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东大地上的名门姓氏
如东大地上的名门姓氏, 由扶海洲之成陆,溯源而知地利;探讨如东大地上百万儿女之祖先来自何方,则可
由扶海洲之成陆,溯源而知地利;探讨如东大地上百万儿女之祖先来自何方,则可寻根而致人和。岁月悠悠,往事如烟。一方面可以凭藉今天所能见到的一些史料与世代相承的口头传说,皋东祖先迁徙的履痕,约略可知;另方面如东八方移民之格局,还可从各地一些有代表性的大姓望族所留下的足迹,得到验证。
【周家墩】
周氏是古老姓氏,源于姬姓,是黄帝的后裔,有很多姓氏甚至都是从周姓发源的。周姓最初发源于今陕西渭河平原地区。周初,大规模分封诸侯国,这些诸侯国广布于黄河中下游及江淮地区。
一百年前,有一周姓一家六口人由山东沿海向南,迁到现在的大豫镇周墩村西五组。后来,还有董姓、马姓等数十户人家陆续从外地迁来此处。那时,范公堤外还是一片汪洋。为了安身立命,他们在海滩上挖塘堆土,造起高墩(潮墩),以烧盐为生。1917年,清末状元张謇创办大豫垦殖公司,在滩涂上围垦造田。当时,张考虑到周家墩已属私田,公司在计量公司田亩时,让过了周家墩,没有将这一块土地划入大豫公司版图。周家墩上的人不断繁衍生息,到20世纪30年代,周家墩发展成为一个拥有数百人口的自然村落,面积达到方圆两匡地。抗日战争期间,新四军老七团曾驻扎于周家墩休整较长时间,几十名周家墩子弟从军报国,几十名新四军伤病员在周家墩老百姓家中养伤治病。从此周家墩与南、北二坎齐名。
【张家庄】
张姓也是中国一大姓,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主要源自姬姓及少数民族改姓等。
据传,马塘镇马东村张家庄的张姓家族祖辈是清嘉庆年间(1796~1820)因避战乱,从外地迁徙而来。初来时有兄弟6人,在这里置地兴业,繁衍生息。尔后,有部分族人迁居东灶,即今天的华丰、兵房、南坎等地,至今世居张家庄的张姓居民尚有19户。
张家庄曾出过举人,庄上开辟过跑马场,但不知何故,兴旺十几年后又冷落下来。张家庄曾走出去一代法师———圆成和尚。圆成,俗名张成美,1911年出生于张家庄。1931年依马塘圣护寺圣权老和尚披剃,习法3年,后去南京宝华山受具足戒,取法号圆成。1935年于苏州灵岩山参学,后返回马塘车滩口,发大愿,礼49日大悲忏。1938年任掘港国清寺住持,后又去南通法轮寺传戒,浙江小普陀自修,上海虹口佛学会任职,并在上海华龙寺先后任常住、首座、都监等职。法师虔诚佛教,当年在国清寺不畏侵华日军残暴毒打,以身守护佛像和法器。晚年还在灯下用工整的蝇头小楷手抄《法华经》五部。1993年掘港国清寺重建时,圆成法师赠佛像三尊。
【管氏家族】
管姓源于姬姓,出自周文王之子叔鲜,属于以国名为氏。
掘港先民中曾有何、陈、管、顾四大家族。管氏家族乃元代至正十七年(1357),由始迁祖管重和为避战乱,举家渡江自常州武进迁徙而来。据后人考证,他们是管仲后裔。管氏传到掘港管惟炎一辈,已经是第79代。管氏定居后,以盐业为生,事业发达,子孙繁衍,生生不息。管氏古宅为晚清地方官吏管大椿所建,后人续建。原址在掘港镇南街西头。宅基面积很大,宅院隔街相望,北到市河,南到串场河,是一座四合院式建筑。掘港的管氏家族属世代文化世家。
管氏家族中较有社会影响的名人有:管劲丞,文史学家,一生主要从事教育与文史工作,留下创办掘港中学的重要业绩;管子民,自办私塾数十年,是研究古文的学者,国学修养很深,在当时的教育界威望很高;管德国,黄浦军校十二期毕业生,曾任国民党国防部通讯兵署少将副署长;管惟元,留美博士,美国密西根大学教授;管惟二,留美博士,核技术专家;管大春,又名惟一,为“管氏宗谱”的最后一次主修,管氏古宅的建造者,对掘港的慈善事业多有贡献;管惟炎,著名物理学家,等等。管氏后代可谓名人辈出。
【汤家府门】
汤姓系承于商汤,故汤姓最早发源地当是今河南境内。
岔河汤家庄曾有一座豪门大院,名曰“汤家府门”,为清代嘉道年间时任四品知府的汤俊所建。汤氏祖先原在唐宋“世居汴郡(开封)”。有关汤氏家族从开封迁到皋东的曲折历程,史料中有“宋臣后裔五迁至岔河”的记载。南宋宝祐年间(1253~1258)进士汤凤攽,字文高,号桐冈,在南宋末年任比部(刑部)员外郎,因金兵南下而“国亡殉难”。汤凤攽长子因宋亡而弃家为僧,次子汤业则投奔舅父居福州,是为“一迁”。汤业之子汤庶士由福州迁居苏州,是为“二迁”。汤庶士于元至正五年(1345)于苏州生下长子汤兴邦。朱元璋当上皇帝后实施“阊门赶散”,汤兴邦挈妻拓跋氏(元军驻姑苏某营总之女)与成群的苏州民众被迫渡江北上。汤兴邦一家迁居到通州狼山北麓,是为“三迁”。其三个弟弟分别定居地安徽巢湖、杭州和苏州。汤兴邦共生七子,其第七子汤崇巽(有称长子)于明洪武六年(1373)出生,成年后迁居“如皋东村”,是为“四迁”。曾任狼山营千总的侄儿汤伟鸣也迁居“如皋东村”。汤崇巽于洪武二十七年(1394)生下汤玉堂,成年后由“如皋东村”迁至岔河西北,是为“五迁”。汤崇巽被汤氏尊为“六世祖”,亦为汤氏至岔河的始迁祖。汤玉堂明永乐十二年(1414)生汤永年,汤永年生有二子:重基、重徽,不久便“携二子依母氏居汊河南”。汤氏“八世祖”汤永年遂成为岔南汤家庄奠基人。
依据汤重基生于明正统二年(1437)推算,岔南汤家庄迄今已有六百年的历史。汤重基一家后来“复居汊河北”。岔南汤重徽后裔繁衍生息,人丁日多,除清康熙年间(1662~1722)有一支迁居丰利坝(古坝)河东黄楝园,清中期有三、四支分别迁居林梓、双甸、丰利外,基本上在汤家庄的周边蔓延扩散。汤氏延续到乾隆年间(1736~1795)的“二十世”时,为后代辈分排行定下了20个字的字派:“世启联芳景,名成聿焕新,永蕃惟育德,继绪在敦仁”。到20世纪20年代,五百余年来,岔河汤氏经20余代的传承到“二十六世”“成”字辈时,已有近150个分支,而汤家庄五六百年的历史中,孕育了许多人才,造就了清嘉庆道光年间“汤家府门”的鼎盛时期。
【徐氏宗祠】
徐姓主要源自赢姓、子姓及少数民族改姓等。
栟茶地区有10大姓,即一缪、二徐、三蔡、四于、五周、六唐、七沈、八杨、九葛、十王。据民国年间所编《栟茶史料》记载:“栟之著姓,大抵由远方迁来,最早为南宋,徐氏缪氏是也;次为元末,蔡氏于氏是也”。可见徐氏是栟茶地区最早从远方迁来的大姓之一。
凡大户姓氏定居一个地方都建有家庙祠堂。徐氏宗祠建于栟茶镇中市街,与西北边的缪氏宗祠一墙之隔。徐氏宗祠主体建筑“明三暗五”大堂敞厅一座,祠宇雄阔,东西两侧建有附属房相配套,共30余间。不少大户姓氏还编(修)有家谱,其族内辈份排列有序,后代取名须循规蹈矩。栟茶徐氏所留下的60字转令为“邦镇省四六千进君子重肃廷以国夫思甫继惟崇永定全必正长希守相功道德承先祖文章启大宗克昌裕本茂昭庆学元同保世恒修广其士自可隆”。这60个字的字派,也可成为徐氏后代寻根问祖的线索之一。
【丛家坝】
丛姓(丛氏家族)是中国汉族较为典型的姓氏,也是山东半岛和山东省的特色姓氏,还是广泛分布在中国北方的代表性姓氏。
双甸丛家坝历史久远。据丛氏家传,丛氏系宋王朝之后代。辽入侵北宋,占领宋都汴京(开封),掳徽钦二帝及其赵姓皇族,北宋沦亡。逃出者躲于草丛中,为防不测,故改赵姓为丛姓,在山东文登地方集居繁衍成宗系,因此曾有赵丛不结亲的族规。丛家坝的丛氏家族系南宋赵氏后代。宋孝宗长子魏王后裔,在南宋亡时,为避元兵捕杀,沿袭山东文登宗系,改赵姓为丛姓,聚居浙江明州(即宁波)、绍兴、海宁一带。到公元1360年前后,丛八五公号文秀者,受封万户侯,子丛英官居海宁游击将军,为张士诚部下。朱元璋灭张士诚,登大明皇帝位,旨诏丛英领治苏州或任宫庭侍卫校尉,丛英辞不就任,并请退军籍,约在1368年左右迁至如皋东乡海边隐居。丛氏家族住在当地的东西两坝之间。两坝相距800多米,有一条两米多宽的人行大道相连。东坝有一座虹桥,西坝有一座瀹波桥。自从丛家住到这里,人们走到坝上渐渐习惯地称之为“丛家坝”。丛家坝两坝祖先宅第始建于明朝初年。1370年前后,原宅为一进五堂,高门大院,堂屋地基高出地面5尺,进屋需登台阶7级,所谓“大夫第”。
后来由于子孙繁衍,分房立户,盛衰不一,有些房屋先后被拆。到清道光年间(1821~1850),丛姓有人被赐封“孝廉”,家门重振。传至丛能,于1848年被道光帝赐封为孝子,并赐银整修宅第,兴建四合院。正屋大梁悬挂二诏书盒,是为“孝廉诏”与“孝子诏”。约在300多年前,丛氏又建了宗祠。丛氏宗祠藏有家谱、家训、家规。家谱辈序为20字“一林中方合之乃盛世其永昌远猷懋启庶嗣咸康”。家训为“修身养性、明德明礼、勤俭持家、亲亲孝悌、敬业敬事、忠国公义、族规社典、宜戒宜训”。家规为“凡我丛门子孙,不肖不轨者,不得入家门,不得进家祠,不得登家谱,不得葬祖坟”。丛氏宗祠东间用作敬神,西间用作祭祖,正厅摆放着历代朝廷赐丛氏科举官员的上百块匾额。最大的一块为“太子少保”,一般一二品朝官方可领此衔。
【曹家庵】
曹姓魏朝国姓,源自西周王族支系,为中国最古老的姓氏之一。
新店镇西南部有一个村子,名曹庵村。曹家庵是当地曹姓家族的家庙,建于清朝末期。正殿塑有3米多高的地藏菩萨佛像,两侧各塑小佛像8尊。正殿东西两侧是厢房,供僧侣20多人居住。曹家庵曾香火鼎盛,为远近闻名的大庙。曹家庵的来历,据当地曹姓人家世代相传,说是三国时期,曹操兵败赤壁后,将士溃散四方,他们是一部分流落到此地的曹姓将士后裔。开始时,祖先在这里迫于东吴政权的影响,不敢声张,隐姓埋名。后来,这些人见吴政权行将灭亡,才公开家世,说是曹家的后裔。他们捐资建成一座家庙,供奉曹操的牌位。此事被地方呈报上去后,引起曹氏集团的重视,每年家家享受俸禄,还被免去兵役,曹氏遂成为当地的望族。
【季家园】
季姓主要源于姬姓,芈姓及少数民族改姓等。
清咸丰至同治年间(1851~1864),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军攻陷了天京(南京)。当时,苏州阊门时称通艺公的季氏,为避战乱,带领4个儿子(春、锦、时、旺)渡江北迁。其中三子季时家里人口众多,一大家子分头落户于海门余西和如东岔河南乡的今岔南、汤园一带。通艺公带领其余三个儿子及其家人到苴镇定居,并在苴镇郊区的一大片荒滩草荡中插标圈地。通艺公属于富户,落户苴镇经过规模垦殖,家业更趋兴旺。于是,他们便在苴镇新建了季氏家庙,续编了季氏家谱,并新定了家族字派,其辈份排序为“应承先德 自克建忠,敦本崇正,齐苏必宏,名大学道”20字。清朝晚期,随着季氏家族人口日趋增多,子孙后代先后自立门户。当地逐渐成为相当范围的季姓人家聚居地,人称“季家园”。 1944年秋,为反日本侵略军驻剿,苴镇街实行坚壁清野,所有民房一律拆除,季氏家庙亦被拆除。1945年,日本侵略军投降,季氏家族又续建了第二个家庙。
关于季氏家族迁来苴镇一事,还有一段美妙的神话传说。当时老者率部前行,来到一片草荡,风起云低,四顾茫茫,粮尽水缺,众人十分慌乱。老者仰天长叹,时值一对白鹤飞来,老人跪地祷告,祈求仙鹤指路。白鹤盘旋后向东北方飞去,老者便号令众人循踪前行,走出草荡,便见炊烟袅袅,是一滨海村庄,即今之苴镇。从此,季氏家族落地生根。旧时,苴镇纸马店每到岁底,都专门为季氏家族的人另备纸马,神纸上赫然一对仙鹤。凡姓季的都专请这种云鹤纸马,相沿成习。
【吴家庄】
吴姓的起源稍稍有点复杂,涉及炎帝、黄帝,还有少数民族。
双甸镇北5公里有一处大村落,名叫吴家庄。新中国成立前,这个庄上的居民达到上百户,其中吴姓超过90%。据清同治十三年(1874)续修的《吴氏宗谱》序言记载:“我族为周泰伯弟仲雍公裔,居于吴,因以吴为姓,后至元末,一世祖仲方公由苏州渡江北上,分居堰上。五世祖信之公迁于洋庄(今吴家庄一带),以后人丁日众。”据考,吴氏在1333~1366年之间,迁至“霜甸北乡”“沿海乡四都”的吴家堰、吴家庄。吴氏从第十三代起排序为“中正之大道,家国益以兴,功名增显达,桂兰毓荣昌”。此地由于吴氏子孙繁衍,形成大族,成为当地非常出名的村庄。吴家庄集市繁荣,鼎盛时期形成东西三华里一条街。此地还多书香门第和名门望族。明末以来,吴家庄先后出了秀才、状元夫人、博士以及军政界的多位知名人士。
【沙家庄】
沙姓是中国姓氏之一,关于沙姓的起源众说纷纭,一般认为沙姓的得姓始祖是神农氏。
沙家庄位于现在的凌民农民街河东,因沙姓聚居而得名。居于沙家庄的沙氏乃如皋沙氏的分支。早在明代中期,南宋名将沙世坚的后裔沙屏北就迁至如皋石庄。沙屏北交际甚广,与江南名流关系密切,且善于经营,家业发展迅速,不多年便成为如皋一大望族,拥有良田不计其数。如东“沙家庄”所在的地方,当时亦属如皋沙氏的田产。清嘉庆年间(1796~1820),如皋沙氏有一支脉从石庄、吴窑一带迁徙而来,在此兴宇建屋,务农经商。这块地方被正式称为“沙家庄”。沙家庄由南园、中园、北园三部分组成,南北长、东西窄,总占地约1.5平方公里。南北园以住宅为主,中园为商居中心。小集市店铺自西向东一字排开,小街虽不到半里长却热闹非凡。沙家庄实际以沙姓与郭姓两大姓氏为主杂居,且郭姓大户占多数。1940年新四军东进后,粟裕、姬鹏飞、陶勇、叶胥朝常驻沙家庄。沙家庄人拥护革命、支持革命,郭氏家族慷慨解囊,多次为部队解决军粮等军需物资。叶胥朝把儿子寄养在郭可守家,郭的祖母徐国光对外守口如瓶,直到抗战胜利。沙家庄人文荟萃,曾涌现出许多志士仁人、时代精英如王盈朝、文化名士郭可守等。
【王家庄】
王姓,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主要源自姬姓、子姓及少数民族改姓等。
在如东因王姓聚居而得名的村庄庄园颇多。苴镇西南掘苴河畔的王家庄便是其中之一,其后代说,他们家祖籍山西,后至苏州阊门。明朝时期,王氏先祖兄弟4人由苏州阊门沿海北上,到了南黄海之滨,老大落户在苴镇,老二落户在原环北乡的王家园,老三落户在王家潭,老四落户在黄家竹园。其时当地人迹稀少,满目荒芜,而王氏家族在这些地方安下心来,以开荒种地、捕鱼斫草谋生。随着生活安定,族长发起在王家园建了家庙,祭祀祖先,律束家规,确定字派,传续后代。王氏的堂名对联为“三槐世泽两晋家声”。如东王姓凡“三槐堂”皆为同宗。王家庄王氏有一位先祖王龙川入仕,曾任济南四品知府,在山东蝗灾之年,因带头食蝗虫过量而死于任上。王龙川在任期间,其母逢百岁大寿,皇帝下旨赐立“百岁坊”。王龙川死后回故乡薄葬。地方官为表彰他的清廉,在其坟前竖了一根两丈多高的杉木,名曰旗杆,故名旗杆坟。继王龙川之后,还有王长禄(王正元)在山东任过七品官。王长禄系当今王氏“咸”字辈的高祖。
【李家庄】
李姓是中国人口最多的第一大姓,在中国历史上,李姓称帝王者多达60余人,先后建立有:大成、西凉、凉、吴、魏、唐、楚、后唐、南唐、大蜀、西夏、大顺等政权。
叫李家庄的地方在如东有多处。当年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军攻陷安徽时,徽州富户李福三为避战乱,带领家族渡江北上移居苴镇东乡。那时,此地一片荒滩草地,人烟稀少。李福三落户后,带领全家开荒谋生,逐渐发展为富户,子孙后代人口越来越多,先后分居自立门户,形成李家庄。李家庄李氏族长为了后代公祭祖先,拿出一部分公产,即在李家庄北首、杨家尖桥河北的草田40多亩,用其收入作为公祭费用。族长规定,该草田由李氏族人轮流砍斫,谁收益,这年清明节祭祖的开支即由谁负责。每年公祭办祭酒30多桌,几百人参加。祭祖时以辈份排列,非常隆重。李家庄至今还有三块牌位供奉在李德荣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文章价值打分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
当前文章打 0 分,共有 0 人打分
文章观点支持
0
0
文章很值,打赏犒劳一下作者~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揭秘如东历史上的名门望族之丛氏家族
双甸丛家坝历史久远。据丛氏家传,丛氏系宋王朝之后代。辽入侵北宋,占领宋都汴京(开封),掳徽钦二帝及其赵姓皇族,北宋沦亡。帝都逃出者躲于草丛中,为防不测,故改赵姓为丛姓,在山东文登地方集居繁衍成宗系,因此曾有“赵丛不结亲”的族规。丛家坝的丛氏家族系南宋赵氏后代。宋孝宗长子魏王后裔,在南宋亡时,为避元兵捕杀,沿袭山东文登宗系,改赵姓为丛姓,聚居浙江明州(宁波)、绍兴、海宁一带。到公元1360年前后,丛八五公号文秀者,受封万户侯,子丛英官居海宁游击将军,为张士诚部下。朱元璋灭张士诚登帝位,诏丛英领治苏州或任宫庭侍卫校尉,丛英辞不就任,并请退军籍,约在1368年左右迁至如皋东乡海边隐居。自从丛家住到这里,人们走到堤坝上渐渐习惯地称之为“丛家坝”。丛家坝祖先宅第始建于明朝初年。后来由于子孙繁衍,分房立户,盛衰不一,有些房屋先后被拆。到清道光年间(1821~1850),丛姓有人被赐封“孝廉”,家门重振...
· 宜兴十大名门姓氏之储姓
储唐代著名诗人、监察御史储光羲后裔据宜兴《丰义储氏分支谱》记载,江南储氏大多系唐代著名诗人、监察御史储光羲后裔。储光羲有“江南储氏始祖”之称。后裔在延陵(丹阳)繁衍到宋代12世时,因兵戈扰攘,十一支后裔中除一支留居外,其余均迁居宜兴、常州、扬州、池州、泰州、云南、贵州等地。此后尤以宜兴一支最为发达,前后一共出了三十多名进士。在清朝竟然出现过两次三兄弟同登科举会试进士科大榜之事,在当时传为佳话,甚至有将储姓三兄弟同登一榜进士之事说成“宜兴三储配三苏”的,这实在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而且正是这三储之首的储方庆生有五子,这五子在此后的康熙年间先后成了四进士与一举人,在当时引起不小轰动,中国人历来教育为先,因为“学而优则仕”啊,为此储氏在宜兴西路官林一带非常繁盛。现代代表人物:储南强、储安平
· 盘点:湖南十大名门姓氏
赵钱孙李,周吴郑王。汉姓文化博大精深,其中奥秘无穷。今天,小编就给大家说说湖南有哪十大名门姓氏。关于百家姓,我们听到过不少但你知道湖南的名门望姓吗?据最新湖南民众姓氏统计姓氏最多的人是李姓,仅市约有48.39万人排在前十位的姓氏分别是:李、刘、张、陈、周、王、黄、杨、彭、罗罕见姓氏有禾、碧、公冶、海、皇、仁、首、希等……这里有你的姓氏么?你知道这些姓氏的起源吗?今天,米路就带大家一起来寻根访祖了解姓氏背后的故事~湖南第一大姓李氏本姓吕,宋宰相吕夷简,谥文靖之后。明永乐间,月山公,讳元,由安徽巢县迁长沙,接李氏之业,遂改姓李。三世友鉴公,讳恭,迁长沙城东上源头。清康熙41年(1702)始修族谱,乾隆6年(1787)、道光12年(1832)、同治7年(1868)、1925年续修。清道光间建宗祠于长沙高桥范林。七世李棠,明嘉靖进士,南京兵部右侍郎,谥恭懿。十五世象溥、象鹄、象{,清嘉庆进士。十六...
· 新昌十大"名门姓氏",你的姓上榜了吗?
姓氏是家族血缘的符号,也是家族延续的标志据记载新昌现有人口较多的姓氏皆从外地迁入,以中原地区迁入最多。东汉晚期,丁氏最早迁入西晋末,梁氏迁入南朝,王氏迁入隋、唐时期,杨、董、俞、石、黄等5族迁入五代时期,潘、胡、何、吴、陈等5族迁入宋代,张、袁、朱、唐、吕、章、徐、刘、金、周、娄、柴、任、孙、裘、施等16族迁入。此后随人口迁徙流动,姓氏日渐繁多。到1988年底,新昌共有347个姓氏,那么新昌的十大姓氏又是哪些呢?王王氏:分澄潭、南山和后溪等地3支。澄潭王氏始祖王超之,祖籍山东临沂,为王羲之四代孙,南朝梁武帝时(502-519)任武毅将军。原居剡县,因游剡溪,上溯至澄潭,爱慕此地山水,遂卜居。后裔分居左于、山头、寒庄、官塘等地,繁衍甚盛,现遍布县内各地。南山王氏始祖王绅,原籍山东东昌。南宋初,随宋室南渡,定居前梁,其六代孙迁居南山。后溪等地王氏始祖为王哙,王钦若六代孙,南宋淳祐间任新昌县令,...
· 福如东海
【成语】福如东海【成语】福如东海【拼音】fúrúdōnghǎi【解释】福气像东海那样大。旧时祝颂语。与寿比南山连用。【出处】明·洪楩《清平山堂话本·花灯轿莲女成佛记》:“寿比南山,福如东海,佳期。从今后,儿孙昌盛,个个赴丹墀。”【传说】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年接连好几个月没下雨,各处都闹旱灾,井、河干涸,地开裂,庄稼颗粒无收。珠崖郡的崖县(今三亚市)也不例外,饥饿干渴的崖县人天天跪在地上,祈求天神赐降甘霖。在崖县的鹿回头村庄,有一位勤劳勇敢地小伙子,他的名字叫阿富。他每天到海里去捕鱼给乡亲们。奇怪的是,那年到哪个海域都捕不到鱼,只有到大东海才能打到鱼和虾。一天,阿富在大东海打到一条好大的鱼,他回到村,把鱼切成一块块,分给乡亲们,而自己只留下一点点鱼头。他正要烧水煮鱼头时,来了一位要饭的老太婆,只见她满头白发,满脸皱纹,破衣烂衫,又脏又臭。阿富一点也不嫌弃她,请她坐下,说煮熟了鱼头就给她吃。老太...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