琼海大园村的黎氏祖训:孝悌为本,宽以待人
琼海大园古村风不尽,萧无声,穿越历史的长河,黎氏家族的家风传承,在寂静中却始终保持了一种滚烫的精神姿态。
琼海市大园古村黎氏家族的祖辈们,不知是有怎样的眼光,选中了这片白云轻飞、春水无尘的宝地,做了自己的家园。在海南G98环岛路进入琼海市区的高速路两旁,很容易见到截然不同的两种风光:高速路一侧是高楼大厦鳞次栉比,而另一侧则是绿得沁人心脾的田园风光。
“手绘”这幅田园风景的就是大园古村的村民们,46户300多人口的村落,其中华侨和侨眷就多达200多人,占在籍人口的近八成,他们大都姓黎。在这样一个自明朝发端,有着悠悠历史的古村落里,黎氏家族数百年来传袭形成了鲜明的家风:将华侨积极报国的信念与激励后代读书的书香精神深度融合,为人们所乐道。
三代侨情揉家训
如果说“家风”一词在别人的眼中是一个相对抽象的文化概念,那么在大园古村诗人家庭成员黎飞飞的眼里,就是从小再生动不过的一个具体词汇。黎飞飞是中国散文学会的会员,她说,“家风”在大园古村一代代后人的心目中就是家训、家规和耕读古村的文化传承。黎氏家族的家风正是由一个个真实的家训故事历代传承得来,从而有了后人学习和践行的精神载体,故而具体、生动。
我们走近了大园古村的黎氏家族,这个大家族中有书香世家、诗人家庭、教师世家等组成,分成的支脉也很多,但这些家族成员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追溯到三代以上,他们的祖辈均为华侨。
很特别的,在与大园古村这些世家的守家人的深聊中,无论如今多大年纪,他们都严格遵循着各家长辈传袭下来的家训,比如黎明川家训“临事以敬,处事以诚”;黎璧朝家训“快乐辛苦得,便宜吃亏来”;黎俊抡家训“端严处己,孝悌为本”;黎彦矿家训“诗书继世,忠厚传家”;黎鉴光家训“严于律己,宽以待人”;黎伯光家训“勤奋求自立,处事有诚心”……家训按照家族分支的脉络不同,多达十余条。
我们无法悉知祖辈对后代的全部期许,但村庄的一道重门、几扇木窗,世德堂浸染着的古色古香,掩映的无不是古人的背影。海南学者王春煜认为,在大园古村,黎氏家族一代代的奋斗者,将他们的人生经验和为人处事准则,将漂泊海外一心报国的理想和落叶归根的情愫,纷纷“揉”进了家训,这就是华侨世家的典型的家风之一。
大园古村人文鼎盛,村中建立“春晖园”,令今人永远铭记母爱。
黎氏家训代代传、
大园古村黎氏家族追溯起来,源于明朝万历壬午年(公元1582年),由始祖黎梦祯开始。黎梦祯是明代万历年间的举人,官至四川江津知县,勤政爱民,刚正不阿,被誉为“江津青天”。
带着黎梦祯的精神印记,到了清朝,他的后代便有了一系列的典故流传在家族中。清代书生黎璧朝家贫好学,对读书常常能有新的判断和分析。有一次,他从书中看到了一副对联,叫“快乐每从辛苦得,便宜多自吃亏来”,璧朝觉得意犹未尽,便在书写时将其中的“辛”字和“亏”字各多写了一点,“乐”字和“宜”字各少写了一点,寓意就变成了:辛苦加一点玉汝于成,快乐留一点与人共享;吃亏多一点是金是福,便宜少一点勿过勿贪。于是,这也成为了黎璧朝的家训流传下来,典故就叫做“璧朝改联”。
黎氏家族中有位清代的贡生叫黎俊抡,小时候以“孝友”闻名。俊抡的异母长兄俊拔从小就失去了生母,十五六岁时就下田干活,小俊抡看在眼里,疼惜兄长,每当母亲给他猪肉吃时,他总是将肉藏在碗底,上面盖上红薯饭,留给哥哥下田回来吃。乡里人得知此事,无不为之感动。从此,这个家族又传下来“俊抡让肉”的故事。
黎氏家族中,清代庠生黎彦泽,以急公好义闻名于世。民国五年,大礼乡被军阀污罪窝匪,勒索不成,就纵兵下乡焚烧民房、祠庙和学校,当时怕事的人都逃走了,彦泽却挺身而出,头戴斗笠,足穿草鞋,潜赴当时的省城广州,痛陈经过,经过2年多的奔波,终于洗清了家乡的冤屈,伸张了正义,乡人得到了抚恤,莫不赞许。
重才学、讲情义、有勇气……祖辈们给这个家族带来了传承的精粹,这些故事以及心灵的沉淀,最终灌入后代的记忆里,并成为了黎氏家族后人的天然性情。
耕读商皆可成业
时光转至清朝末年,由于生活所迫,族人普遍下了南洋。黎飞飞从老人的记忆中得知,那时的先辈们“下南洋”是一种玩命。基本是在故乡无法生活了,生命撞上了南墙,没有了活路才不得以而为之。村里的黎盛吁就是率先“下南洋”的人,他为当时濒临困境和战乱的村民们开拓了另一条艰辛的活路。
“下南洋”那是勇者亡命的游戏,是九死一生,而黎氏家族的前人在经历百折千回之后,在南洋终于扎稳了脚跟,他们本可以在国外颐享天年了,但家族的古训和精神让他们选择了报国回乡。
以黎彦矿的家庭为例,1935年村里的大园小学兴建了起来,当年的账簿保存至今,上面记载着的都是早期在南洋打拼的彦矿、光鑫等人的捐款签名。“兴学、办教育,让后代得益,即便一生漂泊海外,也不能忘记的家训。”黎彦矿的儿子黎光亮牢牢记住了老父亲的教导。1947年,黎光亮毅然带着老父亲和在南洋出生的四个儿子一起,全家回到了故土。光亮的二儿子黎国湛,现在已是一位75岁的老人,那时还是少年的他,亲眼目睹了父亲波折而无悔的一生。
黎国湛动情地说,在跌落的岁月里,他们兄弟五人,除大哥黎国磊在上世纪元50年代考上大学以外,其他4人均被耽搁了宝贵的求学机会。1977年恢复高考,回国后出生的小弟黎国凯拿起书本,考上大学,如今移民美国,成为新一代“华侨”。黎国磊从北京石油学院毕业后,进入国家石油系统,成为著名的石油设计专家、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
细究黎氏家族,发现一个特别现象,从南洋归来,其家族后代投身教育者居多,比如,黎良泮、黎志桥、黎才媛一家三代人皆是中小学教师世家;但很少有家族成员走上仕途为官。在村民黎国竺的家中,记者看到了先祖留下来的家训木刻:“耕读商皆可成业,勤俭信方能立家。”在诸多成业立家“正途”中,惟独没有从政之路。黎国竺老人向记者说:“祖上要我们子孙莫从政,不做官,靠自己本事吃饭。”自黎鉴光起,其儿子黎国初,孙子黎红雷、黎宁,曾孙女黎相宜,一家四代人均从事文化教育和技术工作,其中大学教授就有5位。
黎氏家族的家风传承中还有特点,就是将华侨文化与书香文化紧密的融合,村人皆以“吃番薯饭也送仔读书”的古训为信念为荣耀。早在清代,黎氏家族就在村中的祠堂中成立了私塾。后到了民国时期,村里的大园小学更是邻近三县(琼东、乐会、定安)四乡(大礼、新文、留古、溪口)的文化教育中心。
“如今琼海市政府要帮助村里重修求学古道,这是让村民最为高兴的事情。”每每谈及教育,大园古村文化研究会会长黎才新总有讲不完的故事。“求学古道是黎氏家族历代重视教育最典型而有力的佐证。当时吸引了四面八方来读书的学生。因为大园小学经历过校址从村西南边向村东北边、再到村西南边的几度搬迁,于是村里的土埂被孩子们踏出了一条横穿古村的村道。”黎才新说,这条求学古道也见证了“问字到大园”的掌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相关资料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