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新闻动态

武氏太极拳从哪里流传而来?

2016-08-29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928
转发:0
评论:0
武氏太极拳从哪里流传而来?,    武氏太极拳源于何人所传?1964年出版的《太极拳研究》记载唐豪先生说:“
  武氏太极拳从哪里流传而来?
     武氏太极拳源于何人所传?1964年出版的《太极拳研究》记载唐豪先生说:“据李亦畲五字诀序,武禹襄之十三势,传自温县赵堡陈清萍。”武氏太极拳传人姚继祖先生在1999年出版的《武氏太极拳全书》中也说:“武氏太极拳为河北永年广府东街武禹襄(1812-1880)所创。武禹襄得真传于河南温县赵堡镇陈青萍,并从其兄澄清处(其兄为舞阳县知县)获王宗岳《太极拳论》。回家后与其甥李亦畲详加研习,对其深奥拳理悉至细微,并颇有发悟而独创出一派严格遵循太极之理与法则的武氏太极拳。”这一在现代太极拳界可说是已成定论的说法包含了两个内容,一是武氏太极拳的始祖武禹襄拜师于陈清平;二是武氏太极拳由赵堡太极拳演化而来。那么,真的是如此吗?
(一)武禹襄拜师于陈清平吗?
     现代关于武禹襄拜师于陈清平唯一的证据是 李亦畲先生所写的《五字诀序》(又称为《太极拳小序》),1935年石印本《廉让堂本〈太极拳谱〉》中李亦畲先生清光绪六年所写的这一《序》的全文是:“太极拳不知始自何人,其精微巧妙,王宗岳论详且尽矣。后传至河南陈家沟陈姓,神而明者代不数人。我郡南关杨君爱而往学焉,专心致志十有余年,备极精巧。旋里后,市诸同好。母舅武禹襄见而好之,常与比较,彼不肯轻以授人,仅得其大概。素闻豫省怀庆府赵堡镇有陈姓名清萍者精于是技。逾年,母舅因公赴豫省,过而访焉,研究月余而精妙始得,神乎技矣。予自咸丰癸丑时年二十余,始从母舅学习此技。口授指示不遗余力。奈予质最鲁,廿余年来仅得皮毛,窃意其中更有精巧,兹仅以所得笔之于后,名曰五字诀,以识不忘所学云。清光绪六年岁次庚辰小阳月识”
     这段文字可以用现代汉语这样来叙述:“太极拳不知道究竟是始于何人,该拳的精微巧妙,王宗岳是阐述得详细且完全了。太极拳后来传到了河南陈家沟的陈姓,练习该拳神而明的人代不数人。我郡南关的杨露禅君爱慕该拳而前往陈家沟学习,专心致志地求学了有十余年,各方面都达到了十分精巧。返回到自己的家乡后,作为谋生之技教家乡对此拳同好者。我母舅武禹襄见到了就喜欢上这种拳,于是经常与杨露禅比试较量,而杨露禅他不肯轻易将技全部传授人,我母舅仅能够得到该拳的一个大概。我母舅向来听说豫省怀庆府赵堡镇有位陈姓名清萍的人也精于这一拳技。经过若干年,我母舅因公事而赴豫省,便道过赵堡镇而访陈清萍,对陈清萍之拳研究了月余而精妙才终于获得,就精于此拳技了。我自咸丰癸丑年(1853年)当时年龄二十余岁就开始跟从我母舅学习此拳技。我母舅对我口授身教指导不遗余力。无奈我的资质很鲁钝,廿余年来仅得此拳技的皮毛,私下想此拳技其中还有精巧,现仅以自己所得的笔书之于后,名称其为“五字诀”,以表示不忘所学的拳技。清光绪六年岁次庚辰(1880年)小阳月(农历十月)记载”。
     此文中的“我郡南关杨君爱而往学焉”是在何时呢?《永年太极拳大事记》记载杨露禅约于1820年二十一岁第一次赴陈家沟学拳,约四十余岁成了太极拳术被陈家沟人称为“其最著者”而第三次最后从陈家沟返回家乡,回乡的时间约为1844年。《永年太极拳大事记》又记载杨露禅约于1854年离开家乡赴京教拳,当时的年龄推算就是55岁。这样的叙述从各方面考证大致都是站得住脚而可信的。门引路需口授、功用无息法自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武氏太极拳
武氏太极拳是汉族传统太极拳五大流派之一,其理法原理丰富完整又邃武氏太极拳密细腻,"以求太极(内形)为主,走内劲,以意行气,练精、气、神三者合一"。其技艺特点是"因敌变化、借力打人",用意气的变换来支配外形的运动,强调走内劲而不露外形,达到人为我制,而我不为人制的神奇境界。武派(武式)太极拳是武禹襄先生在杨式太极拳、赵堡太极拳的基础上,根据练功方面的感悟而创编的差式小巧紧凑,集强身、防身、修身为一体,适合文人修炼的太极拳,后人称之为武式太极拳。武禹襄先生在对这套拳法身体力行的实践中,形成了简炼精要、无一浮词的经典之作--武式太极拳论。武式太极拳,人称干枝老梅、朴实无华。手高不过眉,远不出足,双手各管半个身子,互不逾越,讲究内外三合,进退须有折叠,内潜之气支配外形,行云走架,双足如在大地上写书法,一笔一划严守格律,与人交手,不重招数,注重接劲打劲。陈固安、吴文翰即出自邢台国术研究社的优秀武式太...
· 武氏太极拳
创始人武禹襄(1812--1880)河北永年人,出身官绅人家。当杨露禅从陈家沟返乡,武氏兄弟爱其术,从杨学习杨氏太极拳大架,得其梗概。后武禹襄兄长于1852年中进士,任河南舞阳知县。武禹襄赴兄长任所,顺道过温县陈家沟,拟求益于陈长兴(1771-1853)。经陈长兴介绍,从陈青萍学得赵堡太极拳,学拳月余,备悉理法要义。又于舞阳盐店得王宗岳(乾隆年间人)《太极拳论》更有启悟,以练拳心得着有《打手要言》;又衍为《十三势行工心解》。并归纳锻炼要领为《身法八要》。其著作皆心得所著,简单精要。武禹襄传其甥李亦畲(1832-1892)。李亦畲传郝为真(1840-1920)。风格与特点武氏太极拳拳架既不同于杨氏大架,亦不同于赵堡太极拳。姿势紧凑,动作舒缓,步法严格分虚实,胸、腹部进退皆旋转,身体中正,以内动的虚实来支配外形(即内气潜转),左右手各管半边,不相逾越,出手不过足尖。原来有跳跃动作(二起脚)。第...
· 海阳这个姓氏或从河南迁居而来
方里村隶属留格庄镇。明成化九年(1473年),郝姓自江西九江县迁来定居建村。之后,林、沈、隋等姓先后来此定居。2000年前隶属大辛家镇。2000年12月,随大辛家镇与留格庄镇合并,改隶留格庄镇。方里村三面环山,南面隔前山村与大海咫尺相望。方里村依山面海,三面环山,南朝大海。刚进村,一股清爽之气就扑面而来,美景在眼前徐徐铺展,水绿山青、村居古朴。方里村村南的码头方里村是海阳为数不多的千户大村,其中大多数为隋姓,是胶东有名的“隋姓村落”。不过,最早出现在方里村的并非隋姓。根据《海阳镇村简志》记载,明成化年间,郝姓自江西九江县迁来建村。因村坐落于海滨,即景题门联曰“丹阳方丽,黄海生辉”,取“旭日初升”之兆,因此命村名为“方丽”。后世子孙因村被群山环绕,遂改称方里。那么,隋姓到底是从哪里迁来方里村的呢?翻阅史料发现,隋姓始祖在宋代从河南固始县迁至登州府栖霞县蛇窝泊定居,至金元之际,隋姓四世祖隋宝被...
· 中华武术-养生太极拳
养生太极拳是一种注重意气运动、身心兼修的练拳健身运动。通过练拳行气,疏通经络,平衡阴阳,调和五脏,来提高自身机体的阴阳自和能力,即西医所说的抗病康复能力和免疫能力练养生太极拳具有疗疾健身、修身养性、健美益智,以及开悟智慧、激发潜能、技击防卫,维持健康水平、提高生命质量等功效。养生太极拳共分六路,各路可以单练,以适应初学。学会六路可串联成整套。全套演练约需15至25分钟。其宗旨是推广养生太极拳,纠正体操化倾向,注重意气运动,提倡以太极拳的功法练太极拳,与四海有缘之士,同练养生太极拳,共享健康快乐!
· 恒氏太极拳
“恒氏太极拳”的过去与现在恒氏太极拳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才最终定名的,原来叫“宫廷太极拳”。恒氏指我的师爷恒寿山先生,老人家名泰,字寿山,他的一些掌故,我老师张静和先生在八几年《武林》杂志上发表过两次,由他口述,由一位师兄笔录的。恒师爷是满族旗人,姓恒吉哩氏,清亡后改汉姓为恒。他身材高大,膂力超人,被人称为“大力恒”。恒师爷年轻时是“善扑营”教习、一等大内侍卫。恒师爷的师承比较复杂,精通通臂、螳螂、披挂、六合、摔角、太极诸艺,对他影响较大的是“大枪”刘德宽先生,其太极拳则是师承夏国勋先生(杨露禅的女婿)。先师张静和是北京人,其母亲是满人,父亲是汉族。1930年先师在昆明成立云南太极拳研究会,在《昆明市志》上可以找到相关记载。因为历史原因,先师在曲靖一劳改农场生活了许多年。八十年代先师重新出来在翠湖公园里教拳,从解放前那批老师兄算起,我们大概有四、五批徒弟,现在已走了多数人。八十年代末,徒弟们怂...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