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商圣范蠡后裔为何改姓“忻”?
中华商圣范蠡后裔为何改姓“忻”?,范蠡(公元前536年—公元前448年),字少伯,华夏族,春秋时期楚国宛地三户(今
范蠡(公元前536年—公元前448年) ,字少伯,华夏族,春秋时期楚国宛地三户(今河南淅川县滔河乡)人。春秋末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经济学家和道家学者。曾献策扶助越王勾践复国,后隐去。著《范蠡》二篇,今佚。
范蠡为早期道家学者,楚学开拓者之一。被后人尊称为“商圣”,"南阳五圣"之一。虽出身贫贱,但是博学多才,与楚宛令文种相识、相交甚深。因不满当时楚国政治黑暗、非贵族不得入仕而一起投奔越国,辅佐越国勾践。传说他帮助勾践兴越国,灭吴国,一雪会稽之耻。功成名就之后急流勇退,化名姓为鸱夷子皮,遨游于七十二峰之间。期间三次经商成巨富,三散家财,自号陶朱公。世人誉之:“忠以为国;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后代许多生意人皆供奉他的塑像,称之财神。被视为顺阳范氏之先祖。
现在的忻姓人有两种说法:一种是顾名思义,就是心中有斤两、很会做生意的意思,因为范蠡以经商成为巨富;第二种说法是,范蠡起了归隐之念后,一个人在屋内踱步沉思,看到院子里正在欢笑嘻闹不知忧愁的孩子,顿时想起一个“忻”字 (古同“欣”),改姓为“忻”,是希望家族欣欣向荣之意。
忻氏本是稀见姓氏,在现代又因人才济济而为人们所熟见。宋代王应麟的《姓氏急就篇》 中“谈论既,悦忻如” 一句,并在“忻”字下注有“忻氏见《姓纂》” 。可见在宋时的《姓纂》一书中已收有“忻”姓。据《丛书集成》本的《古今姓氏书辨证》校勘记介绍,南宋绍兴年间刊本的《古今姓氏书辨证》目录中有忻姓,归在上平声二十一欣部。
在宁波东钱湖陶公村一带,有这样一个传说:越国大夫范蠡帮助勾践兴越灭吴后,越王开始残杀功臣,范蠡便与西施一起泛五湖而去,出逃到了浙东,在知道了文种的遭遇后,乃改名为陶朱公(陶朱,即逃诛也),与西施一起在现在东钱湖的一个小山上,男钓(鱼)女织,安居了下来。
后人为了纪念范蠡,就把范蠡(陶朱公)曾经住过的小山,称为陶公山(岛)——因为此山实际上伸到东钱湖里的一个山岬,形似半岛,故谓之,把传说范蠡经常钓鱼的石台,称为陶公钓矶,现在就成了东钱湖十景之一。范蠡到了这里后,致力于商贸经营,不久就成为富甲一方的大财主,当地民众皆尊陶朱公为财神。如今,宁波人还爱把范蠡当做是宁波儒商文化最早的代表人物。
范蠡著了全国第一部养鱼经(应该是他退隐后才写的),东钱湖有养鱼的条件,况且陶公村人早些年也是以养鱼为生。而陶公村这个地名,似乎也可以佐证这一说法,因为范蠡晚年自号陶朱公。
在富阳万市村,有7本忻姓人的家谱,其序言中提到:“范蠡灭吴后,隐居四明东田湖,取名陶公山,自号陶朱公,改姓为忻,至今宁波忻氏独盛……”,家谱中还绘有先祖范蠡的画像。家谱中记载的东田湖就是宁波东钱湖,亦称东钿湖。只是,忻姓人是否为范蠡和西施共同的后代,家谱中无记载。
为什么范蠡的后代改姓为“忻”?有两种说法至今流传:一种是顾名思义,就是心中有斤两、很会做生意的意思,因为范蠡以经商成为巨富;第二种说法是,范蠡起了归隐之念后,一个人在屋内踱步沉思,看到院子里正在欢笑嬉闹不知忧愁的孩子,顿时想起一个“忻”字(古同“欣”),改姓为“忻”,是希望家族欣欣向荣之意。
虽然,目前无法证实范蠡后人为西施范蠡共同的后代,但是诸暨对忻姓人的寻访和“忻姓祖孙”的来诸寻根,对丰富西施文化,研究西施范蠡的最后归处还是有着很大的价值。今后,诸暨旅游局将进一步加强与宁波、富阳等地的交流与合作,丰富西施故里古越文化的内涵,做好文化与旅游结合的文章,提升西施故里的知名度。
在一些姓氏辞典中常将忻、欣混为一族,由于“忻”字和“欣”字的音义相似,就造成了一些误会,认为“欣”姓也作“忻”姓。因此有把五代时的欣彪写作“忻彪” ,也有把元代的忻都写作“欣都” ,甚至那位在清代咸丰年间当过鄞县知县、宁波知府和宁绍道台的段光清,也把陶公山忻氏写成欣氏。
其实,如果从广义的忻、欣同音同义去理解,可能会连成一家,但这方面史料是很难考稽的。而且,同音的姓还有“新” 、“欣” 、“昕” 姓等好几个,都属于较罕见的姓氏,而事实上也很少有人会说这些姓氏都是始于一族的。从现有文献来看,也很难看出“忻”与“欣”曾是一家。
忻姓∶分布于上海之松江,河北之怀安、尚义,山西之太原、大同,内蒙古之乌海,湖北之武昌,安徽之贵池,福建之宁德,四川之马边等地。
那么,“忻、欣之合” 是什么时候开始有此说法的呢?在《鄞东陶公山忻氏支谱》中,已有人提到忻氏前辈有“忻彪” (亦即五代时的欣彪) ,但并不说在春秋时已有忻姓。而欣姓起源中有“春秋时曹叔支庶公子欣时之后”一说,还有“春秋时周文王之孙蔡仲之后” 一说。我们还查阅了一些文献,发现在1921年出版的臧励和撰的《姓氏考略》中也把忻、欣两族连了起来,他在引了两段《路史》中关于欣氏起源的资料后,说∶“欣氏一作忻,或元时忻都之后” 。又说∶“元时忻都亦作欣都,后有欣氏” 。另有一些姓氏书说∶“欣姓,变姓忻。”这都有些不知出处,因果不明。也正是因为有些人以忻、欣两字音同义通,推断为忻、欣一家,造成了忻、欣姓氏称呼的混乱。
有意思的是,经过几百年历史的变迁,现存忻氏宗谱尚存三种,而欣氏宗谱却未见著录。我们很希望能看到欣氏宗谱,以进一步解开忻、欣两族的历史之谜。
宁波天一阁藏有两部,一部是民国八年(1919年)木活字排印本《鄞东忻氏老三房支谱》,民国时戴廷祐纂修,共十二卷加首一卷,共十二册,这部是完整的。另一部是民国二十年(1931年)新昌石氏木活字本《鄞东忻氏支谱》,民国时忻德寿、忻祖烈等纂修,不分卷,存一册,是个残本。
在上海图书馆中藏有一部《鄞东陶公山忻氏支谱》,民国时忻德寿、忻祖烈等纂修,仅存一册,并注为四修本。由书中可知此本只是个抽印本,因为这一册中所述之谱系仅是忻鎡及后代的谱录,不涉及其他各房派。因忻鎡为二房,所以这本谱只能算是二房中的一支房谱。
而另一部藏在奉化县文物管理所的《陶公山忻氏支谱》,也是个民国二十年(1931年)的木活字本,由民国时十七世祖忻江明所修,也是不分卷,也不注明册数,因此无法看出这部支谱是否全帙。但后注有∶“谱创自清光绪元年童觉轩” ,这“童觉轩” 谅是“董觉轩” 之误。因为据《鄞东陶公山忻氏支谱》光绪元年序中所说∶“全书体例则请董君觉轩裁成焉” ,这位董觉轩就是董沛,是清末一位硕儒,也是忻氏的亲戚,由此可知这本支谱可能也是二房的支谱,因为正是董沛在光绪元年为二房的支谱裁定体例,还写了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文章价值打分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
当前文章打 0 分,共有 0 人打分
文章观点支持
0
0
文章很值,打赏犒劳一下作者~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打赏
私信
24小时热门
推荐阅读
· 中华商圣范蠡
中华商圣范蠡范蠡(lǐ)世人誉之:“忠以为国;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字少伯,汉族,春秋楚国宛地三户邑(今河南淅川县)人。春秋末著名的政治家、谋士和实业家。后人尊称“商圣”。他出身贫贱,但博学多才,与楚宛令文种相识、相交甚深。因不满当时楚国政治黑暗、非贵族不得入仕而一起投奔越国,辅佐越国勾践。帮助勾践兴越国,灭吴国,一雪会稽之耻,功成名就之后激流勇退,化名姓为鸱夷子皮,变官服为一袭白衣与西施西出姑苏,泛一叶扁舟于五湖之中,遨游于七十二峰之间。期间三次经商成巨富,三散家财,自号陶朱公,乃中国儒商之鼻祖。世人誉之:“忠以为国;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会稽典录》称范蠡在三户乡未发迹前,“佯狂倜傥负俗。文种为宛令,遣吏谒奉,吏还曰:‘范蠡本国狂人,生有此病。’种笑曰:‘吾闻士有贤俊之姿,必有佯狂之讥,内怀独见之明,外有不知之毁,此固非二三子之所知也。’驾车而往,蠡避之。后知种之必...
· 商圣范蠡的故事:范蠡为何在哪都能东山再起
中国历史长河浩瀚多彩,长达500多年的春秋战国更是一个风起云涌,英才辈出的时期。中国最早的商业学家、经济学家,同时也是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被誉为一代商圣的范蠡,就是这个时期的一颗璀璨明珠。虽然范蠡所处的是距今两千多年前的时代,社会环境、经济环境,甚至是价值取向和当今社会都不尽相同,但是其身上的很多特质与精辟独到的思想,还是值得我们今天的企业家与职业经理人学习的。图片来源于网络吴国被彻底灭亡后,勾践封赏群臣,范蠡官拜上将军,在勾践一人之下,百官之上。此时范蠡没有冲昏头脑,而是冷静地分析了局势:能对越国构成威胁的吴国已经灭亡,其他诸侯国不是离得比较远,就国力很弱,根本对越国构不成威胁。也就是说,天下已经太平,这个时候功高盖主就很危险了,加之多年的相处,范蠡知道勾践是一个可共患难,不可同富贵的人。于是,范蠡在政治生涯达到顶峰的时候急流勇退,向勾践辞官,虽然勾践以平分国家为条件来挽留范蠡,但范...
· 商圣范蠡
中国从古至今,有三人被尊称为商圣,分别是:范蠡、白圭和胡光墉。商圣范蠡是春秋时期越王勾践大臣,帮助越王打败吴国,后来经商发了大财,改名陶朱公,传说中的中国文武四大财神之一,他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尤其是因其经商才能独具一格,更是被后人誉为中华儒商的鼻祖。一、范蠡传记范蠡,生于楚平王十二年(公元前517年)字少伯,春秋战国末期,楚国宛(今河南南阳)人,是历史上早期著名的政治家、道家、军事家和经济学家。我囯长达几千年的封建体制下的文化中,均以“士、农、工、商”为列,士为首,商为末,直至宋朝,尚有商人穿鞋必须着一黑一白之劣规,故范蠡一生虽有辉煌业绩,然终因有弃官经商的经历,使得他无缘与历史名人共同载入史册。范蠡出身贫寒,聪敏睿智、胸藏韬略,年青时,就学富五车,上晓天文、下识地理,满腹经纶,文韬武略,无所不精。然纵有圣人之资,在当时贵胄专权、政治紊乱的楚国,范蠡却不为世人所识。周敬王二十四年(公元前...
· 范蠡为何被称为商圣?范蠡与西施的故事是假的?
范蠡(公元前536年~公元前448年),字少伯,华夏族,春秋时期楚国宛地三户(今河南淅川县滔河乡)人。他是春秋末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经济学家和道家学者,曾献策扶助越王勾践复国,后归隐而去。他还著有《范蠡》二篇,今佚。范蠡雕像范蠡被后人尊称为“商圣”“南阳五圣”之一。他虽出身贫贱,但是博学多才,与楚宛令文种相识、相交甚深。因不满当时楚国政治黑暗而投奔越国,辅佐越国勾践。传说他帮助勾践兴越国,灭吴国,一雪会稽之耻,功成名就之后急流勇退,化名姓为鸱夷子皮,遨游于七十二峰之间。范蠡后定居于定陶(今山东菏泽市定陶区)。在此期间,他三次经商成巨富,三散家财,自号“陶朱公”。后代许多生意人皆供奉他的塑像,称之“财神”。司马迁赞其“忠以为国;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范蠡与西施的故事是假的?公元前494年,越国攻打吴国,越国战败,被迫向吴国求和请降,为表示臣服,越王勾践在范蠡陪同下到吴国为奴,在吴...
· 司马迁后裔改姓之谜:其后裔为何不姓司马
导读:司马迁(公元前145或前135-前87?),字子长,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人,中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被后人尊称为“史圣”。然而这样一位伟人,他的后裔却不姓司马,这是为什么呢?下面一起来探究司马迁后裔改姓之谜吧!网络配图司马迁最大的贡献是创作了中国第一部记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全书包括本纪、表、书、世家和列传,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它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完成的《史记》,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记传体通史,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对后世影响巨大。在素有“文史之乡”美誉的陕西省韩城县徐村,居住着许多姓同或姓冯的大家。两千年来他们遵奉“冯同一家”,“冯同不分”,“冯同不婚”遗训。每逢清明时节,他们便怀着虔诚敬佩之情,...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
{{item.userName}} 举报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开'}}评论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复'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