。其官位大于他人,二者有其一,展示地点选在翠竹洋也就顺理成章了。
沧桑风雨几百年,人们的记忆也在渐行渐远,如何弘扬南口这支汤姓先祖的文化遗产,我想必有后人挖掘和践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相关资料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