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新闻动态

范仲淹与虞城范氏家族

2016-08-30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749
转发:0
评论:0
范仲淹与虞城范氏家族,虞城范氏家族是宋代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教育家和文学家范仲淹的后代,自元末
虞城范氏家族是宋代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教育家和文学家范仲淹的后代,自元末明初从苏州迁徙以来,子孙繁衍,族业昌盛,已传承二十七代,人口有四万多,成为范仲淹家族在河南的重要支脉。由于种种原因,外界对虞城范氏家族了解不多,甚至不知道在河南有范仲淹如此重要的直系后裔,致使目前的范氏研究资料中对虞城范氏家族的信息言语不详。本文依据近来范氏家族研究的最新资料,试对虞城范氏家族与范仲淹的关系及历史渊源做一简略阐述,不当之处,以求方家教正。
范仲淹与虞城范氏家族
范仲淹出生于宋太宗端拱二年(989年),他的父亲范墉是武宁军的节度掌书记——徐州军事长官的秘书。范墉先娶陈氏,继娶谢氏,仲淹是他的第三个儿子。范仲淹出生第二年,范墉便病逝了。谢氏贫困无依,只好抱着襁褓中的仲淹改嫁山东淄州长山县(今山东邹平县附近)一户姓朱的人家。范仲淹也改从其姓,取名朱说,在朱家长大成人。
         真宗大中祥符四年,二十三岁的范仲淹来到睢阳应天书院(今商丘市睢阳区)。应天书院是宋代著名的四大书院之一,有校舍一百五十间,藏书数千卷。范仲淹十分珍惜崭新的学习环境,“昼夜不息,冬月惫甚,以水沃面;食不给,至以靡粥继之,人不能堪,仲淹不苦也。”
        大中祥符八年(公元1014年),范仲淹参加科举考试,中榜成为进士。在鼓乐中跨马游街时,他想到以往艰苦卓绝的岁月,随口吟出这样的诗句:“长白一寒儒,名登二纪余。”不久,他被任命为广德军的司理参军,跨入了仕途的行列,真正实现了他“感奋自立”的人生抱负。
        按照宋代的定制,从九品官员可以得到二至三顷的土地。其土地可根据官员的愿望,或者划拨在自己的祖籍地,或者划拨在自己任职的地方。范仲淹从小就离开了苏州的祖籍,随母亲到了山东长山,长大后得知自己的身世,又脱离了山东长山自立门户,所以苏州和长山两地都无法划拨他的土地。范仲淹在应天书院苦读了五年,从这里步入仕途,这里不仅有他的师生好友,更是他人生自立的起点,他的悲与愤、苦与乐与这里的土地息息相关,因此他对应天府充满了情感,也对这座古城充满了眷恋,他要求把职田划拨在应天府(商丘)是非常自然的选择。
 
  从族谱的记载中可以看到,范宗聪是范仲淹的嫡传八世孙,于元末明初时期来虞城落户,而后发展成为今天的虞城范氏家族。范宗聪当年只是布衣之身,为什么要从千里之外的苏州来虞城落户,这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应该是在应天府的虞城有其先祖范仲淹的职田存在,而且又有苏州范氏家族的人在此管理耕种。
 
        范宗聪于元末明初时期携次子文理从苏州迁居虞城后,立业于耕耘,传家以忠厚,时刻牢记先祖范仲淹“先忧后乐”的教诲,遵仁、义、礼、智、信之良训,守忠、孝、节、烈、廉之要诣,行功德好义之能事,其族人为官为宦,务农经商,执教为文,皆秉承祖功宗德,逐步发展成为虞城明清两代历史上最为显赫的名门望族。人常说“一部《虞城县志》,半部范氏家谱”,此话并非虚言。
 
虞城县的范文正公祠是明清两代中原地区最为著名的官祭公祠,在长达三百多年的历史长河里,对教育后人,培育家族人才,匡扶正义人心,和谐社会关系起到了举足重轻的作用。从公祠的对联“派衍姑苏贻谋远,德留虞封世泽长”中,亦可看出范氏族人对先祖遗志的传承和光大。
       到民国年间,家族祭祀活动渐渐废止,为了促进家族人才的成长,1946年,范氏家族在范文正公祠里办起了“文正私立小学”,家族子弟全部免费入学,为培育家族人才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新中国成立后,义田和义学都被收归国有,家族义举变为国家福祉。但虞城范氏家族开创的义田义学之举,对社会和历史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它开民间慈善事业之先河,为后世的延续和发展,提供了有益的范例和借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虞城范氏家族
虞城范氏家族虞城范氏家族的历史渊源虞城范氏家族是宋代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教育家和文学家范仲淹的后代,自元末明初从苏州迁徙以来,子孙繁衍,族业昌盛,已传承二十七代,人口有四万多,成为范仲淹家族在河南的重要支脉。由于种种原因,外界对虞城范氏家族了解不多,甚至不知道在河南有范仲淹如此重要的直系后裔,致使目前的范氏研究资料中对虞城范氏家族的信息言语不详。本文依据近来范氏家族研究的最新资料,试对虞城范氏家族与范仲淹的关系及历史渊源做一简略阐述,不当之处,以求方家教正。虞城范氏家族的历史渊源中华范氏是帝尧后裔的一支。春秋晋国六卿之一的士会,字季,富才智,善谋略,务宽厚。士会初封于随(今山西介休县),后又改封于范(今河南范县),故史书中称他为随季、随会、随武子,又称范会、范武子。他实为范氏之始,距今已有二千四百余年。范氏得姓后,子孙繁衍,生生不息,遍及华夏各地。然而后裔迁徙从无定名,而世代云遥,...
· 范仲淹的思想境界与范氏家风
范仲淹青少年时,冷头沃面,划粥为齑,刻苦攻读,誓“以天下为己任”。入仕后,他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殚心竭虑、鞠躬尽瘁,始终把百姓的冷暖忧乐挂在胸怀。难能可贵的是,虽官居要职,他始终严于律己,注重家声,国财民脂秋毫不犯。逝世后,治丧无其所,“入殓无新衣”。范仲淹二儿子范纯仁,娶妻王氏。王氏为朝廷重臣王质长女,在娘家舒适享受已成习惯,到范家后很不适应清贫生活。一天范仲淹看到这位儿媳从娘家拿来优质丝绸做帐幔,心里很不高兴,指责儿子和儿媳说:这样好的绸缎,怎么能用来做帐幔呢?我们家一贯讲究清素节俭,你们如果把这些奢华的坏习惯带到家里,搞乱了我的家法家规,我就要在庭院里用火烧这些绸缎!其兄范仲温曾要求范仲淹给自己的儿子们谋个一官半职,范仲淹在《与中舍书》回信中,着重谈了对侄子们的教育问题,指出要督促二侄、三侄发奋学习,每天必令其钻研功课,苦读苦练,决不能让他们得过且过,混天度日。要让他们了解,只有等到...
· 范仲淹与豆瓣汤
苏州民间有一味家常菜——雪里蕻豆瓣汤。这汤口味鲜美,经济实惠。要想知道这道菜的由来,还得慢慢说来!大宋年间,范仲淹官居相位,由于权奸作祟,被贬到延安任总兵。延安地处北宋与西夏的交界。两国连年征战,打仗合谈,合谈打仗,总是不得安宁。延安终日黄沙滚滚,别说庄稼长不好,就连吃水都困难,何况还有敌人不断骚扰。范仲淹到延安上任时,随身带了四个大行囊,别人以为是总兵的四季衣裳,实际上范仲淹是个有心人,四个行囊中装的是菜种、豆种、笔墨纸砚和书籍。范仲淹到了延安,一边发动士兵开荒种地,将他带去的种子播种在黄土里,一面苦练杀敌本领,将分散在山沟里的农民聚居在一起,如今的安塞、太平寨就是那个时候建立起来的。功夫不负苦心人,范大人身先士卒,经过两年的努力,不仅边防巩固,人民生活也逐渐改善,西夏再也不敢轻举妄动了。这一年,正是牛羊肥壮谷子黄的时候,西夏国主给范大人送来一封书信,提出要到延安看看新修好的宝塔,信上特...
· 范仲淹为何叫做范仲淹?范仲淹名字的由来
北宋人范仲淹,以一篇《岳阳楼记》在中国文学史上芳名永存,而且其中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更成了有识之士报效国家、服务人民的座右铭。文如其人。纵观范仲淹的一生,他不仅是个文学大家、治军名将,理国名臣,同时也是个克己让人、豁达大度的君子。南宋大教育家、哲学家、思想家朱熹对他推崇备至,认为他是一个杰出之才,在宋朝振作士大夫之功为多。朱老先生说:“天生人才,自足得用,岂可厚诬天下以无人?自是用不到耳。且如一个范文正公,自做秀才时便以天下为己任,无一事不理会过。一旦仁宗大用之,便做出许多事业。”诚如朱夫子所言,范仲淹不仅影响了同朝的欧阳修等一般文人名士大臣,影响了在他之后的改革家王安石,直到今天,他的人格与人品,也还在影响着善良的人们。范仲淹出生于北宋太宗端拱二年(989),字希文。他的先祖本是邠州(今陕西彬县)人,后来举家迁往江南苏州吴县。范仲淹的童年是很不幸的。他两岁时,父亲不...
· 范仲淹家族支系迁徙考略
范仲淹家族支系迁徙考略作者:原安康日报社副书记、副社长、副主编陈良学2001年2月,陕西省旬阳县尖山乡发现了一部以范仲淹家族为主线的范氏家谱及范仲淹塑像。这是继辽宁省灯塔市柳合子镇发现手写本《由宋入清范氏家乘》之后的又一重大发现。此谱为高平堂《范氏大成宗谱》,木刻活字印刷,现存八卷300余页,较辽宁发现的手写谱体例更为完备,史料更为翔实。这些史料对于我们今天研究我国人口迁移史、古代宗族制度、民俗学等方面的课题,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本文谨以高平堂《范氏大成宗谱》所展示的史料为主线,同时参照辽宁、广东、福建、江西、四川等地发现的不同版本的范氏族谱及有关史料,揭示范氏家族向全国各地迁徙的线路和脉络,证明范氏家族的若干分民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明市所辖地区在客家人几次迁徙过程中的枢纽地位和作用。一范氏源于晋国,自周汉诸朝,延至于今,相继两千余年。先世乃尧帝裔孙杜氏之后,周封为杜伯,亦称唐杜氏。周...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