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黎氏回家路——山西黎城
千年黎氏回家路——山西黎城, 千年回家路,黎氏子孙从未忘记黎氏根源在山西黎城。近几年,黎氏后裔首次回黎氏
千年回家路,黎氏子孙从未忘记黎氏根源在山西黎城。近几年,黎氏后裔首次回黎氏根源地,在这期间黎城县委不断的与各地黎氏后裔互动,挖掘黎氏文化并通过电视、网络良好的宣传黎氏文化,使得黎氏后裔更加清晰的认知、认识家族传承。千年回家路,圆了历代黎氏族人的回家梦想,今天黎氏后裔再次踏上回家的路,祭拜故地黎氏先祖。愿黎氏列祖列宗佑我黎氏长发其祥!
贵州德江黎明生
天 下 黎 民 喜 团 圆 ,
潞 州 黎 侯 笑 开 颜 ;
故 国 尘 封 三 千 载 ,
今 朝 回 首 续 情 缘 ;
两 碗 不 尽 思 绪 起 ,
浩 瀚 如 烟 难 掩 面 ;
豪 情 盛 世 凌 云 志 ,
把 酒 欢 歌 逐 浪 先 ;
先 祖 一 梦 今 朝 在 ,
后 贤 又 谱 新 诗 篇 ;
花 开 富 贵 民 心 盼 ,
同 舟 共 济 家 族 显 。
此次活动贵州黎氏宗亲联谊会共派出15人代表团。由会长:黎永利,副会长:黎民光、黎勋、黎星华等组成的代表团。除贵州在还有湖北、湖南、江西、广东、广西等地都组成了代表团回家祭拜黎氏祖宗!
黎氏,一个多灾多难、远走他乡的姓氏。
创业,一路艰辛的里程,一座屹立的丰碑。
在黎城县,有一则鲜活的民间故事,黎国之史,可见一斑。
早在殷商时期,黎城是一个方国,称黎国。周朝为黎侯国。传说,商纣王为了逼各诸侯多进贡,在黎国举行了一次盛大的阅兵仪式,但东夷首领拒贡赋而叛离商。当时,商王朝即将没落,而黎国国君勤政爱民,百姓安居乐业,故黎国反而越来越强大。西伯见殷商气数已尽,就纠集多国之兵力伐商纣。但他们认为灭商之前不先把黎国灭掉,将后患无穷。为此,西伯就由陕西沣水一带出兵,周文王亲征攻打黎国,激战数月,折戟损兵,久攻不下。在进退两难之际,有位谋士献计:不能得胜,皆因黎国有一只上天赐予的玉石虎,此虎灵气甚高,遇火不焚,遇水不化,是佑护一方的神物,如不夺其宝物,恐战之难胜。周文王认同了此计策,于是就挑选了一位武艺超群的勇士假扮成黎民百姓,趁夜黑风高,潜入黎国君府,将瑰宝玉石虎盗走。果然,不出几日,周文王的军队就将黎国攻克。杀戮之际,可谓生灵涂炭。黎国国君只能流亡于别国。
黎国虽然灭掉了,但不久之后周文王与那位献计的谋士便相继病逝。民间传说,是宝物玉石虎显灵,因周文王违背天意,残杀了众多黎民百姓,故遭上天报应。周文王的儿子周武王听到传闻后寝食难安,日渐憔悴。经朝议,周武王忍疼割爱,不得已将盗来的黎国镇国之宝玉石虎归还了黎国,并将流亡于别国的黎国国君及臣子请回,封为黎侯,改黎国为黎侯国。黎侯国国君死后,臣子出于对国君的敬仰和崇拜,故将黎国的镇国之宝玉石虎作为随葬品,以求国之富强,民之平安。
后来,黎侯国百姓为了缅怀国君和纪念镇国之宝玉石虎,纷纷用不同材料制作成各种老虎,取其名为黎国虎或黎侯虎。几千年来,黎城人对虎的喜爱有增无减,逐步定型于今天集故事、面塑、书法、剪纸、草编于一身的独特造型,从原来凶悍的形体变为今天憨态可掬、喜气吉祥、和平友好的象征。据老辈们讲,从古至今,不论豪门富户,还是平民百姓,婚娶喜庆,开业庆典,黎侯布虎乃必备之礼品。尤其是小孩出生“望满月”,小孩姥姥将亲手缝制的黎侯虎放到小孩怀中,祝福小外甥像虎一样健壮,从小有虎气,长大有胆识。这种风俗已深深植根于黎城人民的生活中。
在黎城县黎侯镇一带,有“母教女红”的传统,即从女孩开始学做针线活到出嫁之前,缝制黎侯虎为主要针线活,缝好之后还要相互竞赛,以示缝制者心灵手巧。在这样的传统文化影响下,黎侯虎的缝制工艺几经改进,选材、用料愈来愈讲究,艺术含量越来越多。1998年,国家邮电部将黎侯虎作为农历寅年生肖邮票发行。2008年,黎侯布艺虎项目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民间故事属文学的范畴,也许是虚构,但历史文献中却明确记载了此事。“商纣为黎之蒐,东夷叛之”出自《左传·昭公四年》,《尚书》中也提到“西伯戡黎”那场军事行动。
不知是历史的必然,还是事件的巧合,2006年,在黎城县境内发掘西周古墓群时,10号墓葬中发掘出了一只商代的玉石虎,与民间传说中的玉石虎吻合。这只玉石虎将成为研究黎侯国和黎侯虎极为重要的历史佐证。
那么,西伯为什么不直接取商而要先戡黎呢?《黎城县志》载:“商所谓黎侯国指上党全区而言,黎最大,故西伯勘之。”《精编二十六史》曰:“黎侯近于王畿,不恭王命,纣不知治。西伯戡黎,殷人大震。”显然,由于黎之强大,不恭王命,这对西伯来说,黎同样为敌。因为纣王那样残暴,黎侯都敢不服从纣的指挥,纵然西伯伐纣取胜,黎对周也是极大的威胁,同样不可能臣服于周的统治。这样,西伯便作出先戡黎后伐纣的决定。于是,中国古代一场最大的杀戮——“西伯戡黎”就发生了。
“西伯戡黎”实际上是西伯对商纣王朝宣战的序幕。这场战争是残酷的,灭绝人性的。《诗·大雅·桑柔》曰:“民靡有黎,具祸以烬。”西伯纠集数十国兵力,由陕西沣水一带出兵,横渡黄河,先入晋南,然后直取今上党地区的黎国,杀戮之战可谓鸡犬不留,至于都城、民舍自然是化为灰烬,黎国就这样灭亡。以国为姓的黎民没被杀头的,便四处逃难,奔走他乡。笔者认为,这应是历史上黎氏第一次大迁徙。
周王朝建立以后,“武王封帝尧后于黎”。从众多文献中得知,新建立的黎侯国从地域和人口上讲就弱小多了,也许只有目前黎城县这般大。2006年,黎侯国在尘封了几千年后终于重见天日。在黎城县西关塔坡水库的田地里,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在此用时9个月,共发掘了十几座古墓,其中就有两座西周侯级别的大墓,在出土的一对青铜壶上出现了“黎侯宰赢作宝壶永用”的铭文,此壶被人们视为黎侯古国的“身份证”。
“ 西伯戡黎”的创伤尚未抚平,黎国又面临一场灾难。据史料记载:“约公元前700年,黎侯被赤狄所灭,黎侯逃于卫。后晋灭赤狄,复立黎侯。”《诗经·邶风·式微》就是黎侯夫人或臣下谏劝黎侯复国发出的伤感: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张起云先生译为:身份卑微啊,身份卑微,为什么还不回归?君被卑微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还在乡间作为?身份卑微啊,身份卑微,为什么还不回归?君被卑贬已经低下了,为什么还在泥土中颠沛?
经过“赤狄灭黎”的又一次战争,连地位显赫的黎侯都流亡他国了,何况黎民百姓呢?可想而知,再次被灭国的黎民一定承受着殖民的压迫和蹂躏。因此,他们不得不颠沛流离走出太行山,远离黎侯国。这应是黎氏历史上第二次迁徙。
黎氏的第三次迁徙就到了两晋时期(公元317年),从此,黎氏的一大部分就融入客家民系中。几千年来,黎氏迁徙无数次,黎氏后裔遍布华夏,漂泊海外。
2000年修长邯高速公路时,在一处古人类遗址上发掘出土了大约4000年的古文字。专家解读为:下边一个土,土上长着黍,左右用刀来割黍。这是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黎”字。笔者更有丰富的想象,这样来描绘:春播秋实。在遍地金黄的田野里,有一群人满怀喜悦,身裹兽皮,手挥石镰,在收割庄稼。一片繁忙,一片笑声……这哪里是一个字,分明是一个秋收的劳动场景。人类就是这样,从猿进化为人,从远古走向文明,“劳动创造了人体”。随之部落、国家先后诞生。为了过上好生活就必须有资源,为了掠夺资源就必须有战争。周而复始,如此就走向了今天。同样,黎氏也始终走在这条路上……
据《黎氏族谱》所载,战国时“黎氏之族或避难而居,或因官而处,于是西入梁(今属陕西)、益(今云南晋宁县),东向青、徐(今属山东、江苏),南迁交、广(今属广西、广东及越南北部一带),北徙燕、冀(今属河北)。”到汉朝时,黎姓还有迁居江西、湖南的。至魏晋南北朝时,由于北方战乱,黎姓家族再次南迁,并在以后的时间里繁衍迁徙于南方 各地,浙江、福建也有黎氏迁居。宋、明以后,黎姓逐渐遍布全国各地,但仍以南方分布最多。
南朝齐有黎侨因功封永乐侯,被奉为明州(今浙江省宁波市)始祖。唐到五代时期,黎姓更广泛地分布于南北方各个区域。黎侨一支传至黎干时,在京兆(今陕西西安)发展成为望族,于是此支黎姓以“京兆”为郡望堂号,尊京兆尹黎干为开基始祖。黎干之子黎度,任虔化(今江西宁都)县令,为宁都开基始祖。黎度之孙黎祚,后晋时任职河南 (今河南洛阳)太守。宋代时,黎姓有徙居福建上杭、宁化者。此时,史册所载黎姓名人渐多起来,说明黎姓势旺较之前代达到一个新的程度,黎姓繁茂于以往任何时期。宋末元初,有黎天麟自福建迁居广东梅州程乡(今梅县),被视为入粤始祖。其后子孙有迁居广东丰顺、陆丰等地者。明代有山西大槐树黎姓迁居于湖北、湖南、河南等地。清代乾隆年间,有广东、福建籍黎姓入居台湾,进而徙于海外。目前,台湾的黎氏子孙,以苗栗、新竹两地最为兴盛。此外,南投、花莲、台北等地也有不少。换言之,历史上,黎氏是我国较典型的一个南方姓氏。今日黎姓尤以湖南、广东、江西等省居多,上述三省黎姓约占全国汉族黎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七。黎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103位的大姓,人口较多。
在越南,黎姓算是大姓,黎氏在古代已有徙居越南者,而且在清化一带形成望族。公元980年,广西阳朔县人黎桓(黎大行)统一越南,建立越南前黎朝,建都华闾,年号天福。公元1428年(中国明朝宣宗宣德三年),祖籍中国的黎利(1385~1433年)统一越南,建立越南后黎朝。黎利原为越南地方豪绅,在明朝统治北越后,于1418年举行蓝山起义,自称平定王,号召各地反明独立。各阶层、各民族人民纷纷参加,人数达数十万。黎利起义后,遭到明军,转战十年。1426年,多次打败明朝大军。1427年,击败柳升率领的明军,柳升战死。后连续败明军,迫使明军撤离越南。1428年,统一越南后,黎利称大王,在东京(河内)建立大越国,史称后黎朝。黎利在反明战争中,以弱敌强,屡胜明军,使越南走向独立。
历史中,黎姓名人多典故、佳话广为流传。如宋代黎子云兄弟以竹载酒见苏轼,轼视其别墅名曰“载酒堂”。
黎姓字行辈分排序严谨,字浓意悠。如清代黎宣生所纂《黎氏家谱》中有广东东莞黎姓一支字行为:“世笃忠贞,声和韵远,家传孝友,泽浚源长。”
黎氏在历史上不乏名人,各个时代都涌现出名垂千古的人物。春秋时齐有大夫黎弥且;宋太宗时有宁都人黎仲吉,时称“方外高人”;宋英宗时有广安人黎錞,被苏轼称为“刚而仁明,正而不阿”;宋高宗时有长沙人黎明,以孝友信义著称;元代有甘泉令黎公真,有仁政,后去任,民画其像于学舍,以表思念之情;明代有从化人黎民怀,其诗、书、画,时称“三绝”;还有番禺人黎遂球,以诗文著称,并善画山水;清代有广东顺德人黎简,为画家、诗人;遵义人黎恂,淡于营利,专心治学,尤长于诗;近现代有贵州遵义人黎庶昌,历任驻英、法、德、日四国参赞,又出使日本大臣,官至川东兵备道;湖北黄陂人黎元洪,曾任北洋军阀政府总统;湖南湘潭人黎锦熙,语言学家;湖南湘潭人黎亮,上世纪30年代曾主持设计建成中国北方第一座大型铁路大桥——滦河大桥;还有史学家黎杰、画家黎冰鸿、音乐家黎国荃,中国电影开拓者黎伟明,越南皇帝黎利,黎氏院士三兄弟即黎鳌、黎介寿、黎磊石,广州市长黎子流等等,人物辈出,人才济济。总之,黎姓在中华古今社会中是个具有重要影响的姓氏之一。
“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另据黎兆森收集整理的资料表明,中国的科举制度从隋炀帝大业元年(605年)到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绵延1300年,现已收集到黎氏历科进士210人,其中有状元3人,榜眼2人,探花7人,会元1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文章价值打分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
当前文章打 0 分,共有 0 人打分
文章观点支持
0
0
文章很值,打赏犒劳一下作者~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越南黎氏的根在山西黎城
作为一名在越南出生长大、祖籍在中国广东廉江市安铺欧家、深受中越两国历史文化熏陶的黎氏后裔,我认为,有责任弄清楚越南(京族)黎氏之根究竟在哪里?越南民族的始祖是中华民族始祖炎帝的后裔我2015年中秋节回黎城寻亲祭祖,参加中华黎氏寻根祭祖黎城第二届研讨会,得知2006年在地处山西省黎城县城西一公里塔坡水库西关村,探明有西周时代古墓群,出土了一批青铜器、玉器、陶器等珍贵文物。经初步论证,黎城在西周时期为黎侯国,这个墓地就是当时的黎侯国墓地,也论证了黎城就是世界黎氏之根,当然包含越南(京族)黎氏在内。根据越南的《大越史记全书》记述,越南民族也是中华民族始祖炎帝的直系后裔,越南历史启始于炎帝神农氏三世孙帝明(在位49年公元前2936―前2888年)。当时帝明南巡五岭,娶仙女为妻,生子禄续(泾阳王),治南方。泾阳王与洞庭君的女儿共结连理,生下一子崇缆。崇缆又与仙女结合而生百子,建立了百越国,其领域自中...
· 天下黎城县黎氏黎氏寻根
长治黎城西周黎氏古墓遗址公园广场上,中华黎氏王陵奠基,为期三天的祭祀先祖活动也落下帷幕。来自全国各地的380名黎氏族人代表回乡祭祖,并成立了华夏黎氏慈善基金会,就修建华夏黎氏祖墓、筹建黎氏总宗祠向全国乃至全世界黎氏宗亲发出倡议,现场筹集200余万元以资项目启动。据载,天下黎氏皆出自殷商时期的黎侯国,他们以国为姓,却在“西伯勘黎”中灭国,后几经辗转,黎姓之人散居于全国各地。他们或因仕宦而处,或因避难而居,西入陕西,东向山东、河北,南徙江苏、广东、广西及越南北部。今天黎姓在中国姓氏排名第92位,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19%。在国内主要分布在广西、江西、广东、湖南、贵州等地,以粤湘赣为多。在海外,黎氏发展也是枝繁叶茂,全球黎氏族人千万有余。他们主要在东南亚各国生活,在欧美虽然零星不众,却都设有黎氏宗亲会,以谋求黎氏族人在更宽泛的领域里发展。然而,黎城县境内却没有一个黎姓之人,几千年来,黎姓举族迁...
· 黎城县
历史北魏太平真君十一年(450年)析潞城县地置刈陵县,治所在今县城北5千米古县村,属襄垣郡。隋开皇十八年(598)改黎城县,属潞州。大业初改属上党郡。唐武德初属韩州,贞观十七年(643年)复属潞州。天祐二年(905年)避朱全忠父朱诚名讳,更名黎亭县。五代后唐复名黎城县。宋天圣三年(1025年)徙今治。熙宁五年(1072年)废入潞城县。元祐元年(1086年)复置黎城县,属隆德府。金、元仍属潞州。明、清俱属潞安府。1949年属长治专区,后属晋东南专区和地区。1985年属长治市。地理地处太行山腹地。行政区划黎城县下辖:5个镇:黎侯镇、上遥镇、西井镇、黄崖洞镇、东阳关镇4个乡:停河铺乡、西仵乡、程家山乡、洪井乡交通邯长铁路长邯高速公路天黎高速公路207国道、309国道人口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黎城县常住人口158541人。经济2012年GDP31.40亿元。风景名胜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黄崖...
· 华夏黎氏族人黎城寻根
华夏黎氏族人黎城寻根山西日报7月8日,长治黎城西周黎氏古墓遗址公园广场上,中华黎氏王陵奠基,为期三天的祭祀先祖活动也落下帷幕。来自全国各地的380名黎氏族人代表回乡祭祖,并成立了华夏黎氏慈善基金会,就修建华夏黎氏祖墓、筹建黎氏总宗祠向全国乃至全世界黎氏宗亲发出倡议,现场筹集200余万元以资项目启动。据载,天下黎氏皆出自殷商时期的黎侯国,他们以国为姓,却在“西伯勘黎”中灭国,后几经辗转,黎姓之人散居于全国各地。他们或因仕宦而处,或因避难而居,西入陕西,东向山东、河北,南徙江苏、广东、广西及越南北部。今天黎姓在中国姓氏排名第92位,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19%。在国内主要分布在广西、江西、广东、湖南、贵州等地,以粤湘赣为多。在海外,黎氏发展也是枝繁叶茂,全球黎氏族人千万有余。他们主要在东南亚各国生活,在欧美虽然零星不众,却都设有黎氏宗亲会,以谋求黎氏族人在更宽泛的领域里发展。然而,黎城县境内却...
· 黎城为什么没有黎姓?
黎姓,拼音:líxìng,《百家姓》中排名第262位,在2013年全国人口姓氏排名第92位,黎姓人口占总人口数的0.2%左右,人口数在200万左右。黎姓在中国算不上大姓,但人口数量并不稀少。然而黎城作为黎候古国,为什么没有黎姓呢?曾经那些黎姓人家又去了哪里?原因要从黎城的历史说起,据《黎城县志·明弘治卷》记载,“黎城县,古黎侯国,《商书》西伯戡黎,即其地。”意思是说,黎城县就是古黎候国,《商书》中的“西伯戡黎”,杀戮悲剧正是发生在此地。商朝末年,商纣王昏庸荒淫,西伯侯姬昌(周文王)与儿子姬发(周武王)蓄意伐纣灭商。此时黎国(耆国)强大,黎候并不听从任何一方的指挥,从而成为伐纣之路的威胁。他们认为纵然能讨伐商纣,却难以讨伐黎国,因此借“黎侯不从王命”之名替纣伐黎,对黎国进行一番杀戮。“西伯戡黎”称得上中国历史上最无辜的一次大杀戮。《诗·大雅·桑柔》曰:“民靡有黎,具祸以烬”,就记载了这一悲惨...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