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新闻动态

提到苏州科甲冠天下,不得不感谢一个人...

2016-08-30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623
转发:0
评论:0
提到苏州科甲冠天下,不得不感谢一个人...,快开学了,苏州学子们有没有对新学期抱有新目标,制定了新规划呢?要知道,我们大苏州
快开学了,苏州学子们有没有对新学期抱有新目标,制定了新规划呢?要知道,我们大苏州一向是科甲冠天下,那么傲娇的事情,你知道我们最应感谢谁吗?且听我一字一句让你对这位“男神”妥妥的路转粉!
3年前,苏州火车站南广场落成使用,一尊9米多高的雕塑拔地而起,稍有点文化的人理所当然认定是伍子胥,他是姑苏城缔造者,功不可没。然而文化人都被打脸了,中国雕塑院院长吴为山是铜像的创作者,他红着脸梗着脖子说,我明明堆的是范仲淹嘛!
提到苏州科甲冠天下,不得不感谢一个人.
要说的这个“男神”就是范仲淹。这尊铜像犹如一座文化丰碑从此落户苏州站,途经此处的人好涨姿势——哇塞!范老师的《岳阳楼记》原来是这里打的草稿啊!帮我和他拍个合影,谢谢啊!
怕后面的文化人犯类似张冠李戴的错误,铜像下半部分被有意镌刻上这句如雷贯耳,响彻天际的箴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在以孝治天下的宋朝,母亲过世,做儿子的要守孝三年,不管在哪当大官。仁宗天圣四年(1026年),范老师的母亲去世了,他回到河南商丘市服丧,当时这里的父母官叫晏殊,也是一位神奇的多产诗人,脍炙人口的就比如“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等词。他早就是听说这个范老师学富五车,才高八斗,尤长于《易经》,马上派人去邀请他到应天府学当客座教授。
提到苏州科甲冠天下,不得不感谢一个人.
范老师的教学与众不同,一来他本身年轻时代就是“学霸”级人物,学习起来自然有一套独门绝技,二来他是从官场上来,见过大世面,所谓见多识广。他给学生布置作文,从来不信口开河,信马由疆。出个题目,自己先写一遍,知道难与易,再让学生做,最后把自己的范文往黑板上一贴,学生全折服了,自然成绩提高的也快。
 
这种教授就是“男神”派头,所以应天府书院的学风,很快就焕然一新。许多家长就冲着范老师的大名,送子而来。
 
当时的文化界还有一个不成文的规矩。文学大儒还承担着提携新人的社会责任,哪天你的小粉丝想过来见见你这位偶像,万不能像现在的明星签个字扔个飞吻就算了的,反而还要好茶好烟地供着,绝不可以工作太忙、身体不好相推托。所以范老师的粉丝络绎而至,范老师热诚接待这些迢迢而来的学者,悔人不倦地捧书为他们讲授。有时,还用自己的微薄俸禄招待他们吃饭,以至自己家中窘迫不堪。
提到苏州科甲冠天下,不得不感谢一个人.
有一天,有位游学乞讨的孙秀才,前采拜谒范老师,临别之时,范老师还送了一千大文钱作为继续游学的盘缠。第二年,这位粉丝又来了,一番请教和交流之后,范老师再送上一千文。范老师建议他不如就留在学校免费听课好了。孙秀才很受感动,一把鼻涕不把泪的向他痛诉悲惨家史,他说,家有老母,需要赡养,假若不出去打工,老母迟早会被饿死的。
范老师好事要做到底。他找到校长说,我发现了一根好苗苗,你要免他吃、住、学,还要给他到图书馆找个勤工俭学的机会,细心呵护照料。校长听了只点头,竟也满口答应。十年之后,朝野上下传诵着有位德高望重的学者,在泰山之下开坛招生,讲课,专门教授《春秋》,这位学者,便是当年的孙秀才,范老师后来知道这位学生出息了,感慨良久,他说:“贫困是一种财富,如果被贫困打败,就是一种灾难。”
范老师之所以这么说,也与他小时候母亲改嫁有关,当然其它细节之说也可以在我们之前那篇原来在天平山还有这么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地方 中了解到。
范仲淹是苏州吴县范家的后人,父亲范墉娶了正室陈氏,后来又迎娶了26岁的大户人家姑娘谢氏,谢氏就是范仲淹的母亲。两年后范墉不幸去世了,苏州的范氏家族不认此账,孤苦无依的谢氏带着他,改嫁到了山东长山县的富户朱文翰家,范仲淹改名叫朱说。
提到苏州科甲冠天下,不得不感谢一个人.
这种换姓之痛,寄人篱下的身份伴随着朱说将近20年。范母出身大户人家,所以见地也非一般村妇所比。从小就让他读书识字,稍稍大些,就把他送到长白山醴泉寺寄宿读书,晨夕之间,读书吟诵。住校生的日子肯定好不到哪里去。大冬天的,清晨煮一锅稠粥,凉了以后划成四块,早晚各取两块。白萝卜腌咸菜,倒点醋,吃完继续读书,“学霸”就是这么苦炼而成的。
人穷志坚,几乎是“穷二代”集体标签。小范有位不错的“官二代”哥们,看他终年吃粥,便把别人孝敬他老爹的一些美味佳肴给他送来一份,没想到他竟一口不尝,最终菜肴发霉,长出长绿毛。这哥们听说了这事,觉得这个人太不通人情,上门责问他,你是不是根本不当我是兄弟啊?!还是怕我下毒?小范忙不迭给他解释说,怎么会呢?不怕你笑话,我怕吃这些精美食品,把这张嘴吃刁了,以后那些粗茶淡饭吃不惯了。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啊!穷人家孩子还有一个特点,孝顺。小范以游学之名离家出走后,母亲肯定没少哭。好男人志在四方,况且这么多年的勤学苦练,虽然只是一个人,但心中千军万马。毕业之后有了正式工作,小范把母亲接到身边。范仲淹的母亲去世后,被暂时葬在了她的老家。丁忧期间,范仲淹从商丘去登封嵩阳书院讲学,路过伊川时去唐代名相姚崇及其母亲的墓地拜谒——姚崇的母亲也曾改嫁,去世后葬在万安山下。就是因为这次拜谒,范仲淹才有了将自己的家族墓地定在伊川的想法。范仲淹的母亲改嫁过,不能埋在苏州范家的祖坟里。所以,范仲淹决定学姚崇,把母亲埋在伊川。
 
所以现在范氏家族的墓不在老家苏州,也不在他的出身地徐州。丁忧结束之后,鉴于他在学院的精彩表现。父母官晏殊给他不吝啬言辞,写了一封相当隆重的推荐信,回京后就被安排到皇家图书典工作,实际上属于皇帝的文学侍从,有了接触核心官场决策层的机会,从此在宦海起起落落。五十岁前后,范仲淹先后被调到润州(今镇江一带)和越州(今浙江绍兴一带)作知州。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在贬官和回调之间,体察民情,兴修水利,深得百姓喜欢。至今泰州一带仍有以他名命名的“范公堤”。原本等着退休的人,没想到将迎来人生的辉煌时期。五十二岁的范仲淹,先被恢复了天章阁待制的职衔,转眼间又荣获龙图阁直学士的职衔。原来住在在甘州和凉州的西夏突然雄起,频频挑衅,延州北部的数百里边寨被洗劫或夺取,宋朝廷吵成一团,宋仁宗也举棋不定。范仲淹的老兄弟此时向仁宗举荐了他。一纸调令,范仲淹挂帅赶赴延州,仕途上的艰辛蹉跎使他早已霜染鬓发,但忠心报国的热忱不减当年。他初至延州,从士兵和低级军官中提拔了一批猛将,由当地居民间选录了不少民兵;又开展了严格的军事训练。又在宋夏交战地带,构筑堡寨。对沿边少数民族居民,则诚心团结,慷慨优惠,严立赏罚公约。这样渐渐屹立起一道坚固的屏障。转眼夏去秋来,范仲淹为了严密防务,不能不赴大顺城等处踏勘。此时他已逾54岁,满头白发,在朔风中摇曳,望望天空南飞的大雁,心中有无尽的感慨。深夜失眠,他便挑灯填起词来;一连数阕《渔家傲》,都以相同的四个字开头:“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随后,范仲淹又积极召募士兵,从本地人民中召募士兵,熟悉山川道路,强悍敢战,又因保卫家乡,斗志较强。范仲淹能以身作则,将士没喝上水他从不说渴,将士没吃上饭他从不叫饿,朝廷赏赐给他的金帛都分发给将士。范仲淹赏罚分明,奖励勇猛杀敌的士兵,提拔重用立功的将领,对克扣军饷的贪污分子则当众斩首,毫不留情。
如此这般,范仲淹率领之下,西北军中涌现出许多像狄青、种世衡那样有勇有谋的将领,又训练出一批强悍敢战的士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杜月笙是被谁引荐进青帮的?他能够发迹不得不感谢一个人
杜月笙是当时上海滩的一个传奇,他早年便到上海打拼,只是一个默默无名的小人物,但却一步步成长为“青帮”的头领,他能够发迹不得不感谢一个人,那便是陈世昌。此人不务正业,所经手的生意大多为黄赌。当时他的生意大多在小东门附近,在那里可以说是无人不知。虽然他名气很大,但如果想要在小东门站住脚,必须得有一个靠山,于是陈世昌便选择加入青帮,论资排辈,他不过是一个小喽啰,但起码他做生意不会再有人给他使绊子,当时杜月笙经常去附近作乐,因而结识了对方。陈世昌慧眼识珠,觉得杜月笙的前途无限,因而便帮他引荐,带他加入青帮。传言青帮的原身起源于民间宗教,后经过发展,发展出五大派系,当时执掌大权的人物是黄金荣,他掌握大权后,便和自己的妻子一同发展青帮,他们广收门徒,经营赌场妓院,此外还贩卖毒品,绑架勒索的事情也有所涉及,然后再用这些不义之财继续投资别的产业,当时抗日期间,一部分青帮便被日军所利用。初入青帮的人必须先拜...
· 感谢信
高阳郡庆余堂许氏宗祠修缮小组感谢信
· 感谢信
高阳郡庆余堂许氏宗祠修缮小组感谢信
· 应该感谢你
我是一家公司的市场部经理,那天从外地回来,半路上突遭暴雨。大巴车在峡谷中行驶,左边是浑浊的激流,右边是松软的山体,情况十分危险。为了尽快走出这死亡地带,司机全神贯注,把大巴车开的像飞机。可就在大巴车急速行驶到山口一个转弯处时,不幸发生了——山路突然塌方,司机来不及刹车,大巴车一下子就翻进了左边的滚滚江流之中。大巴车翻了几个滚,终于躺倒不动。这突然发生的一切就像一场噩梦。我从惊惧中睁眼一看,只见大巴车左侧的窗玻璃,现在已经变成了天窗。司机倒是显得很沉稳,只见他先是稳定大家的情绪,然后找出一把大扳手打碎玻璃,随即组织大家一个个从“天窗”里往外爬。看着乘客们一个个爬出车厢,我急得要死。最后,司机抱着我的双腿,终于帮我爬出了车厢。爬出车子,我蜷缩在大巴车的车厢上,面对滚滚洪流,吓得一动也不敢动。望着乘客们一个个跳下水向岸边游去,我急了。可就在我正打算慢慢下去的时候,没想到一个高高的浪头猛击过来,我...
· 感谢生病
感谢生病安徽宣城梅铁山写下这个题目,首先想到了读者的反应。疾病带给人是无尽的痛苦与折磨,凡人皆愿远离,唯恐避之不及,怎么会有人感谢它呢?笔者作为一个与疾病搏斗近二十年的慢性病人,至今仍“餐餐伴药物共食,夜夜随病痛入眠”。然而,这的确是我人生真切的体验与感受,“前车之辙,后车之鉴”,把它写出来,也算是将自己的一点人生感悟供他人借鉴吧!我们这一代人,“生在旧社会,长在红旗下”。从刚懂事起,接受的就是这样的教育:强调献身精神,相信人定胜天,热衷“精神原子弹”,有一种“天下者,我们的天下;国家者,我们的国家”,干革命舍我其谁的豪情壮志。但是,生活毕竟是严峻而又现实的,它既需要精神作为动力,更需要物质提供保证。在上世纪国民经济十分困难的时代,我们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吃饱饭却成了最大的奢望。先天的不足,后天的缺失,长期超强度的劳动、工作与学习,沉重的家庭经济负担,一九九六年八月的一个早晨,在高三...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