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新闻动态

追忆翠竹洋村的汤氏宗祠

2016-08-31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174
转发:0
评论:0
追忆翠竹洋村的汤氏宗祠,     翠竹洋村,是三明市明溪县一个海拔800米的小山村,曾是一座远古火山口,

         翠竹洋村,是三明市明溪县一个海拔800米的小山村,曾是一座远古火山口,村民的房屋就建在直径约一公里的火山口里。1965年和1979年原福建省地质局两次进行较细勘察,经分析查证,距今1500万年前,这里因地壳运动,火山喷发形成了一片自然瑰宝。矿藏类型属残坡积砂矿和冲积砂矿。除蓝宝石外,伴生有镁铝石榴宝石(紫牙乌)、白锆宝石和辉晶宝石等。探明总储量:全区蓝宝石10530.15万克拉。

追忆翠竹洋村的汤氏宗祠

         翠竹洋汤氏自万全公(洪)从“古镛徙汀越三世乃始有祠。祠在归阳之北翠竹洋,距城20里许,曰仙子殿,其旧名也。”老祠由于“先基微窄,堂庑卑小,明万历年间余,曾祖北泉公慨然悯祠頹坏,有志建修。”并叹“吾祠不亢,尊亲何?”“于是不吝己橐。”由“时铭公同董其事经始万历45年春”,“取材鸠匠开基址,若堂、若庑、若寝室,几筵悉与维新扁。”造成于万历47年秋,新祠坐南朝北偏东20度。

       新祠建成,规模宏大,占地750㎡,建筑面积580㎡。正殿为祭祀区,祠内有神——五显真仙,左边正栋房内站立一尊奇祥哥哥(生殖神,据说年轻夫妇朝奉此神,必有后嗣)和一尊坐姿端祥的仙嬷菩萨;左边穿过阳沟是庙宇,供奉着诸天菩萨,这就是供神区;左边偏房、右边正栋、下厅和两面厢房为值守人员生活区;下厅门口是门坪,门坪右侧是门楼,门楼外面50米是条石砌成的月坪。

        祠宇建筑精致,气势轩昂。进入祠内庄严肃穆,正殿矗立着20根朱黑大柱,左右壁面雪白透亮,中前方的两根大柱上分别写着“功臣阁上中山邑,君子峰前魏野家”的镏金对联,状元匾和另三块镏金匾额在殿中排挂有序,熠熠生辉。正殿中间的上方有做工精细的龙井,龙井顶面云雾缭绕、蛟龙翻腾、丽凤翱翔,每根梁柱的接口处有龙须装饰,几百斤重的铭文青铜古钟悬挂在正殿的左前侧,厅头安放先祖牌位,地面古砖铺就,殿中正前方铺设石制拜单,祭祀时,铺上红毯,古钟鸣起,人们依次跪拜,无不叫人肃然起敬。

天井正面为雕龙石材,天井两侧放置石制花瓶架,四周椽步条石铺就,显得格外庄重典雅。

       门楼木柱朱红大漆,门楼上方的彩绘波涛滚滚,云雾翻腾,石锣、石鼓挺立左右,走近门楼,庄严郑重之感油然而生。

        到了清末和民国,村庄凋敝,曾一度出现“门坪生野草、屋内鬼唱歌”的悲惨景象,因此废除了祖祠的值守,庙宇也不慎烧毁,祖祠破落,残像环生。

        解放后,划归祖祠祭祀、香火和值守人员费用的山林、耕地,有的划归国有,有的划为集体,祠内的生活用具逐年散失。1958年祠内锣鼓一套作为废铜废铁献给国家。现在记忆的文字还是2001年由南口汤姓的提供,才得以知晓原文,其余均无记忆。1969年和1972年两度拆祠建知青点、礼堂和养猪场。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青铜古钟被盗,解放后几次维修,都是去繁就简,拆除拱篷、龙须等繁杂物件,2002年屋面翻修,拆了龙井,如今祖祠面目全非,现在唯一能见证当年祖祠光彩辉煌的物件,只有雕龙的石件和门楼的石锣石鼓了。

         至于上祖的辉煌为何花落翠竹洋,我想有二种可能,一是翠竹洋汤氏祖祠早于南口,二是万全公(洪)明洪武年间以人才官德安通判,终广州守。其官位大于他人,二者有其一,展示地点选在翠竹洋也就顺理成章了。

沧桑风雨几百年,人们的记忆也在渐行渐远,如何弘扬南口这支汤姓先祖的文化遗产,我想必有后人挖掘和践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洋埭村林氏宗祠
洋埭村林氏宗祠明朝洪武年间建立,附近有大小分宗祠不下十座,规模宏大巧,晋江市陈埭镇洋埭村位于泉州湾南畔晋东平原,全村面积约8平方公里,人口8000余人,其中林氏村民占了95%以上。坐落于陈埭镇洋埭村旧村的林氏宗祠始建于明正德十二年(公元1517年),由漳浦林氏分裔倡议,经泉州府同知李缉批准兴建,历时九年,于明嘉靖四年(公元1525年)十月竣工落成。门堂阶庑,效法古制。左昭右穆,井然有序,附近有大小分宗祠不下十座。宗祠规模宏伟、金碧辉煌,宗祠匾额署“翰林学士添福公祠”。添福公,字汝锡,祖居漳州东门外龙溪诗浦里。明洪武初,以经明行修擢授翰林学士。添福公博学多才,正学渊源,以其“恭劳勤政、竭诚职守”受到皇帝朱元璋的倚重。因此名贵京师,荣显一时。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燕王朱棣攻破京师(今南京)称帝。六月,时任侍讲学士的方孝孺因拒绝为朱棣起草登极诏书被杀,遭“诛十族”的残酷迫害,死者达873人...
· 走进洋庄村曹氏宗祠
洋庄村位于仁川镇西南方向,距镇政府2.5公里,该村较之周边村落地势较高,呈狭长状分布,群山包围的洋庄有一片宽阔的平地,俗称平样,村庄因此而得名。洋庄村下辖洋庄、下村、洞桥头、上村、下坑5个自然村,有农户近500户,村民主要种植药材、香菇、蔬果等。该村历史底蕴深厚,有求雨、七星塘的传说,有胡介正、李雄真等人文景观,有与国清寺同时建造、卢湛曾召集人员于此开会的证因寺,还有保存较好的大会堂两座和曹氏宗祠等,十分适合发展生态旅游产业。曹氏宗支繁盛派衍龙门洋庄村的房子依山而建,将车子停在路边,步行不到200米就到了曹氏宗祠。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口池塘,水面碧波荡漾,垂柳依依。曹氏宗祠白墙黑瓦,立于垂柳之中。村民曹仙有告诉记者,2年前,祠堂四周的外墙因为墙体倾斜严重,已经全部进行了翻修,但墙体所用砖头为当年的旧砖,所以看上去还是保留了祠堂原有的韵味,与周围的现代砖头混凝土民居形成了鲜明对比。祠堂大门前是...
· 浙江杭州汤家埠村《闻氏宗祠》
该支闻氏起源于乾隆年间1736年,由闻氏先祖大成公从山东省潍坊市青州界迁居富春祥凤汤家埠村,世居至今。闻氏宗祠在乾隆年间,祖字尔升公自任创建宗祠之责。率侄弘道公(字:大行),侄孙嘉贵公(字:禹臣)及闻氏能人值地取材建祠于江右。闻氏祖始大成公长孙春泉公支派子孙又改造宗祠立祭产。因洪杨起义(1843年),闻氏宗祠毁于倾地。族长宗讓公及元熙兄倡议修理宗祠。当时闻氏宗族元气未复、财力不足,又看倾地宗祠,触目伤心,可悲可叹。宗讓公之侄椿龄公召集族人商议,决定按丁派银,按户劝捐,寒者出力,终于民国十五年一月重建完工。于2011年8月闻氏家族又发起重修闻氏宗祠,在汤家埠村村支两委支持下,争取国家助资45万元,自筹30万元,在2012年10月修缮完毕。该支闻氏名人闻质公:明朝永乐公元1420年被敕命为工部屯田司主事,1425年被敕命为吏部選司郎中;1426年被敕命为湖廣参议;宣德1428年被敕命为江西左参...
· 柯氏之洋宅村
洋宅村位于福建省泉州晋江九十九溪下游,磁灶镇西北部,离镇区1公里,辖区面积方圆2公里。背靠永光山,面对爆竹峰,钟灵毓秀,地灵人杰。截止2008年,全村总户数491户,人口1812人,分设六个村民小组。耕地面积877亩,其中水田600亩,主要农作物水稻。南接磁新路,西接福厦路长达四公里的侨乡公路;公路畅通,村民纷纷购置交通运输工具,成了名副其实的运输专业村。政府驻地磁灶镇大埔。历史沿革据李姓住民称,其始祖居此地名命名梅洋,后又衍化为洋宅。明、清属二都。民国33年(1944)属梅溪乡双保。建国后,1956年属内坑区天亮乡,1961年属磁灶公社洋宅大队;1984年改磁灶镇为洋宅村委会。所获荣誉1993年度被评为磁灶镇先进基层组织;1994年被晋江市授予基本小康村;1997年被晋江市授予宽裕型的小康村;1998年被晋江市授予文明村;2001年被授予计划生育先进单位;2005年被泉州市委、市人民政府...
· 宁德市福安湄洋村孙氏宗祠落成典礼
10月7日受宁德福安湄洋村宗亲邀请,世孙联总会会长孙吉龙、二届大会筹委会副秘书长孙明喜参加了湄洋村孙氏宗祠落成典礼大会。湄洋村三面环山,风光旖旎、风景秀美,自古人杰地灵、孙氏子孙人才辈出,荣兴昌隆,150多人的湄洋村,上下团结一心,气势恢宏的孙氏祠堂就由此村知名的企业家孙泽华慷慨出资100万、还有我们出嫁在外乡的孙氏姑娘捐助10万,在大家共同资助下,孙氏祠堂在2013年2月动工兴建,于2015年9月完工。受以上宗亲大爱精神的感染,庆典现场大家慷慨解囊,纷纷捐款,孙吉龙会长也当场捐资8000元祝贺孙氏祠堂落成庆典成功.在锣鼓喧天、礼炮齐鸣、人们热烈的掌声下,孙吉龙会长致开场祝词,他说:祠堂的建成,承载着孙氏家族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孙氏家族定会受祖宗护佑,繁荣昌盛,万代隆昌。会上孙芳傅、孙子清、孙成立等老宗长都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湄洋村孙氏祠堂负责人孙泽华对世孙联总会对孙氏祠堂的关注表示衷心...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