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新闻动态

华夏黎氏本地源流考究(五)

2016-08-30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943
转发:0
评论:0
华夏黎氏本地源流考究(五),第五部分:     94代黎建,黎錞长子,生子:梁。 94代黎沛,黎錞次子。
族谱网——华夏黎氏本地源流考究(五)
第五部分:
          94代黎建,黎錞长子,生子:梁。 
  94代黎沛,黎錞次子。 
  95代黎梁,黎建之子,生子:献。 
  96代黎献,黎梁之子,生子:物。 
  97代黎物,黎献之子,由四川渠县迁居江西。生子:东。 
  98代黎东,黎物之子,生子:志。 
  99代黎志,黎东之子,生子:胜。 
  100代黎胜,黎志之子,由江西返迁四川渠县,生子:伯贤。 
  101代伯贤,黎胜之子,由四川渠县迁居重庆府巴县西乡大教场(今属重庆市渝中区教场口),生子:鹏。 
  102代黎鹏,伯贤之子。生二子:发祥、发扬。 
  元朝时代(1271至1368年) 
  103代发祥,黎鹏长子。生三子:命表、隆光、昭武。 
  103代发扬,黎鹏次子。生三子:华一、华二、华三。 
  104代命表,行大,发祥长子。元朝皇庆二年癸丑(1313年)探花及第,御赐名曰“命表”,由原籍四川巴县始迁江西,继迁湖南湘阴,再迁沔州。生二子:太铭、太舫。 
  104代隆光,行二,发祥次子。 
  104代昭武,行五,发祥第三子。元朝至正元年(1314年)以正千户授职江南沔州、监利、江陵、潜江。生三子:安德、安康:安义。 
  黎命表、黎昭武二公后裔,有的迁居越南、柬埔寨、泰国、朝鲜、马来西亚、菲律宾、韩国、日本等诸国。 
  104代华一,发扬长子。迁居江西。 
  104代华二,发扬次子。 
  104代华三,发扬第三子,与华二兄同迁湖南临湘。二人裔孙散居湖南、云南、贵州、广东、广西。 
  105代太铭,命表长子。 
  105代太舫,命表次子。 
  105代安德,昭武长子。生二子:兴福、兴寿。 
  安德公原迁湖南沔州汉广门外营坊院,后代转迁各地。其裔孙至今已有廿五代,主要迁徙分布在湖南、湖北、四川、江西四省的十多个县市乡村。 
  105代安康,昭武次子,原迁居湖南澧州桃花滩。后裔至今巳繁衍廿五代,主要分布在湖南洪湖曾市、府场,陕西白河,福建惠安等地。 
  105代安义,昭武第三子。原居湖南沔城上关,后裔主要分布在江西修水县、湖北武汉市等地。 
  106代兴福,安德长子,生五子:黎俊、黎杰、黎俭、黎伦。 
  106代兴寿,安德次子,迁居湖南省华容县,生四子:黎? 、黎敏、黎浚、黎淳。 
  湖南省华容县黎兴寿支系 
  106代兴寿,安德次子,迁居湖南省华容县,生四子:黎? 、敏、浚、淳。 
  107代黎? ,兴寿长子。 
  107代黎敏,兴寿次子。明代宗景泰五年甲戌科(1454)进士。 
  107代黎浚,兴寿第三子。明英宗天顺六年壬午科(1463年)进士,后中武状元。生子:民献。
  107代黎淳,兴寿第四子,明英宗天顺元年丁丑科(1457年)状元,封左庶子。葬地在今广西柳州。生二子:民牧、民表。今广西荔浦县福建黎氏宗祠奉黎淳为始祖,内有民国大总统黎元洪亲笔题写的“黎氏状元碑”,2008年被人撬去(《广西日报》曾登载)。 
  108代民献,黎浚之子。明成化年间(1465至1487年)举人,任河南省许州府知府。 
  108代民牧,状元公黎淳长子。明景泰年间(1450至1456年)举人,任江西南康府知府。 
  108代民表,状元公黎淳次子。明代宗景泰年间(1450至1456年)举人,任明朝廷北京户部主事,著名文学家,着有《寻乐山房诗集》。 *** 同名同姓、广东省从化县黎氏第十三代黎民表,字惟敬、号瑶石山人,监察御史黎贯之子,明世宗嘉靖十三年(1534年)中试第二名举人,授翰林院孔目、吏部司务,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擢升南京兵部职方司员外郎,官至河南省布政司参议,着有《瑶石山人稿》、《梅花诗稿》、《谕后语录》、《养生杂录》等。 
  11,周朝曹国附庸小黎国在今山东省郓城县西) 
  小黎国原为蚩尤九黎国东迁山东邹屠国之后分支岀来的一亇诸侯小国,夏、商以来均为曹国附庸,不知灭于何时。春秋时成为倪国始祖邾犁来次子的封地小黎国。《百家姓考略》“曹,角音,谯郡。1、颛顼五世孙陆终第五子安,大禹赐姓为曹姓。邾国、黎、倪皆其后也。2、又姬姓,文王子曹叔振铎,封国于曹,其后以国为氏。鲁有曹刿。邾国之曹,世居谯郡。汉有曹参,后裔曹腾为中常侍,养甥夏侯氏之子嵩(即夏侯嵩)为子,生操。曹操(曹腾卧外甥孙、即夏侯嵩之子)为汉相。曹操之子曹丕,代汉为魏文帝。”“朱,角音,沛郡,颛顼之后,周武王封曹挟(宴安曹国后裔)于邾,其后子孙去邑为朱氏。战国有朱亥。汉有朱买臣、朱云。”“倪,宫音,千乘郡,周有黎、倪附庸小国,后号小邾,子孙去邑为儿氏。汉有儿宽。后加人傍为倪氏。”何为附庸?《礼记•王制第五》“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诸侯之制禄爵,上大夫卿、下大夫、上士、中士、下士。天子之田方千里。公侯田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不能五十里者,不合于天子,附于诸侯,曰附庸。不合于天子者,不与王朝之聚会也。民功曰庸。其功劳附于大国,而达于天子,故曰附庸。”
  曹国、邾国、倪国、小黎国的来源如下: 
  《史记•楚世家》“楚之先祖,岀自帝颛顼高阳。高阳者,黄帝之孙、昌意之子也。高阳生称。称生卷章。卷章生重黎。重黎为帝喾高辛居火正,甚有功,能光融天下,帝喾命曰祝融。共工氏作乱,帝喾使重黎诛之而不尽,帝乃以庚寅日诛重黎(按古本《史记》此处无“日”字,见《山海经•大荒》‘颛顼生老童。老童生重及黎。’注解中‘沅曰《史记》云高阳生称,称生卷章……帝乃以庚寅诛重黎’),而以其弟吴回为重黎后,复居火正,为祝融。”“庚寅”是个干支纪年,也是现存所有涉及“黄帝纪元时代”的古典文献中,直接在正文中岀现的唯一的一个干支纪年。“帝喾以庚寅诛重黎”,这一年是在公元前2431年庚寅。重黎墓在湖南省南岳衡山,远在春秋楚灵王时代(公元前540年辛酉至公元前529年壬申在位十二年),已毁于山崩。《荆州记》“衡山南,有南正(火正)重黎墓,楚灵王时,山崩毁其墓。”
  《史记•楚世家》“吴回生陆终。陆终生子六人,坼剖而产焉。其子:一曰昆吾;二曰参胡;三曰彭祖;四曰会人:五曰曹姓;六曰季连,芈姓,楚其后也。”《东周列国志》“且说南方之国曰楚,芈(音米)姓,子爵,岀自颛顼帝曾孙重黎,为高辛氏火正之官,能光融天下,命曰祝融。重黎死,其弟吴回嗣为祝融,生子陆终,娶鬼方国君之女,得孕怀十一年,开左胁,生下三子,又开右胁,复生下三子。长曰樊,己姓,封于卫墟,号昆吾国,为夏伯,汤伐桀灭之;次曰参胡,董姓,封于韩墟,周时为胡国,后灭于楚;三曰 
彭祖,彭姓,封于韩墟(即彭城),为商伯,商末始亡;四曰会人,妘姓,封于郑墟;五曰安,曹姓,封于邾墟;六曰季连,芈姓,乃季连之苗裔。”这是世界上最早有文字记载的六胞胎,一胎六子,六子均长大成人,且各各后裔均繁衍成庞大的姓氏宗族群体。陆终第五子安,大禹赐姓晏氏。《百家姓考略》“晏,宫音,齐郡,系岀陆终氏。”陆终子晏安之后,封曹国,则大禹与陆终为同一历史时代人物。吴回在公元前2431年庚寅,接任其胞兄重黎火正祝融之官,此时仍属帝喾高辛时代(公元前2461年庚申至公元前2392年己巳在位七十年),而帝喾下传,经废帝挚八年(公元前2391年庚午至公元前2384年丁丑)、尧帝一百零一年(公元前2383年戊寅至公元前2283年戊午)、舜帝五十年(公元前2282年己未至公元前2233年戊申),才到夏禹称帝(公元前2232年己酉至公元前2223年戊午在位十年)。由此可知,吴回与陆终,绝对不可能是父子关系,中间相隔一百六十多年。 
  陆终第五子晏安,受大禹赐封曹国,应当是在夏禹称帝元年(公元前2232年己酉)。其后代以国号为姓,有曹氏。历经夏、商两朝,至公元前1129年壬申,周武王灭殷商建立周王朝,遍封功臣戚属及历代圣帝先贤后裔,封夏禹时代曹国始祖晏安的后裔曹挟于邾国(今山东省邹县),为邾氏始祖。曹挟(邾挟)下传七代为邾武公。邾武公的次子邾友,周宣王(公元前827年甲戌至公元前782年己未在位四十六年)封倪国(在今山东省滕县东南五十里处),史称小邾国、小邾娄。后裔去邑傍为朱氏。杜预《续文献通考》“小邾传国十四世,去邑为朱氏。”倪国始祖邾友之孙邾犁来,被周王朝正式册封为子爵,邾犁来的长子袭封小邾国(倪国),次子封小黎国(在今山东省甄城县东部至郓城县西部,原为蚩尤九黎国部众与黄帝战败后东迁山东邹屠国后裔建立的黎国)。   
  12、终黎氏 
  秦国嬴姓宗室分封,有终黎氏,后改单姓黎氏,起源地当在古秦川。《史记•秦本纪》“太史公曰:秦之先为嬴姓,其后分封,以国为姓,有徐氏、郯氏、莒氏、终黎氏、运奄氏、菟裘氏、将梁氏、黄氏、江氏、修鱼氏、白冥氏、蜚廉氏、秦氏。然秦以其先造父封赵城,为赵氏。” 
  13、孔子七十二贤弟子之一端木赐(字子贡)封黎阳侯 
  广西北流县《黎氏族谱》(黎健松编)“谨黎氏书载,吾黎氏颛顼帝之后,帝以其孙为火正,称祝融。传至夏商封祝融之后为黎国,子孙以国为氏。后周季,端木子贡夫子,封为黎侯黎阳侯,其子孙又以黎为氏。此为吾族开姓之始也。”对这段文字,必须具备充足的黎氏起源史料,才领会到其中叙述了黎氏的三个来源:1、颛顼之孙北正黎之后姓黎氏;2、陆终第五子安封曹国,其后代分封有附庸黎国;3、端木子贡封黎阳侯,后为黎氏。”
  子贡(公元前520年至? 年在世),孔子最得意的门生,列为孔庙四配之一,称“黎阳侯”,春秋时代卫国人。复姓端木氏,单名赐,字子贡,比孔子年轻卅一岁。孔子(公元前551年至公元前479年在世),春秋时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人,儒家学浱的创始人。端木赐的祖姓姓什么? 子贡什么时候被封为黎阳侯? 后裔在哪里? 无从追考。 
 
  14、北魏“素黎氏”改黎氏 
  《魏书官氏志》“素黎氏改黎氏。”“素黎氏” ,指南北朝五胡乱华时期,从北方入居中原的北魏王室鲜卑族支系,公元494年,北魏孝文帝拓跋宏(471年辛亥至499年己卯在位廿九年)迁都洛阳,实行汉化政策,行汉制、穿汉服、说汉话、改汉姓,王室拓跋氏改姓元氏,素黎氏改姓黎氏等等。这是黎氏起源最迟的一支。 
  “拓跋氏”是远古北方少数民族的译音,汉语的意思是“土帝氏”即“黄帝氏”。“土帝”即“黄帝” ,土色黄。始祖是“悃”,黄帝轩辕之孙。这在《通志氏族略》、《魏书官氏志》及《北史•魏本纪》都有同样的记载:“黄帝子昌意。昌意少子悃,受封北土。黄帝以土德王。北俗谓土为‘拓’,谓‘后﹙帝﹚为‘跋’(“后”字,在上古文献中,是天子、帝王之意。“子孙后代”之“后”,在古文中作繁体字“后” )。故以拓跋氏。后北魏孝文帝改拓跋氏为元氏,自是拓跋氏降为庶姓。”黄帝之孙、昌意之子悃,远在公元前2600多年前封于北方,姓拓跋氏即黄帝氏,后裔徙居大鲜卑山,繁衍成为鲜卑族。拓跋氏为鲜卑贵族主体。素黎氏为其中分支之一姓氏。东晋十六国时期(317年至420年),拓跋圭在北鄚郡郡主黎世弼(祁姓黎国后裔、受封为北魏开国公)的帮助下,平定中原,建立北魏王朝(386年丙戌至534年甲寅存世一百四十八年),建都大同(今山西省大同市)。拓跋圭即位为北魏太祖道武皇帝(386年丙戌至409年己酉在位廿四年),下传明元帝拓跋嗣(409年己酉至423年癸亥在位十五年),太武帝拓跋焘(424年甲子至451年辛卯在位廿八年),文成帝拓跋浚(452年壬辰至465年乙巳在位十四年),献文帝拓跋弘(466年丙午至471年辛亥在位六年),孝文帝拓跋宏(即元宏,471年辛亥至499年己卯在位廿九年)。太和十八年(494年甲戌),北魏孝文帝为了巩固政权,进一步统治汉族地区,将首都从大同南迁洛阳(今河南省洛阳市),实行一系列汉化政策,包括将鲜卑族一百多个姓氏都改为汉族姓氏,其中王室拓跋氏(黄帝氏)改姓元氏,素黎氏改姓黎氏,大大促进了中原文化的发展,加速了中原汉族与少数民族的大融合。   
  15、草头“藜”,现代四川省成都市有此姓,来源不详。   
  16、黎轩国,古西域国名,亦称骊轩国,后裔入居中土之后有黎氏。疑为古阿拉伯人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华夏黎氏族人黎城寻根
华夏黎氏族人黎城寻根山西日报7月8日,长治黎城西周黎氏古墓遗址公园广场上,中华黎氏王陵奠基,为期三天的祭祀先祖活动也落下帷幕。来自全国各地的380名黎氏族人代表回乡祭祖,并成立了华夏黎氏慈善基金会,就修建华夏黎氏祖墓、筹建黎氏总宗祠向全国乃至全世界黎氏宗亲发出倡议,现场筹集200余万元以资项目启动。据载,天下黎氏皆出自殷商时期的黎侯国,他们以国为姓,却在“西伯勘黎”中灭国,后几经辗转,黎姓之人散居于全国各地。他们或因仕宦而处,或因避难而居,西入陕西,东向山东、河北,南徙江苏、广东、广西及越南北部。今天黎姓在中国姓氏排名第92位,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19%。在国内主要分布在广西、江西、广东、湖南、贵州等地,以粤湘赣为多。在海外,黎氏发展也是枝繁叶茂,全球黎氏族人千万有余。他们主要在东南亚各国生活,在欧美虽然零星不众,却都设有黎氏宗亲会,以谋求黎氏族人在更宽泛的领域里发展。然而,黎城县境内却...
· 滕氏源流考究
滕氏源流考滕姓是中国最古老的姓氏之一,而且,与一些人口众多的大姓源头较多的情形不同,滕姓的来源相当单一。据考证,滕姓来源有两支,但均是中华民族伟大祖先黄帝的嫡系后代,可谓嫡系“炎黄子孙”。一支:据司马迁《史记》记载:“黄帝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十四子共分十二姓。《国语》中记载了黄帝第十子、十二姓中排在第五位的是滕姓,封于滕(据考证,黄帝子所封之滕,地点也在今山东滕州)。另一支:西周初年(据考证为周武王十三年,根据金鹏宗亲分析考证为公元前1049年),武王姬发封其弟、文王第十四子叔绣(又名错叔绣)在滕国(今山东省滕州市)。而周王室(姬姓)本也是黄帝后裔(系黄帝与元妃嫘祖之子玄嚣的后裔)。上述两支中,黄帝之滕姓子,过于遥远,今之滕姓,基本上是滕叔绣之后。正因如此,所以通常讲叔绣系滕姓始祖,也未尝不可。滕姓的历史资料不少,但仍有一些问题需作进一步探讨、明确,对此,本人先就其中若干问题提出一...
· 晏氏源流考究
晏氏源流考关于晏氏源流,历代研究晏氏起源的学者比较多,晏氏家族也有一部分学者探讨、考证晏姓起源,各种见解众说纷纭,难以准确定论。现在已经收集到姓氏典籍及各类著作20余种,其中《世本》在宋代已经绝迹,后人编纂《世本辑补十卷》,将晏氏列入炎帝神农氏之后姜尚后裔:“齐有晏弱生婴,本齐公族也”。汉代姓氏《急就篇》注:“齐有晏弱,本齐之公族”。唐朝林宝编纂的《元和姓纂》,晏氏起源有三:第一,唐尧帝的大臣晏龙,《山海经》中有记载。第二,颛顼帝玄孙陆终第五子安,即晏安。第三:炎帝神农氏姜姓后裔。宋代郑樵编纂的《通志----二十略》“晏氏,或云齐公族,以邑为氏”。宋朝宰相晏殊门生欧阳修敬撰《晏公讳殊公神道碑铭》中:“有姜之裔,齐为晏氏”。明朝崇祯进士晏公文辉撰《晏氏得姓源流考》中:“太公望历十五世曰明敬公者佐桓子,弱生婴。”认为晏氏是姜氏后裔。清朝道光戊戌年张澍编纂《姓氏寻源》其中提到:“卢若虚《刻石记》...
· 莫氏源流考究
莫氏源流考莫氏之起源,许多典籍如《中国姓氏汇编》丶《中国古姓氏词典》丶《百家姓》丶《万姓统谱》等俱有记叙,然而众说不一。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说法:1丶上古圣帝颛顼造“莫阳城”,后人去邑为莫,以地名为姓(莫城,今河北省任丘县丶平乡县,古钜鹿郡地);2丶春秋时,楚国莫敖(官名)的后代,以官名为姓。莫敖在楚国是一种世袭的官职,古诗人屈原的家族便世居此官职,故莫氏也有一部分是屈氏的分支改姓;3丶《通志・氏族略》文,莫即幕省文,望出钜鹿丶江陵,乃上古圣君虞舜之祖──幕的后代。此说法可能是1和2说法的综合;4丶南北朝时期,北魏少数民族邢莫氏丶莫那娄氏改姓莫;5丶广西壮族的创世史诗《布洛陀》第十一章《分姓》记叙:远古之时,壮族人无名无姓,彼此相称十分不便。布洛陀请卜黄为众人分姓,卜黄为此而累病。部族里的人关心卜黄,纷纷送礼物给他,卜黄由此便生出安姓的办法来。凡送李子的,就安他姓“李”;牵牛来探病的,...
· 骆氏源流考究
骆氏源流考究余骆姓始祖原姜姓太公之次子骆骆子嵩公,以王父字为姓,此姜骆难婚之说所有P也。传至汉时右骑都尉甲公至校尉育公,犹世居内黄传及汉与晋吴之间,骏公为会稽太守,奉父命而家于浙江义乌县长塘邑,人谓之长塘骆家,维时极煌。二公父子县令,而司徒怀公左内史称公枢密院,扬公刺史,品公司徒,沦公迪公即寿公类皆共相彪炳其间,又有骏公者称公之长子也,具文武才擢拜尚书郎,时袁术偕号公励兵保境,捐赈饥民,邻郡多赖之。子统字公绪年二十,三国吴王孙权召为公曹,功拜建忠将军,妻以兄女,加封侯爵,由司农鸳公、枢密使莆公、临安侯芙公、节度使筹公,至五代陈时则有之才公字旗门,年十二,相者云此朗容貌非常,必将声名远播,陈文帝初避地,公母徐氏知非常人,厚礼之。文帝立授越州刺史,封临安侯,其中西台御史望公刺史答欣公二公县令公霏公亦属间出降。及唐时又有准公为博昌令,子宾王公七岁能文,与王勃、杨炯、卢照邻等以文章齐名,称为四杰。...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