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新闻动态

垟底精神承载村民记忆 阮氏家训成就全村村风

2016-08-29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735
转发:0
评论:0
垟底精神承载村民记忆阮氏家训成就全村村风,   垟底村有着“中国休闲鞋基地”之称,这个富裕的村庄在近几十年的发展中,鞋企逐
 族谱网——垟底精神承载村民记忆 阮氏家训成就全村村风
族谱网——垟底精神承载村民记忆 阮氏家训成就全村村风
    垟底村有着“中国休闲鞋基地”之称,这个富裕的村庄在近几十年的发展中,鞋企逐渐外迁,不断把“绿色”请进村庄。现在村内的绿化覆盖率达近50%,以一座30年历史的湖心亭为中心,绿化以圈层形式向外延伸。这些生态休闲设施全由村民自筹自建,并自觉进行日常维护。
 
     这个小小村庄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早早地推进工业化,到了30年前就已经注重生态环境建设,在探索生态型新农村建设的道路上,先行先试,才有了今天村民富足且舒适的生活环境。垟底村近千村民,在全国大兴经济建设时却舍让“寸土寸金”治理环境,是什么赋予他们如此魄力?
 
     一座湖心亭,承载村民的集体记忆
 
     湖心亭公园位于垟底村的中央,亭台水榭、假山叠水、曲径莲池,一派典雅灵秀的南方园林景致。公园的核心是一座有着30年历史的湖心亭,岸上的两棵百年小叶榕树枝叶繁茂,叶子密密的,像撑起的一把巨伞。夏日的晨间或傍晚,村民时常三五成群地围坐在榕树下,乘乘凉,讲讲闲谈。
 
   村民们说,其中一棵榕树树龄约145年,从他们记事时候起,这棵树就一直守候在垟底河边。这棵“母亲树”,见证了垟底村从传统农村向工业强村的转变,也记录了村子从“制鞋专业村”演变成省级、市级文明村。
 
     “这百年榕树,30年前就差点保不住了。”83岁高龄的老书记阮世育倚坐在湖心亭中,追忆当年。
 
      上世纪80年代初,董田乡党委书记阮庆斌退休还乡,看到月潭湖心泥沙流失,百年榕树树根外露,干枯似柴,非常痛心,决心动员村民,集体救树。由于阮庆斌在担任乡党委书记的几十年里工作负责,颇有威望,在他的协调下,大家很快就统一了思想,并在救树基础上,形成了湖心公园建设的方案。
 
    1982年夏天,在阮庆斌带领下,湖心公园建设工程正式启动。“整个工程共投入1000多个工时,全村18-55岁的男丁每人投入10工以上。整个公园在当时就已经花费了15万元左右,并且全部由村民自行筹措。”阮世育回忆,工程建设期间,抽水机多次沉没,沙袋垒起的堤坝也被多次冲垮,多位村民奋不顾身抢修,才确保工程顺利进行。夏天雨水漫到胸膛,冬天天寒多雨雪,村民们仍然坚持着。
 
     历时3年,百年榕树的根基终于夯实,在此基础上,湖心亭、九曲桥也先后建成,垟底村湖心公园全面完工,百年榕树也得以完好保存。阮世育说,当时主要牵头公园建设的15人中,现在只剩5人,他也是发起人之一,有幸参与并见证了这次里程碑事件。
 
     一句阮氏家训,演化成全村恪守的村风
 
     垟底村162户人家,共有村民632人,其中80%的村民为阮姓,此外则是林、张、朱等姓氏。
 
     到了享天伦之乐的年纪,阮庆斌为何救树心切?他又何以说动阮姓及其他姓氏村民全员参与的?每当有人问及此问题,村里无论老少都能答上一二,因为这个关于阮氏家训的故事,早已家喻户晓。
 
     阮庆斌在任时,阮母经常对他说:“你一定要把月潭的榕树外围培植好,这关系到日后子孙幸福,让后代有个乘凉的好地方。前人栽树后人凉,垟底村今后一定要达到路平、水清、月潭上树头青。”
 
     这句话深深烙在了阮庆斌的心里,不仅任内紧抓乡里生态环境保护,卸任回村后仍不忘使命。
 
     阮氏还有一个规矩,全村无论姓氏,都要一视同仁,视作兄弟。因此,在阮庆斌决心发动救树建亭之举时,全村积极响应,有钱出钱有力出力。
 
     湖心亭就像“垟底精神”的象征,是村民意志的集成,也是整个村庄齐心协力的共同记忆。从此,阮氏家训就演化成垟底村的村风,被后人传承下来。
 
     依亭扩建,一步步为村庄延续“绿”
 
    “路平、水清、月潭上树头青”,怀着对美好居住环境的憧憬,垟底村人代代为保护村内生态环境而努力着。
 
      为了进一步夯实百年榕树的根基,村民们用竹竿作支撑,将榕树根须向下牵引,再将须埋入土中。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育,榕树根须逐渐长成了细的树干,9根细树干围绕主树干一周,向下牢牢地扎根湖底,固本强基防护泥沙流失;向上合力撑起繁茂的枝叶,荫庇着村民及其后代。
此后,村民还将外围条石顺利迁入湖中央,打下了八米深的园梨桩,建起了九曲桥。自此,月潭、湖心亭、百年榕树及周边绿化组成的湖心公园,成为垟底村的“绿核”。
      1988年春,湖心亭建成3周年,在当时的村长阮全娒和阮棉洪、阮权宗、阢世新、阮立松等人的发动和带领下,垟底村开始扩建垟底村公园,并启动了湖心亭对岸的湖畔公园建设。此次项目先后需要拆迁老屋30多间,拆迁面积约4亩,造价约80万元,将建成假山、鱼池、绿化等。
虽然公园扩建的工程量较大,所涉及经费仍需村民自发筹集,但这是垟底村人的共同心愿,大家都十分支持。历经几年施工,扩建工程顺利完成。
时至2007年,也是湖心亭建成22周年,发起人阮庆斌去世,享年88岁,村民们在公园门口立了一对狮子,纪念他为村庄所作的贡献。
生活和环境都好了,开始沉淀文化内涵
       走进垟底村的湖心亭,抬眼就能看到,横梁上悬挂着温州市人民政府和瑞安市人民政府授予的“文明村”字样的牌匾。如今,湖心亭的二层正在建村史馆,并放置着几排书架供村民们散步之余能阅览小憩。
     “今后,这里将逐渐收集‘垟底记忆’,成为垟底村的‘文化礼堂’。”现任村主任阮立信说。除了带领垟底村村民对湖心亭进行整体翻新,对现任村干部而言,建设村史馆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
       去年9月,村民自发举办的三十周年座谈宴会活动上,在温州市委政研室下派的农村指导员、“第一书记”倪考梦的提议下,湖心亭二楼村史馆项目正式启动建设,并将湖心亭建成之日作为垟底村纪念日。
      “现在生活富裕了,环境也变好了,需要开始整理历史根本、沉淀集体记忆。”在倪考梦等人的推动下,村民们纷纷开始找寻垟底过去的老照片、老资料,汇聚到村史馆,把垟底村的历史铭记下来。
作为老莘塍人,温州大学人文学院院长蔡贻象教授被聘请为垟底村村史馆顾问。村干部还请来温州大学口述历史研究所所长杨祥银,为村中历史的参与者作口述记录。
      “农村没有精神家园只能算聚居地,像垟底村这样从三十年前就开始走绿色发展道路并积累下村居文化的不多见,今后我也将帮助垟底村继续把村史文化做好,树立农村文化发展的典型。”蔡贻象感叹。
      倪考梦也认为,垟底村的发展轨迹在一定程度上是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典型。在那个制鞋业迅速发展的年代,垟底村不用宝贵的土地盖厂房,而是建设公园,这是垟底人坚持工业化走出去、生态化走进来思路的成果。
评价
●倪考梦 (温州市决策咨询办公室主任、莘塍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垟底村第一书记)
垟底村的家风已经提升到了村风的境界。
       这个村子有一种始终追赶时间的精神,其最先的起因是对村庄精神象征物——湖心大榕树的保护。这棵树在现在的村民有记忆开始就在那里,直至他们的记忆消散还会在那里,会成为阮家、垟底村每一代人共同的记忆,这种记忆时刻提醒着他们要追赶时间。当大家都在搞政治运动的时候,他们先开始发展经济(计划走出去,市场走进来)。当大家都开始发展经济的时候,他们先开始保护环境(工业走出去,绿化走进来)。当大家都开始保护环境的时候,他们先开始夯实文化(物质环境要搞好,精神环境更要搞好)。
       我一直不觉得垟底村这种敢为天下先的精神是阮氏、垟底村所独有的,这种精神一直是温州人骨子里被世人所肯定的优秀品质,它只是在这个纷繁多元的时代里为肤浅浮躁的幻象所湮没,我只是凑巧在垟底村重新发现它,希望把它传播出去,唤醒更多温州人心底的那种激情。
●杨祥银
(温州大学口述历史研究所所长)
       通过与垟底村一部分长者的交谈,我们可以深刻体会到以百年榕树为中心的湖心亭(公园)已然成为当地人的记忆与认同所在。30多年来,广大村民参与并见证了湖心亭(公园)的兴建、扩建与维护以及它所发挥的生活休闲功能。基于此,为更好地呈现与传承湖心亭的历史文化功能,可以考虑依托村史馆和文化大礼堂等平台,进而深度挖掘与广泛传播当地的民风民俗、传统文化与技艺、经济产业模式与社会变迁等充分展现垟底村历史文化内涵与新农村建设面貌的生活故事与历史记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垟底张张氏宗祠落成庆典
盘古开天,天地玄黄,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浩荡之水,必有其源。张氏家族一脉相连,源于同宗,开基于华夏,立族于大江南北。5月3日"垟底张张氏宗祠落成庆典",苍南"南张"江南张氏大众举行隆重的"庆典抬贡"民俗活动。垟底张村张氏宗祠重建动工时间是2013年10月,占地面积2500平方,总面积6000平方,垟底张张氏宗祠气势宏伟、外观典雅,结构精巧,规模宏大,布局合理,施工精良,于2017年4月竣工,5月3日落成,为期将近4年,总耗资约1400万元人民币。应苍南垟底张张氏宗亲会的邀请,这次福建省张氏委员会常务副会长张顺在率领厦门张氏张家华、张木荣、张文铖及张国利等宗亲前往苍南参加庆典活动,并赠送苍南垟底张宗亲"祖荫万年"横幅。本次"庆典抬贡"民俗活动,不仅体现苍南"南张"江南张氏大众整体的社会政治经济地位,也惠及子孙后代的教育成长,张氏本宗万众一心,团结一致,群策群力,共同谋划,共同出钱、出力。20...
· 阮氏家训
阮氏列祖,源远流长。国法家规,紧记心上。遵纪守法,世代提倡。爱国爱家,忠孝莫忘。孝敬父母,长幼相帮。礼义廉耻,四维必张。君子风范,能忍谦让。为官为史,恶惩善扬。夫妻恩爱,地久天长。兄弟姐妹,互谦互让。乡邻四党,和谐至上。邻里有事,竭力相帮。为人处世,自立自强。百业勤奋,发达兴旺。勤俭持家,不要铺张。光明磊落,胸襟坦荡。戒斗戒讼,为善为良。戒赌戒淫,身心健康。耕读丰显,振兴家纲。发展经济,规划周详。友好团结,奋发图强。扶贫帮困,共奔小康。言行身教,语重心长。家训奉劝,灾消福长。发扬光大,世代荣昌。
· 温州苍南谢垟底郭姓祠堂
据家谱记载:吾始祖谱若公,三七郎公均于明朝中期从闽乔迁温州平邑(苍南平阳)一带,至今已有十七世。400多年来郭氏裔孙都分居在浙闽交界相邻24个地方。共繁衍生息3800多人口。其中普若公于明朝中期从闽漳州漳浦一带先迁居到福丁店头,后转迁到平色(苍南桥墩)其第三代孙兴东公迁居到平邑仪山(宜山)谢洋底村居住。谢洋底郭氏祠堂原建于清同治年间,原为一座土木结构的五间平房,四周有围墙,院前有门台,但因年代久远,又因风吹雨打腐蚀风化等原因已经破败不堪,每年春节祭祀都无法正常开展。在广大宗亲的齐心协力下,谢洋底郭氏祠堂于2012年开始兴建。新祠堂迁建于老祠堂的对面,就是现在的龙金大道西侧。坐西朝东,背靠笔架山,面瞭东海,南有金钱,北有钱仓,实为风水宝地。祠堂规模宏大,雄伟壮观!二层五间,两进两厢,仿用古典建筑风韵,飞檐翘角,雕樑画柱,银殿神台,楹匾辉映,祠前石狮雄踞,华表庄严,旗杆耸立,蔚为壮观。四周绿树...
· 许村村民不姓许,全村竟然没有一户许姓村民!
全国有好几个许村,你或许真还不知道有这样的一个许村,我就先介绍一下这个许村吧,位于山西省晋中市和顺县县境东南的松烟镇许村,群山环抱、流水潺潺,只有420户人家、1370口人。村口不但矗立着一座气势雄伟的牌坊,更有刻着“许村国际艺术公社”的现代建筑标识,未进村就感受到了中西方文化在这个深山古村落中的交融与碰撞。当你看到“许村”村名的时候,一定会想村里一定住着很多的许姓村民,但是却要让你失望了,听村里的人介绍许氏宗亲迁走了,许多其他姓氏迁至此地都有六至八辈了,所以村里已经没有姓许的宗亲了,许村村支书也证实说没有一户姓许。那么以前住在许村的许氏宗亲都迁到哪里去了呢?(感谢许之如宗亲提供照片资料)许村风景欣赏
· 茅垟姚氏祠堂
茅垟祠堂位于浙江省天台县平桥镇茅垟村,号“永慕堂”。本族始祖丹六公,为唐开元盛世贤相姚崇七世孙。宋乾德四年起任台州府录事参军。秩满,卜宅天台县街头镇白衣山前溪心。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