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新闻动态

琼海大园村的黎氏祖训:孝悌为本,宽以待人

2016-08-30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643
转发:0
评论:0
琼海大园村的黎氏祖训:孝悌为本,宽以待人,      琼海大园古村风不尽,萧无声,穿越历史的长河,黎氏家族的家风传承,在寂

    琼海大园村的黎氏祖训:孝悌为本,宽以待人

       琼海大园古村风不尽,萧无声,穿越历史的长河,黎氏家族的家风传承,在寂静中却始终保持了一种滚烫的精神姿态。

       琼海市大园古村黎氏家族的祖辈们,不知是有怎样的眼光,选中了这片白云轻飞、春水无尘的宝地,做了自己的家园。在海南G98环岛路进入琼海市区的高速路两旁,很容易见到截然不同的两种风光:高速路一侧是高楼大厦鳞次栉比,而另一侧则是绿得沁人心脾的田园风光。

      “手绘”这幅田园风景的就是大园古村的村民们,46户300多人口的村落,其中华侨和侨眷就多达200多人,占在籍人口的近八成,他们大都姓黎。在这样一个自明朝发端,有着悠悠历史的古村落里,黎氏家族数百年来传袭形成了鲜明的家风:将华侨积极报国的信念与激励后代读书的书香精神深度融合,为人们所乐道。

三代侨情揉家训

      如果说“家风”一词在别人的眼中是一个相对抽象的文化概念,那么在大园古村诗人家庭成员黎飞飞的眼里,就是从小再生动不过的一个具体词汇。黎飞飞是中国散文学会的会员,她说,“家风”在大园古村一代代后人的心目中就是家训、家规和耕读古村的文化传承。黎氏家族的家风正是由一个个真实的家训故事历代传承得来,从而有了后人学习和践行的精神载体,故而具体、生动。

      我们走近了大园古村的黎氏家族,这个大家族中有书香世家、诗人家庭、教师世家等组成,分成的支脉也很多,但这些家族成员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追溯到三代以上,他们的祖辈均为华侨。

      很特别的,在与大园古村这些世家的守家人的深聊中,无论如今多大年纪,他们都严格遵循着各家长辈传袭下来的家训,比如黎明川家训“临事以敬,处事以诚”;黎璧朝家训“快乐辛苦得,便宜吃亏来”;黎俊抡家训“端严处己,孝悌为本”;黎彦矿家训“诗书继世,忠厚传家”;黎鉴光家训“严于律己,宽以待人”;黎伯光家训“勤奋求自立,处事有诚心”……家训按照家族分支的脉络不同,多达十余条。

      我们无法悉知祖辈对后代的全部期许,但村庄的一道重门、几扇木窗,世德堂浸染着的古色古香,掩映的无不是古人的背影。海南学者王春煜认为,在大园古村,黎氏家族一代代的奋斗者,将他们的人生经验和为人处事准则,将漂泊海外一心报国的理想和落叶归根的情愫,纷纷“揉”进了家训,这就是华侨世家的典型的家风之一。

大园古村人文鼎盛,村中建立“春晖园”,令今人永远铭记母爱。

黎氏家训代代传、

琼海大园村的黎氏祖训:孝悌为本,宽以待人

大园古村黎氏家族追溯起来,源于明朝万历壬午年(公元1582年),由始祖黎梦祯开始。黎梦祯是明代万历年间的举人,官至四川江津知县,勤政爱民,刚正不阿,被誉为“江津青天”。

     带着黎梦祯的精神印记,到了清朝,他的后代便有了一系列的典故流传在家族中。清代书生黎璧朝家贫好学,对读书常常能有新的判断和分析。有一次,他从书中看到了一副对联,叫“快乐每从辛苦得,便宜多自吃亏来”,璧朝觉得意犹未尽,便在书写时将其中的“辛”字和“亏”字各多写了一点,“乐”字和“宜”字各少写了一点,寓意就变成了:辛苦加一点玉汝于成,快乐留一点与人共享;吃亏多一点是金是福,便宜少一点勿过勿贪。于是,这也成为了黎璧朝的家训流传下来,典故就叫做“璧朝改联”。

     黎氏家族中有位清代的贡生叫黎俊抡,小时候以“孝友”闻名。俊抡的异母长兄俊拔从小就失去了生母,十五六岁时就下田干活,小俊抡看在眼里,疼惜兄长,每当母亲给他猪肉吃时,他总是将肉藏在碗底,上面盖上红薯饭,留给哥哥下田回来吃。乡里人得知此事,无不为之感动。从此,这个家族又传下来“俊抡让肉”的故事。

     黎氏家族中,清代庠生黎彦泽,以急公好义闻名于世。民国五年,大礼乡被军阀污罪窝匪,勒索不成,就纵兵下乡焚烧民房、祠庙和学校,当时怕事的人都逃走了,彦泽却挺身而出,头戴斗笠,足穿草鞋,潜赴当时的省城广州,痛陈经过,经过2年多的奔波,终于洗清了家乡的冤屈,伸张了正义,乡人得到了抚恤,莫不赞许。

    重才学、讲情义、有勇气……祖辈们给这个家族带来了传承的精粹,这些故事以及心灵的沉淀,最终灌入后代的记忆里,并成为了黎氏家族后人的天然性情。

耕读商皆可成业

     时光转至清朝末年,由于生活所迫,族人普遍下了南洋。黎飞飞从老人的记忆中得知,那时的先辈们“下南洋”是一种玩命。基本是在故乡无法生活了,生命撞上了南墙,没有了活路才不得以而为之。村里的黎盛吁就是率先“下南洋”的人,他为当时濒临困境和战乱的村民们开拓了另一条艰辛的活路。

     “下南洋”那是勇者亡命的游戏,是九死一生,而黎氏家族的前人在经历百折千回之后,在南洋终于扎稳了脚跟,他们本可以在国外颐享天年了,但家族的古训和精神让他们选择了报国回乡。

     以黎彦矿的家庭为例,1935年村里的大园小学兴建了起来,当年的账簿保存至今,上面记载着的都是早期在南洋打拼的彦矿、光鑫等人的捐款签名。“兴学、办教育,让后代得益,即便一生漂泊海外,也不能忘记的家训。”黎彦矿的儿子黎光亮牢牢记住了老父亲的教导。1947年,黎光亮毅然带着老父亲和在南洋出生的四个儿子一起,全家回到了故土。光亮的二儿子黎国湛,现在已是一位75岁的老人,那时还是少年的他,亲眼目睹了父亲波折而无悔的一生。

      黎国湛动情地说,在跌落的岁月里,他们兄弟五人,除大哥黎国磊在上世纪元50年代考上大学以外,其他4人均被耽搁了宝贵的求学机会。1977年恢复高考,回国后出生的小弟黎国凯拿起书本,考上大学,如今移民美国,成为新一代“华侨”。黎国磊从北京石油学院毕业后,进入国家石油系统,成为著名的石油设计专家、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

     细究黎氏家族,发现一个特别现象,从南洋归来,其家族后代投身教育者居多,比如,黎良泮、黎志桥、黎才媛一家三代人皆是中小学教师世家;但很少有家族成员走上仕途为官。在村民黎国竺的家中,记者看到了先祖留下来的家训木刻:“耕读商皆可成业,勤俭信方能立家。”在诸多成业立家“正途”中,惟独没有从政之路。黎国竺老人向记者说:“祖上要我们子孙莫从政,不做官,靠自己本事吃饭。”自黎鉴光起,其儿子黎国初,孙子黎红雷、黎宁,曾孙女黎相宜,一家四代人均从事文化教育和技术工作,其中大学教授就有5位。

      黎氏家族的家风传承中还有特点,就是将华侨文化与书香文化紧密的融合,村人皆以“吃番薯饭也送仔读书”的古训为信念为荣耀。早在清代,黎氏家族就在村中的祠堂中成立了私塾。后到了民国时期,村里的大园小学更是邻近三县(琼东、乐会、定安)四乡(大礼、新文、留古、溪口)的文化教育中心。

     “如今琼海市政府要帮助村里重修求学古道,这是让村民最为高兴的事情。”每每谈及教育,大园古村文化研究会会长黎才新总有讲不完的故事。“求学古道是黎氏家族历代重视教育最典型而有力的佐证。当时吸引了四面八方来读书的学生。因为大园小学经历过校址从村西南边向村东北边、再到村西南边的几度搬迁,于是村里的土埂被孩子们踏出了一条横穿古村的村道。”黎才新说,这条求学古道也见证了“问字到大园”的掌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永康大园童村
大园童村属浙江省金华市永康市东城街道,位于永东二线公路旁。大园童以前称"大园",因永康村名为"大园"的比较多,为方便辨别,而此处童姓者较多,故称大园童。全村有300多户人家,共940人,外来人口100多人,村民收入以外出打工为主。基础建设2006年,开始百村整治工作,建设了村综合办公楼和环村公路;加大了村绿化、洁污的力度,在主干道上、公共活动区、屋前屋后设立绿化带;进行了电网、自来水改造,倡导节约用水用电的观念;开展了道路硬化、亮化工程,铺设水泥路,添置路灯;新增了两套健身器材,供村民锻炼身体,还设有露天舞池,除雨天外都对外开放;实行了卫生包干制,建有垃圾房和三座公厕;完善村民福利政策,村中老人每年最少有100元的补贴,老人、妇女和党员还有外出旅游的机会。大园童村在村庄整治工作中表现良好,于2007年通过了永康市验收。建制村两委班子做事目标明确,精心制定了村建设规划总平面图;工作积极进取,...
· 渡渎村章氏祖训
渡渎村章氏祖训摘浙江兰溪女埠镇渡渎村《章氏宗谱》为子者,当孝顺以奉亲;为父者,必慈祥而教子;为兄者,敦友爱以尽手足之情;为夫妇者;持敬让以尽如宾之礼。毋徇私情以乖大义,毋贪怠惰以荒厥事,毋纵奢侈以,毋信妇言以间和气,毋惹横非以扰门庭,毋lD药以乱厥性。有一于兹,为德之累,既亏尔德,复隳尔家眷。兹祖训实系废兴,言之再三,各宜警省。家之盛衰,系乎积善与积恶而已。所谓积善:恤人之孤,周人之急,居家以孝弟,处事以仁恕,凡所以济人者是也。所谓积恶:欺凌寡弱,隐毒良善,巧施奸佞,暗弄聪明,持己之势以自强,∪酥财以自富,凡所以欺心者是也。是故,能爱子者遗之以善,不爱子者遗之以恶。诗曰:无念尔祖,聿修厥德。天理人欲,自宜修省。家之隆替,观内助之和与不和,即妇人之贤与否耳。若其贤,事舅姑以孝顺;奉良人以恭敬;待妯娌以温和;接子孙以慈爱,诸如此类是也。呜呼,人同一心;事出多门;天道昭鉴;福善祸淫,为好人者不可...
· 海南琼海市博鳌镇的潘氏祖宅为华侨修建
坐落在海南博鳌镇大路坡村的潘氏祖宅,是由马来西亚华侨潘宜琚老先生为三个儿子二建的,距今约有近百年的历史。建筑为典型的海南汉族三进院式民居建筑特征;考究的进口“红毛灰”(水泥)地板,坤甸木家俱,灰窑砖瓦,以及正厅横廊人字檐、大门两侧上墙、门拱和窗拱等多处精美的花鸟虫鱼和龙凤呈祥等绘画,都给参观过这座祖宅的人们留下深刻印象。潘氏祖宅是方圆几十里保存得最完好且年代最久远的老宅了。相传大路坡村因风灾水祸一共搬迁了三次,现在这个地点是潘宜琚先搬来,后来其他十几户才相继搬来的。上个世纪初,潘宜琚背井离乡到马来西亚的谋生,从在深山里割藤,到后来的种橡胶、开咖啡馆,逐渐积累了一笔钱才寄回来建造这座祖宅。第一间主屋是潘宜琚为长子建的,后来又为次子和三子各建了一间,整座祖宅建好先后用了10年时间。潘宜琚到马来西亚谋生后,家里的几个侄子和十多位族人也到了马来西亚投奔他。不少人攒到了一些钱财后也纷纷寄回来修祖屋。...
· 香山村伊氏祖训
训勉后世,唯读书耕田,两大本份。耕田乃子孙衣食之源,读书乃为人处世之本。所谓“山枯出松柏,家贫子读书”,勤俭乃立身根本,劳勤是幸福源泉。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创业兴家尤须爱国,处世为人务必秉公。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故乡人,树高千丈,落叶归根。居家务宜质朴,教子要有义方。积财不如积德,避过莫若省非。钱财如粪土,仁义值千金。责人之心责己,恕己之心恕人。修身只为功在国,作事唯思利及人。做事须循公理,说话要顺人心,和睦为贵,有爱当先。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父母既老,敬奉尤须要勤,子女年幼,管教更当用心。可贵者敬老慈幼,可羡者恤孤济贫。以信自立,以诚待人。勿贪意外之财,勿食过量之酒。父慈而子敬,兄友则弟恭。男堕妇懒系败家之因,子荡女娇非家庭之福。骗人只是一次害己则是终身。疾风如劲草,日久见人心。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不能临渴掘井,应当饮水思源。知足常乐,能人自安...
· 颜氏之孝悌里
唐大历七年重立晋朝李阐为颜含撰写的《颜含碑》,碑文载:“颜含,字弘都,琅琊临沂人。”唐大历十四年,颜真卿为其曾祖颜勤礼立《颜勤礼碑》,碑文中载:“君讳勤礼,字敬,琅琊临沂人。”唐建中元年,颜真卿为其父颜惟贞撰《颜氏家庙碑》,碑文载:“魏有斐、盛。盛字叔台,青、徐二州东蒙山之阳费县方城镇诸满村,是汉代华县颜盛卜居地。因代传孝恭,号其居孝悌里,即颜氏后人所称古琅琊临沂孝悌里。基本信息古孝悌里处齐鲁交界地带,依山傍水,环境优美。颜氏卜居于此,繁衍生息,孝悌里渐成巨姓大族。古人作诗赞:幸有里居传孝悌,琅琊郡志著分明。沧海桑田,数千年过去,古孝悌里如今已5000人口,数十余姓氏。当年陈迹虽然大部分湮没,而新复修的颜真卿人文景点和矗立在双忠桥一侧的“小康村”楼房,红瓦白墙,生机勃勃。历史记载史籍载:颜回后裔汉尚书郎、魏青徐二州刺史颜盛自汉末黄初年居此,历80余年,传四代。曾孙颜含尤以“孝悌”名震全国,...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